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绍华;张艳;闵印长;钟国发;颜德敏
目的:探究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肽素( Copeptin)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不同类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与冠状动脉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125例,依照临床诊断标准将ACS患者分为2组,再根据Gensini积分分组进行比对。设冠状动脉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于入院当天抽血检测NT-proBNP、Copeptin。结果:(1) ACS 患者两分组NT-proBNP、Copeptin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NT-proBNP、Copeptin在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ACS患者的NT-proBNP Copept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轻重程度有关;NT-proBNP、Copeptin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实效性的指标。
作者:王红艳;张艳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出血或皮下血肿发生例数多10(11.11)例,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少1(1.11)例;干预前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后(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洪书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误诊原因分析。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异物12例,支气管异物11例。异物为花生米9例,葵花子7例,苹果3例、碎骨头2例、笔帽及药片各1例。支气管镜取出22例,自行咳出1例。早期确诊8例,误诊15例。结论: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儿科急症,对于有明确异物吸入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即可诊断。对于无异物吸入史,出现刺激性慢性咳嗽,首次发作不明原因的喘息,治疗效果差,合并肺不张和(或)肺气肿,结合临床体征尽早行影像学检查。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仿真支气管镜对异物的判断和定位有重要价值。支气管镜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既可诊断又能进行治疗。
作者:葛绍华;张艳;闵印长;钟国发;颜德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116例,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8例产妇予口服给药,研究组58例产妇予直肠给药,观察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第3产程及宫缩恢复时间;用药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产妇治疗后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且第3产程及宫缩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比对照组27.59%低(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具有积极影响效果,利于产妇产后身体健康恢复。
作者:武海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恢复情况、NIHSS、MMSE及HAMD评分、FAM和BI指数、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94.00%,对照组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NIHSS、MMSE及HAMD评分、FAM和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理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及心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食物补钙率均有提高,而饮酒和吸烟率均有下降,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病情康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
作者:康秀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对于甲状腺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12例,其中,66例(7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阳性且经查体诊断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46例(5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阴性而经彩超检查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为观察组,回顾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并将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观察组46例(51侧)中45侧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术前彩超对于触诊误漏诊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36.89%,诊断敏感性为88.24%;彩超所示淋巴结转移分区与病理分区基本一致。结论:术前彩超检查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并可准确定位转移淋巴结,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准确性。
作者:孙剑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83例晚期胃癌患者均采用SOX方案化疗,同时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83例患者CR13例,PR28例,SD19例,PD23例,有效率达49.3%。结论:对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作者:王玲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女性冠心病(CHD)抑郁病人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了90例冠心病病人,将其中60例抑郁CHD病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0例和劳力性心绞痛(SAP)30例组,检测抑郁ACS、SAP病人、非抑郁CHD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病人血浆中IL-18和Hs-CRP水平改变。结果:抑郁CHD病人血浆IL-18、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CHD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病人(均P<0.05);抑郁ACS病人血浆IL-18、Hs-CRP明显高于抑郁SAP病人( 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人血浆IL-18、Hs-CRP水平显著的升高,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检测IL-18、Hs-CRP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分层及预后的评价。
作者:陈宝健;王竞靖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状态。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自然流产的妇女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有过正常生育并没有任何不良生产史的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电化学免疫的分析法来检测所有妇女的甲状腺功能,并对有异常反应的实施干预治疗,观察2组妇女的血清促甲状腺素( TSH)与游离甲状腺素( 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及抗甲状腺的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的平均值。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筛查甲功,并建立相应的正常值标准,对甲减及亚临床甲减进行积极诊治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及时诊断与治疗妇女的甲状腺功能异常,能够有效的预防发生自然流产。
作者:江庆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需要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82例本院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40例)和开腹手术组(42例),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肿瘤根治性指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手术组( P<0.05),并且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平均住院所花费用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 P<0.05),2组在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目上差别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更加安全、经济,且创伤更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大欣;吴瑶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对比奈达铂、紫杉醇同步化疗与单纯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放疗组(n=40)与同期化疗组(n=50)。放疗组接受单纯放疗,同期化疗组接受奈达铂联合紫杉醇同期化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期化疗组完全缓解30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5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明显优于放疗组的6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P<0.05);化疗组白细胞下降10例,贫血6例,血小板减少5例,放射性直肠炎8例,其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放疗组(P<0.05),且反应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奈达铂、紫杉醇同步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孙丽;高毅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初次鼻内镜手术与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修正性鼻内镜手术与45例初次鼻内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采用2种不同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治疗效果。结果:初次鼻内镜手术组治疗有效率为93.3%(42/45);修正性鼻内镜手术组治疗有效率为95.6%(43/45),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同时,结合熟练的技术,同时做好围术期的护理,2种手术均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常尚揆;李玉华;刘瑾;夏静;史月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观察补肾益气针刺法治疗30例脑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脑卒中患者60例,按其住院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30例患者则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补肾益气针刺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4周后,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者8例,总有效率为73.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2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用补肾益气针刺法治疗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对改善脑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并被确诊患有糖尿病的103例妊娠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实验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医学营养治疗,实验组则给予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治疗疗效。结果:经有效治疗后,2组孕妇在胰岛素使用率、孕产妇并发症、胎儿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的病发生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个性化医学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丁慧芸;李北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组(A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B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40例,治疗前各组病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5天观察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总有效率、显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NDS显著低于B、C组(P<0.01),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B、C组(P<0.05),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洪波;尤群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颅内出血行微创引流术应用过程管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HIH行微创引流术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过程管理护理,比较2组SAS、SDS、BI评分与出院情况。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和痊愈后出院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颅内出血行微创引流术应用过程管理护理的效果显著。
作者:梁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0名不能爬行的小儿脑瘫患儿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为3组,进行爬行训练,比较3组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康复训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结论: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
作者:王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针对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治疗后进行1年随访,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对患者愈合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达到了95.00%,对患者进行Majeed评分,优良率达到了97.50%。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所有并发症经针对性治疗,均痊愈。在整个治疗和随访的过程中,无发生钢板断裂脱出、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结论: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是较为严重的骨盆损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骨盆稳定性,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骨盆稳定,促进患者的康复锻炼。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何松林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评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4例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患者,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采用Ⅱ期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行Ⅰ期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观察2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2组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2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发现,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3年内生存率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Ⅰ期切除吻合术治疗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显著,更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磊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总结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101例行内科胸腔镜手术,同时加强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结果:并发胸痛23例,发热3例,胸腔出血2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复发1例。结论:加强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爱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