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冷冻治疗原发性肺癌的临床研究

张百江;杨瑞森;刘萍;王国范;宋平平

关键词:肺肿瘤/病理学, 肺肿瘤/外科学, 冷冻外科手术
摘要:为研究冷冻治疗对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效果,对97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冷冻外科治疗,其中I期7例,Ⅱ期18例,Ⅲ期66例,Ⅳ期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结果为局部复发9例,中位生存期29.2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4%、18.12%、1.13%.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的冷冻外科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肺癌合并中重度COPD的外科治疗

    为探讨肺癌合并中-重度COPD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与处理措施.14例患者,经综合治疗肺功能改善后行肺叶切除术6例,肺段切除术5例,肺楔形切除加肺减容术3例.术后9例给予机械辅助通气,15 d后定期复查肺功能,围手术期针对性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吸氧及呼吸物理学治疗.结果:术前肺功能经治疗MVV(L)由36.18±3.74增至40.76±4.67,FEV 1.0 (L)由0.89±0.11增至1.04±0.13,P均< 0.01,FVC(L)由1.44±0.21增至1.65±0.28,P< 0.05.术后1例死亡,手术成活率为92.86%(13/14).术后15 d肺功能复查,MVV下降至35.34±3.98,FEV 1.0 降至0.82±0.10,P均<0.01;FVC降至1.39±0.20,P<0.05.30 d时MVV为37.01±4.24、FEV 1.0 为0.93±0.13、FVC为1.43±0.22,P均<0.05;均低于术前水平.恢复至3个月时3项指标分别为42.08±3.62、1.12±0.13和1.63±0.27,P均> 0.05;均已达术前水平.6个月后MVV和 FEV 1.0 各为5.90±4.12和1.21±0.19,P<0.05;较术前有所改善,而FVC为1.76±0.2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杨鲁民;沈毅;陈岩;王伦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化疗所引起胃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为了探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及抑制化疗所引起的化学性胃炎的有效性,随机对照研究了不同治疗方法,预防基于多柔比星、氮烯咪胺、铂类、伊立替康和5-氟尿嘧啶所组成的化疗方案所致的胃炎的疗效,研究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安定和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胃炎和呕吐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传统的地塞米松加5-HT3受体拮抗剂,进行跟踪观察、疗效比较,并从不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研究组胃炎发生率0(0/11),对照组为72.73%(8/11),P=0.001;化疗后完全无上消化道症状/体征者,研究组75.00%(33/44),对照组52.28%( 24/46 ),P=0.025; 化疗后7 d无症状/体征者,研究组100%(44/44), 对照组76.09% (35/46),P=0.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质子泵抑制剂对化疗过程中所引起的化学性胃炎有明显的预防及抑制作用,而且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郑伟华;陈泽萍;陈继跃;谢德荣;饶珈琦;詹锋;张华;叶云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术中氟尿嘧啶肝灌注对预防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分析

    探讨结肠癌术中氟尿嘧啶(5-FU)肝动脉灌注对肝转移的预防作用.术中从胃网膜右动脉置管至肝总动脉注入5-FU 500 mg/m2,观察疗效.结果144例肝灌注后肝转移发生率13.89%(20/144), 92例未行肝灌注肝转移发生率41.30%(3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结肠癌术中5-FU肝灌注可降低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

    作者:余新华;李毅刚;曾庆祉;刘丹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FasL和B7-1联合基因修饰的肺癌细胞诱导抗肺癌主动免疫

    目的:探讨FasL和B7-1联合基因转移是否具有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FasL和B7-1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A-549,G418阳性克隆筛选,流式细胞分析,RT-PCR显示FasL和B7-1的表达,并且通过Hoechst33342染色和DNA片段分析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将携带FasL和B7-1基因的肺癌细胞(命名为A-549/FB-11)接种于C57BL/6小鼠背部皮下,观测其致瘤性能;A-549/FB-11致敏的小鼠对野生型瘤细胞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用A-549和A-549/FB-11细胞分别经腹腔免疫小鼠,得到腹腔浸润淋巴细胞及致敏脾细胞,MTT法检测其体外杀伤实验.结果:FasL和B7-1基因在肺癌细胞中获得高表达并可诱导肺癌细胞的凋亡,双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的致瘤性明显下降; A-549/FB-11 诱导的CTL (cytotoxic T lymphocyte)对A-54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A-549诱导的CTL对相同靶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A-549 /FB- 11诱导的CTL对A-549/FB-11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野生型A-549的杀伤率,P<0.05.结论:FasL促进肺癌细胞凋亡,B7-1促进抗肺癌CTL的增殖、活化,在效应阶段两基因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锋;王志刚;王慧穆;李小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KAI1基因转染协同ATRA诱导对肺腺癌细胞株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新抑癌基因KAI1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借助质粒表达载体(PCMV-NEO-XhoI),将抑癌基因KAI1转入肺腺癌A549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10 -6 mol/L ATRA 作用于转染及未转染KAI1基因的肺腺癌A549细胞株, 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和凋亡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 82 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my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表达,放射免疫测定层连蛋白(LN)表达.结果:ATRA处理KAI1基因转染的肺腺癌细胞CD 82 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更多的细胞被阻止于G1/G0期,myc、MMP-1及LN表达下降, 比对照组及单纯转染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抑癌基因KAI1与ATRA对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浸润转移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颖;谢娟;孙世良;李少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治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胸腔积液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胸膜活检,确诊为恶性病变,喷洒滑石粉和顺铂.结果:120/120例手术成功,随访115例1~24个月无胸腔积液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对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滑石粉胸膜固定加顺铂喷洒治疗是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

    作者:涂远荣;李旭;林敏;赖繁彩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原发性肺癌与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为9.4%(3/32),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94.7%(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2%(9/13),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5%(32/37),癌旁组织为18.9%(7/37),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100%(23/23)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71.4%(10/14),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100%(21/2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75%(12/16),P<0.05.结论: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作者:史宏灿;王晓玲;解松刚;石维平;束余声;陆世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鼻咽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我院1996年4月~2000年4月对153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研究,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阮展鸿;陈甲信;卢晓宁;谭祥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C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999年5月10日~2003年1月30日,我们用环磷酰胺(CTX)、依托泊苷(Vp-16)、阿糖胞苷(Ara-c)组成CEA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3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宏;卞咏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罕见颊部鳃裂囊肿--附一例报告

    鳃裂囊肿多来自于第二鳃裂 [1] ,位于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而发生于颊部者实属罕见.我科近期遇到1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隋丽萍;牟宝秋;姜慧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周边型小肺癌的几个临床问题

    我科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587例,包括周围型小肺癌49例,其中腺癌29例,鳞癌9例,腺鳞癌3例,大细胞癌2例,未分化小细胞癌6例.pTNM分期,Ⅰ期(T1N0M0)32例,Ⅱ期(T1N1M0)9例,ⅢA期(T1N2M0)8例.共实行52术次,(3例I期腺癌术后复发二次手术).结果鳞癌的5年生存率优于腺癌和其他组织类型肺癌;同组织类型小肺癌比较,N0优于N1,N1优于N2.既便是早期小肺癌,尤其是腺癌,预后也不全令人乐观.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小肺癌并不全是早期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仍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孟凡利;宋晓明;臧琦;王伟;赵强;朱强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153例胃癌患者血清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CA119、CEA、CA125、C-42、Fer、AFP、CA153、HCG、PSA、NSE和HGH 11项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9%(58/153)、24.2%(37/153)、20.2%( 31/153 )、20.2%(31/153)、19.6%(30/153)、15.0%(23/153)、13.1%(20/153)、4.6%(7/153)、4.6%(7/153)、1.3%( 2/153 )和1.3%(2/153);以任意2项标志物同时阳性为判断标准,则阳性检出率为47.1%,高于任何单项检测阳性率,但是特异性为90.9%;采用3项以上组合判断则敏感性明显下降.肿瘤标志物与胃癌分期关系中,CA199、CEA、C-42、Fer、CA153对Ⅲ和Ⅳ期胃癌均比较敏感;CA125和AFP仅对Ⅳ期胃癌敏感性高;而分型结果表明,管状腺癌CA199阳性率高(45.2%),黏液腺癌CA125高(38.7%),低分化腺癌CEA高(39.0%).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胃癌的病情监测提供了一系列较为敏感的指标,并对胃癌病理类型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玉萍;申红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同时性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探讨支气管及肺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7月1日~2002年12月31日43例行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0/43),术后30 d死亡率4.7%(2/43),术后总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32/39)、51.7%( 15/29 )及31.3%(5/16).结论: 同时性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不仅能大限度地保留肺组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为部分肺功能差的肺癌患者提供了切除病变的机会.

    作者:王国范;杨瑞森;张百江;李道堂;罗京玉;刘希斌;董玉青;余小冬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细胞色素P450 2E1和1A1多态性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E1和P450 1A1的多态性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新发肺癌患者91例及非肺部疾患同性别的患者91例的细胞色素 CYP 2E1和CYP 1A1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比较.结果:在2组间平衡吸烟的因素后,CYP 2E1和CYP 1A1基因多态性分别单独分析时,与肺癌关系较弱,其OR值分别为1.46和1.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联合分析时,CYP 2E1 C1C1型和CYP 1A1突变型的OR值为3.00,95%CI为1.0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 P< 0.05.结论:CYP 2E1和CYP 1A1单一基因的多态性不能增加患肺癌的危险,而两者联合作用时则可增强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汪保国;陈思东;陈阳;周卫平;曾勉;李志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癌组织中桩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桩蛋白(Paxillin)、 E-钙粘蛋白 (E-cadherin)在人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肺癌病理特征、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20例肺癌、80例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53例正常肺组织的Paxill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肺癌、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axill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47/120)、81.3%(65/80)、83.3%(44/5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51/120)、87.5%(70/80)、96.2%(51/53),三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织中Paxillin和 E-cadherin 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axill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有关系,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axillin、E-cadherin表达可能与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密切联系,可作为评价肺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张鑫;彭品贤;吕嘉春;梁建辉;吴建军;曾波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癌患者血清PGE2水平及其对IL-2/sIL-2R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PGE2水平的变化及其对IL-2/sIL-2R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 125 I-RIA以及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43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清PGE2水平和 IL-2/sIL-2R ,术中抽取肿瘤回流静脉血用于检测PGE2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存在较高的PGE2(78.81±32.15)pg/mL,与肿瘤回流静脉血中的PGE2(131.07±36.41)pg/mL呈显著相关,r=-0.315,P<0.01,术后其PGE2显著下降;手术前后其IL-2/sIL-2R处于相对较低水平,IL-2与PGE2呈相关关系,而与sIL-2R无明显相关.术后IL-2有所上升(153.83±53.39)pg/mL,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230.29±53.39)pg/mL,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PGE2,是由肺部肿瘤引起的,对IL-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曹恒昌;华平;陈炬;黄洪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诱导性同步放化疗治疗侵袭性肺上沟瘤

    目的:分析同步放化疗(CRT)在NSCLC外科治疗的地位.方法:回顾性总结1987~1996年外科手术的30例累及胸顶部的NSCLC,单纯手术组10例,手术+放疗组(RT)9例,含铂方案化疗+放疗组(CRT)11例.结果:单纯手术组2、4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20%, RT组为22% 和11%,CRT组为73% 和53%.单因素分析根治性(是与否比较,P=0.027)和诱导性治疗(单纯手术和RT与CRT比较,P=0.0173)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仅诱导性治疗,P=0.023 8,是有意义的预后因素.结论:与诱导性放疗和单纯手术相比,CRT可提高累及胸顶部的NSCLC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多维适癌治疗--由多维适形放疗想到的

    放射治疗技术由三维适形放疗发展到多维适形放疗,但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就多维适形放疗过渡到多维适癌治疗的设想予以介绍.

    作者:李宝生;于金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N2肺癌手术后肿瘤复发模式的分析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ncer,NSCLC)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模式,为手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96例根治性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N2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年内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1次,监测肿瘤复发情况.计算复发率,应用χ2检验比较手术后放疗及化疗对肿瘤复发模式的影响.结果:术后2年内肿瘤复发率为37.5%(36/96),复发模式以转移性复发为主,占77.78%( 28/36 ),多数为脑和肺转移(64.29%,18/28).手术后放疗者的局部复发率为5.17%( 3/58 ),而未施行放疗者的局部复发率为23.68%(9/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5.69;手术后化疗者与未化疗者相比,局部复发和转移性复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性复发是N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模式,手术后放疗可以减少N2肺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

    作者:刘凡英;王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一例报告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cute tumor lysis syndrome,ATLS)是对化疗药物敏感或肿瘤负荷重的肿瘤细胞经有效治疗后,大量肿瘤细胞溶解坏死破坏, 快速释放其内容物而导致的一组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的症候群.它具有以下几项或全部特征: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肾功能不全.ATLS并不常发生,一旦发生,往往致命.ATLS较常见于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实体肿瘤患者中较少见.我们发现1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ATLS,经过积极的补液、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呤醇,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患者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田翠环;俞森洋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