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1672-1756
  • 国内刊号:11-4979/R
  • 影响因子:2.54
  • 创刊:200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1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2016年10期文献
  • 临床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工作投入状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大连市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148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工作投入得分分别为(102.64±12.73)分和(48.68±8.95)分;②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P<0.05);③分层回归分析显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联合解释变异量的16.1%,为临床护理教师工作投入的正向预测指标。结论:护理管理者须重视临床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提高其工作投入水平,进而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作者:郭中献;沙丽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在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衡阳市某大学2013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4个教学小组为干预组(n=51),另外4个教学小组为对照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教学方法上结合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在学期前后分别对护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以及护生感知到的课堂氛围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护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88.33±2.36)、临床沟通能力得分(92.76±5.50)、人文关怀能力得分(172.33±12.50)、课堂氛围得分(98.98±7.15)均高于对照组的操作考核成绩(85.71±2.39)、临床沟通能力得分(88.86±5.20)、人文关怀能力得分(164.12±14.60)、课堂氛围得分(93.82±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迷你临床演练评量表运用于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作者:王丽朵;王晓芬;黄蓉;朱慧;廖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医养结合视角下养老护理员培训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逐渐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存在着养老护理人力资源质量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匹配的问题,医养结合对养老护理员提出了护理技能专业化、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及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三个要求。借鉴发达国家针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经验,我国应健全养老护理员培训体系,从丰富培训内容、分层培训养老护理员、培养养老护理员职业认同感和建立宏观养老护理员培训规划几个方面,提升养老护理员综合素质,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

    作者:王希晨;吕欣桐;周令;朱莉萍;陈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脑血管病患者医养结合模式中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

    目的:建立脑血管病患者医养结合模式中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方法:建立以岗前培训、实习培训、继续教育系统培训及定期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脑血管病患者医养结合护理员职业素养,以适应现代养老需求。结果:初步形成了系统、高效的护理员培训体系,护理员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都得到了大幅提高,持证上岗率达到85.5%;同时住院老人压疮发生率逐年降低,达到1.6%,患者对护理员满意度较2013年升高,达到95.5%。结论:我院建立的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基本适应脑血管病患者医养结合模式中养老照护需求,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作者:朱红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口腔门诊患者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目的:根据口腔科治疗过程构建患者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拟定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和定义,使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筛选和修订指标,构建口腔门诊患者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结果:经过两轮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协调系数分别为0.237、0.258(P<0.01)。初步构建的口腔门诊患者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包括5项一级指标,即围治疗期安全宣教执行率、防护措施执行情况、口腔软组织损伤发生率、误吞/误吸发生率、跌倒/坠椅发生率。结论:该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为提高口腔门诊患者护理安全,改善护理行为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

    作者:林丽婷;邓益君;古文珍;游杰;杨晓晖;伍素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手外伤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手外伤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对311名手外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外伤住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的总均分为(3.71±0.54)分,自我参与态度(4.03±0.52)分、自我防御态度(3.91±0.68)分、自我保护态度(3.81±0.84)分、知情情况(3.42±0.59)分、主动告知与询问(3.39±0.97)分。医院性质、文化程度、住院次数、职业是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参与意识强烈,积极性较高,但存在对知情情况了解不多、缺乏主动告知与询问的现状。因此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特性和具体的临床情境,充分与患者沟通,提供与其检查、治疗等相关的医疗信息,充分提高患者参与的水平。

    作者:杨汉喜;陈红霞;陈燕燕;郑云蒸;周文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警示标识及防护方案在高龄患者误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警示标识及防护方案在高龄患者误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误吸宣教,观察组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和误吸风险分级的基础上,设计误吸警示标识及防护方案进行误吸预防。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进食误吸的发生情况。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共进食5380次,误吸发生41次,占0.76%,其中呛咳发生37次、噎食发生4次、窒息发生0次;对照组患者共进食4824次,误吸发生172次,占3.57%,其中呛咳发生148次、噎食发生23次、窒息发生1次;两组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误吸警示标识及防护方案的实施可提高护士工作的警惕性、科学性、针对性,使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有效预防误吸的管理方式。

    作者:刘青青;钱媛;孙丽凯;陈俊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04-2015年我国住院患者跌倒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目的:分析近10年我国住院患者跌倒研究的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2004-2015年国内有关跌倒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827篇文献,分别发表在251种期刊上,文献数量近5年呈迅速上升趋势;第一作者来自28个省份,研究单位以临床医疗机构为主;17.7%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论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跌倒临床原因分析及预防管理措施、评估量表的使用及研制,多种质量管理工具预防跌倒的发生等方面,目前尚缺乏规范统一的跌倒管理指南;论文中引文以中文文献为主,外文仅占8.5%;研究受科研基金资助者仅占5.9%。结论:住院患者跌倒已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广泛的关注,需要加强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跌倒预防管理措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循证证据。

    作者:贺菊芳;唐英;张彩云;张志刚;田金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研究进展

    本文通过阐述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归纳精神科感染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总结精神科预防和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科研提供信息。

    作者:吴春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运动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运动干预的实施方案、安全性及可行性和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目前干预措施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

    作者:周晨曦;李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本文回顾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相关文献,阐述了糖尿病健康素养的概念、评估工具、提升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策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作者:吴辽芳;周秋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亚谵妄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

    亚谵妄综合征患者常表现出意识水平波动、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觉障碍、思维紊乱中的部分症状,虽达不到完全谵妄的诊断标准,却严重影响临床预后,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因此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亚谵妄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疾病预后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国内对亚谵妄综合征进行更好地探索、监测、识别患者意识状态,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护理措施,改善亚谵妄综合征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孙丹丹;梁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士群体横向暴力的研究现状

    横向暴力在护士群体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严重的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横向暴力不仅对护士的心理、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降低了护理服务的质量,从而对整个护理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护理管理者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减少护士工作中横向暴力的产生,提高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苟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PICC日常维护中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PICC消毒部位、消毒剂的种类、消毒时间等方面综述了PICC日常维护过程中消毒方法的研究现状,为护理人员预防PICC管路细菌定植提供指导,为建立PICC统一消毒程序及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刘心菊;侯惠如;杨晶;王晓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一套适合我国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省市的1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名伤口/造口领域专家进行三轮专家函询。结果: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高,权威系数为0.90;熟悉程度系数为0.85;判断依据系数为0.95;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95、0.472、0.282;终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69个三级指标。结论:专家对伤口/造口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意见较一致,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以为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的培养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尹雪燕;温肇霞;陆连芳;于鹏;张凡;袁玉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现况调查

    目的:调查护理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各级护理学会共62名副秘书长及以上职务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学会适合承接的政府转移职能共13项。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中存在一些因素影响其积极有效承接,其中阻碍因素中排名前4位的分别为:缺乏法律法规保障(80.6%);行政干预,学会独立性不强(61.3%);学会自筹经费能力不足(58.1%);缺乏合格的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45.2%)。结论:护理学会重视人才培养与评价,但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罗银秀;黄叶莉;李玉清;朱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理学研究生对科研诚信态度的研究

    目的:调查护理学研究生对科研诚信及科研不端行为的态度,为今后在研究生中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改善研究生的科研诚信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20名护理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2名(91.8%)研究生认为科研诚信非常重要或重要;220名护理学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总分为(13.30±3.61)分,一年级、未接受过科研诚信培训、在非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较在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的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较低(P<0.05);研究生认为科研不端行为主要影响研究者所在学术领域的威信(4.45±0.79)、他人对研究者的信任度(4.45±0.78)及个人学术声誉(4.44±0.74);认为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术监督(77.7%)、社会环境影响(77.3%)、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74.1%)、研究生自身价值取向偏离、学术道德缺陷(62.3%)、学术量化评价的缺陷(61.4%)。结论:护理学研究生已意识到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但其科研诚信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的关注度和对科研不端行为所致不良影响的认识。形成科研诚信文化氛围、完善学术监督与评价机制、强化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诚信状况的重要保障。

    作者:武杰;李小卫;王志稳;魏征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与其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调查并分析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对其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44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和核心能力现状,并探讨两者间关系。结果: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量表条目均分为(2.36±0.69)分,护士核心能力总均分为(2.78±0.55)分;知识共享行为量表总均分及4个维度得分与护士核心能力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组织沟通、个人互动、社区实践能够预测护士核心能力的39.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的现状特点,采取科学可行的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护士知识共享行为水平,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作者:高燕;李小芒;陈阳广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ICU患者不适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ICU患者不适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ICU患者不适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ICU患者不适评估量表(IPRE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II),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等,对浙江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185例ICU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本组ICU患者不适评分中,口渴及孤单不适两项得分高,寒冷和担心病情不被及时告知造成的不适两项得分低;影响ICU患者不适的因素分别是机械通气方式、婚姻状况、机械通气时间、入科SAPS II评分、物理约束时间、镇静镇痛情况,共解释总变异的31.2%。结论:ICU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改善ICU患者的不适状况。

    作者:解艳红;许瑛;史平;蔡学联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国护士分层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对我国护士分层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护士分层标准不统一、职称体系与岗位系统分离、分层培训与分层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护理分层管理信息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提出可通过融合职称与岗位体系,建立统一的分层标准;构建新型多层次培养模式,完善分层培训与评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护理分层管理信息系统,以健全护士分层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护理专业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者:李春华;曾铁英;杨阳;王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区域协同护理远程继续教育模块的构建

    通过在盛京医疗联盟网络平台上构建区域协同护理远程继续教育模块,使得区域内优质护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得以实现,联盟内各医院护士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本文对远程继续教育模块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作出了具体说明,希望能为区域联盟医院间开展护理远程继续教育提供参考。

    作者:王君;范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应用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改善静脉输液安全性的实践

    目的:评价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对改善静脉输液安全性的效果。方法: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以上海市某二级甲等医院的两个病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实验组使用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后静脉输液过程的差错率。结果:实验组总差错率为0.42%,而对照组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静脉输液系统通过合理调节滴速、改善核对方式及工作环境,显著降低了临床静脉输液的差错率,提升了安全性。

    作者:张璐莹;周英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综合性医院老年失能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研究

    目的:调查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综合性医院老年失能出院患者的影响。方法:对出院患者实施预出院评估,筛选出老年失能且带管和(或)伤口未完全愈合的患者,出院后通过责任护士电话回访、居家护理成员上门访视、搭建居家护理宣传平台等实施延续护理干预1年。结果:老年失能患者14天再入院率降低,干预1年后并发症降低。结论:综合性医院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可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老年失能患者的再入院率。

    作者:朱倩;司琴;许晶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应用跨理论模型对稳定期COPD居家患者实施居家运动干预的研究

    目的:评价跨理论模型促进居家运动方案实施情况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共120名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日期分为干预组(n=61)和对照组(n=59)。对照组接受一对一居家运动宣教,干预组在宣教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随访,持续8周。结果:干预组在行为改变过程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决策平衡利益因子和自我效能方面的得分均优于对照组,而障碍因子得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居家运动行为阶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居家运动方案能够提高患者对居家运动的参与度。

    作者:马伟光;郭爱敏;伍青;马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自我报告法

    自我报告法又称自陈法,是护理研究中常用的收集资料方法。自我报告法可以通过会谈或日记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信息,在护理研究中,自我报告法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一般是研究者针对某一活动领域编制一系列问题,将其以问卷或表格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被试按照测试题的要求填写,从而评价被试特征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测量外显行为,也可以测量个体对环境的感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ate整合

    mate整合是质性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在系统评价质性研究资料过程中,对同类的质性研究的结果进行收集、理解、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通过mate整合,可形成新的综合性的解释或结论,整合后的结果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现象的实质。mate整合是个动态、反复解释与反思的过程,通常是在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即研究对象在社会、文化习俗、种族、生活方式、行为表现特征、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进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民族志学研究

    民族志学用于描述文化或文化场景。文化是指在探寻某一群体日常生活的模式时,研究者归纳出来的该群体的某种品质特征,并被当作这一群体的标志。文化场景即民族志学中所指的所要研究的文化。民族志包括宏观民族志和微观民族志。宏观民族志描述的是广义的文化,而微观民族志描述狭义的文化,即对一组或文化中的小单位进行详尽细致的研究,如流浪者避难所的文化,或对组织机构单位中的特殊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如急诊室护士如何与孩子交流。任何人都属于某一种文化,它指引了人们的世界观,以及构建经历的方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传统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区别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6年中国循证护理师资高级培训班”于腾冲举办

    9月19-23日,由《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主办,北京艾美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2016年中国循证护理师资高级培训班”于云南腾冲举办。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两位循证护理专家对全国的70余名学员进行了为期5天的循证护理专项培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国护理管理》入选“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由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遴选结果日前出炉,在中国期刊协会官网公布。《中国护理管理》凭借在各个资讯平台的优异表现,成为入选的三种护理期刊之一。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医院评审与护理质量提升暨护理科研写作研讨会”于银川举办

    9月8-9日,“医院评审与护理质量提升暨护理科研写作研讨会”在美丽的塞上湖城银川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主办、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承办,得到了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指导及宁夏护理质控中心的鼎力支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问题研究”课程教学实践

    本文对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专升本课程之一“护理专业问题研究”的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总体性概述,分析了通过专业问题研究课程设计与网络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期望能为护理科研教学设计及网络教育改革的同道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

    作者:张建霞;刘娜;刘则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护患关系协调与纠纷处理”课程情境案例教学实践

    “护患关系协调与纠纷处理”课程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专升本远程教学改革体系中的一门课程,经实践专家研讨确定了符合护士能力发展规律的从简单到复杂的4个学习情境。采用情境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符合情境要求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对2013-2015级115名学生的教学实践显示:74.50%以上的学生能自主选择到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86.62%的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情境案例,反思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临床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作者:薄雅萍;夏素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COMET模型的职业能力测评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

    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是一个三维的跨职业领域的测评模型,其理论基础为新职业主义、情境学习理论、职业成长规律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等教育界的新理论。结构上,该模型包括“能力级别”“能力的内容结构”和“职业行动”3个维度,直观性等8项能力指标。与传统的职业能力测评形式相比,该模型具有理论基础先进、跨界及跨区域比较、评价内容全面和测评方式开放等特点。该模型应用于护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推广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实证测评研究。

    作者:陆悦;李明子;赵志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远程护理教育改革研究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环境下护士在职学习和能力提升的需要。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护士职业成长规律,借鉴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开发方法开展远程护理教育改革,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并进行了网络教学实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远程护理教育改革,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优势,探索形成了进阶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远程护理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孙宝芝;刘则杨;高澍苹;赵志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以核心能力为本的护理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

    对国内外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综述了护理教学领域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等不同层面“以核心能力为本”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李秀惠;刘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果的“专科疾病护理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与运行实效

    目的:探索基于临床项目成果的远程护理教育专升本课程设计与运行实效。方法:基于我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果,设计并运行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专升本课程“专科疾病护理综合训练”,并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学生考核合格率为100%,平均成绩为(85.31±7.61)分,60.0%的学生认为课程难,53.3%的学生认为学习内容可满足大部分学习需求。结论:基于临床项目成果设计课程,可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作者:李晶;丁炎明;刘则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毕业实训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与教学实践

    目的:应用逻辑起点理论对网络学院专升本(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毕业实训课程设置与实施,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使其达到临床护理对本科生的能力要求。方法: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患者的整体护理,学生提交一份典型的综合病例,并围绕该病例完成以下实训课程。项目内容包括:书写一份基于病情变化的个性化护理计划;开展与病例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针对病例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问答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首届实验班共18名同学,其中11名同学考核合格;学生综合评定的高分为89.00分;中位分值为71.75分,其中临床典型病例22.00分、临床护理计划10.50分、多选题及解析16.00分、专题授课或科普视频宣教13.00分。结论:以逻辑起点理论为依据的护理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可促进学生用科研思维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使学生学会拆分目标和自我规划,自我完善学习目标。

    作者:张洪君;李晓;童素梅;刘则杨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正念减压疗法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而正念减压疗法是目前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且被证明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正念减压疗法的概念和内容、乳腺癌患者的现存问题以及正念减压疗法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同时总结了该疗法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乳腺癌患者实施正念减压疗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陈志红;雷俊;颜萍平;尹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基于实证分析的肿瘤住院患者跌倒管理策略

    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完善肿瘤住院患者跌倒风险防范管理,促进跌倒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提取2013-2015年全院60例跌倒不良事件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修订跌倒风险评估表、建立实施跌倒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结构-过程-结果)、改善跌倒专项质量管理,构建以结果为导向,以评估、预防、干预过程监控为重点的管理模式。结果:经过半年的资料收集、实效观察和归纳总结,对跌倒评价指标建立及实施管理策略前后进行比较,跌倒发生率由0.9‰下降至0.38‰。结论:通过实证分析,为肿瘤住院患者跌倒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循证依据,将跌倒评价指标应用于全院各临床护理单元及专项质量控制,使跌倒管理更具目标化、规范化,有助于医院跌倒质量管理的提升,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唐玲;徐灵莉;周娜;邓本敏;张照莉;王国碧;皮远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留置PICC肿瘤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置管前一周内血样检查结果、病史资料、置管资料及置管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确诊癌症7个月及以上、肿瘤转移、有置管期间放疗史、置管目的为输注脂肪乳/甘露醇等是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及其95%CI分别为1.832(1.092~3.386)、2.358(1.113~4.996)、4.348(1.902~9.941)、3.442(1.044~11.341)。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癌症7个月及以上、肿瘤转移、有置管期间放疗史、置管目的为输注脂肪乳/甘露醇等。

    作者:于瑞;陈利芬;周雪梅;何佩仪;侯秋秀;郑锦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