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张金凤;于玲;姜桂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摘要:我院1993年4月-2002年11月共诊治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多发性骨髓瘤(MM)9例,其中5例在初诊或多次复诊时于院内或院外误诊.为提高MM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结合9例报告,就MM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报道如下.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分子分期的应用前景

    肿瘤的分子分期是当代肿瘤学的新概念,对肿瘤的预防、治疗、预后都较以往的临床分期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随着分子分期的临床应用,肿瘤治疗学必将开始新的篇章.

    作者:于志勇;左文述;吴泰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Fas和FasL及Caspase-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Fas、FasL及Caspase-8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Fas系统在宫颈肿瘤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0例慢性宫颈炎及10例正常宫颈上皮Fas、FasL和Caspase-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as及FasL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在慢性宫颈炎及正常组织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Fas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降低,FasL则增高,P<0.01;Fas及FasL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Caspase-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宫颈上皮及慢性宫颈炎,P<0.01;Caspase-8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别无关.结论:宫颈癌能通过Fas、Caspase-8低表达及FasL高表达逃避机体免疫监视以促使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

    作者:杨文武;洛若愚;刘元姣;张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食管高分化平滑肌肉瘤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进食梗噎2个月,加重20天,于2003年4月28日入院.查体:胸廓对称,呼吸动度一致.心脏无明显异常.生化检查:总蛋白56.00 g/L,白蛋白27.00 g/L,白/球0.90.胸部CT检查:食管中段(隆突平面)后壁可见较大的软组织肿块突入管腔使其基本闭塞.

    作者:蔺小倩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散发性乳腺癌的BRCA1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外周血102份、新鲜肿瘤组织30份,分别采用PCR-SSCP、DHPLC和基因测序对BRCA1基因第2、8-1、8-2和20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104例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BRCA1蛋白表达,分析免疫组化结果与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分别在外显子8-1和8-2的28 821和28 978位点上发现3例碱基缺失和置换现象.BRC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降,且与患者生存状态有关.结论:在中国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外显子2、8和20的突变率较低(2.3%),可以认为在普通中国人群中乳腺癌的发生与该部分碱基序列突变的关系不大,但BRCA1蛋白低表达乳腺癌患者复发的危险性增大.

    作者:周守君;王亚平;李桂梅;李祥周;张军妮;李金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文献复习

    目的:观察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表现并分析SPTCL的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3例发生在四肢、躯干的多发性病灶的病例,从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观察.结合文献,探讨SPTCL的发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SPTCL主要表现四肢、躯干皮肤水疱、皮下结节、多发溃疡.2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进展迅速,于发病后4个月及8个月内死亡.组织病变均呈脂膜炎样改变,瘤细胞主要浸润皮肤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组织可见明显大片状坏死,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壁并见血管壁的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45R0阳性,证实瘤细胞为T细胞型.结论:SPT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预后差.

    作者:马涛;韩恩善;王宁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NGAL四种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蛋白表达产物的比较分析

    目的:筛选出能高效表达且可溶性好的NGAL(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融合表达载体.方法:将NGAL cDNA全长片段分别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的BamHI+EcoRI位点,构建NGAL基因的4种融合表达载体,然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并进行IPTG诱导小样表达,监测各NGAL融合蛋白在不同诱导时间内的表达量及其可溶性等.选择pHis-NGAL 和 pDsbA2.0-NGAL进行IPTG诱导大样表达,通过SDS-PAGE比较表达产物的量与可溶性.结果:成功构建出4种NGAL融合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小样表达后,4种载体的表达水平及其可溶性明显不同,DsbA2.0-NGAL、His-NGAL和 Trx-NGAL融合蛋白表达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33.3%、32.3%、28.7%,而它们的可溶性部分分别占各自总NGAL融合蛋白的96.8%、95.3%和63.0%.对pDsbA2.0-NGAL和pHis-NGAL进行IPTG诱导大样表达后发现,DsbA2.0-NGAL融合蛋白的表达量与可溶性较好.结论:pDsbA2.0-NGAL表达载体是能高效表达且可溶性好的NGAL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作者:王朝阳;许丽艳;荣举;韩溟;吉坤美;沈忠英;李恩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黄曲霉毒素高危区肝细胞癌患者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基因检测

    目的:探讨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icrosomal epoxide hydrolase,mEH)低活性基因型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和PCR方法检测52例HCC患者和56例健康成人中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1和T1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发现mEH第3外显子113纯合组氨酸型和第4外显子139纯合组氨酸型都是低活性基因型,在HCC组和对照组分别占57.1%(30/52)、48.2%(27/56),82.7%(43/52)、73.2%(41/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然而,mEH低活性型联合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M1和T1基因缺失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EH处于低活性基因型可能是地区性易感HCC的原因之一,但单一种解毒酶不起决定作用,多种解毒酶联合作用,可增加HCC危险性.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疗效观察

    为了比较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与毒副反应,将82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联合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改善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P值分别为>0.05、<0.05,而疾病进展率及消化道骨髓毒性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P值均<0.05.初步研究结提示,艾迪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同时降低化疗毒副反应,作用肯定,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刘文峰;杨晓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达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 SABC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58 例 NSCLC 中 VEGF 表达情况,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SCLC 中 VEGF 阳性率为 75.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20.00%),P<0.01.NSCLC 中 VEGF 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VEGF 表达阴性组 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2.8%、85.7%、71.4%,弱阳性组分别为 87.5%、62.5%、41.6%,强阳性组分别为 85.0%、35.0%、15.0%,经 Log-Rank 时序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COX 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VEGF 表达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即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VEGF 可作为临床上预测 NSCLC 预后的可靠指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崔言刚;王潍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腹部压块对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立体适形放疗患有肺癌或肝脏肿瘤的患者20例.按治疗体位仰卧于体部立体放疗定位负压袋内,待患者呼吸平稳后,将灯光野的中心点置于膈顶运动的低点,在膈肌运动至高位时拍摄照片,测量膈肌运动的大幅度;然后,将心形腹部压块放置于患者剑突下,并用定位框架的腹带交叉固定,按压程度以不引起患者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为标准,5 min后按上述方法再次测量膈肌运动的大幅度.结果:20例患者未加腹部压块的运动幅度为0.62~2.67 cm,平均(1.4±0.64)cm,加腹部压块后的膈肌运动幅度为0.28~2.08 cm,平均(1.0±0.55)cm,加腹部压块后膈肌运动幅度平均减小(0.4±0.34)cm,P=0.000.加腹部压块后90%(18/20)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有10%(2/20)的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增加.结论:腹部压块可使大部分患者膈肌运动的幅度减小,但少部分患者例外,即腹部压块并不能使所有膈肌周围肿瘤的照射容积减少.建议在制定放射治疗计划前应预先进行测量和评价.

    作者:李宝生;闫婧;王立英;于甬华;李延持;翟利民;周涛;刘希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63和p73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53家族新成员p63和p7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NSCLC和7例正常肺组织检测p63和p7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在NSCLC中,p63和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0.0%(48/60)、73.3%(44/60);与正常肺组织相比,p63和p73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6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0.000 3)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8;而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p7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在肺癌中,p63蛋白和p73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0 1.结论:p63和p73高水平的表达协同促进肺癌的形成,p63是肺鳞癌恶性进展的一个标志物.

    作者:陈洪雷;陈福春;王敏;陶鸿潮;张玉霞;叶波;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鼻咽癌50例误诊分析

    鼻咽癌早期及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医生忽视而误诊,而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直接影响其疗效及预后.作者对1990-2000年误诊的5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维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人脑胶质瘤中PTE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PTEN蛋白表达和PTEN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102例人脑胶质瘤中PTEN蛋白表达及PTEN基因突变.结果:PTEN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102例中PTEN蛋白表达55/102(53.9%),高分化组(Ⅰ级和Ⅱ级)32/39(82.1%)与低分化组(Ⅲ级和Ⅳ级)23/63(36.5%)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42例胶质母细胞瘤中共有11例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6%(11/42);60例其他胶质瘤中仅1例发生突变,胶质母细胞瘤突变率显著高于其他胶质瘤,χ2=11.62,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或缺失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陈卫国;陈新军;袁先厚;文志华;曹长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中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目的:了解散发性大肠癌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X,Ape/Ref-1,HAP1)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遗传变异状况.方法:收集散发性大肠癌及相应癌周正常肠黏膜各150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泳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筛选、DNA测序的方法检测散发性大肠癌中APEX基因exon1、exon2和exon3的基因变异.结果:4例exon1扩增片段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经测序证实肿瘤及相应正常组织存在453G→T巅换,基因型均为GT;exon2未发现异常泳动条带;16例exon3扩增片段的DGGE图谱出现异常条带,测序发现exon3存在1 247A→G转换,该变异导致APEX基因第64位密码子由ATC变为GTC,相应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缬氨酸,肿瘤及癌周正常黏膜具有相同基因型.结论: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1 247A→G多态性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的频率远高于国外报道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可作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的候选位点.

    作者:汤显斌;谭云山;侯君;周恒花;卢韶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青年女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30岁青年乳腺癌的PCNA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各指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6例<30岁的青年乳腺癌进行检测,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岁青年乳腺癌的PCNA阳性率为63.6%,p53表达率为43.9%;PCNA蛋白表达阳性与月经初朝年龄(P=0.028)、临床分期(P=0.016)、核组织分级(P<0.05)、腋淋巴结转移(P<0.000 1)、雌孕激素受体(P<0.01)及预后(P<0.01)有密切关系;p53蛋白表达仅与核组织分级(P=0.038)、腋淋巴结转移(P=0.018)及预后(P<0.01)有关.结论:1)PCNA可以反映青年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与预后有关.2)p53为预测青年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客观标记物.3)<30岁青年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强、预后差,其细胞增殖活性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作者:耿翠芝;王小玲;王桂兰;杨会钗;林梅;吴祥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化放疗联合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化疗加放疗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50例接受CFP方案或CMP方案化疗,1~3个疗程后放疗.配对抽取单纯放疗患者50例供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单放组和化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0%和66.0%,P<0.05;Ⅲ期5年生存率化放组高于单放组,P<0.05.化放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反应及骨髓抑制,单放组副反应不明显.结论:化放疗联合治疗晚期子宫颈癌疗效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作者:邵学叶;杨兆禄;赵明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左旋咪唑对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状态的影响

    为观察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大肠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将9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对照组不使用免疫调节剂.两组患者均于术前7 d、术后14 d采血,检测白介素2(interlecukin-2,IL-2)和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NF-γ) 活性及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实验组IL-2,INF-γ活性以及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比值(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水平,且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围手术期使用左旋咪唑可以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并且可以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作者:李智;庄竞;韩广森;姬社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三氧化二砷对人膀胱癌细胞BIU-87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氮唑蓝(MTT)法检测As2O3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72 h后细胞中与凋亡有关蛋白Fas、Bcl-2的表达.结果:As2O3可有效抑制BIU-87细胞的生长,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特点.Fas、Bcl-2的表达分别与浓度增加呈正、负相关,P<0.05,且二者随浓度增高呈负相关,P<0.05.结论:As2O3可有效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与凋亡有关.

    作者:廖湘鲁;王兴武;国前;魏玲;宋现让;薛兴奎;陈正勤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多发性肝占位的鉴别诊断--附肝脓肿2例报道

    影像学证实存在多发性肝占位的患者,临床上往往首先考虑为原发或转移性肝癌,有时甚至接受抗肿瘤综合治疗,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经济造成损失.2002年8月-2002年11月,2例多发性肝占位中年患者经肿瘤科等科室会诊终确诊为肝脓肿并治愈,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邹征云;刘宝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IDA对白血病骨髓基质培养体系中HL-60细胞杀伤效应的观察

    目的:研究细胞毒药物对体外残留白血病模型中HL-60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采用Dexter型骨髓培养体系形成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贴壁层,接种HL-60细胞共培养,用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处理后,动态观察HL-60细胞的活性变化.结果:随着IDA剂量的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HL-60细胞活力逐渐减弱,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与骨髓基质细胞层或单纯的培养基体外孵育对HL-60细胞杀伤能力减弱.结论:急性白血病骨髓基质有助于HL-60细胞逃避化疗药物杀伤,对残留白血病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钟永明;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