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喜成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期、预后及生存率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和辅助治疗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4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分析p53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等预后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5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及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检测子宫内膜癌p53蛋白表达对分期、疗效预测、生存率判断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周琦;田桂兰;肖觉;唐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疗效评价.方法:将6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uEPO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病例化疗前血红蛋白≥110 g/L.治疗组34例,化疗联合rHuEPO;对照组33例,单纯化疗:化疗方案均为CAF,均完成6个周期.结果:在全部6个周期的化疗过程中,rHuEPO治疗组始终维持稳定的Hb水平,而对照组却出现了进行性贫血.化疗结束时,对照组Hb下降(32.1±11)g/L,而rHuEPO治疗组仅下降(8.2±1.2)g/L,且无1例出现明显贫血,而对照组有15例出现明显贫血.结论:在化疗的同时使用rHuEPO可以预防贫血的发生,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张秀凤;史建国;杨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21例中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7例,确诊率仅为33.3%,手术切除20例,行全胃切除12例,胃大部切除8例,剖腹探查1例,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确诊以胃镜活检为主要手段,但确诊率仍待提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辅助化疗有助于晚期肿瘤的手术切除.
作者:冯勇;孙现军;吴志先;刘学智;马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钳取胃黏膜的优质制片及准确诊断是早期发现和治疗胃癌的关键,准确把握钳取胃黏膜的纵行包埋面可大大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李文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不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均来源于人骨髓髓系和淋巴系造血干细胞.综述了脐血、成人外周血、类风湿关节炎(RA)来源的DCS迁移机制,以及树突状细胞的分化途径、功能状态、增殖能力及体外培养方法.
作者:陈静琦;曾波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年来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比例有上升趋势,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使患者临床受益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20例中晚期癌症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谢可;张明;陈霞;陈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抑制物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的规律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2例子宫颈癌患者和10例良性子宫肿瘤患者的血浆和组织中uPA和PAI-1含量,按良恶性、手术前后、临床分期和组织类型等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子宫颈癌患者血浆中uPA和PAI-1含量随临床分期的升高逐渐增加.宫颈癌患者血浆uPA和PAI-1含量术后显著降低.淋巴结转移组血浆uPA含量高于无转移组.癌组织中的uPA和PAI-1含量高于癌周组织.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癌组织uPA含量呈上升趋势.腺癌的组织uPA含量高于鳞状细胞癌组,PAI-1含量无差异.结论:检测宫颈癌患者uPA和PAI-1含量可能对其侵犯范围、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预后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曲牟文;盛修贵;魏玲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小腿恶性肿瘤保肢术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1997年3月-2002年10月,分别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修复小腿恶性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保肢术后形成的皮缺损10例.结果:游离皮瓣移植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等,术后化疗对游离皮瓣的成活无影响.结论:小腿恶性肿瘤保肢治疗中,吻合血管的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作者:翟喜成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但鼻咽癌放疗后有较高的远处转移率,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1].运用化疗联合放疗,旨在放疗控制局部,化疗控制远处,从而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1993年3月,我们将对初次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阮林;刘敬聘;邓少庚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并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rhIFNα-2b)的调节作用.方法:采集脐血及成人周围血,将分离所得的单个核细胞按是否添加处理因素分组进行培养,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对HO9810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静止脐血单个核细胞对HO9810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弱,经rhIFNα-2b激活后显著增强,P<0.05,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能被rhIFNα-2b激活为杀伤细胞,激活后对HO9810细胞株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姜玉棋;郑东星;刘敏;左连华;周鹏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对山东省乳山市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变化趋势进行观察.方法:利用不同时期全死因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结果:1970-1999年乳山市总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上升,其中胃癌在20世纪80年代末呈上升趋势,而后又下降到原先的水平,肝癌、肺癌和肠癌明显上升.结论:肿瘤死因及构成比的变化主要与环境和饮食等因素有关.
作者:宋修强;唐巧红;李大庆;李颢;李在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老年膀胱癌的安全性.方法:29例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尿流改道采取直肠膀胱10例,乙状结肠膀胱9例,回肠膀胱6例,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后4例,同时行尿道切除术5例.结果:术后发生尿瘘2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出血1例,死亡2例.本组死亡率与同期老年膀胱全切除术患者死亡率相比(1/37)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老年膀胱癌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做好围手期处理.
作者:傅强;李善军;徐祗顺;范丰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肿瘤普查方法及实施措施.方法:隐血珠初筛、胃镜精查、病理确诊三级检查法,普查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结果:隐血珠实查123 646人,占普查对象的46.42%.按精查点所辖范围计,普查率在17.69%~97.97%.隐血珠阳性32 140人,占25.99%,胃镜检查9 002人,占隐血珠阳性的28.01%,活检3 374人,占胃镜检查的37.48%,发现癌前病变1 475人,胃癌120人.结论:普查可发现肿瘤及癌前病变,为下步探讨社区人群长期筛查之实施方案、开展成本-效益分析、组织一、二级预防提供基础.
作者:王立森;徐雪华;孙淑兰;孙礼君;迟学成;高景春;魏雪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细胞学实验方法观察加温联合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HCPT)对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得出不同温度(37.0℃,41.0℃,42.0℃,43.0℃)下的药物生物活性曲线,并对各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同一温度下,HCPT浓度越高,则细胞存活率越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同一HCPT浓度下,当药物浓度<60 μg/mL时,随着温度的增高,细胞存活率降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药物生物活性曲线特征参数IC50值与温度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同一温度下,羟基喜树碱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nip973的杀伤作用呈显著的浓度依赖性,而在一定浓度羟基喜树碱作用下,加温治疗与化疗联合作用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呈显著的温度依赖性,并且证明羟基喜树碱为无阈值药物,加温与HCPT 有协同作用.
作者:孙蕊;李万湖;尤庆山;孙红;刘同海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疗效及远期后遗症,以评价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15 岁以下儿童皮肤血管瘤 1 135 例共 1 223 个瘤灶,采用 X 线治疗机体外照射,70~120 kV,15 mA,4 Al 或 0.25 Cu 滤过板,半价层 1.0 mm Cu,源皮距 30~40 cm,每次1~1.50 Gy,每周 3 次,5~7.50 Gy 为 1 个疗程.1 个月后复查,据病变消退情况决定是否再行放疗.结果:总治愈率 60.7%,好转率 29.4%,无效率 10.0%,远期后遗症总发生率 11.0% .结论:儿童皮肤血管瘤放射治疗具有较高治愈率,其后遗症主要是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改变.
作者:王明臣;马瑞忠;桑茂忠;刘杰;姜迎霄;刘洪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脂质体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LneoCDglytk导入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后大量培养产病毒的阳性克隆PA317/CD+tk细胞株,收集病毒上清,浓缩后转染K562细胞,再次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K562/CD+tk细胞株.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鸟苷(Ganciciovir,GCV)后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K562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在K562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用5-FC和GCV对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独使用5-FC或GCV.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效杀死K562细胞,双自杀基因较单一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姜义荣;郭珺;刘春生;陈学良;马道新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对79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多瑞吉止痛,初始剂量为25 μg/h和50 μg/h,期间根据疼痛情况进行剂量调整,高滴定剂量175 μg/h.结果75例(94.94%)1获中度以上缓解,全组患者均能接受治疗,顺应性良好,治疗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便秘,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
作者:陈国富;李嘉根;邵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促血小板增殖作用及其临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患者随机分入AB组或BA组,AB即第1周期化疗结束后使用rhIL-11(A周期),第2周期化疗给药结束后观察为空白对照;BA组则相反,观察rhIL-11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A周期的血小板(PLT)高值及化疗序日21 d的PLT值明显高于B周期,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及头晕、骨骼及肌肉疼痛、乏力、发热,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rhIL-11能升高外周血小板水平,促进因骨髓抑制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恢复,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作者:王平辉;刘莉萍;杨小红;刘亚利;侯媛淑;欧阳取长 刊期: 2003年第08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8岁.200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腹痛,经外院对症治疗 1周后症状好转.此后每月不定期有数小时牙痛,继则出现发热、腹痛、疲乏等症状,反复查外周血白细胞>12×109 L-1.2次骨穿均显示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占骨髓有核细胞的74.8%,并有NAP增高,经抗生素治疗、抗痨治疗无明显效果.2002年8月13日因高热、腹痛入住我科.
作者:贾玫;李冬云;李忠;陈信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们应用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MBC) 26例,近期疗效较好,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宫海涛;陈学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