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川医学杂志

四川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4-0501
  • 国内刊号:51-1144/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103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多次获“四川省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四川医学杂志   2002年03期文献
  • 毫米波多功能治疗仪治疗静脉炎6例体会

    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门诊共收治静脉炎患者6例,采用毫米波多功能治疗仪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刘夕芬;蒋家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带虹膜隔人T晶体植入治疗外伤后无虹膜性白内障3例

    我们采用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治疗3例外伤后无虹膜或虹膜部分缺损并发性白内障,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志强;刘冬蓉;陈惠;梁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胃下垂478例

    胃下垂是指站立位时,胃小弯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以往诊断多靠临床表现和X线钡餐透视.我院超声科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从3283例胃超声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下垂47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朝晖;王珂;张明兴;熊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罕见希氏束性无体止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

    患者,男,37岁.反复心悸8年,再次发作3天,夜间突发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于2000年8月13日急诊人院.8年前患者常在感冒后出现心悸、轻微胸闷,持续1~2小时,不伴胸痛.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多于感冒后就诊,HR120~130次/分,能胜任体力活.人院前1年体检发现血压升高,高140/110mmHg(1mmHg=0.133kPa),多数130/100mmHg,未降压治疗.

    作者:黄玉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癌延误诊断95例原因分析

    近3年,作者经电子肠镜(日本潘太克斯700EC-3830K)镜检、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00例大肠癌,其中95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误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香敏;刘兴琼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微波治疗子宫颈炎200例

    我院康复科自1999~2001年采用微波治疗子宫颈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钟晓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Brugada综合征2例

    无心脏结构改变,但心电图表现有持续的右束支阻滞,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而患者发生猝死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1].笔者遇到2例,报告如上.

    作者:苏代泉;王映辉;赵晋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苯巴比妥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再发28例临床疗效观察

    高热惊厥是小儿特有的一种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严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笔者于1 998年以来采用退热剂加苯巴比妥口服的方法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再发2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精道造影临床应用30例

    我所男性科,从1996~1999年对男性不育的30例患者,精液常规检查为无精子症者,采用经阴囊皮肤直接穿刺输精管注射造影剂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明奎;冯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诊断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

    1 病例报告病史:患儿,女,51/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易感冒5+年于1998年8月31日入院.查体:发育良好,胸骨右缘第4肋间闻及2/6~3/6级双期杂音,两侧股动脉可闻及血管杂音.心电图: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X线胸片示:右房、右室及左室长大.彩多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右室长大,右室流出道增宽.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内径明显增宽,约12mm,跟踪探查见左前降支管径迂曲,走行于右室表面,并开口于右室体部近三尖瓣前瓣附着处,瘘口径11mm,进入右室前局部呈瘤样膨大,大径16mm,房间隔中份回声失落15mm.左冠状动脉起始部探及双期高速湍流,收缩期大血流速度1.0m/s,舒张期大血流速度0.73m/s,瘘口处探及舒张期为主的湍流入右室.房间隔中份回声失落处探及左向右过隔分流大速度1.3m/s.

    作者:黄鹤;唐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简易腹膜外剖宫产术60例体会

    从1998年11月至1999年6月,我院妇产科采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杨梦庚教授创立的简易腹膜外剖宫产术。现就60例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桂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人病毒性心肌炎与临床

    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近10余年收治的462例成人病毒性心肌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李英;唐英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都地区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因素调查 常见危险因素现状——7288例人群分析

    目的本研究试图了解当前成都地区心血管疾病趋势有关信息,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样7288人,居住3年以上,年龄18~80岁,调查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烟酒嗜好,人均收入,个人及家族史,查体,血压,心率,体重指数及血液有关生化参数.结果本组人群吸烟率24.0%,50~60岁为高峰段,男性尤甚,饮酒率38%,白酒为主.体重指数平均22.4,较10年前增加,超重(≥25)及肥胖23.6%,血压;血脂、尿酸水平在正常高限;高血压标化患病率15.45%,血脂异常者亦较高(TC≥5.72mm0l/L者17.97%,TG≥2.3者13.4%,低HDL<0.91者8.29%),危险因素常有簇集现象,除年龄,性别外,83.6%有一种以上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地区各项危险因素均较高,高血压、血脂、体重进一步恶化,未来10~20年,心脑血管病将更严重威胁我市.改善生活方式,并对上述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及防治是当务之急.

    作者:秦方;张静;阮蕾;张廷杰;朱轼;范丽明;周兰春;阎亚非;吴时达;徐俊波;文瑞莲;陈尔琴;伍悦蕾;谢玲;王文艳;张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我院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的结果和经验.方法采用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45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结果术前肺动脉跨瓣压力阶差(△P)51.3±24.2mmHg,球/瓣比为1.35±0.1 7(1.1 2~1.75).术后即该效果良好,95.6%的病例△P<25mmHg.经2~30月随访无再狭窄,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为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肺动脉瓣狭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华益民;王泽容;李正锡;周同甫;夏礼勤;金仲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男性脂肪肝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脂肪肝患者性激素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ACS:18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58例男性脂肪肝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58例患者血清雌二醇(E2)均值为180.3±16.7pmo1/L,睾酮(T)均值为8.2±1.8nmol/L.E2/T比值为21.98±2.5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胆汁酸(TBA)增高,A/G降低的脂肪肝患者的性激素紊乱程度重于正常组的脂肪肝患者.血清E2增高,T降低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一致.结论男性脂肪肝患者血清E2增高,T降低和E2/T失衡,反应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代偿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泉;余天会;祖洪勇;陈贵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68例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O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38例OSD与30例PDA患者,术后24小时,1,3,6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37例(97.4%)OSD患者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其中34例(91.9%)显示即该封堵完全,3例(8.1%)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28岁男性术后第4天发生无Q波心肌梗死.随访中,未见封堵器移位及再通,右心房、室有不同程度缩小,2例残余分流消失;PDA窄处直径为2.5~12(平均5.3)mm,29例用PDA封堵器,1例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粗大PDA采用Amplatzer房缺封堵器治疗.19例(63.3%)显示即刻封堵完全,所有病例术后24小时(1例48小时)的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1例发生机械性溶血.随访期中,未出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OSD和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曾智;张庆;饶莉;梁玉佳;张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功能矫形对大鼠翼外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大结合容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后,翼外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n-AchR)大结合容量(Bmax)的变化,探讨功能矫形的神经肌肉调控机理.方法选用20只5周龄Sprague-Dawley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戴自制上颌功能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两组大鼠翼外肌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大结合容量.结果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大结合容量(Bmax=285.573 fmol/mgpro)明显>对照组(Bmax=214.662 fmol/mg Pro),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功能矫形可增加翼外肌细胞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量.

    作者:陈开云;罗颂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附46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6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4~39月)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调查.结果 34例(77.3%)心绞痛消失,心绞痛改善≥2级8例(1 7.8%),改善1级2例(4.4%),总有效率为95.5%.再狭窄1例,1例猝死.无新发和再发心肌梗死,无冠状动脉搭桥术.21例平板运动分级试验:20例运动做功量≥6MET,1例运动试验阴性,随访时运动做功量与术前比较显著增高(P<0.01).4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29例左室射血分数≥50%.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随访时射血分数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内支架植入对心绞痛的治疗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患者运动的耐受性和改善运动时心肌灌注,术后再狭窄率较低.

    作者:陈家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钠组(治疗组),疗程为10天.结果 10天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73%,对照组为76.32%(P<0.05);观察8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AMI,对照组2例(5.26%)发生AMI.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作者:李建;蒋涛;刘思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肌肌钙蛋白I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心脏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在心衰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 40例CHF患者(病例组)和38例无心脏病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按病例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分为亚组1(28例)和亚组2(12例).使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受检者血浆标本中的cTnI浓度水平.结果①病例组平均cTnl水平为0.294±0.416ng/ml,而对照组为0.012±0.009ng/ml(P=0.0001).②治疗反应好者cTnI水平为0.183±0.50ng/ml,治疗反应差者为0.228±0.42ng/ml(P=0.046,r=-0.51,P=0.045).结论①心力衰竭患者的cTnI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TnI可以作为反应CHF患者心肌损伤的指标;②心力衰竭的治疗反应与cTnI水平相关,呈一负相关关系,但需要进一步证实.

    作者:傅华;曾智;黄鹤;张恒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伴房颤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CHF)伴房颤的疗效.方法将105例器质性心脏病、CHF伴快速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治疗组55例,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加氨酰心安治疗4wk.对照组50例,单用常规抗心衰治疗4wk.结果治疗组在减慢心率、改善心功、降低病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和50%.病死率分别为1.8%和1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率、改善心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作者:陈爱武;李珂;霍垚;鲁跃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与血管内超声(IVUS)相比较,探讨压力导丝在评价冠脉内支架置入即刻效果,指导优化支架置入中的作用.方法51例患者王入冠脉内支架后先后予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检测判断是否达到相应的理想支架置入标准.若未达标准,则进一步采用更高压力同样球囊或更大球囊再扩张.结果支架置入后IVUS判断31例达到标准,不需再扩张,15例不满意者再扩张支架,支架内截面积增加24.3%(P<0.05),终41例(89%)得到满意IVUS,5例因超声导管未跨过支架无超声资料;压力导丝检测35例达到标准,不需再扩张,16例不满意者再扩张支架终45例(88%)得到满意结果(心肌部分血流储备,FFRmyo>0.90).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两者在判定理想支架置入方面有很好的相关性,符合率达90%.以血管内超声检测作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计算心肌部分血流储备FFRmyo预测理想支架王入的佳临界点为0.90.结论压力导丝是指导冠脉支架置入更方便、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英;黄德嘉;大城康一;仲田操;真志取多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对高血压病眼底动脉血流的研究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眼底动脉.方法选择高血压组42例,正常时照组23例.分别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眼动脉(OA)频谱形态,分别检测CRA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期血流速度(Vmin )、阻力指数(RI).结果高血压组CRA及OA的频谱形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高血压组所测的CRA-Vp、OA-Vp、CRA-Vmin、OA-Vmin、CRA-RI、OA-R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评价高血压病眼底动脉血流改变有较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琴;鲁跃华;刘薇;文翠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血液流变性变化观察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抗心绞痛常规药物基础上,治疗组(19例)用降纤酶5U(首剂10U)加入N.S1 50ml中静滴,隔日1次共6次;对照组(21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右旋糖酐-40,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10次.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及71.43%,二组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78.95%和61.90%,组间Ridit分析前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并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及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降纤酶对UAP有较好疗效,并能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向征;宿博;宋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9例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5至2001年241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CAOA29例(1.2%),其中左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分别独立起源于左冠状窦17例(58.6%),右冠(RCA)起源于左冠状窦6例(20.7%),RCA起源于升主支脉1例(3.4%),LCX起源于右冠状窦4例(13.8%),LCX起源于RCA 1例(3.4%);29例患者中除5例(17.2%)合并有冠状动脉狭窄外,其余24例(82.8%)患者未见冠状动脉狭窄.结论CAOA是影响冠状动脉造影的因素之一,但仔细观察左心室造影结果.选用不同型号的造影导管,终能满意地显示冠状动脉.常见的类型是LAD和LCX分别独立起源于左冠状窦,大多数异常类型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只有少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张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血压与微血管病变

    在过去20多年,高血压病(hypertension,HT)的治疗策略发生了较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血压的治疗以血管张力为目标,采用对阻力小动脉有扩张作用或降低其对血管活性物质作用反应的药物;80年代中期,许多研究将治疗转向控制/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动脉及小动脉肥厚性重构的可能性;近几年,高血压动物模型和高血压患者微循环血管减少(Rarefaction)的现象受到高度重视,怎样逆转高血压引起血管的这种改变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目标[1].本文试对高血压与微血管病变关系的近期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金静;曾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在心脏术后急性肾衰中的应用体会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心脏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原因中常见和主要的因素.由于心脏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尚不稳定,绝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传统的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1977年Kramer等首先将连续性动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运用于临床.该技术具有超滤自限、治疗连续、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在床旁边施行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克服了IHD的缺陷[1].此后在CAVH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方式,目前将这类技术统称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国外已广泛应用.1999年3月至2000年11月,我院ICU采用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hemodia filt ration, CVVHDF )技术救治5例心脏术后并发MODS导致ARF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晓慧;陈蓉;姜建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生物瓣毁损再换瓣手术后出血的监护

    我院心胸外科1988年1月至2000年1月对34例生物瓣毁损患者,施行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与第一次换瓣手术相比,再次手术后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增多.由于加强了监护,术后出血19例无1例死亡.现将34例再换瓣手术后出血的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石蓉;唐梦琳;陈克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引发的思考

    静脉留置针由于其穿刺数少,既能减少患者血管的破损,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适用于需长期静脉给药的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因此,在临床上得到迅速推广.但我院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须重视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虹;黄家遂;何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症预防的护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骨髓移植(ABMT)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肿瘤的重要手段.我院自1993年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已经移植9例,现将并发症预防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余应红;林南;朱平;邱燕宁;周咏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桥本病行甲状腺手术49例误诊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1990~1999年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桥本病者49例,结合文献分析其误诊原因,报告如下.

    作者:赵亚娟;贾卫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探讨

    1992年3月至2001年5月,我院共收治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效病人38例,本文就此38例病人发生的内固定失效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作者:蔡福君;毛德军;刘延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结核合并肺癌32例误诊分析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累及多脏器,易被误诊为单纯结核或单纯肺癌或不明诊断,延误治疗,本文分析我院1995~2000年误诊病例,以提高认识,降低误诊率.

    作者:曾以萍;代中全;杨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糖尿病伴肝酶异常72例临床分析

    院于1997~2000年共收治21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血生化检查中,发现72例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肝脏酶学异常增高,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玉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兰索拉唑、得必泰和心得安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

    目的比较使用兰索拉唑、得必泰、心得安及三者联用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病人分成3组,A组使用兰索拉唑、得必泰,B组使用心得安,C组联合用药.兰索拉唑30mg qd、得必泰1包tid、心得安10mg tid,疗程均为8周.结果 A、B、C三组8周有效率分别为28.1%、51.6%、82.4%,相互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兰索拉唑、得必泰和心得安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显著.

    作者:黄兴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尿液分析仪对尿白细胞检验的分析

    检查泌尿系感染常对尿液进行常规检验,观察尿液中是否出现白细胞.本文结合尿分析仪及显微镜对白细胞作了如下实验.

    作者:袁飞;王晓青;李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50例密闭式输液过程中莫菲氏管以下1/2处空气排放方法探讨

    2000年6~12月,我院对连续进行输液和在加压输液时,不慎将液体滴空,空气进入莫菲氏管以下进行排空气改革.以往的方法是用手弹、挤捏输液管或将头皮针连接处取下再次进行排气.现我院采用不将头皮针连接处取下的方法,在50例输液病人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英;李蓉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胆囊切除术的技术改进

    目的探索更好的胆囊切除术的方法.方法我们对近2年收治的100例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手术作了一些技术改进,包括:右肋缘下斜切口(4~6cm),不切断腹直肌;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分别用钛夹夹闭,不行腹腔深部打结;剥离胆囊床前将胆囊内胆汁抽空,用电刀剥离胆囊边切边止血,不缝合胆囊床.结果腹部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在直视下操作安全可靠.结论是一个较好的临床胆囊切除方法,患者易接受.

    作者:杜天祥;潘勇;江东;冯强;杨洪春;马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两种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式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与改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优劣.方法将60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术式与改良术式治疗,建立出血情况、患者反应、术后粘连三种指标,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出血少,患者反应轻,术后粘连率低.结论改良术式,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林伦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某校HBsAg阳性新生乙肝血清学感染指标及肝功检测分析

    为了了解我校新生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乙型肝炎病毒(HBV)5项标志物和谷丙转氨酶(ALT)情况,以控制乙型肝炎在学生中传播,我们对1997~2000级1479名新生人校时进行了HBsAg测定,对134名阳性者进行了HBV 5项标志物和ALT测定,报告如下.

    作者:吕德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都市中学生乙肝感染现状抽样调查

    为了了解入学新生乙肝病毒携带现状以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我们对成都市1999年和2000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进行抽样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田英;李晋蜀;冉丛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加强学会管理 促进学会发展

    四川省医学会是自然科学类社会团体,自1979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医学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卫生科普宣传、医学科技决策论证、医学科技服务等项活动,是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作者:徐蜀生;邵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硬膜外麻醉致蝶鞍部积气1例

    患者,女,73岁.因结石性胆囊炎拟持硬麻醉下行胆囊摘除术.术前BP18/11.6kPa,P102次/分,SPO296%.心电示:心肌缺血.硬膜外穿刺点为T8~9,用注射容器装空气接穿刺针接头管上,阻力骤减法缓慢进针.患者年龄大,肥胖,脊椎间隙狭窄,韧带钙化,穿刺困难,反复多次穿刺方成功,多次气泡压缩试验、空气外溢试验不明显,回抽无明显脑脊液.置硬膜外导管4cm,推入2%利多卡因4ml(含1:20万肾上腺素),3分钟后测试麻醉平面,发现患者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继而心跳呼吸骤停,立即静注肾上腺素、阿托品各1mg,同时面罩加压给O2,1分钟后心脏复跳,呈室性心律,静注利多卡因50mg,2分钟后,转为窦性心律,经激素、纠酸、补钙等药物综合治疗,患者呼吸恢复,生命体征趋于正常.但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手术室内观察2小时,暂停手术送回外科ICU病房观察.

    作者:郭昌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症哮喘致ST段抬高误诊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77岁.以胸闷、气憋、心前区疼痛2小时为主诉入院.2小时前起床活动后出现心前区持续性胀痛,不向它处放射,伴胸闷、气憋、面色灰白、大汗.既往有慢性哮喘病史约10年.查体:T36.8C,R30次/分,P130次/分,BP15/9kPa.痛苦面容,被动体位,面色灰白,口唇紫绀,颈静脉无充盈.两肺呼吸音低,可闻及散在哮鸣音,两肺底可闻及湿性罗音,心界无扩大,HR130次/分,心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腹部(一).

    作者:谭小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腹腔妊娠2例

    例1,29岁,G2P1.因停经37+2周腹部隐痛2月,加重2天,胎动消失5小时入院.查体:T36.5℃,P90次/分,R24次/分,BP14.67/9.33kPa.表情痛苦,被动体位,腹部膨隆,全腹肌紧张,触痛明显,子宫轮廓不清,腹壁触及胎儿肢体感明显,未闻及胎心音.妇科检查:宫口未开,不能触及胎儿先露部.B超提示:足月宫内孕死胎.病人孕期一直未作产前检查,自诉2月前出现腹部隐痛,尤以胎动时疼痛加剧.入院诊断为:①子宫破裂.

    作者:罗翠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脑出血并发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72岁。因突发意识障碍5小时于2000年1月10日入院。

    作者:王前;王建评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血压脑梗死误诊为小脑半球肿瘤1例

    患者,女,54岁.因头痛头晕间断发作4年,加重伴昏迷半天,于2001年4月26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诊后颅凹占位病变,梗阻性脑积水收住入院.患者4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未在意,自行缓解.4年来行走不稳,易摔倒,有时有双下肢麻木感.半天前感头痛头晕加重,意识渐模糊至丧失,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入院查体:BP23/12kPa,神志不清,呈浅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存在,眼球位置居中,无斜视及眼震等征.左侧肢体肌张力低,腱反射弱,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右侧正常.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梗阻性脑积永.考虑小脑半球肿瘤,予脱水治疗后患者神志状况较前好转,可简单应答.

    作者:许刚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卵巢妊娠1例

    患者,女,23岁,已婚.因突发性脐周疼痛3小时,于2001年9月2日8:00急诊入院.人院查体,T36.4 C,P96次/分,R24次/分,BP 0/0kPa.面色苍白,急性失血面容,反应差,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心率9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肌紧张,下腹及右下腹压痛明显,移浊强阳性,门诊以腹痛待诊阑尾炎?收入院,经会诊后腹腔抽出不凝之血液5ml,小便HCG阳性,诊断:G3P+12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于8:30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右侧输卵管均正常,左侧卵巢1.5cm×1.5cm大小,右侧卵巢有3cm×3cm破口,边缘不规则,见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活动性出血厉害,在血液内找到胚芽约0.5cm长.

    作者:王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起搏器故障心跳骤停成功复苏1例

    患者,女,79岁.反复心悸10余年,加重伴胸闷1月,心电图记录有室性停搏,Ⅱ°SAB及阵发性房速一房颤.4年前因慢-快综合征在重庆急救中心安置CPI941 DDD起搏器,起搏频率65次/分,起搏感知、起搏功能良好.术后曾有房颤,乙胺碘肤酮维持.

    作者:钟晓霓;吴开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成人麻疹并发双眼角膜炎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发热6天,全身性皮疹3天,肝功:ALT 155U/L,AST 128U/L,心肌酶谱:LDH334U/L,HBDH 462U/L入院.诊断为麻疹并心肌炎.住院治疗第2天出现双眼红肿、畏光、流泪,伴脓性分泌物,用润舒眼液无效,遂请会诊.体检:T39.3℃,P106次/分,面颈、躯干、四肢、手、足心可见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压之褪色,双侧颊粘膜可见费柯氏斑.眼部检查:双眼睑红肿,不愿睁眼.裂隙灯检查:双眼结膜囊可见部分脓性分泌物,球结膜混合充血(卅),重度水肿.双眼角膜上皮水肿,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点、片状灰白浸润、边界欠清晰、稍隆起,部分深及角膜实质层,荧光染色(+).前房深度正常,KP(一).双瞳孔圆,光反射好,眼底正常.诊断:麻疹并发双眼角膜炎.

    作者:王毅;楼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先天性咽喉壁畸胎瘤1例

    患者,女,24岁.因停经41周无产兆发作于1998年9月24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1997年12月7日.孕7月时B超曾提示羊水大厚度12cm,余正常未治疗.产科检查宫高29cm,腹围85cm,头位,未人盆,无宫缩,胎心140次/分,律齐.查B超提示羊水大厚度3.4cm.人院后给予静滴催产素后产兆发作,产程进展顺利,8小时后分娩一活女婴,体重3100g,苍白窒息,用吸管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时吸出咽后壁一肌性组织,粉红色,长约5cm,粗约2.5cm.新生儿吸气性呼吸困难,双肺高音调干鸣.立即用丝线套住肌性组织向外牵拉呼吸可好转,半小时后转本院五官科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切下组织送本院及川医病理诊断为咽后壁畸胎瘤.术后情况良好,现随访3年,发育正常.

    作者:丁红梅;张莉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急性结肠假性梗阻1例

    患者,男性,35岁.因海洛因成瘾5年要求戒断治疗入院.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至今仍坚持治疗,胰岛素24U,每日早、晚各一次皮内注射.查体:T36.8℃,P96次/分,BP 16/12kPa.精神差,心、肺、腹(-).尿常规:GLU(+3),K ET(+4),UR()(±).血糖9.82mmol/L.经应用戒断治疗后,毒瘾症状得到控制.应用胰岛素12U,早、晚各1次皮内注射.次日晚患者出现左下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精神差,意识尚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心肺(一),腹部平坦,腹肌软,全腹轻压痛,未触及包块,上腹部及右下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亢进.腹透示:回盲部,升、横、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均有明显积气,未见液平.

    作者:严玉平;马军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甲亢母亲致新生儿甲减1例

    患儿,男,5天.因面色青灰,不吃、不哭、不动5天于2001年4月4日入院.其母有3年甲亢病史,妊高症,孕34周,出生时Apgar 1分钟2分、5分钟4分,体重2500g,在院外经呼吸机等抢救活疗无效.人院时体温不升,P110次/分,R20次/分.呼吸不规则,对刺激无反应,皮肤紫绀,前囟张力高,双肺大量中细湿鸣,双下肢硬肿.CT:脑沟、大脑纵裂池、侧裂池密度增高、双侧额叶区低密度影.入院诊断:HIE、新生儿肺炎、硬肿症.

    作者:范方琼;刘明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静滴尼立苏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51岁.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入院.给予5%GNS500ml加罂粟碱30mg静滴,20~25滴/分,5分钟后接上尼立苏通道,调至3~4滴/分钟.用药3分钟后,患者感注射部位轻微疼痛,继而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音听不清,呼吸停止.立即停止静脉输液,更换输液皮管,输液瓶,以切断过敏源.给于5%GNS500ml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及肾上腺素0.5mg静推,未见改善,又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推,并行气管插管,吸痰,胸外心脏按压,氧气吸人等措施,15分钟后患者面色转红润,心跳恢复,呼吸正常.继续给予升压、扩容、强心、利尿等处理,3小时后症状消失.

    作者:赵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青年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

    患者,女性,14岁.家族中无糖尿病(DM)患者.原来视力正常,2个月前突然视物模糊.检查发现双眼晶状体完全混浊,右眼裸视1/100,左眼裸视1/200,镜片不能矫正.未见其他眼科异常,眼睛无感染、外伤史,无接受照射史,无服用药物史,诊断为白内障.追问病史,近1年有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症状,体重下降3kg.查体:皮肤脱水,皮下脂肪少.

    作者:廖长琦;李民初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