学术投稿

标准化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

王升英;陈莎莎;刘颖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 老年患者, 人工髋关节置换, 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的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在我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实验组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模式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满意度、患肢肌力恢复、关节脱位情况。结果:2组住院天数、满意度、肌力恢复情况、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的护理明显可以使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满意度提高,并发症减少,肌力恢复加快,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探究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对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寻找有效的改善对策,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法:2010~2014年我院共出现了50例儿科输液不良事件,我们对这些输液不良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寻找,积极的提供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来改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质量。结果:儿科不良静脉输液事件的产生多是因为药品检查不严格,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够遵守护理操作流程。结论: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管理进行强化,对医院低资历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加强输液规范化管理,为减少临床输液不良事件的产生积极的努力,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刘世艳;李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及ST段下降率在早期心肌再灌注中的判定价值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ST段下降率在判定其早期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值( CK-MB),据其判断心肌灌注情况,同时观察ST段偏移峰值及ST段下降率。并比较分类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结果:根据CK-MB结果,其中治疗后心肌再灌注42例、低心肌灌注13例、心肌无复流55例,。治疗前ST段偏移峰值均无明显差异,心肌再灌注组ST段下降率显著高于低心肌灌注组及心肌无复流组(P<0.05、P<0.01)。所有心电图中,正常26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94例,其中:T波改变78例、ST段改变56例、等位性Q波36例、急性损伤阻滞52例、窦速32例、窦缓26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结论:ST段下降率能够良好的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能早期、准确的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

    作者:宋燕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恢复期中风病人的护理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恢复期中风病人的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诊治的中风恢复期住院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患者实施体位护理、运动干预、心理护理、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和焦虑、抑郁程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e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恢复期中风患者实施体位护理、运动干预、心理护理、中医针灸、按摩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ethel指数、症状积分、FMA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双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4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双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择合适袢长的带袢钢板,袢自喙突向锁骨穿过,钢板固定于喙突,再用第2块袢钢板,穿过前一钢板的袢环,放置在锁骨上方,将袢拉紧后固定钢板于锁骨上。结果:随访9个月~27个月,平均22个月,按Karlsson评定标准,优良率95%。结论:双带袢钢板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新可靠方法。

    作者:裴云海;唐本森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修复正畸联合治疗上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修复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合并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伴错牙合畸形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美学修复联合正畸治疗,对照组单纯实施修复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修复联合正畸治疗上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合并牙合畸形克服了传统单一疗法的难度以及局限性,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咬合关系,提高美学效果,疗效显著。

    作者:肖言栋;杜衍晓;刘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16层螺旋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应用于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检查的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16层螺旋CT检查,后者采用MRI声检查,对比2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3.33%,对照组的诊断符合率为70%,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采用16层螺旋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巩远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与内科治疗近期效果对照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穿刺治疗脑出血和内科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设为微创组和内科组,每组均为45例。微创组的患者选择微创穿刺血肿吸出的方法进行治疗,内科组的患者选择内科常规保守治疗(主要是降低颅内压和对症药物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33.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见内科组与微创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改善,且与治疗前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创组患者治疗后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内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创穿刺血肿吸出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均能有效治疗脑出血,经微创穿刺治疗的方法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术后的血肿残余少,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是治疗脑出血理想的方法。

    作者:闫海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85例龋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龋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掌握临床基本措施。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5例龋病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我院85例龋病患者的精心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良好,85例患者中已有80例患者完全康复出院,4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1例患者转院治疗。结论:龋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应提高日常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全面性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潇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侧卧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观察侧卧位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对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2例高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术中生命体征、术后并发症及VAS评分,获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疼痛无复发。结论:侧卧位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伴随心肺功能较差的,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术后效果较好。

    作者:刘先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均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诊断证实为CAG82例,诊断符合率为68.33%。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A)和白相为主、血管暴露并透明可见(B)37例,病理证实为CAG17例,占45.95%;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C)33例,病理证实为CAG19例,占57.58%;内镜下表现为可见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D)15例,病理证实为CAG9例,占60%;内镜下表现为A+B+C19例,病理证实为CAG17例,占89.47%;内镜下表现为A+B+D16例,病理证实为CAG15例,占93.75%。结论:内镜下多种表现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价值,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作者:袁索红;周红兵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关于卡他性结膜炎临床治疗相关体会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实际临床治疗状况。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回顾分析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卡他性结膜炎患者相关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其中实验组的50例患者采用氧氟沙星滴眼液连同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的是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卡他性结膜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氧氟沙星联合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推广。

    作者:许路加;刘德成;杨倩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维生素AD、维生素C辅助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40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维生素AD、维生素C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3月68岁以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20例在常规用药(复方甘草合剂10ml,口服,3/d;头孢呋辛钠2.25g,多索茶碱0.2g,氨溴索30mg分别加入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2/d,14天)基础上加用维生素AD胶丸1粒,2/d,维生素C片0.1g,2/d,连续口服2个月。对照组20例使用常规用药(复方甘草合剂10ml,口服,3/d,头孢呋辛钠2.25g,多索茶碱0.2g,氨溴索30mg分别加入10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2/d,14天,2组均每月治疗14天,治疗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常规变化,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显效率60%,有效7例,有效率3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9例,显效率45%,有效5例,有效率25%,总有效率7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维生素AD、维生素C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规范化运用可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并防止复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建玲;强华;赵钊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丹川芪颗粒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8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根据病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组加服丹川芪颗粒,对照组加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用药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ST段大下降幅度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运动总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治疗后ST段大下降幅度、运动总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川芪颗粒能够减小ST段大下降幅度,增加运动总时间,有效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作者:张庆江;张晓楠;柳思佳;陈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妇产科临床应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临床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方式,为临床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优秀的治疗。方法:整理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共对60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的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微波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恢复较对照组要短一些,临床恢复速度和效果要好一些。结论:微波治疗能够让妇科患者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症状得到改善,其治疗效果明显比传统治疗要优秀,临床中应该积极的推广使用。

    作者:杨丽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3~24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无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X线上76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解剖复位率为97.44%,1例患者出现冠状面上轻微旋转,1例患者出现骨折远端向前侧的移位。按照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优58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为94.8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标准化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标准化的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在我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实验组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模式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满意度、患肢肌力恢复、关节脱位情况。结果:2组住院天数、满意度、肌力恢复情况、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的护理明显可以使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满意度提高,并发症减少,肌力恢复加快,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升英;陈莎莎;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LMWH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ICU收治的102例住院时间≥48小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凝血指标结果。结果:低分子肝素组的DVT发生率小于常规组DVT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安全并有效的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刘仰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原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从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综合疗法、灌汤疗法两个方面来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进行论述,相比较单纯中药或者西药治疗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高达90%以上,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优点和进展状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张元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沐舒坦雾化吸入对支气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沐舒坦,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实验组患者止痛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雾化吸入沐舒坦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孙海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祛风通络汤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注意面部保暖,预防寒冷刺激,使用激素、维生素B1针、甲钴胺针等连续使用14天。如果是带状疱疹引起的患者,加用阿昔洛韦片0.8g,每天5次,连续使用10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祛风通络汤方剂。2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面瘫恢复的程度,包括额纹、眼睛露白、鼻唇沟以及口角对称的情况等。结果:观察组55例中治愈48例(87.3%),显效11例(20.0%),有效6例(10.9%),未出现无效病例,总有效率为100%(55/55);对照组55例中治愈35例(63.6%),显效13例(23.6%),有效4例(7.3%),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5%(52/55)。观察组治愈率(83.7%)优于对照组(63.6%)。 P<0.05。结论:祛风通络汤与西药并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改善血液循环障碍,营养面部肌肉和神经,促进面部受损神经早日恢复。

    作者:韩清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