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章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4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2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成功脱机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成功脱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排尿排便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收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20名,将这些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早期护理干预组他们经过护理后排尿排便障碍明显要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排尿排便困难度,让患者的身心处于佳的恢复状态。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丙泊酚组)和B组(对照组)2组各30例。 A组:局部浸润麻醉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丙泊酚2mg/kg。 B组:局部浸润麻醉后静脉给予芬太尼2mg/kg继而静注安主0.2mg/kg。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SBP、HR、RR、SPO2、BIS变化:及2组体动情况及镇痛效果比较。结果:2组术中SBP、HR、RR、SPO2、BIS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2组体动及镇痛效果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中应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痛舒适手术顺利。
作者:黄立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8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临床对象,以单双号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针对于患者高血压的护理干预。干预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1)半年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压透析病人高血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仕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科器械敷料等物品清点的新方法及其效果,提高手术安全。方法:设计制定《骨科手术器械敷料清点记录单》,完善清点制度;应用一次性塑料盒可视化点数。结果:清点时发生数目不符8例(0.008%),其中咬骨钳螺母丢失4例,咬骨钳和髓核钳尖端缺损各2例,通过仔细查找结果都能找到,关切口时终器械敷料数目相符率100%,未发生异物遗留体内。结论:规范手术器械敷料的清点方法,能减少安全隐患。
作者:胡来凤;蔡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室护理抢救方法。方法:总结自2005年以来抢救颈部大血管损伤6例,入手术室后立即组织抢救,均进行手术。结果:成功救治5例,死亡1例。结论:颈部大血管损伤来势凶猛,病情紧急,手术室护士在接到此类病人时应立即作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足够的护理力量,手术中医护协调配合,从而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作者:崔媛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2011年以来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腹水消失,门静脉宽度<12 mm以下,肝纤维化指标正常,显效率达85%。腹水消失或一半以上消失,肝功能1~3项没有恢复正常,有效率12%。结论:早期病例强调病因治疗和防治肝纤维化形成。失代偿期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治疗并发症。
作者:张颖;郭枫;吴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子宫腺肌病30例,均进行超声诊断与联合治疗。结果:二维超声显示2组内膜都呈现均匀性增厚,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内部不均匀性回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动脉血流RI值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所有患者都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彩色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能取得很好的预后。
作者:闵庆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皮内缝合在会阴直切应用中的效果评价。方法:抽取2007~2008年在我院分娩行会阴直切的患者32例进行近远期观察随访,蒋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对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2例患者会阴直切后均分娩顺利,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满意。
作者:李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该疾病主要侵犯外周关节,造成关节炎症,亦可以导致身体的其他器官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生,甚至可能会导致残疾。经常使用非幽体类抗炎药(NSADI),消炎镇痛,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容易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一般均为本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灸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并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认可。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采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如针刺、蜂针、温针、麦粒灸、铺灸、电热灸等治疗RA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中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肌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入经中络,致筋脉气血闭阻,血流不畅,邪气滞留蕴结于骨节所致关节僵硬、肿胀、疼痛,肢体屈伸不利;久之则内舍脏腑,出现变证。针灸治疗在病变关节附近取穴,可激发经气,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消疲行滞,散肿止痛;同时配合辨证取穴,可调和营卫,加强逐除留滞关节之风寒湿邪之功效,从而使痹阻之经脉得以畅通,拘急之筋骨得以舒达,不荣之肌理得以濡润。针灸治疗还可通过处方配伍,调理阴阳,补益气血,强壮筋骨,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作者:朱世杰;祝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谈谈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实施手术,其中颈丛麻醉或者联合局麻患者共21例,全身麻醉患者共61例。上述患者均采用地位小切口,其中切口长度3.5~5.0cm,平均切口为4.5cm。手术过程中保护后返神经,避免术后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结果:本组8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伤口均1期愈合。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1.3天;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低钙抽搐等临床症状。切口愈合后切口位置不容易发现,具有美容效果,切口周围没有肿胀发生,患者对手术切口情况较为满意。结论: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美容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放射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造影剂导致的肾病(造影剂肾病, contrast-media induced nephropathy,CIN)已成为院内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3大原因[1]。本文对在我院接受心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发生CIN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预后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等提供参考。
作者:吴海霞;王成全;冯雪影;白焱;王妍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另选同期未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00例患儿中有5例发生脑瘫,3例发生癫痫,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儿8例发生脑瘫,6例发生癫痫,13例发生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27%,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育商评分优秀率较高,运动发育及智能检测评分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积极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16例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采用切开复位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韧带修复术治疗,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分及效果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4~21天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者恢复工作时间为术后2~4个月,平均3个月;患者取出钢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及再脱位现象。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81.25%),良2例(12.5%),差1例(6.25%),优良率为93.75%。结论: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可较早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铎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许多工作趋向于办公桌前,颈椎病明显上升并趋向年轻化。诊断常规以X线检查为主,所以通过对65例确诊为颈椎病患者进行分析。目的使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认识、了解颈椎病及X线检查的必要性。
作者:李良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讨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以及有效防止措施。方法:分析总结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采用新处理方法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组,并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恢复较好患者10例,重残10例,死亡4例;对照组恢复较好患者2例,重残6例,死亡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需排除迟发颅内血肿后采取控制降压、过度换气、脑室引流、切除额叶脑组织等综合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重型颅脑损伤非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病因非常复杂,早期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喻敬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012年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危险的事件次数少于对照组,且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好转,2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危险发生率,促进康复,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彦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分析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2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对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整体护理之后,患者中有27例病情获得明显好转出院,治疗康复率达到了93%。有1例患病情较重,有并发症存在,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结论:通过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给予科学治疗和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衰竭并发症的产生,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作者:李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和IL-17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5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人血清中IL-6、IL-17的水平,并分析初发组、复发组、稳定组与健康人血清中有无差别。结果: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IL-6、IL-17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初发组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IL-6、IL-17水平与复发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细胞因子IL-6及IL-17存在异常表达,且与疾病复发进展相关,提示IL-6、IL-17在干燥综合征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丹;史丽璞;刘志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