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目的:探讨采用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就诊的腹股沟斜疝患儿600例,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80例,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对照组220例,采用传统腹横纹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比较二组患儿的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切口较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3、2.451、2.472,P均<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7,χ2=6.435、30.746,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腹股沟区隐匿性疝,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焱;李恒;黄东;刘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1]。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症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疝出腹壁外,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2]。包块突出时,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此外,肿块突出时患者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如发生疝嵌顿或绞窄则出现腹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若疝内容物能很容易地完全回纳腹腔,并反复发作称易复性疝。小肠疝反复发作,容易引起小肠广泛粘连。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并小肠广泛粘连老年患者2例,经及时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通过文献复习,分析老年人腹股沟斜疝并小肠广泛粘连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进;孟庆良;谢光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手段,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9%)明显低于对照组(28.6%)(χ2=5.85,P=0.00)。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护理服务和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俭;蒋媛;张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持续性腹痛20 d,加重3 d入院。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呈持续性痉挛性疼痛,疼痛不伴转移,无放射性疼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当地医院诊断为“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给予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3d前再次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同前,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发热、黄疸等。神志清,精神差,未排气排便,小便同常。既往无手术及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可,腹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稍韧,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可疑,肌紧张明显, 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1~2次/min。辅助检查:腹部立位片示右下腹可见短小气液平面,未见明显扩张;当地医院上消化道钡餐显示空回肠部分显影,部分阶段肠管略扩张,可见散在气液平面,不全肠梗阻可能。腹部CT显示有腹水;右肾周围渗出性改变及小肠不全梗阻。入院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基础治疗后,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入腹后即有大量暗红色血性腹水溢出,量约2500 ml。探查发现后腹膜有一囊袋样腔隙,开口于右侧后腹膜,向下延伸至骨盆入口右侧,约180 cm末端回肠疝入囊带内,并使肠系膜根部受压绞窄,肠管颜色呈黑褐色,系膜血管搏动消失,肠管蠕动消失。切开囊袋入口,松解后解除压榨,将疝入肠段还纳,热敷肠管约10 min血运无改善,切除约2.0 m末端回肠及右半结肠,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病理组织学检查:“部分回肠”淤血伴局限性出血性梗死;“腹腔内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淤血伴水肿。术后恢复顺利,9d拆线,切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
作者:凌云;王一雪;陈进才;赵伟;刘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Miles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Miles术158例患者资料,其中经腹直肌旁造口46例,经腹直肌造口83例,经腹膜外造口29例;16例术后出现造口旁疝,其中经腹直肌旁11例,经腹直肌5例;对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例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痊愈,6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复发病例;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痊愈;1例慢性疼痛,给予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的补片相关并发症。结论本组患者造口旁疝的发生与造口方式、手术操作、腹压增加有关,根据病情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
作者:王有财;韩广森;王松涛;王刚成;任莹坤;李剑;王兆洲;杨永威;润增慈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发现的腹股沟隐匿性疝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方法总结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腹症行急诊腹腔镜探查患者313例,术中发现隐匿性腹股沟疝41例。同期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46例。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无明显腹股沟不适症状,感染1例。术后随访3~5年,行内环口高位结扎2例患者出现复发。同期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复发2例,感染2例。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思(χ2=0.01,P>0.05),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结论急腹症腹股沟区发现的隐匿性斜疝行内环口高位结扎+自体组织修补是可行的。
作者:李耀锋;沈庆坡;李霞;路建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患者男,59岁,因“右侧腹股沟包块逐渐增大6个月,不能回纳伴疼痛1 d”入院。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史30年,近7年间先后行肝左叶肝癌切除及肝癌射频消融手术。查体:肝病面容,右上腹见陈旧性手术瘢痕,站立位见右侧腹股沟区肿物突出,呈卵圆形,约7 cm ×5 cm 大小,张力高,有压痛,不能推动。彩色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皮下囊性暗区。入院诊断为:(1)右侧腹股沟嵌顿疝;(2)肝癌术后。行相关准备后急诊手术。术中见右侧精索囊肿,约7 cm ×5 cm大小,嵌顿于腹股沟外环口,内侧端延伸至内环口(图1)。松解外环口后完整剥离、切除囊肿,并于精索前内侧找到1 cm ×2 cm大小斜疝疝囊,予高位结扎。置入网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手术顺利。病理报告:腹股沟囊肿,囊壁为胶原纤维组织及平滑肌组织,伴慢性炎性反应。术后诊断:右侧精索囊肿嵌顿合并腹股沟斜疝。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异常。
作者:顾纪明;向从明;朱红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运用组织隔离式网片行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手术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围手术期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6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运用组织隔离式网片行腹腔镜下腹壁巨大切口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2.6 h;住院时间10~16 d,平均13.4 d。术后切口感染2例,均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60个月,无严重慢性疼痛、膨出、复发及死亡患者。结论对巨大腹壁切口疝接受修补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朱华;郭莹;刘美凤;林明霞;石玉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女性腹股沟包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高频探头及低频探头,对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腹股沟包块女性患者进行详细检查,观察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图像,并对声像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5例腹股沟区包块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腹股沟疝74例,子宫圆韧带囊肿10例,肿大淋巴结15例,圆韧带子宫内膜异位证1例,实性肿物3例,血肿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显示腹股沟包块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南淑伟;孙琦;李小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者20例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超声对小儿肠套叠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声像图比较特异,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肠道血供情况,为复位方式的临床选择提供依据。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蔡菊芳;高瑞凤;王少峰;王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收治的高龄腹股沟疝患者160例,均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手术配合。结果下床活动时间6~16 h,平均(10±2)h;本组患者住院时间3~7 d,平均(3±1)d。术后出现尿潴留10例,慢性疼痛15例,肺部感染3例。结论手术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冯贺军;卢建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疗儿童隐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内环口直径>2 cm及手法无法复位的嵌顿性腹股沟疝患儿32例,均行开放手术疝囊高位结扎,前壁加强的同时从疝囊置入30°腹腔镜探查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如发现对侧腹股管内环口未闭或者开放的窦道为隐匿性疝则同时行内环口关闭术。结果本组共32例均行切开手术,术中发现隐匿性疝15例。术中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时,手术时间延长5~10 min。术后均无切口感染或睾丸炎等并发症,术后出现阴囊水肿5例,阴囊抬高后自行好转。术后2~5d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无复发及睾丸回缩等。结论儿童隐匿性斜疝发病率较高,可从疝囊置入腹腔镜探查对侧并同时处理,可减少脐部切开探查,减少再次麻醉及手术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阿布都赛米·阿布都热依木;李凯;阿孜古丽·买买提;玉苏甫;李水学;克力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