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

魏红娟;任秀伟;刘俊影;王会悦;宋思佳

关键词:PS, budesonide, ARDS, BG
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并评价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的胎龄<33周、出生体质量<1500 g、出生6小时内发生ARDS的早产儿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实验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mg/kg+布地奈德0.25mg /kg(男8例,女6例)气管内滴入配合机械通气,治疗组单独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男9例,女5例)气管内滴注配合机械通气,药物滴注时间在出生60分钟内。监测2组的血气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与治疗组第1、6、12、24小时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 Pa O2)、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AaDO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用PS联合布地奈德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ARDS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改善呼吸困难,缩短吸氧时间,有利于早产儿尽早停氧,降低了肺损伤,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舒适护理模式对宫颈癌介入治疗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干预对宫颈癌介入治疗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舒适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经舒适护理后的心理状况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9.2%)(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方面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结仪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并评价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的胎龄<33周、出生体质量<1500 g、出生6小时内发生ARDS的早产儿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实验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mg/kg+布地奈德0.25mg /kg(男8例,女6例)气管内滴入配合机械通气,治疗组单独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男9例,女5例)气管内滴注配合机械通气,药物滴注时间在出生60分钟内。监测2组的血气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与治疗组第1、6、12、24小时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 Pa O2)、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AaDO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用PS联合布地奈德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ARDS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改善呼吸困难,缩短吸氧时间,有利于早产儿尽早停氧,降低了肺损伤,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红娟;任秀伟;刘俊影;王会悦;宋思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气管、支气管异物23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误诊原因分析。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异物12例,支气管异物11例。异物为花生米9例,葵花子7例,苹果3例、碎骨头2例、笔帽及药片各1例。支气管镜取出22例,自行咳出1例。早期确诊8例,误诊15例。结论: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儿科急症,对于有明确异物吸入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对于无异物吸入史,出现刺激性慢性咳嗽,首次发作不明原因的喘息,治疗效果差,合并肺不张和(或)肺气肿,结合临床体征尽早行影像学检查。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仿真支气管镜对异物的判断和定位有重要价值。支气管镜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既可诊断又能进行治疗。

    作者:葛绍华;张艳;闵印长;钟国发;颜德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儿科健康教育对患儿家长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儿科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患儿家长的效果。方法:选择240例住院患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对2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疾病知识(90.83%)、用药知识(85.83%)、预防知识(91.67%)和护理知识(93.33%)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服务满意度(113例,94.17%)高于对照组(92例,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51,P<0.05)。结论: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效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王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早期护理干预在降低ICU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发生相关性腹泻的分析

    目的:探讨ICU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发生相关性腹泻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的应用。方法:对76例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的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实施干预措施。结果:常规组38例,发生腹泻15例,占39%,观察组38例,发生腹泻7例,占18%。结论:针对ICU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相关性腹泻的原因,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赵琼;张晓辉;贺小静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A、B类评定方法对不确定度分量及其来源进行评估,评定本实验室若干常规凝血项目,如PT和APTT以及FIB的测量不确定度,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即uC),从而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即U)。结果:常规凝血项目不确定度测定结果不尽相同,PT和APTT以及FIB的A类不确定度为0.1251、0.0732、0.1281;而B类不确定度分量uB1为0.0657,0.1477,0.1222;uB2都为0.0071;而uB3都为0.0002;uB4都为0.0077;uB5都为0.0176。计算uC(PT)和uC(APTT)以及uC(FIB)为0.0732、0.1661、0.1268,U(PT)和U(APTT)以及U(FIB)为0.1465、0.3325、0.2537。结论:本研究应用A、B类评定的方法对凝血检验中的测量不确定度行评估,以此为临床凝血检验工作不确定度相关研究的探索,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更加客观和可靠的依据。

    作者:许仁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 DM)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1)健康对照组(Con组)20例。(2)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组(DM对照组)20例。(3)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高血压组)18例。 DM高血压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d ,口服,共观察12周。检测空腹血糖,血脂, UAER。结果:(1)各组基线数据比较,DM高血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 <0.05),UAER明显增加(P <0.05),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增加(P <0.05)。(2)替米沙坦治疗DM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UAER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血压、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作者:胡曼丽;刘颖;杜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营养支持治疗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坠积性肺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老年坠积性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早期给予鼻饲能全力营养剂。治疗2周后对比2组疗效、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83.9%(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16.5天,较对照组21.4天明显缩短(P<0.05)。结论: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坠积性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作者:罗慧洁;杨庆春;孙宏伟;李娜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探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临床培养的MDRO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前、后的MDRO检出率和医院感染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MDRO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MDRO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胸腹腔镜手术患者,对其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80例患者术后出现包括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胃瘫、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并发症和病人的年龄、术前的营养状况,术中时间、出血量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有密切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可有效减少食管癌胸腹腔镜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为临床解决此类问题找到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途径。

    作者:王根柱;王亦茹;金灿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院感知识知晓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作用

    目的:通过对医院医师培训提高院感知晓率,探讨院感知晓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作用。方法:收集等级医院评审前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知晓率,医院评审后各项改进措施实施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评审前医院感染率在9.25%,评审后医院感染率在4.22%,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98,P=0.003);院感相关知识在评审前知晓率在26.67~47.78%,均低于50%,评审后经过培训,院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70.53~93.68%,在70%以上,较前有明显改善。结论: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通过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知晓率,有效的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作者:宋丽娜;姜宏燕;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9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在救治的过程中对5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缝合手术,采用全内缝合法进行垂直缝合;对于半月板前角及前体部损伤者,采用可吸收缝线内外缝合法进行缝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根据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手术之后的评分为78~100分,平均评分为93.6±3.3分,手术之前的评分为40~61分,平均43.7±3.7分,手术之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松林;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血液净化技术在内科急危重症非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在内科急危重症非肾脏疾病患者中应用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9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与脓毒症患者29例,针对所有病例均采用血液净化技术开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分析。结果:胰腺炎患者中治愈8例(88.9%),死亡1例(11.1%);心力衰竭患者中治愈37例(97.4%),死亡1例(2.6%);脓毒症患者中治愈25例(86.2%),死亡4例(13.8%)。结论:针对急危重症非肾脏疾病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能够迅速促进症状改善,缓解相关生化指标异常,对提高治愈率与减少死亡率均具有良好价值。

    作者:王利平;热孜万;凌格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针对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治疗后进行1年随访,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对患者愈合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达到了95.00%,对患者进行Majeed评分,优良率达到了97.50%。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所有并发症经针对性治疗,均痊愈。在整个治疗和随访的过程中,无发生钢板断裂脱出、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结论: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是较为严重的骨盆损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骨盆稳定性,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骨盆稳定,促进患者的康复锻炼。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何松林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研究88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效果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行鼻饲治疗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相关的预防护理经验。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昏迷的88例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各44例的2组,研究组44例行鼻饲治疗及鼻饲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照组44例行鼻饲治疗及基础护理,比较2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并发症护理经验。结果:研究组腹泻、恶心/呕吐、胃潴留、血糖紊乱、脱水、误吸发生率分别为45.45%、29.55%、15.91%、9.09%、9.09%、2.27%,对照组分别为63.64%、65.91%、50.00%、59.09%、43.18%、27.27%,研究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病人常易发生的鼻饲并发症为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降低发生率,保护患者健康。

    作者:耿娟;李芒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对于胃癌而言,若在患者发病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是一种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文章讨论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以及展望。

    作者:赵林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基于神经内科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80名神经内科实习护士,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0人和观察组9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法,分析2组护生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对2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护生对教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和理论及操作平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法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带教的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姜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女性盆腔CT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研究女性盆腔C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CT扫描来分析100例女性盆腔疾病患者的盆腔情况,根据相关的判断标准来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找出女性盆腔CT护理的有效对策。结果:通过总结护理工作可知,有79例患者的护理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17例患者的护理工作水平一般,其余患者的护理工作水平较差。除了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外,其余的患者都不需要再次扫描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确认。结论:在CT检查后,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护理工作可以让CT扫描影像的清晰度得到提升,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前患者的治愈周期。

    作者:佟灵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68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2种口腔护理方法疗效观察

    目的:探寻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取得更好的清洁口腔的效果。方法:6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实验组采用改进的纱布擦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口腔擦拭法。从主观感觉、口腔异味、粘膜感染3个方面分别比较2组口腔护理的终效果。结果:实验组病人在主观感觉、口腔异味、粘膜感染3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以纱布擦法作口腔护理的清洁效果明显优于口腔擦拭法的清洁效果,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吕凤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肥胖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 BMI≥30kg/m2),年龄18~66岁,ASAⅠ-Ⅲ级。将患者随即均分为2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法,B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2组均采用中路(胸锁乳突肌三角)的路径。记录2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评价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应用效果。结果:A组完成穿刺置管所需时间为3.5±1.5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7.0±3.5分钟(P<0.05), 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100%vs 70%),A组损伤动脉和穿透颈内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 vs 10%和3%vs 33%)。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置管能够提高穿刺操作的精确性;缩短操作时间。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刘浩东;李文娟;胡西会;杨祎;张茂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