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6例胆囊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彭林辉;张柏和;张宝华;姜小清;张永杰;易滨;吴孟超

关键词:胆囊肿瘤, 外科手术, 引流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胆囊癌疗效的途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1年6月收治的56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56例中男20例,女36例,其中34例(61%)合并胆结石.腹痛(47/56,占84%)和黄疸(23/56,占41%)是主要临床症状.B超、CT、CA19-9有助于术前诊断.30例(包括Nevin Ⅱ 5例,Ⅲ 3例,Ⅳ 4例,Ⅴ 18例)获得根治性切除或扩大根治性切除,11例Nevin Ⅴ期予以姑息性切除,剖腹探查行改善症状的各种引流术或/和活检术15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生存时间与手术方式、Nevin分期、放疗、化疗、是否合并胆囊结石5个因素呈显著相关. 结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积极施行根治性切除术,辅以放疗、化疗,可望改善胆囊癌的疗效.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肛垫复位固定术与外切内扎术治疗Ⅲ°-Ⅳ°痔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肛垫复位固定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外切内扎术(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Ⅲ°-Ⅳ°痔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90例Ⅲ°-Ⅳ°痔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分别进行PPH及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对手术时间、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两组总的症状改善满意率分别为89%(Ⅰ组)及81%(Ⅱ组),在疼痛指数、注射止痛药次数、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PPH治疗Ⅲ°-Ⅳ°痔的近期疗效优于Milligan-Morgan手术.

    作者:任东林;罗湛滨;张思奋;范小华;赵江宁;冯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十二指肠镜在248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自1997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应用十二指肠镜行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248例进行病因诊断和内镜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平红;姚礼庆;高卫东;秦新裕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了营养保证,也为肿瘤细胞入血提供了通路.由于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干扰肿瘤血供的治疗策略是目前实体瘤治疗的有希望的新途径.近年研究发现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的作用,现将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和抑制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介绍如下.

    作者:刘明学;吴凯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结合放疗治疗直肠癌121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结合放疗对直肠癌的近期疗效. 方法自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对121例直肠癌应用FEP-BY01型高强度聚焦超声体外聚焦热疗机进行热疗和小剂量放疗,对病程1年以上的43例进行随访. 结果 121例直肠癌患者中CR27例(22%),PR 80例(66%),NC14例(12%),总缓解率88%, 无1例出现皮肤烧伤,脏器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1年生存率81%(35/43),2年生存率77%(23/30). 结论 HIFU技术是一种适宜直肠癌的新疗法,结合放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优点.

    作者:曾俊群;王国民;姚波;王共先;何申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异位嗜铬细胞瘤致阑尾扭转一例

    患者男,49岁.发作性血压剧烈波动15 年,本次发作并晕厥3h入住急诊科.既往多次因头痛、出汗、恶心、呕吐而就诊.拟诊嗜铬细胞瘤.两次行腹部CT扫描未见异常.

    作者:鲍广建;杜华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胃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目的探讨胃粘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 MUC)与胃非粘液腺癌(non-MUC)的临床病理差异. 方法 1994~2001年收治的438例胃癌中粘液癌36例.比较MUC与non-MUC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结果 MUC比non-MUC更易发生浆膜浸润(T3+T4:MUC 94.4%,non-MUC 78.9%)、浸润性更强(Borrmann Ⅲ型+Ⅳ型:MUC 88.9%,non-MUC 56.2%)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率:MUC 94.4%,non-MUC 81.1%).MUC晚期患者比例(Ⅲ+Ⅳ:MUC 88.9%,non-MUC 73.9%)和腹膜播散率高(MUC 27.8%,non-MUC 12.4%).MUC比non-MUC的根治切除率低(MUC 69.4%,non-MUC 81.1%).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0.5%、33.1%,中位生存期为12.2个月;non-MUC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4.9%、64.7%,5年生存率为31%,中位生存期为28.9个月,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 MUC的预后差,与确诊时中晚期比例和浆膜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腹膜播散率高以及根治切除率低有关.

    作者:黄美近;蔡世荣;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黄奕华;陈正煊;汪建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急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一例经验

    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自升主动脉、弓部或其他部位一直至腹主动脉分叉以远的动脉,涉及全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 或Stanford Ⅰ型主动脉夹层.以往需做分期手术或全主动脉置换术,手术死亡率30%左右.我们经历了分期手术、全主动脉置换和半介入疗法[1,2],我院新近以一枚带膜支架人工血管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获得成功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忠镐;李鸣;张鸿坤;潘松龄;金炜;赵海格;陈旭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前哨淋巴结检测在乳腺癌外科中的应用

    如何能术前准确预知乳腺癌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状态,从而可缩小腋清扫范围,近几年提出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SLNB的方法目前有染料法和同位素法两种,我们应用染料法(专利兰,patent Blue V)对临床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进行检测,对照改良根治术后的腋淋巴结病理检查,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

    作者:方志沂;刘君;于泳;刘耀林;张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胆管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8例分析

    目的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 方法将28例患者分3个治疗组,对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支架阻塞发生率及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内涵管植入组:60%的患者获得了3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2例,平均存活4.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组:50%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的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6例;平均存活6.5个月.胆道内支架植入+动脉栓塞化疗组:66.7%患者获得10个月以上通畅引流;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超过50%者7例;平均存活8.8个月. 结论金属内支架通畅率高,结合栓塞化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姜成文;宋希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胆系疾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价值及局限性

    为综合了解测定血清总胆汁酸 (TBA)在胆道疾病中的价值及局限性,我们从 1998 年 1月始前瞻性研究了 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冯文明;鲍鹰;陶玉龙;蒋晓颖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小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9岁,因阵发性腹痛20余日就诊.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下腹部触及一实性包块,约8cm×7cm×6cm,活动度小,有触疼.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B超报告为右下腹实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考虑为腹腔恶性肿瘤.

    作者:许艳梅;武培敬;武卫华;陈海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8例的病因及诊治分析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少见,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易误诊.我院自1980~2001年共收治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8例,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石彦;宋爽;靳明林;余佩武;蔡志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方法. 结果小肠肿瘤多位于十二指肠,占62.5%(70/112),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多位于回肠、空肠,恶性肿瘤以腺癌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为X线钡餐,尤其是低张小肠灌肠造影,内镜检查可提高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率,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可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CT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术前分期及术后有无复发有独特的意义. 结论十二指肠腺癌是常见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低张小肠灌肠造影是诊断和定位为有效的方法,CT、内镜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作者:佟金学;万远廉;王东民;王振军;刘玉村;董新舒;赵家宏;徐文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直肠乙状结肠阴道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 42岁,因反复便血 10余年,加重伴左下腹痛和里急后重半年于 2002年 4月 11日入院.体检:贫血痛苦病容,左下腹膨隆,压痛,肠鸣音亢进;肛诊触及葡萄串感,柔软,光滑易被压缩而边界不清肿块,指套布满鲜血.结肠镜诊断直肠血管瘤(图1,2).

    作者:易沪萍;易洪清;时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胰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1987年8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胰管结石1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向前;冯玉泉;周宁新;顾万清;张文智;黄晓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56例胆囊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胆囊癌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胆囊癌疗效的途径.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1年6月收治的56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56例中男20例,女36例,其中34例(61%)合并胆结石.腹痛(47/56,占84%)和黄疸(23/56,占41%)是主要临床症状.B超、CT、CA19-9有助于术前诊断.30例(包括Nevin Ⅱ 5例,Ⅲ 3例,Ⅳ 4例,Ⅴ 18例)获得根治性切除或扩大根治性切除,11例Nevin Ⅴ期予以姑息性切除,剖腹探查行改善症状的各种引流术或/和活检术15例.统计学分析显示,生存时间与手术方式、Nevin分期、放疗、化疗、是否合并胆囊结石5个因素呈显著相关. 结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积极施行根治性切除术,辅以放疗、化疗,可望改善胆囊癌的疗效.

    作者:彭林辉;张柏和;张宝华;姜小清;张永杰;易滨;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的家系和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族成员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寻求简单、有效的筛查和防治方法. 方法调查家族史,分析9例成员的染色体脆性部位(fragile site, FS)和 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先证者祖父两次婚配,祖父母子孙发病接近1/2 ,5例祖父母后代和5例HNPCC患者FS检出率均为80%(4/5),总检出率为56%(5/9).HNPCC患者11人共发生15例次癌, Lynch综合症Ⅱ型和多原发癌各3例,占27%(3/11),同时性癌1例;病理检查显示11例次均为腺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88%(7/8),有3例次已生存10年以上. 结论 (1)该家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及早发现并经腹手术治疗效果好;(3)FS的高检出率方便了发病的预测和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刘合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回肠脂肪瘤病引起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72岁.因急性腹痛、伴恶心呕吐1d入院.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患者无吸烟等嗜好,无肿瘤家族史.查体:心、肺正常,腹部隆起,可见肠型,腹软,下腹明显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肠鸣音亢进,可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X线检查:腹部多个气液平面,呈阶梯状,小肠肠管明显扩张.经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3d后,能自行排气、排便,腹痛消失.1周后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回肠末端约20cm肠管狭窄,肠管黏膜完整,考虑可能为回肠淋巴瘤.入院第33天,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回盲瓣10cm处长约20cm肠管明显增厚,呈肿瘤样改变,但质地软,未发现有淋巴结肿大,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病理诊断:回肠粘膜下层、浆肌层成熟脂肪细胞浸润,病变符合脂肪瘤病.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作者:宋华锋;张双民;李晓斌;叶大雄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胆总管下端术后十二指肠瘘19例治疗分析

    目的了解胆总管下端手术后十二指肠瘘发生的原因及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2002年收治的19例胆总管下端手术后十二指肠瘘发生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十二指肠瘘经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治疗方式:脓肿引流13例,十二指肠修补5例,胃大部切除幽门旷置胃空肠吻合、空肠造口1例. 结果十二指肠瘘治愈15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消化道大出血2例,腹膜后严重感染1例,并发重症胰腺炎1例. 结论行胆总管下端探查操作时应谨慎,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十二指肠损伤后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十二指肠瘘手术以引流为主,并应予以充分的肠内营养支持.

    作者:顾军;黎介寿;任建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Ⅳ型胆管囊肿伴胰头段胆管结石一例

    患者女,37岁.因右上腹痛伴腹部包块4年,胆囊切除、胆道外引流术后3年入院.4年前因右上腹痛伴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包块,当地以慢性胆囊炎、多囊肝行胆囊切除术.

    作者:冉崇福;刘冬生;梁昕;陈理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