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追溯管理在消毒灭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李丽华;杜秋焕;王江滨;穆丽焕;刘丽霞;朱秀兰

关键词:可追溯管理, 消毒灭菌
摘要:目的 探讨可追溯管理在消毒灭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消毒灭菌物品可追溯管理体系,对消毒灭菌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核对、打包、消毒灭菌、存储、发放工作流程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结果规范了消毒灭菌物品的管理,消灭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全面提高护士素质,掌握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科室信息化建设步伐.结论采用可追溯管理体系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管理,保证消毒灭菌物品与患者的安全性,能够承担灭菌物品使用过程中的举证责任.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随访卡的制作

    拉米夫定作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口服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但2003年12月媒体报道,1例服用拉米夫定的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病情加重引起死亡.这在肝病患者中引起波动,使正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产生恐慌心理,甚至盲目停药,中断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我科自2003年12月开始对服用拉米夫定新住院和已出院患者发放随访卡,实施4年来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梅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紫外线消毒的环节质量管理

    由于紫外线直照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人体有损伤,如穿透能力差、消毒范围有限、对人的眼睛、皮肤有损伤等.因此,如何保证紫外线的消毒效果、减少人体损伤等均为消毒工作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杨萍;徐逸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考核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并针对内科、外科、护士设计3套问卷,进行实名制,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医院内科、外科、护士对本专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考核得分分别为:(85.8±11.72)、(86.9±12.77)、(82.2±16.5)分,其中高分为100分,低分为40分;医务人员对本专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的掌握总体情况良好,医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中级职称、初级职称、高级职称、进修医生、研究生.结论有必要从各个环节继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作者:张斌;文爱东;朱艳荣;姜琳;常瑛;石玉;金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规范化管理

    目的 探讨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方法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毁灭等环节制定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程序,对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全程管理.结果加强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的随意丢失,保证了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结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强化监管一次性医疗用品,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是规范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积极可行的管理模式.

    作者:胡艳波;黄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筛选,分别选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6 h及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与预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6 h集束化治疗指标:EGDT(早期目标液体复苏)、强心药物使用、血糖控制及24 h EG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24 h EGDT是与感染性休克28 d预后相关的两个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早期目标液体复苏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作者:陈齐红;郑瑞强;林华;汪华玲;卢年芳;邵俊;於江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发生原因,改进工作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6月11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755例,医院感染3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77%;呼吸系统感染占69.30%,表浅切口感染占13.80%,皮肤软组织感染占8.3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0%,一联用药为60.70%、二联用药为38.30%、三联用药为0.90%.结论肾内科及神经外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加强对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监控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詹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水痘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 病例患者女,17岁,学生.主因发热4 d伴皮疹3 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5℃,乏力,食欲减退,次日白头部开始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搔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

    作者:刘爱欣;毕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保障医疗安全,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感染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严素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静脉输液头皮针替代婴儿吸痰管

    临床上,当遇到特殊情况,一些成人科室因为病种的原因会收治一些婴儿.由于成人科室一般不准备婴儿吸痰管,当息儿病情突然变化需要吸痰时,护士往往手足无措.现将静脉输液头皮针替代婴儿吸痰管的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孟祥利;杨春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研究

    目的 检测与分析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和返锈情况.方法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锈蚀报废的手术器械300件分成A、B、C 3个试验组,其中A组仅采用浸泡方法除锈,B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的方法除锈,C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润滑的方法进行除锈和保养,并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除锈成功率和返锈率.结果 C组器械的除锈方法可靠,其除锈合格率和灭菌后的返锈率分别为99.0%和2.0%.结论除锈是一项较好的手术器械维护和保养方法,但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才是避免器械锈蚀的关键所在.

    作者:赵筠;易江陵;童玛玲;张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清除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体外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BBF)的破坏作用.方法体外建立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通过结晶紫法及菌落计数观察不同浓度莫西沙星对流感嗜血菌生物被膜的破坏作用.结果莫西沙星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吸光度值逐渐降低,>4 mg/L浓度的药物可明显减轻BBF;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BBF内的活菌数也逐渐减少,>0.25 mg/L浓度膜内活菌数明显减少.结论莫西沙星可破坏生物被膜并能减少膜内活菌数.

    作者:王东;王瑛;刘又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

    为了解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2007年12月区卫生局在医院管理年医政工作考评中,对所辖的1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医院感染管理的督查.

    作者:谢崇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阴沟肠杆菌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及菌株亲缘性分析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ECL)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与亲缘性.方法采用PCR检测16株ECL 15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 16株中TEM、OXA-I群、DHA、ACT-1、aac(6′)-I、ant(3″)-I、qnr、dfrA17、sull和intI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8.6%、6.3%、18.8%、75.0%、78.6%、56.3%、6.3%、37.5%、87.5%和87.5%,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TEM、DHA、ACT-1、aac(6′)-I、ant(3″)-I、dfrA17、sull和intI1基因检出率高,ECL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作者:蔡培泉;过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海洋中分离的河流弧菌致病能力的研究

    目的 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22只二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河流弧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实验:22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河流弧菌的人工海水)和2个阳性对照组(分别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埃希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常规、血培养、脏器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培养,3 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和伤肢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实验组7只鼠中5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 h血培养阳性,2只鼠24 h血培养持续阳性;伤口感染实验:伤口感染阳性率为100.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形成.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河流弧菌在106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作者:马骢;郝秀红;付凯飞;蒋学兵;陈昌国;马学斌;郭建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宋内志贺菌的检测

    目的 了解宋内志贺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别.方法 K-B法测定5株宋内志贺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并进行接合试验;采用TEM、SHV、CTX 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同时进行指纹分析脉冲场检测.结果 5株宋内志贺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肟及庆大霉素、磺胺类显著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敏感;这些菌株的ESBLs基因型均为CTX-M-15,CTX-M-15编码基因型可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4株菌株的PFGE谱型相同,1株不同.结论 5株宋内志贺菌产生CTX-M-15型ESBLs,引发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需要加强检测.

    作者:张玲;王厚照;梁伟;苏文莉;王勇;金东;黄留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重型肝炎呼吸系统感染的痰病原菌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与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86例重型肝炎合并呼吸道医院感染痰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呼吸道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69株(44.5%),G+球菌36株(23.2%),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16.8%),曲霉菌属14株(9.0%),酵母样真菌7株(4.5%),并对G-杆菌、G+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论了解重型肝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痰病原菌及发生原因,提示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预防是重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董根华;范丽娟;黄晓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鲍氏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在下呼吸道的主要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非发酵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该菌的分离率不断上升且耐药性日益严重,由于该菌的耐药性较强,表现出多药耐药性(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总结了脑梗死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措施.

    作者:孙永习;盛霞;王晶;张宗青;李健;冯雯;王炳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内植物感染生物被膜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旨在建立兔内植物感染生物被膜模型,为研究生物被膜提供基础.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SEP)培养、纯化、鉴定、药敏及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麻醉满意后,在兔右后膝关节内股骨外髁非关节面处置入不锈钢螺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垫圈,缝合伤口,4组兔膝关节腔分别接种1 ml无菌生理盐水,102、103、104CFU SEP;术后观察伤口情况,第14天处死大白兔,无菌取出兔膝关节滑膜组织行细菌培养,确定膝关节有无感染及SEP感染膝关节的适宜剂量;扫描电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观察适宜感染剂量组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SEP及细胞外黏多糖分布情况.结果菌株鉴定为SEP、可形成生物被膜;生理盐水组、102、103、104CFU SEP组,兔膝关节感染率分别为0、37.5%、100.0%、100.0%,伤口愈合不良4组分别为0、1、2、4只,表明103CFU SEP为适宜的膝关节感染剂量(ID);SEM及LCSM观察103CFU SEP组UHMWPE垫片表面均形成生物被膜;SEM观察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内SEP聚集,SEP被基质包裹;LCSM观察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结构为红色荧光的SEP镶嵌在绿色荧光的黏多糖内.结论此模型可为研究生物被膜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储诚兵;黎檀实;沈定霞;王慧;曹敬荣;王继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探讨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及病原菌耐药性现状,为临床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细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结果依据CLSI 2006年规则中的折点判读.结果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2.0%)、铜绿假单胞菌(18.4%)、鲍氏不动杆菌(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2.3%)、大肠埃希菌(11.4%);产ESBLs大肠埃希莆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3.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9.0%;鲍氏不动杆菌已出现了泛耐药菌株.结论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申建维;吴远志;许平;金伟杰;程冬娥;孙秀琴;张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01株肠球菌属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肠球菌属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05年7月-2008年6月常规培养检出的201株肠球菌属,分析其在各种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特征、耐药状况、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结果检出粪肠球菌106株(52.7%)、屎肠球菌76株(37.8%)、其他19株(9.5%),其中尿液102株(50.8%)、痰液46株(22.8%);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75.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呋喃妥因耐药率均>93.0%;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14.4%和10.4%;筛选出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株1 51株(75.1%);检测出β-内酰胺酶阳性株74株(36.8%).结论肠球菌属感染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可引起泌尿和呼吸系统等多部位感染;多药耐药和高耐现象相当严重.

    作者:林奇龙;夏邦世;沈忠海;朱素娟;陈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