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安全核查对直肠癌术后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

王浩;周岩冰;张佃良;牛兆建;王东升;陈栋;吕亮;李宇;曹守根

关键词:直肠肿瘤, 安全, 核查制度, 结果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安全核查对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手术的2 15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安全核查的实施时间将资料分为核查前组(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和核查后组(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应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安全核查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核查后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8%(195/1 220),明显低于核查前组的20.38% (191/937)(x2=6.985,P=0.008),核对后组的中位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 d和8d,均较核查前组缩短1d(Z=-4.066,P<0.01;Z=-5.878,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安全核查为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761,95% CI:0.605 ~0.958).结论 手术安全核查可明显降低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短期临床结局.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端粒酶活化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异常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中性粒细胞正常凋亡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炎症反应得以自控的重要机制.端粒酶具有调控细胞凋亡、维持线粒体膜电位等功能[1],但不参与中性粒细胞的正常生理凋亡过程.应激或病理状态下,部分分化成熟细胞中的端粒酶呈活化状态,抑制细胞凋亡[2].我们就端粒酶活化在SIRS中性粒细胞异常凋亡中的的调控作用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宝枝;彭和平;朱景辉;张风华;陈育宾;陈松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存活率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Cox回归)显示,年龄(P =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者,预后较好.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多为无功能性,大多数无特殊临床表现,易发生远处转移,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辛宝宝;楼文晖;李剑昂;韩序;许雪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晚期胃癌患者胃出口梗阻的三种姑息性手术疗效分析

    胃空肠吻合术是不能根治胃癌患者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达10% ~ 16%,死亡率达7%以上.有研究表明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可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但也有研究显示姑息性胃癌切除术能够增加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支架植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症状缓解更快,住院时间更短[1-2].本研究探讨胃空肠吻合术、姑息性切除术和支架植入术对晚期胃癌患者胃出口梗阻的疗效,以期为晚期胃癌合并胃出口梗阻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作者:胡喆;高卫峰;李志华;李强;丁尚;马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不同层面后组织相容性研究

    目的 探讨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不同层面后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腹壁肌筋膜前组(Onlay组)、肌后组(Sublay组)和腹膜内组(IPOM组),分别在补片植入后1、3、6个月观察补片粘连和皱缩等情况,并对成纤维细胞的长入、支架降解、细胞外基质沉积和血管长入数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大体观察表明Onlay组和Sublay组补片与腹壁整合好于IPOM组,前2组补片在各时间点都显示平展、无皱缩和移位,与腹腔组织和脏器无粘连.6个月时补片大部分或全部与宿主腹壁组织整合.IPOM组则出现网膜与补片粘连,随时间延长而增加,6个月时补片大部分未与腹壁组织整合,并可见补片皱缩和移位.组织学观察:与Onlay组和IPOM组相比,Sublay组在补片植入3个月时,其内出现脂肪细胞.6个月时成纤维细胞和新生血管长入数量也明显少于前2组.另外在各个时间点支架降解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水平也明显低于前二组.结论 Allomax补片植入大鼠腹壁肌筋膜前层的组织相容性优于肌筋膜后层和腹膜内层.

    作者:王海亮;孙宏杰;王秀芹;菅凤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囊胰腺一例

    患者,女,45岁,因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伴瘙痒半月余来我院就诊,伴乏力、消瘦、恶心、食欲减退、纳差、便秘、小便色黄,伴间断性腹部隐痛,放射至腰背部,可耐受.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高达190/110mmHg,口服降压药控制尚可.家族史:父亲死于尿毒症,母亲患有高血压,3妹1弟,均体健.

    作者:穆森茂;李德宇;王连才;田广金;娄重阳;曹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置内镜夹在消化道穿孔、瘘(漏)及出血内镜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内镜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诊疗范围日趋扩大,同时内镜医师在操作过程中也更常见地面临着穿孔、出血、医源性瘘(漏)等并发症的风险.过去,通常使用传统内镜夹(through the scope clip,TTSC)进行止血及封闭较小的缺口,但其大夹闭范围仅为10 mm,所以对于较大口径缺口的处理效果不佳,而必须通过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赵九龙;李兆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乳腺韧带样型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性,25岁,以右乳晕下肿物1年于2012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乳晕下有1个“花生米”大小的肿块,无痛,分娩后肿块逐渐增大,遂来医院就诊.患者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甲硫咪唑,心得安等口服,具体剂量不详.体格检查:右乳头凹陷,乳晕下可扪及一约3.0 cm ×2.0cm大小的肿块,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不大,无压痛.

    作者:廖谦和;张立飞;徐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术安全核查对直肠癌术后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安全核查对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手术的2 15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安全核查的实施时间将资料分为核查前组(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和核查后组(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应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安全核查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核查后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98%(195/1 220),明显低于核查前组的20.38% (191/937)(x2=6.985,P=0.008),核对后组的中位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 d和8d,均较核查前组缩短1d(Z=-4.066,P<0.01;Z=-5.878,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安全核查为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761,95% CI:0.605 ~0.958).结论 手术安全核查可明显降低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短期临床结局.

    作者:王浩;周岩冰;张佃良;牛兆建;王东升;陈栋;吕亮;李宇;曹守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巨大腹膜后畸胎瘤误诊为肝包虫病一例

    患者,女,21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0 d”入院.既往有牧区生活史,体格检查:上腹部明显膨隆,腹壁柔软,无压痛,上腹部触及大小约20 cm×15 cm肿物,质软,表面光滑,因肿物巨大边界无法触清.辅助检查:胸正位片示右膈面抬高.彩超示右上腹巨大囊实性占位(30 cm×20 cm).腹部增强CT示肝脏右叶巨大囊性低密度影,其内多发大小不等更低密度囊状影,考虑肝右叶包虫病.

    作者:胡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套入式胰肠吻合术后胰管流出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术后胰管流出道狭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3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7例出现胰管流出道狭窄.依据增强CT测定胰管的直径;规定胰管直径差为术后胰管直径减术前胰管直径,胰管直径差>1.0mm为胰管流出道狭窄;按有无胰管流出道狭窄分为两组. 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胰管直径(4.2±2.4) mm(1.0~10.0 mm),胰管直径<3.0 mm的15例.单因素分析示总胆红素(P =0.028)、碱性磷酸酶(P =0.036)、术前胰管直径(P=0.007)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术前胰管直径是胰管直径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相关性分析示术前胰管直径与胰管直径差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端端套入式胰肠吻合术后胰管流出道狭窄发生率不低,术前胰管直径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铃福;陶明;彭颖;李磊;原春辉;马朝来;蒋斌;修典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腺系膜全切除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胰腺系膜全切除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策略.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对70例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动脉入路-钩突优先技术实施全胰腺系膜切除,切除标本后标记胰腺系膜切缘送病理检查.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260±47) min,平均术中出血(320±167) ml.16例术后发生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胰腺系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行R0切除率为75.7%. 结论 应用动脉入路-钩突优先技术实施全胰腺系膜切除安全可行,可提高胰头癌R0切除率.

    作者:王双佳;李秀东;周彦明;许东辉;苏旭;陈景熙;吴路鹏;刘育健;李滨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表现为甲状腺腺瘤样结节的病理结果分析

    甲状腺腺瘤是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但也有一些甲状腺结节虽具有类似甲状腺腺瘤超声声像图表现,而病理学上并非是甲状腺腺瘤.我院超声科将这类结节诊断为甲状腺腺瘤样结节,本研究旨在分析此类甲状腺腺瘤样结节终的病理结果,以提高对此类结节的全面认识,使患者获得合理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寿金朵;赵博文;吕江红;徐海珊;楼海亚;李世岩;肖贵洲;高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腹壁脐尿管囊肿伴异位胰腺一例

    患者,男,22岁,20余年前脐部曾红肿伴渗液,外用药物后痊愈.入院前一周患者无意间发现脐部左侧有一肿物,伴红肿、疼痛.经门诊治疗,肿物逐渐缩小,疼痛缓解,后为明确诊治入院.查体:腹平坦,脐部可见不规则瘢痕形成,无正常脐部形态,脐旁左侧3点左右位置可触及约4 cm×5 cm大小肿物,表面皮肤质硬红肿伴压痛,边界欠清较固定,无法还纳腹腔,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张晓娟;孙晓玲;王林娜;牟娜;王文治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缺血性肠坏死合并门静脉积气二例

    病例1:患者女,81岁.因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d、加重12h急诊入院.患者3d前无诱因出现上腹持续性绞痛,伴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既往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胆道结石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右下肢坏疽行截肢术等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 ℃,心率150次/min,血压126/76 mmHg,呼吸24次/min.

    作者:李佶松;田孝东;陈依然;谢学海;杨尹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发病率逐年增加,为了规范CP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多学科综合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2008年制定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讨论稿)》进行修订.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成人Meckel憩室致三重肠套叠一例

    患者男,61岁.因剑突下疼痛4h入院.入院前4h无明显诱因突发剑突下疼痛,伴恶心、剧烈呕吐,无腹泻、黑便等症状.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后,疼痛逐渐加重,并扩散至全腹,以右侧为甚;急诊入我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现已治愈.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76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90/100 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右侧腹部压痛,右下腹可触及一直径约7 cm×5 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可;四肢关节活动正常.

    作者:张岚;王青山;蔡金华;刘青;黄飞;王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完整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76例,包括取同一患者癌旁> 10 cm正常黏膜组织30例,肝转移组织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桥蛋白表达.结果 骨桥蛋白在正常黏膜、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2/30)、69.7% (53/76)和75.0% (12/16).骨桥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肝转移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34.273,23.014,均P<0.001);骨桥蛋白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分别x2=14.347,6.577,7.278,5.537,均P<0.05),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骨桥蛋白(+)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骨桥蛋白(-)患者.结论 骨桥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吕远;李世拥;安萍;蔡慧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壁汗孔癌一例

    患者女性,79岁.因“右下腹壁皮肤肿物20年”入院.患者20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壁外侧一皮肤肿物,当时约高梁米大小,无疼痛,无发热,无局部皮肤红肿及破溃,未予重视.20年来肿物逐渐增大.2个月前发现肿物约核桃大小,表面出现糜烂,有少量血性渗出物.入院查体:右腋前线与髂前上棘水平连线交界处可见一大小约4.0 cm ×3.0 cm的皮肤肿物,呈菜花状,表面糜烂,有少量淡血性渗出,无触痛,可随皮肤活动.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马振海;梁鋆霄;李扬;高济越;李学璐;秦华民;田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胰肠吻合的相关问题

    胰肠吻合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行消化道重建为关键的一环.自首例PD报道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期间PD术死亡率得到了显著控制,已从20世纪七十年代的20%~40%下降至5%[1]以下,但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的发生率仍高居不下,即使在大医疗中心,POPF发生率也高达30% ~50%[1],而因POPF导致死亡的概率为 20% ~ 50% [2]

    作者:窦科峰;彭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

    异位胰腺又称为迷走胰腺或副胰腺,是正常胰腺部位以外孤立的胰腺组织,拥有独立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和正常胰腺间无任何解剖、血管关系,是一种先天畸形,可发生在消化道及消化道外的部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从1999年9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诊断为异位胰腺的39例病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马艺通;朱锦德;涂朝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