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盆、髋臼骨折和脊柱侧弯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一类学分学习班

关键词:骨盆, 髋臼骨折, 脊柱侧弯, 技术研讨会
摘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脊髓肿瘤的MR表现

    MR作为检查脊柱、椎管及其内容物的佳手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可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断层,特别是矢状面的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脊髓、蛛网膜下腔,不需要造影剂,无放射损伤.

    作者:张挽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

    目的:观测退行性腰椎滑脱(DS)患者的小关节形态结构,探讨引起退变滑脱可能的局部因素.方法:观察并测量44例L4退行性滑脱患者及50例非滑脱患者的正侧位X线片上的小关节,包括:L1至L4下关节突间距(D)与椎板腰部宽(W)之比、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和小关节面的改变,对比分析其结构特点.结果:滑脱组L4 D/W<1,小关节间隙接近矢状位;两组L4下关节突长度、小关节椎弓根角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下关节突间距缩小是退行性腰椎滑脱可能存在的局部结构性因素,这种因素可能因局部异常应力作用下小关节出现再塑型而使滑脱加重.

    作者:郭万首;潘玉林;张光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骨盆、髋臼骨折和脊柱侧弯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一类学分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的区别

    脊髓休克又称脊休克(spinal shock),1841年由Hall首先描述,系指脊髓部分或完全离断后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的暂时性完全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其特征为损伤脊髓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以及大小便功能的消失,但肛周感觉及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可保留.脊髓休克一般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有时可持续数月.一般认为,脊髓休克深度及持续时间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脑愈发达的动物,脊髓休克程度愈重,持续时间亦相对较长.脊髓休克的结束以损伤平面以下反射的恢复为标志.在恢复过程中,较为原始的简单反射(如肛门反射、球海绵体反射、小腿屈肌反射等)恢复在前,较为复杂的反射恢复在后.这些反射恢复后反而变得亢进.脊髓休克常受到某些全身因素的影响,如合并感染时脊髓休克持续时间会相对延长.目前对于脊髓休克的发生机理有多种解释,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颈椎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初步报告

    目的:研究和评估APOFIX内固定系统在颈椎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对7例枢椎齿状突骨折,3例颈椎脱位、小关节交锁患者进行颈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并采用钛钢椎板夹APOFIX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结果:10例获3~15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未见椎板夹脱出、松动及连接断裂现象.结论: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相容性好,无磁性,适用于椎板完整的颈椎骨折脱位需后路重建稳定性的治疗.

    作者:李明;李少华;侯铁胜;赵杰;傅强;鲁凯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颈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生化成分的分析

    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椎间盘退变有关.作者通过分析正常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患者及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的生化成分,了解颈椎间盘退变的变化过程.

    作者:张佐伦;谭炳毅;袁泽农;于锡欣;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基层医院椎弓根固定器手术36例分析

    作者自1991年11月~1998年8月选用Dick、CD、AF、RF等经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骨折并截瘫36例,经过1~7年的随访,疗效显著.

    作者:李来昌;周其佳;刘亮;郭雄虎;孙月柏;纪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收集分析1994年5月以来收治的下腰椎椎间隙感染9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MRI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发病时间平均56d(20d~3个月),有高热史者6例;行路困难6例,大小便困难者1例.全组无椎间盘手术病史.8例行MRI检查,可见T2低信号,T1高信号,椎间盘破裂.手术5例,前路3例,后路2例,余4例保守治疗.结论:早期诊断原发性下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主要手段为MRI,GDPA增强可加强其诊断功能.对于急性期患者、MRI示有脓肿形成者、并发截瘫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陈伯华;胡有谷;何树刚;陈晓亮;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不同方法移植胚胎脊髓促进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研究

    目的:研究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作成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应用单纯胚胎脊髓组织、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胚胎脊髓+椎旁肌组织移植到半切洞损伤的脊髓中,手术后1、2、4、12周进行联合行为评分、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并与正常组及单纯损伤组比较.结果:联合行为评分,单纯移植组和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移植组优于单纯损伤组,SEP和MEP潜峰时的恢复,移植各组均优于单纯损伤组,以胚胎脊髓+大网膜组织移植组效果好,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优于胚胎脊髓+椎旁肌移植组.结论:提供血运的胚胎脊髓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强;廖维宏;王正国;伍亚民;李应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国际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煤矿外伤性截瘫的流行病学及截瘫患者管理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煤炭系统有外伤性截瘫患者7700余人,他们不但身受病痛的折磨,不能继续创造劳动价值,而且常需1~3人专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如何改善患者的康复条件,减少社会及企业的经济负担,有必要在对煤炭系统外伤截瘫患者健康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截瘫患者管理办法.为此,我们自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对全国5个统配矿务局的26个煤矿就煤炭系统外伤性截瘫病进行了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邹西峰;程爱国;王翔洲;杨玉海;李世波;王世昌;姬曙光;连宏午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何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系指突出物位于椎间管(孔)及椎间管以外,主要累及同节段神经根,产生相应临床表现的病征.提高对此症的认识,对避免漏、误诊极为重要.

    作者: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颈脊髓血供及其与脊髓型颈椎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随着解剖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颈脊髓的血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脊髓的血供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MS)发病中的重要意义.颈脊髓的血供丰富,其动脉主要由颅内段的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应.本文就颈脊髓血供研究进展及其与CMS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福文;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关节突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采用颈椎关节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8例,效果良好.

    作者:李端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内弹性蛋白分布的观察与定量分析

    目的:研究弹性蛋白在正常与突出腰椎间盘内的分布变化和形态学改变,探讨椎间盘不同部位弹性蛋白分布与椎间盘功能的关系以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方法:扫描电镜观察成人正常与突出腰椎间盘内不同部位弹性蛋白的分布.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量椎间盘内相应部位弹性蛋白含量.结果:弹性蛋白仅占正常椎间盘干重的1.927%±0.247%,存在于椎间盘各部位,从椎间盘浅部到深部、从纤维环周缘到髓核内部,弹性蛋白纤维密度逐渐降低,含量逐渐减少.突出椎间盘弹性蛋白纤维密度降低,含量明显减少,仅占椎间盘干重的0.945%±0.492%,尤以纤维环深部降低明显,弹性蛋白纤维上出现磨损、裂隙、不规则空洞等.结论:弹性蛋白纤维参与了腰椎间盘框架的构成,在腰椎间盘内含量少,分布不均匀,与椎间盘的功能密切相关.突出椎间盘弹性蛋白的含量减少,其分布改变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可能是椎间盘退变突出的重要物质基础.

    作者:邱玉金;胡有谷;张金兰;吕振华;陈伯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寰椎前结节骨折1例报告

    患者女,22岁.因车祸致头颈部疼痛、活动障碍1h,于1998年9月2日入院.1h前乘中巴车(车速为70km/h)撞上前方静止的货车,中巴车急速左转弯,患者向前冲破前挡风玻璃,摔落致地,当即昏迷.15min后苏醒时不能回忆受伤情景.

    作者:朱亚中;冯水云;梁再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前路环锯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研究前路环锯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8例各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旋转推进式环锯行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术后改善程度,优(改善率≥80%)82%,良(50%≤改善率≤80%)13.5%,有效(5%≤改善率≤50%)4.5%.结论: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使用旋转推进式环锯行前路减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田融;江毅;崔子健;田成瑞;刘满仓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倒立后迟发性截瘫2例

    例1,女,11岁,业余少年体操队员.倒立动作约20s时自觉胸背部酸胀,未跌倒而终止倒立,当时能行走.约30min后自觉双下肢无力,蹲下时直立困难,1h后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8h出现尿潴留.入院体检:颅神经无异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力0级,肌张力低下,两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T10以下触痛觉减退,音叉振动觉正常.胸椎正侧位片无异常.胸髓MRI发现多个点状异常信号,T1低信号,T2高信号,强化不均匀.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AS)无异常.经保守治疗1个月,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尿潴留消失而出院.

    作者:金笑平;朱国行;王坚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将支配痉挛上肢的C5~T1和支配痉挛下肢的L2~S1脊神经后根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后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随访3年,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地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作者:王正雷;徐林;姜洪和;包双清;巩怀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诱发电位对急性颈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状态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颈髓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用Mag2型磁刺激仪对27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MEP检查,在双侧外展拇短肌(APB)和胫前肌(AT)进行记录,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ASIA 92运动评分和损伤标准分级.随访15例,并以2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结果:颈髓损伤组APB肌MEP潜伏期为31.4±11.4ms,波幅为0.35±0.21mV,AT肌潜伏期为44.5±15.9ms,波幅为0.38±0.51mV,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瘫患者无MEP信号,不全瘫患者MEP潜伏期延迟,波幅下降.MEP潜伏期延迟程度与ASIA运动评分相关(P<0.01).多数SCI患者上肢或下肢SEP消失或潜伏期延迟,但SEP结果与MEP结果不一致,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无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检查能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束功能状态提供客观、定量的依据,SEP检查不能反映运动功能的损害程度.

    作者:余科炜;李家顺;徐龙江;杨海涛;田毅华;赵卫;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