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成勇;谢扬学
1 病历摘要患儿,男,8岁,以胸闷、气短、心悸3d、抽搐1次为主诉入院。一周前,患儿发烧、咳嗽。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女,4岁.因发热,头痛、恶心3d,肢体颤抖1d入院.查体;T38.8℃,P 136次/min,R 34次/min,BP 82/53mmHg,精神萎靡,头部及四肢抖动,双眼球无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
作者:王军;李冬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尼美舒利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个月~7岁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儿童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尼美舒利、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h、6h体温,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尼美舒利在1h内使体温下降幅度比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大,且维持时间长.结论尼美舒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所致的高热较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的退热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三药不良反应均小,使用较安全.
作者:黄建宝;祝益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6岁,因咳嗽7d,加重1d入院。在当地医院拍胸片示两肺内带斑片状影,临床诊断为肺炎,静点氨苄青霉素3d,病情不见好转,疑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2静点。
作者:黄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洗胃是口服药物中毒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小儿洗胃时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1997年6月-2002年2月我院儿科急诊经插管洗胃316例,其中28例出现洗胃并发症,本文对其发生原因以及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武西贵;周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8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收治经皮肤吸收的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抢救成功率达100%,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燕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心肌炎。多因严重心律失常致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作者:吴晓方;韩松;贾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分配,在上呼吸机的同时,治疗组(34例)予沐舒坦针剂(每次7.5mg/kg),对照组(32例)则予生理盐水,两组输注时间均大于5?min,均每6h一次,连用7d.实验观察期达28d,期间观察用药后24、36、48、60、72、84、96h,各研究对象MAP、PaO2/FiO2的变化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AP在开始用药后60?h、72h、84h、9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aO2/FiO2在60h、72h,84h,96h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HE-IVH)发生率分别为29.41%、56.25%,χ2=4.861,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47.72%,需治疗人数(NNT):3.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死亡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其RRR、NNT均提示有临床意义.结论沐舒坦在用药60h后能显著改善NRDS的肺换气功能及降低机械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力,显著减少NRDS患儿中SHE-IVH的发生率,降低BPD、死亡、气漏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生;吴本清;吴俊;李志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分析6例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转归.结果 6例患儿年龄3个月~12岁,男女各3例,均为家庭密切接触发病,潜伏期2~12d,发病后未再感染其密切接触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腋温热峰38.3~40.3℃,均持续1周以上.多为不规则高热.伴轻度咳嗽,入院时外周血WBC总数多低于5.0×109/L,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全部患儿胸部X片均有肺部不对称性、多叶局灶性浸润性阴影,多出现在发热后3~5d,多为双侧者,也可先为单侧,后发展为双侧,病变随病程进展而加重,多在病程7d左右达高峰.全部患儿在未吸氧下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1~5升/分氧流量吸氧下达97%~100%.经治疗后全部临床痊愈出院,发热持续时间平均8d;胸片肺部炎症阴影明显吸收好转平均2周.结论本组儿童非典均为家庭密切接触感染,感染后再传染给他人的传染力低;临床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与成人患者比较,病情较缓和,较少发生呼吸衰竭和侵犯呼吸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预后良好;临床上应注意与传统的儿童非典型肺炎鉴别.
作者:刘丽;曾华松;卢惠珍;王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PDA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学术研究较多[1-2],而临床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早产儿生后早期(<1周)液体治疗二者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每日液体入量与PD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振江;李克华;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小儿EB病毒感染时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EB病毒脑膜脑炎文献报道不多。我科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以颅神经损害和神经定位症状为主,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熊嗣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1年Lieberman根据心肌活检的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表现,首次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持续型四种类型[1].在其报道的35例经心肌活检证实的心肌炎中,有4例被归类为暴发型心肌炎,其共性为:①起病均为非特异性流感样表现;②病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为重度心功能不全等心脏受累征象;③心肌活检显示广泛的急性炎细胞浸润和多发型心肌坏死灶;④1个月内完全康复或(少数)死亡;⑤免疫抑制剂治疗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
作者:汪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颅内高压症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新生儿期由于前囟及颅骨尚未闭合、颅内压力升高可通过前囟隆起、颅内骨缝裂开、头围增大等代偿作用使颅内高压症状得到缓解,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们两院10年间100例新生儿颅内高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颅内高压症的诊断.
作者:温凤鸣;李强;赵长伟;周新罗;李玉梅;刘冰;胡国斌;焦铁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较常见的严重急腹症,其发病急、病情易变化,又多伴有中毒性休克,故病死率较高。我院自1972年11月—2002年9月共收治105例,占同期新生儿2905例的3.61%。现就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中需重视的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徐建军;杨光;王练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巨细胞病毒(CMV)是小婴儿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并不少见,且病情危重.现将我院PICU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颅内出血的17例重症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妍;赵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7个月,因“咳嗽、发热4~5d,口周发绀、四肢冰凉0.5d”来诊;患儿近4~5d阵发性咳嗽、发热。
作者:于立君;郭凤云;于景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7年3月-2001年11月,我院收治急性吸入汞蒸气中毒4例,患者皆来自甘肃陇南文县砂金矿区,皆为夜深人静时,闭门在卧室内用汞作催化剂将砂金颗粒团聚成块状,以便运输和出售,汞加热蒸发为雾,被熟睡的母子吸入而中毒.除全身多器官中毒反应外,且表现出急性肺损伤以肺换气障碍为主的Ⅰ型呼吸衰竭,急性期缓解后进入慢性肺损害过程,在肺的中带、内带出现结节状病灶,小的似粟粒结核,大的似矽肺结节病灶.现报告于下.
作者:汪成勇;谢扬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认为病毒性脑炎患儿除炎症反应外,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起了重要作用,其重症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近三年来我科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二例患儿均男性,足月顺产。起病时间生后7d、11d。症状:哺乳差、消瘦、神萎、嗜睡、尿少。1例伴发烧。
作者:李笑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急性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及结局差异甚大.多数普通型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危重病例,起病急骤呈暴发型,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失常,后者导致阿-斯综合征,预后严重,本文重点讨论暴发型心肌炎所致阿-斯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治疗.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