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王仁生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24例原发性气管癌,探讨误诊原因.结果发现误诊为气管炎9例,肺癌6例,肺炎、喉炎、支气管哮喘各2例,纵隔淋巴瘤、甲状腺癌、肺结核各1例.提示对于咳嗽、咳痰患者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一度有效再次加重者,以及气短与肺部病灶表现不符者,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作者:何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畸胎瘤是指原发于肺内无纵隔畸胎瘤者,自1939年Monr首次报告,至今不过百例,国内仅有零星报告.作者将收治的1例,并综合国内已报道的13例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李东;徐熙山;牛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7岁,因发现左乳腺肿块一年半于2001年5月入院.患者1年半以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有一肿块,约黄豆大小、活动、无压痛,局部皮肤光滑无红肿,无溃烂,皮肤颜色正常,未检查与治疗,4 个月前发现肿块已长大,约 2.5 cm×2.5 cm,质硬,稍压痛,边缘不甚清楚,活动度差,局部无红肿,无溃烂及乳头溢液,无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无腋下淋巴结肿大,无发热盗汗,乏力及消瘦现象,也无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家族中无肿瘤病史.
作者:杨茂仁;魏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水平与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为临床尽早发现复发和转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比较了47例健康人和171例大肠癌患者血清LN水平;以及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Dukes分期、肿瘤分化程度、DNA指数、CEA、转移状况与LN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中LN阳性率为63.16%;大肠癌的LN(210.01 μg/m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53.85 μg/mL),P<0.01;大肠癌转移者的LN水平高于未转移者,尤以结肠癌肝转移者更为显著,P<0.05.其余诸因素与LN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血清LN水平明显增高者可能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喻卫红;逯晓波;马思平;刘平平;周丽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42例晚期NSCLC给予盖诺、顺铂及VP-16治疗.结果示2例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57.1%,中位生存期54周,毒副作用能耐受.初步结果认为,盖诺为主联合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好,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任刚;亓久德;姚修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对判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意义.方法:50例健康查体者,6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且经病理组织细胞学分型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病理分型,分为低分化组(23例)、中分化组(21例)和高分化组(19例).取静脉血0.5 mL(肿瘤患者均在术前3 d取血),经培养、制片、银染、图象分析4个步骤,以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I.S%值)作为Ag-NoRs的检测指标.结果:健康组与恶性肿瘤组I.S%均值分别为7.23±0.45、4.52±0.2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肿瘤患者中,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1.S%均值分别为2.76±0.13、4.82±0.35、5.21±0.23,经统计学分析,低分化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明显低于中、高分化组.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测定不仅对诊断肿瘤具有重要意义,对判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丁乃晴;谭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推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胰腺癌和3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行ERCP抽取胰液,采用TRAP-PCR-SSCP和TRAP-PCR-ELISA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检测胰腺癌细胞株4株,正常胰液和正常胰腺组织测定其端粒酶活性做为对照.结果:端粒酶定性分析:胰腺癌组胰液中阳性率67.50%(27/40);慢性胰腺炎组41.93%(13/31);胰腺癌细胞株全部为阳性,阳性率100%(4/4);正常胰腺和胰腺组织均呈阴性(0/5).端粒酶定量测定:胰腺癌组为1.475±0.467;慢性胰腺炎组为0.358±0.479.胰腺癌细胞株为1.842±0.256.胰腺癌组胰液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患者组,高于慢性胰腺炎组,P<0.01.结论:胰液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之一.
作者:叶远红;郝菁华;杨崇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诊断、治疗和预后,并探索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23例临床病理资料,大部分采用CT和/或MRI诊断,1例据病理诊断.结果:本组脑耐受量为1 116~1 348 btu,颞叶型潜伏期为20个月~9年,脑干型为11个月~4年半.死亡6例,其中急性者2例,延迟性者4例(脑干型3例,颞叶型1例).结论:1)受照射脑体积、总剂量、分次剂量、脑组织敏感性是放射性脑病发生相关因素;2)CT和MRI是诊断放射性脑病的主要方法;3)急性者预后差;脑干型潜伏期短,预后较颞叶型差,潜伏期越长预后越好.
作者:张勇;王仁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6里甲状腺透明细胞型滤泡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口服甲状腺素片,120~240mg/d,连服3年.结果均获5年随访,1例3年死于肺、脑转移,其余健在.
作者:王超;刘清文;邹洪胜;陶阳;邹淑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在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介绍食管癌综合治疗的现状及新进展.
作者:盛巍;陈延条;冯鑫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癌中 FasL 表达在肿瘤免疫逃避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对 41 例肝癌组织中 FasL 表达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肝癌 FasL 表达阳性率为 41.46%,FasL 阳性组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 )凋亡指数约是 FasL 阴性组肝癌的 2 倍,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肝癌 FasL 表达在肿瘤免疫逃避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俊峰;石学涛;吴泰璜;衣龙海;李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综述了抗血管生成剂、基因及核酶治疗在抗血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文健;王哲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于早期乳腺癌,尤其是扫描发现的乳腺癌,常规保留乳房手术的范围可能相对过大,不能满足人们的美容要求,某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不能采用.因此,人们正在探索各种替代常规手术的微创疗法,其中包括:射频消融、激光组织间照射凝固、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治疗、组织间放疗和聚焦微波热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治疗的病例极少,治疗效果未能大规模地和常规治疗作比较,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要综述它们的技术原理、治疗方法、存在问题等.
作者:李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护理管理与护理服务都通过流程运作.流程就是程序,护士长按程序管理,护士按程序工作.护士长做护理计划,有决策反馈流程,整体护理有护理程序作为流程,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指导,打针送药都有单项流程.流程是完成一项任务的有序活动,是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关联的活动,是为达到一个护理目标一连串的活动.护士长更新护理服务,拓展护理职能,研究护理服务可依循的准则,就要再造一连串的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作者:毛红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年1月-2001年10月,我们对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CAP方案或配合肺动脉灌注化疗临床观察36例,其中鳞癌24例,腺癌12例,有8例鳞癌配合肺动脉灌注化疗,报道如下.
作者:于秀芹;赖永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伴有肝功不全的肝癌,特别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目前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本院介入科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利用康莱特联合介入方法治疗 12 例肝功不全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明勋;孔令朝;申梅素;李元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年3月-2001年5月对112例食管贲门癌切除实行单层吻合法,不做前后壁加强.此吻合法保证了吻合口良好的弹性及血运,减少了吻合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李凤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MMP-9的表达.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3.3%(44/60)、66.7%(40/60),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程度及有无远处转移有关.骨桥蛋白和MMP-9的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骨桥蛋白和MMP-9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均较正常胃组织增强,能够作为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表达有协同作用.
作者:孙现军;姜希宏;侯文红;马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鼻咽癌腹股沟淋巴转移临床少见,20年共放疗鼻咽癌1 920例,有18例经病理证实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占0.9%(18/1 920).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再程放疗和综合治疗仍有价值且疗效较乐观.
作者:原锦;程惠华;李东石;林贵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5岁,因胸闷、胸痛26年,咯血、憋气6 d,于2002年4月11日收入院.
作者:陈现平;孙华;王福红;许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