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白血病各亚型共刺激分子CD80和CD137L的表达特点

马肖容;张王刚;何爱丽;曹星梅;陈银霞;田玮

关键词:白血病/病理学, 急性病, 抗原, CD80/遗传学, CD/遗传学, 流式细胞术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各亚型肿瘤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B7.1)和CD137L(4-1BBL)的表达特点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学和治疗学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50例AL患者(其中ANLL M1 8例,M2 11例,M3 7例,M4 3例,M5 10例,M6 2例,ALL 9例)肿瘤细胞表面两种重要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137L的表达.结果:1)所有病例中,CD80和CD137L的表达倾向相同,即单核细胞起源之AL表达阳性率高(40%;50%),粒细胞起源之低(0;0),淋巴细胞起源之属中(11%;11%);CD137L表达稍高于CD80,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同一病例CD80和CD137L的表达不尽相同,即同一白血病标本中不存在二者同时表达阳性.结论:AL细胞表面CD80和CD137L的共表达是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所必需的,其缺陷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其发病机理之一.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nm23H1和E-Cadherin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nm23H1和E-Cadher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NSCLC中nm23H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nm23H1和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4%(5/17)和11.8%(2/17),无淋巴结转移的则分别为82.4%(14/17)和42.9%(9/17),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或显著意义,P<0.05.nm23H1和E-Cadherin表达与NSCLC的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基因蛋白表达在NSCLC组织中呈正相关,P<0.01.结论:nm23H1和 E-Cadherin蛋白可作为判断NSCLC转移潜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涛;阎景铁;张毅;王善政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IDA对白血病骨髓基质培养体系中HL-60细胞杀伤效应的观察

    目的:研究细胞毒药物对体外残留白血病模型中HL-60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Dexter型骨髓培养体系形成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接种HL-60细胞共培养,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处理后,动态观察HL-60细胞的活性变化.结果:随着IDA剂量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HL-60细胞活力逐渐减弱,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与骨髓基质细胞层或单纯的培养基体外孵育对HL-60细胞杀伤能力减弱.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有助于HL-60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伤,对残留白血病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微波治疗口咽部乳头状瘤80例

    口咽部乳头状瘤多发生于悬雍垂、软腭、腭弓、舌部及扁桃体表面.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常易出血.2000年12月-2002年12月,我院对门诊收治的口咽部乳头状瘤患者80例采用微波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娟;齐斌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急性白血病各亚型共刺激分子CD80和CD137L的表达特点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各亚型肿瘤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B7.1)和CD137L(4-1BBL)的表达特点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发病学和治疗学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了50例AL患者(其中ANLL M1 8例,M2 11例,M3 7例,M4 3例,M5 10例,M6 2例,ALL 9例)肿瘤细胞表面两种重要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137L的表达.结果:1)所有病例中,CD80和CD137L的表达倾向相同,即单核细胞起源之AL表达阳性率高(40%;50%),粒细胞起源之低(0;0),淋巴细胞起源之属中(11%;11%);CD137L表达稍高于CD80,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同一病例CD80和CD137L的表达不尽相同,即同一白血病标本中不存在二者同时表达阳性.结论:AL细胞表面CD80和CD137L的共表达是激活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所必需的,其缺陷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其发病机理之一.

    作者:马肖容;张王刚;何爱丽;曹星梅;陈银霞;田玮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Sep15人硒蛋白基因的克隆

    目的:克隆人15×103硒蛋白(15×103 selenoprotein,Sep15)基因.方法:体外培养H9T淋巴细胞,裂解细胞获取总RNA,RT-PCR扩增人Sep15基因,再将其克隆到T载体上,序列测定并酶切鉴定重组体.结果:RT-PCR扩增得到大小约1 244 bp左右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上提交的人Sep15基因序列完全一致.Not I酶切鉴定得到3 015 bp左右的T载体片段及1 244 bp左右的人Sep15基因片段,与预期值相符.结论:成功克隆到人Sep15基因.

    作者:南克俊;李春丽;魏永长;隋晨光;景昭;秦海霞;赵利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我院1993年4月-2002年11月共诊治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多发性骨髓瘤(MM)9例,其中5例在初诊或多次复诊时于院内或院外误诊.为提高MM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结合9例报告,就MM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报道如下.

    作者:张金凤;于玲;姜桂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观察

    为了比较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将82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联合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改善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值分别为>0.05、<0.05,而疾病进展率及消化道骨髓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P值均<0.05.初步研究结提示,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同时降低化疗毒副反应,作用肯定,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刘文峰;杨晓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文献复习

    目的: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表现并分析SPTCL的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3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结合文献,探讨SPTCL的发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SPTCL主要表现四肢、躯干皮肤水疱、皮下结节、多发溃疡.2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进展迅速,于发病后4个月及8个月内死亡.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瘤细胞主要浸润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组织可见明显大片状坏死,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并见血管壁的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45R0阳性,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SPT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预后差.

    作者:马涛;韩恩善;王宁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鼻咽癌50例误诊分析

    鼻咽癌早期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医生忽视而误诊,而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直接影响其疗效及预后.作者对1990-2000年误诊的5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艾迪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AgNORs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分层、交叉对照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70例)和B组(67例),其中A组第1周期化疗配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即A1组;第2周期单纯化疗,即A2组.B组第1周期单纯化疗,即B2组;第2周期化疗配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即B1组.所有患者分别于化疗前1周内、化疗后第3、8、15天进行AgNORs检测,计算25~30个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核周银染面积的比值.结果:化疗前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AgNORs水平下调(5.79±0.66、5.61±0.58);化疗后T淋巴细胞AgNORs随时间的推移而显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第3~8天下降明显,第15天开始恢复至化疗前的水平.而化疗联合艾迪注射液治疗宜于第8天 T淋巴细胞 AgNORs水平明显升高(5.34±0.77),与同期单纯化疗组(4.62±0.63)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第15天 AgNORs水平(5.68±0.49)对照分析,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具有缩短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引起的T淋巴细胞AgNORs下调的时间,改善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

    作者:余宗阳;欧阳学农;陈樟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左旋咪唑对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的影响

    为观察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大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将9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照组不使用免疫调节剂.两组患者均于术前7 d、术后14 d采血,检测白介素2(interlecukin-2,IL-2)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NF-γ) 活性及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实验组IL-2,INF-γ活性以及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比值(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水平,且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可以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并且可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作者:李智;庄竞;韩广森;姬社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多发性肝占位的鉴别诊断--附肝脓肿2例报道

    影像学证实存在多发性肝占位的患者,临床上往往首先考虑为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有时甚至接受抗肿瘤综合治疗,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经济造成损失.2002年8月-2002年11月,2例多发性肝占位中年患者经肿瘤科等科室会诊终确诊为肝脓肿并治愈,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邹征云;刘宝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小肠平滑肌肿瘤的诊断--附33例分析

    小肠平滑肌肿瘤属临床少见病,因症状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回顾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 33 例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绍琼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端粒酶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原位表达

    目的:研究端粒酶基因(hTR)在脑胶质瘤中的原位表达状况及其与分型、分级的关系,评估其对胶质瘤诊断的价值.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79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胶质瘤蜡块标本中端粒酶基因(hTR)的表达状况并分析与组织学分级、WHO分型之间的关系.用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6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结果:端粒酶基因(hTR)在脑胶质瘤中的检出率为59.2%(47/79).端粒酶基因(hTR)在胶质瘤组织学分级中的分布为Ⅱ级11/32,Ⅲ级12/20,Ⅳ级24/27,各级胶质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端粒酶基因(hTR)的表达强度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WHO分型之间有相关性,P<0.05,Ⅲ级、Ⅳ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Ⅱ级.正常脑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基因.端粒酶阳性组与阴性组PCNA阳性细胞密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胶质瘤中端粒酶基因(hTR)表达状况可能与胶质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相关,提示端粒酶基因的过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胶质瘤的一个新的诊断标志物,结合PCNA评价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更为可靠.

    作者:王东林;施公胜;鄂群;黄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黄曲霉毒素高危区肝细胞癌患者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检测

    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mEH)低活性基因型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和PCR方法检测52例HCC患者和56例健康成人中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发现mEH第3外显子113纯合组氨酸型和第4外显子139纯合组氨酸型都是低活性基因型,在HCC组和对照组分别占57.1%(30/52)、48.2%(27/56),82.7%(43/52)、73.2%(41/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然而,mEH低活性型联合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M1和T1基因缺失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EH处于低活性基因型可能是地区性易感HCC的原因之一,但单一种解毒酶不起决定作用,多种解毒酶联合作用,可增加HCC危险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畸胎瘤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收集经螺旋CT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畸胎瘤30例,均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将螺旋CT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囊性畸胎瘤28例,恶性畸胎瘤2例.CT扫描对于瘤内的脂肪、钙化以及类似牙齿和骨骼状组织等多种成分均可清楚显示,对于灶周的转移病灶亦可较全面的显示.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基本一致.

    作者:曾庆勇;何志辉;蓝博文;杨清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立体适形放疗患有肺癌或肝脏肿瘤的患者20例.按治疗体位仰卧于体部立体放疗定位负压袋内,待患者呼吸平稳后,将灯光野的中心点置于膈顶运动的低点,在膈肌运动至高位时拍摄照片,测量膈肌运动的大幅度;然后,将心形腹部压块放置于患者剑突下,并用定位框架的腹带交叉固定,按压程度以不引起患者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为标准,5 min后按上述方法再次测量膈肌运动的大幅度.结果:20例患者未加腹部压块的运动幅度为0.62~2.67 cm,平均(1.4±0.64)cm,加腹部压块后的膈肌运动幅度为0.28~2.08 cm,平均(1.0±0.55)cm,加腹部压块后膈肌运动幅度平均减小(0.4±0.34)cm,P=0.000.加腹部压块后90%(18/20)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有10%(2/20)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增加.结论:腹部压块可使大部分患者膈肌运动的幅度减小,但少部分患者例外,即腹部压块并不能使所有膈肌周围肿瘤的照射容积减少.建议在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前应预先进行测量和评价.

    作者:李宝生;闫婧;王立英;于甬华;李延持;翟利民;周涛;刘希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三氧化二砷对人膀胱癌细胞BIU-87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检测As2O3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72 h后细胞中与凋亡有关蛋白Fas、Bcl-2的表达.结果:As2O3可有效抑制BIU-87细胞的生长,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特点.Fas、Bcl-2的表达分别与浓度增加呈正、负相关,P<0.05,且二者随浓度增高呈负相关,P<0.05.结论:As2O3可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与凋亡有关.

    作者:廖湘鲁;王兴武;国前;魏玲;宋现让;薛兴奎;陈正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冷冻化疗联合应用治疗G422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冷冻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G422胶质瘤的效果.方法:建立G422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施以冷冻、化疗和冷冻化疗;TUNEL法用于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变化;对比观察各组生存期(观察期40 d);各组于治疗后第7天处死动物进行瘤重的称量.结果:冷冻与5-FU均能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然而两者联合应用使凋亡大为增加;冷冻化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P<0.01;于治疗后第7天冷冻化疗组瘤重小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冷冻联合5-FU对小鼠G422胶质瘤有较强的抗肿瘤效果,冷冻化疗的联合应用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胶质瘤治疗模式.

    作者:王辉;王伦长;涂汉军;李新建;秦军;黄宽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康莱特注射液对晚期癌症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1].从2000年6月-2003年3月我科应用康莱特注射液(KLT)治疗晚期癌症患者35例,对其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学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