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华;陈泽萍;陈继跃;谢德荣;饶珈琦;詹锋;张华;叶云婕
目的:探讨FasL和B7-1联合基因转移是否具有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FasL和B7-1基因导入人肺癌细胞A-549,G418阳性克隆筛选,流式细胞分析,RT-PCR显示FasL和B7-1的表达,并且通过Hoechst33342染色和DNA片段分析检测肺癌细胞的凋亡;将携带FasL和B7-1基因的肺癌细胞(命名为A-549/FB-11)接种于C57BL/6小鼠背部皮下,观测其致瘤性能;A-549/FB-11致敏的小鼠对野生型瘤细胞是否具有免疫保护作用;用A-549和A-549/FB-11细胞分别经腹腔免疫小鼠,得到腹腔浸润淋巴细胞及致敏脾细胞,MTT法检测其体外杀伤实验.结果:FasL和B7-1基因在肺癌细胞中获得高表达并可诱导肺癌细胞的凋亡,双基因转染的肺癌细胞的致瘤性明显下降; A-549/FB-11 诱导的CTL (cytotoxic T lymphocyte)对A-54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A-549诱导的CTL对相同靶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A-549 /FB- 11诱导的CTL对A-549/FB-11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野生型A-549的杀伤率,P<0.05.结论:FasL促进肺癌细胞凋亡,B7-1促进抗肺癌CTL的增殖、活化,在效应阶段两基因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锋;王志刚;王慧穆;李小兵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研究冷冻治疗对原发性肺癌的治疗效果,对97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冷冻外科治疗,其中I期7例,Ⅱ期18例,Ⅲ期66例,Ⅳ期6例,无手术死亡.随访结果为局部复发9例,中位生存期29.2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4%、18.12%、1.13%.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的冷冻外科治疗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百江;杨瑞森;刘萍;王国范;宋平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探讨肺癌合并中-重度COPD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与处理措施.14例患者,经综合治疗肺功能改善后行肺叶切除术6例,肺段切除术5例,肺楔形切除加肺减容术3例.术后9例给予机械辅助通气,15 d后定期复查肺功能,围手术期针对性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吸氧及呼吸物理学治疗.结果:术前肺功能经治疗MVV(L)由36.18±3.74增至40.76±4.67,FEV 1.0 (L)由0.89±0.11增至1.04±0.13,P均< 0.01,FVC(L)由1.44±0.21增至1.65±0.28,P< 0.05.术后1例死亡,手术成活率为92.86%(13/14).术后15 d肺功能复查,MVV下降至35.34±3.98,FEV 1.0 降至0.82±0.10,P均<0.01;FVC降至1.39±0.20,P<0.05.30 d时MVV为37.01±4.24、FEV 1.0 为0.93±0.13、FVC为1.43±0.22,P均<0.05;均低于术前水平.恢复至3个月时3项指标分别为42.08±3.62、1.12±0.13和1.63±0.27,P均> 0.05;均已达术前水平.6个月后MVV和 FEV 1.0 各为5.90±4.12和1.21±0.19,P<0.05;较术前有所改善,而FVC为1.76±0.28,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杨鲁民;沈毅;陈岩;王伦青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Tyr113His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分析 257例食管癌患者和252名健康对照组人群mEH Tyr113His基因型分布.结果:Tyr 和His等位基因频率在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44.2%、55.8%和44.0%、56.0%.等位基因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929;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116,P=0.347.相对于Tyr/Tyr基因型,His/His基因型或His/His与Tyr/His基因型相加均未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它们的危险度分别为1.076(95%可信区间=0.850~1.361)和0.756(95%可信区间=0.493~1.157).如按性别、年龄、吸烟状态及是否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类,His/His基因型或His/His与Tyr/His基因型相加也未对ESCC的发病风险造成明显影响.结论:mEH的Tyr113His多态性不能作为筛查ESCC患病风险的独立因素.
作者:邝钢;金霞;李琰;王瑞;郭炜;王娜;张健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3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为9.4%(3/32),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94.7%(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2%(9/13),P<0.05;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6.5%(32/37),癌旁组织为18.9%(7/37),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100%(23/23)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71.4%(10/14),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100%(21/2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75%(12/16),P<0.05.结论: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作者:史宏灿;王晓玲;解松刚;石维平;束余声;陆世春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抑癌基因KAI1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借助质粒表达载体(PCMV-NEO-XhoI),将抑癌基因KAI1转入肺腺癌A549细胞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10 -6 mol/L ATRA 作用于转染及未转染KAI1基因的肺腺癌A549细胞株, 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和凋亡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CD 82 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my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表达,放射免疫测定层连蛋白(LN)表达.结果:ATRA处理KAI1基因转染的肺腺癌细胞CD 82 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更多的细胞被阻止于G1/G0期,myc、MMP-1及LN表达下降, 比对照组及单纯转染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抑癌基因KAI1与ATRA对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浸润转移有协同作用.
作者:王颖;谢娟;孙世良;李少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鳃裂囊肿多来自于第二鳃裂 [1] ,位于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附近,而发生于颊部者实属罕见.我科近期遇到1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隋丽萍;牟宝秋;姜慧峰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以手术为主的肺癌综合治疗是提高肺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对局部晚期肺癌常需要扩大肺切除,即联合切除相应受累组织或器官才能达到彻底切除,它包括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上腔静脉修补或置换、心房部分切除、支气管成形、肺动脉成形、隆突切除重建、主动脉修补和置换、食管切除重建以及体外循环辅助肺癌切除等.就国内外肺癌扩大切除的情况予以综述.
作者:陈景寒;彭忠民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为了探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及抑制化疗所引起的化学性胃炎的有效性,随机对照研究了不同治疗方法,预防基于多柔比星、氮烯咪胺、铂类、伊立替康和5-氟尿嘧啶所组成的化疗方案所致的胃炎的疗效,研究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安定和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胃炎和呕吐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传统的地塞米松加5-HT3受体拮抗剂,进行跟踪观察、疗效比较,并从不良反应、耐受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研究组胃炎发生率0(0/11),对照组为72.73%(8/11),P=0.001;化疗后完全无上消化道症状/体征者,研究组75.00%(33/44),对照组52.28%( 24/46 ),P=0.025; 化疗后7 d无症状/体征者,研究组100%(44/44), 对照组76.09% (35/46),P=0.001.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质子泵抑制剂对化疗过程中所引起的化学性胃炎有明显的预防及抑制作用,而且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郑伟华;陈泽萍;陈继跃;谢德荣;饶珈琦;詹锋;张华;叶云婕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27例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人比较,了解宫颈癌患者的免疫漂移现象.方法:利用RT-PCR技术检测27例宫颈癌患者PBMC中Th1/Th2两类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27例宫颈癌中IFN-γ、IL-2、IL-4、IL-6和IL-10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2/27、3/27、18/27、14/27和18/27.结论:宫颈癌患者高表达Th2类细胞因子,低表达Th1类细胞因子,出现典型的Th2漂移现象,为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可能.
作者:王倩;孙树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81年7月1日~2002年5月31日,我院共对25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林乐胜;刘玉洪;徐林浩;沈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对72例恶性食管梗阻且不能耐受剖胸手术的患者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男56例,女16例,中位年龄63岁.其中食管癌55例(合并食管气管瘘3例),胃底、贲门癌13例,肺癌并气管食管瘘4例. 结果所有内支架开放良好, 吞咽困难计分提高2分;主要并发症为胸骨后不适与胸痛,占52.8%(38/7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内支架能有效改善恶性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的呛咳症状.
作者:李世珍;李树静;赵蔚冲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 18 F-FDG-SPECT显像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恶性肿瘤组织高糖酵解的特性,对36例肺癌患者用 18 F标记脱氧葡萄糖,使 18 F浓聚于癌组织中,再用带符合线路的SPECT探测其摄取率达到诊断目的,并与术后病理切片作对照研究.结果:36例患者病灶检出灵敏度100%,正确率91.67%( 33/36 ),其中鳞癌正确率100%(17/17),腺癌84.62%(11/13).结论: 18 F-FDG-SPECT 能有效地显像肺癌病灶,瘤体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CT,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检查价格便宜,成像清晰,有良好应用价值.
作者:曹子昂;刘建军;黄日太;镡朝辉;郑家豪;施一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00年美国新发病例达16.94万人,近年来通过采用控制吸烟及大气污染等措施,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占据首位.原发性肺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临床诊疗技术和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就低剂量螺旋CT、荧光支气管镜、CT-PET等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杨瑞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多学科治疗已逐渐成为肺癌的治疗原则,随着各种治疗方法疗效提高而不断改进,多学科治疗方案有了新进展,改善了肺癌的预后.对于Ⅰ~Ⅲ期适于手术治疗的NSCLC和SCLC患者适合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据围手术时间又可分为:1)诱导化疗(新辅助治疗):用于估计不可手术的Ⅱ、Ⅲ期SCLC和Ⅲ期NSCLC, 但目前仍属临床研究阶段,有待积累更多病例来说明;2)辅助化疗:术后用3~4个周期含铂方案可望提高生存率;3)术前后放疗未见有益于生存率,术后放疗只能减少局部复发;4)放化疗后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但死于非癌率高于单放化疗.非手术多学科治疗主要为不适手术的晚期肺癌,1)化放疗对象为局部广泛期(Ⅲ期)肺癌,倾向于同期应用为好;2)Ⅳ期肺癌以含铂化疗方案为主,可延长2个月生存期,二药联合优于三药和单药.新生物靶点治疗药物,以抑EGFR药物为主,如IRESSA现已上市,是NSCLC二线,三线药物,40%有症状改善,也可延长生存期,对女性,不吸烟,腺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弥漫性粟粒样转移灶效果较好.
作者:廖美琳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桩蛋白(Paxillin)、 E-钙粘蛋白 (E-cadherin)在人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肺癌病理特征、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20例肺癌、80例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53例正常肺组织的Paxill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肺癌、癌旁无癌浸润肺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axill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47/120)、81.3%(65/80)、83.3%(44/53),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51/120)、87.5%(70/80)、96.2%(51/53),三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癌组织中Paxillin和 E-cadherin 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axill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与肺癌术后3年生存率有关系,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Paxillin、E-cadherin表达可能与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密切联系,可作为评价肺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张鑫;彭品贤;吕嘉春;梁建辉;吴建军;曾波航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的研究肯定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但如何实践应用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分析近年几个重要的术后辅助化疗研究,形成了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关于肺癌辅助治疗的共识.
作者:吴一龙;陈刚;杨学宁 刊期: 200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PGE2水平的变化及其对IL-2/sIL-2R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法( 125 I-RIA以及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43例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清PGE2水平和 IL-2/sIL-2R ,术中抽取肿瘤回流静脉血用于检测PGE2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存在较高的PGE2(78.81±32.15)pg/mL,与肿瘤回流静脉血中的PGE2(131.07±36.41)pg/mL呈显著相关,r=-0.315,P<0.01,术后其PGE2显著下降;手术前后其IL-2/sIL-2R处于相对较低水平,IL-2与PGE2呈相关关系,而与sIL-2R无明显相关.术后IL-2有所上升(153.83±53.39)pg/mL,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230.29±53.39)pg/mL,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高水平的PGE2,是由肺部肿瘤引起的,对IL-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曹恒昌;华平;陈炬;黄洪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近20年来肺癌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肺内孤立性肺结节(so1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含有早期癌灶可能性,故临床上对于SPN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就SPN的诊断与处理的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德江;李希波;杨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1996年5月31日~2004年3月31日,我们对累及叶间裂的Ⅲ期以上肺癌21例实施了肺叶肺段切除术,避免了全肺切除术,保留了有效的肺功能,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景涛;程思强;高德军;卢金修;荣林;刘子祯;董经光;秦卫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