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渝;冼超贵;钟睿;韩非
目的:研究黄芩中酚性苷类对鼻咽癌患者腮腺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从2000年4月-2001年3月将85例鼻咽癌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放疗加黄芩酚性苷类组(实验组),分别在放疗前和两侧对穿野放疗至60 Gy时以 99m 锝核素扫描检测腮腺的摄取和排泌功能,同时每周观察患者的口干症状和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急性口腔黏膜反应的分级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341;两组口干程度差异比较也无显著意义,P=0.079.放疗前后双侧腮腺摄取和排泌功能下降程度的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521和0.572.结论:黄芩中酚性苷类对接受两侧对穿野放疗达60 Gy鼻咽癌患者的腮腺未能显示出放射防护作用.
作者:王汉渝;冼超贵;钟睿;韩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患者拒绝放射治疗原因的调查分析,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 26 例宫颈癌患者拒绝放射治疗的原因调查,进行多因素相关统计分析,针对原因采取应对策略缓解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包括:转变放疗医生的观念、制定科普宣教方案、加强疏导、介绍有关放疗的知识、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充满亲情的社会环境,进行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结果:26 例拒绝放疗的患者中,23 例患者接受了放射治疗,有效率达 88.45%.结论:大部分初拒绝放射治疗的中青年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医生的耐心讲解和科普宣教下能够消除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放射治疗.
作者:王玉龙;刘智;刘立新;贺培娃;刘彩芳;冯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乙双吗啉引起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6例乙双吗啉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6例患者,2例诱导缓解阶段死亡,1例5个诱导方案未缓解,2例缓解后18、24个月复发,1例未治.结论:乙双吗啉引起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差,预后欠佳,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作者:刘捷;陈银霞;何爱丽;张王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Lewis X抗原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非侵袭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52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6例非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标本中Lewis X抗原的表达情况,并与细胞病理学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尿路上皮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87.5%,其敏感性显著高于细胞病理学.结论:尿脱落细胞Lewis X抗原免疫染色,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可行的较敏感的非侵袭性方法.
作者:桂律;张文夏;罗金芳;王丽;李如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良性肿瘤5例均为平滑肌瘤;恶性肿瘤28例,其中平滑肌肉瘤13例(46.4%),淋巴肉瘤11例(39.2%),腺癌3例(10.7%),类癌1例(3.5%).临床上无特异性症状及可靠的诊断方法,内窥镜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主要诊断手段.53.6%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3例(46.4%)行根治性切除.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6.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对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行根治术.
作者:余汉毅;李远东;肖宏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B细胞淋巴瘤中bcl-6、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34例小B细胞淋巴瘤进行bcl-6和p53的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果:bcl-6阳性率35.3%(12/34),且全部表达于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12/12),与其他组类型小B细胞性淋巴瘤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p53蛋白阳性率26.5 %(9/34),其中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为41.7%(5/12),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为17.6%(3/17),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为33.3%(1/3),而套细胞淋巴瘤阴性为0(0/2),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bcl-6可作为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特异标志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小B细胞淋巴瘤;p53的异常表达在这一组恶性淋巴瘤中无类型倾向性;可能有多种基因异常参与了这一组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瑞珍;揭伟;梁群英;唐文台;肖庆邦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998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对3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症进行护理观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赵晓燕;张艳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鼻咽癌原发灶复发再程放疗的治疗价值,分析鼻咽癌原发灶复发再程放疗的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98年4月-2000年4月,收治的54例鼻咽癌放疗后原发灶复发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外照射放疗,放疗剂量为40~80 Gy,20~40次/4~8个周.结果:总的3年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0.0%、53.7% 和18.5%.复发间隔时间24个月以上者,3年生存率高;再程放疗剂量不低于66 Gy和T2期的病例,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高.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原发灶复发再放疗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复发间隔时间24个月以上的早中期病例,在治疗上可采用一些非常规治疗方法,再程放疗总剂量不应低于66 Gy.
作者:刘锦全;邵汛帆;陈冬平;莫志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放射性脑损伤是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综述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放射性脑损伤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进展.
作者:庞伟;梁平;李济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院1992年5月-2002年12月对43例肝癌患者进行了腹部皮下植入式药泵灌注化疗,其中发生药液外渗5例,通过精心护理,达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李智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验证超级伽玛刀治疗头、体部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深圳海博公司生产的超级伽玛刀,立体定向适形照射头、体部各种恶性肿瘤患者100例(131个病灶).1.8~2.5 Gy/次,1次/d,5次/周,计划靶区边缘(70%~90%的等剂量线处)总剂量45~60 Gy.结果:131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46个(35.11%),部分缓解(PR)74个(56.49%),无变化(NC)7个(5.34%),进展(PD)4个(3.07%).治疗的副作用轻微,Ⅰ~Ⅱ度反应69例(69.00%),Ⅲ度反应1例(1.00%).结论:超级伽玛刀治疗恶性肿瘤适用范围广,安全、有效.
作者:于金明;孙新东;王亚彬;杨新华;张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及癌基因(c-erbB-2/Neu)有否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33例,检测经动脉新辅助化疗后 VEGF及Neu基因的表达及MVD.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35例为对照组.结果:化疗后患者MVD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eu基因阳性表达分别为48%(21/33)、51%(18/35),差异无显著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EGF 阳性表达分别为52%(17/33)、49%(17/35),差异无显著意义.化疗组VEGF 表达阳性者的MVD 高于阴性患者,但无相关性,r=0.27,P>0.05;对照组VEGF表达阳性者的MVD高于阴性患者,VEGF与MVD呈正相关性,r=0.38,P<0.05;术前化疗组乳腺癌患者3年内复发5例,未行术前化疗乳腺癌患者3年内复发13例,复发者其MVD明显高于未复发者,且复发者Neu基因均为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MVD;MVD及Neu基因的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与MVD减少有关,对于估计肿瘤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昆宪;迟昆萍;贾玲;李琳;张会华;纳智明;陈居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院于1990-2001年收治直肠癌161例,经手术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毛红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耐受他莫昔芬(TAM)的MCF-7细胞膜受体等的变化及格列卫对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MTT法检测TAM对E2、EGF、Insulin刺激的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10-7 mol/L TAM孵育8周、16周后的MCF-7细胞ER、PR、EGFR及VEGF的变化,MTT法检测格列卫对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TAM抑制E2、EGF、Insulin刺激的MCF-7增殖;耐受TAM的MCF-7 ER、PR表达率由父代的93%、91%下降为41%、36%,EGFR由10%上升为39%,VEGF由36%下降至30%,对EGF刺激的增殖更敏感,格列卫可增强TAM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耐受TAM的MCF-7细胞ER、PR表达下降,EGFR表达升高,EGF/EGFR刺激的细胞增殖作用增强,格列卫可能作为对TAM获得性耐药后逆转用药方案或贯序用药方案.
作者:王雄文;张积仁;沈雁;钟灿灿;郑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海胆肠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系的作用,了解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从海胆肠内提取水溶性多糖类成分.应用四氮唑蓝(MTT) 快速比色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提取物对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MTT实验显示,海胆肠提取物对培养的SGC-7901人胃腺癌细胞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经海胆肠提取物作用后的细胞,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均显示发生了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结论:海胆肠提取物在体外可显著抑制人癌细胞株生长,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张忠玲;张翠;梁浩;刘亚民;陈卫宁;杜景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5岁,2002年6月12日因右下腹阵发性疼痛及左睾丸肿大及腹部肿物2个月入院,入院后行血象、血生化系列、B超、胸片及骨髓象检查拟诊为恶性淋巴瘤并于6月15日行左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左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B细胞系,中度恶性.
作者:刘智华;钟睿;邬蒙;吴新生;解策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体内某参考点在平板床和非平板床CT片上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36例同时摄平板及非平板床CT片的成人胸部肿瘤患者,测量两种条件下CT片上前后径、体内参考点到前、后表面正中的距离.结果:两种条件下(平板床与非平板床)CT片上前后径、前径及后径差值均数分别为:(0.82±0.58)cm,95%CI[0.843 6,0.280 8];(0.56±0.43)cm,95%CI[0.548 7,0.124 4];(0.50±0.41)cm,95%CI[0.423 0,0.002 0].3组数据经自身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值分别为4.056、3.196、2.235,P值分别为0.000 3、0.003 1、0.031 6.结论:用CT片制定放射治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平板床与非平板床的差异.
作者:刘菊英;冯平柏;陆进成;翟振宇;许康雄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健康教育在实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对患者有效治疗的顺利实施和康复起很大的作用,就我科实行健康教育的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石敬芹;张伟亮;刘桂芬;侯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吸取标本的方法及对肺部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80例肺部结节病变患者,全部CT检查高度怀疑肺部恶性肿瘤,42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阳性发现.术前CT定位,确定穿刺深度、方向和角度,选择0.7~0.9 mm 穿刺针吸取标本,细胞学检查.结果:细胞学标本获取76例,获取率为95%.其中肺癌68例,结核6例,炎症2例.并发局限性气胸6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细针肺穿刺对肺部结节性病灶,细胞学标本获取率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张继宝;蒋雪超;刘桂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BEL-7404细胞的多药耐药模型BEL-7404/ADM,应用MTT法、免疫组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观察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对BEL-7404/ADM多药耐药逆转.结果: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降低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对ADM的耐药性,细胞MDR,p-gp的表达改变不明显,其细胞内ADM的含量明显增高.结论: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能逆转肝癌耐药细胞BEL-7404/ADM对ADM的耐药性,其逆转作用可能与降低P-gP药物外排功能、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有关.
作者:韦长元;黎丹戎;姜飚;梁安民;唐东平;刘剑仑;侯华新;秦箐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