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姜斌;翟勇平;刘静;顾军;王雅杰

关键词:胃肿瘤/遗传学, DNA, 卫星,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分别选用定位于第 3 及第 17 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对50例原发性胃癌及自身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0 例胃癌中 MSI 发生率为 44%(22/50),微卫星DNA改变与癌的浸润深度无关,P=0.656 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4 9.结论:微卫星 DNA 的改变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对胃癌临床分期及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院于1990-2001年收治直肠癌161例,经手术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毛红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康莱特对晚期鼻咽癌放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KLT)加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及其对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62例.分为综合组(KLT联合放疗组)与单放组,各组31例.对两组的疗效和副反应予以观察对比.结果:综合组和单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83.9%,两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提高率分别为71.0%和19.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主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综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放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加放疗能减轻晚期鼻咽癌患者放疗的毒副反应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卫东;孙苏平;王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心脏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研究心脏肿瘤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8年5月-2000年6月我院心脏手术患者中的38例心脏肿瘤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良性肿瘤发生率(92.1%)高于恶性肿瘤(7.9%).不同年龄发生率也不同,50~59岁年龄段发生率高,达26.3%,其次为40~49岁年龄段(21.1%).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这一现象在黏液瘤更为明显.结论:心脏肿瘤发生率较低,且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

    作者:黑飞龙;李桂芬;孙桂民;李春华;龙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青年宫颈癌患者拒绝放射治疗原因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患者拒绝放射治疗原因的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 26 例宫颈癌患者拒绝放射治疗的原因调查,进行多因素相关统计分析,针对原因采取应对策略缓解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包括:转变放疗医生的观念、制定科普宣教方案、加强疏导、介绍有关放疗的知识、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充满亲情的社会环境,进行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结果:26 例拒绝放疗的患者中,23 例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有效率达 88.45%.结论:大部分初拒绝放射治疗的中青年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医生的耐心讲解和科普宣教下能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放射治疗.

    作者:王玉龙;刘智;刘立新;贺培娃;刘彩芳;冯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浅谈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几个具体问题

    当前医药卫生改革逐步深入,作为卫生改革一项重要内容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也已在全国各地逐步实施.一项新的改革,一项新的管理模式,给卫生行政部门带来了新的课题,同时也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作者:王绍平;孙红;崔永春;申洪明;陈增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乙双吗啉致急性白血病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乙双吗啉引起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6例乙双吗啉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6例患者,2例诱导缓解阶段死亡,1例5个诱导方案未缓解,2例缓解后18、24个月复发,1例未治.结论:乙双吗啉引起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差,预后欠佳,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作者:刘捷;陈银霞;何爱丽;张王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丁酸钠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HUA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丁酸钠(NaB)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HU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Na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HUA,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NaB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用Western Blot 分析p21、p53、pRb和E2F1蛋白表达.结果:NaB能诱导HHUA细胞周期G1期阻滞,上调p21蛋白表达,促进pRb去磷酸化,下调E2F1 和p53蛋白表达.结论:NaB能抑制HHUA细胞体外生长,其诱导细胞周期G1期阻滞可能与p21等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荣风年;郭保岩;张国翔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Fas/FasL系统与卵巢肿瘤的免疫逃逸的研究

    目的:检测 Fas、FasL 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中的表达,探讨 Fas 系统在卵巢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 31 份上皮性卵巢癌、20份卵巢良性肿瘤、10份正常卵巢组织以及31份卵巢癌 TIL、12 份卵巢良性肿瘤 TIL 的 Fas 及 FasL 的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的 Fas 表达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而其 FasL 表达明显高于后者,P<0.01.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的 Fas、FasL 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IL,其Fas及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TI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Fas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Fa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但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卵巢癌TIL中Fas及FasL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 Fas 表达的下调和 FasL 表达的增加,FasL 高表达者预后不良.肿瘤细胞可能通过 FasL 的过度表达,逃避免疫监视,诱导 Fas 敏感的 TIL 凋亡,发生浸润和转移.

    作者:刘培淑;董瑞英;李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黄芩中酚性苷类对腮腺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黄芩中酚性苷类对鼻咽癌患者腮腺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从2000年4月-2001年3月将85例鼻咽癌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放疗加黄芩酚性苷类组(实验组),分别在放疗前和两侧对穿野放疗至60 Gy时以 99m 锝核素扫描检测腮腺的摄取和排泌功能,同时每周观察患者的口干症状和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急性口腔黏膜反应的分级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341;两组口干程度差异比较也无显著意义,P=0.079.放疗前后双侧腮腺摄取和排泌功能下降程度的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521和0.572.结论:黄芩中酚性苷类对接受两侧对穿野放疗达60 Gy鼻咽癌患者的腮腺未能显示出放射防护作用.

    作者:王汉渝;冼超贵;钟睿;韩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的规范化书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肿瘤患者PET/CT全身检查的护理

    PET/C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和螺旋CT的解剖图象的融合,他具有PET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级、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重要信息的用途,而且PET与CT结合能检出小的病变组织,并能准确定位[1].2002年10月-2002年1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对30例患者行18F-FDGPET/CT全身检查,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卢红;刘娟娟;王小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放射性脑损伤

    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放射性脑损伤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展.

    作者:庞伟;梁平;李济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护理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是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复发率为60%~70%.卡介苗、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可使复发率降至10%~20%,是目前有效的膀胱灌注制剂.我院1999-2001年用卡介苗,丝裂霉素膀胱灌注26例,报道如下.

    作者:程琳;王朝阳;刘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的临床应用--附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吸取标本的方法及对肺部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80例肺部结节病变患者,全部CT检查高度怀疑肺部恶性肿瘤,42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术前CT定位,确定穿刺深度、方向和角度,选择0.7~0.9 mm 穿刺针吸取标本,细胞学检查.结果:细胞学标本获取76例,获取率为95%.其中肺癌68例,结核6例,炎症2例.并发局限性气胸6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对肺部结节性病灶,细胞学标本获取率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张继宝;蒋雪超;刘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研究进展

    正常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保持平衡状态,许多研究表明MMPs与TIMPs系统在食管癌的浸润及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食管癌预后指标.

    作者:林建清;林若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AP和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采用CAP和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共102例,3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0.0%,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毒副反应中MVP方案骨髓抑制较重.

    作者:马廷行;毕文;孙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cl-6及p53在小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小B细胞淋巴瘤中bcl-6、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34例小B细胞淋巴瘤进行bcl-6和p53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bcl-6阳性率35.3%(12/34),且全部表达于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12/12),与其他组类型小B细胞性淋巴瘤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p53蛋白阳性率26.5 %(9/34),其中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为41.7%(5/12),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为17.6%(3/17),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为33.3%(1/3),而套细胞淋巴瘤阴性为0(0/2),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bcl-6可作为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特异标志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p53的异常表达在这一组恶性淋巴瘤中无类型倾向性;可能有多种基因异常参与了这一组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瑞珍;揭伟;梁群英;唐文台;肖庆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逆转肝癌细胞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BEL-7404细胞的多药耐药模型BEL-7404/ADM,应用MTT法、免疫组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BEL-7404/ADM多药耐药逆转.结果: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降低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对ADM的耐药性,细胞MDR,p-gp的表达改变不明显,其细胞内ADM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逆转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对ADM的耐药性,其逆转作用可能与降低P-gP药物外排功能、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

    作者:韦长元;黎丹戎;姜飚;梁安民;唐东平;刘剑仑;侯华新;秦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肠原发性肿瘤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良性肿瘤5例均为平滑肌瘤;恶性肿瘤28例,其中平滑肌肉瘤13例(46.4%),淋巴肉瘤11例(39.2%),腺癌3例(10.7%),类癌1例(3.5%).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可靠的诊断方法,内窥镜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主要诊断手段.53.6%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3例(46.4%)行根治性切除.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6.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对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行根治术.

    作者:余汉毅;李远东;肖宏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分别选用定位于第 3 及第 17 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对50例原发性胃癌及自身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50 例胃癌中 MSI 发生率为 44%(22/50),微卫星DNA改变与癌的浸润深度无关,P=0.656 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4 9.结论:微卫星 DNA 的改变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的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对胃癌临床分期及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作者:姜斌;翟勇平;刘静;顾军;王雅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