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 undersurface ablation of the flap, UAF)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2例22眼LASIK术后有屈光回退的患者进行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术前球镜度数平均为-2.27±0.88D,散光度数为-0.44±0.30D,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424.9±8.2μm,术后观察1a,随访检查包括术后视力、屈光不正度数、角膜后表面高度、波前像差仪等。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275.4±9.3μm;角膜瓣厚度平均144.7±7.5μm,切削深度平均28.1±9.3μm。术后1a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4.99±0.04,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5-03±0.04,BCVA相比术前无1例下降者。屈光不正球镜度数至术后1a时-0.22±0.19D,相比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232, P<0.001);散光度数1 a 时-0.24±0-26D,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2.365,P=0.028)。角膜后表面高度值术前1.95±1.68μm,术后1a 2.00±1-88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 P=0.929)。彗差由术前0.283±0.112μm 变化到术后1 a 时0.331±0-149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2, P=0-161);球差由术前0.320±0.119μm 变化到术后1 a 时0-341±0-103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 P=0.674)。结论:以合理的手术设计为基础,UAF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屈光回退的选择之一。
作者:龙克利;李甦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06在本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的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33例37眼,随访12~33mo,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mo,眼压较术前未增高。虹膜损伤5眼,角膜水肿14眼,前房炎性渗出16眼,均在3~7 d内消退。无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病例。结论:超声乳化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术前详细检查,术中注意防范,能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虹膜定位技术在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11/2012-11在我院行LASIK术治疗的复合性近视散光患者203例406眼,分为两组,使用虹膜定位的观察组及常规手术方式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00例200眼,年龄18~43岁,球镜屈光度为-1.25~-8.75D,散光度为-1.0~-3.25 D。对照组患者103例206眼,年龄19~44岁,球镜屈光度为-1.75~9.50 D,散光度为-1.0~-3.25 D。观察组术前应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检查获取虹膜影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手术中只单独应用虹膜定位,不使用波前像差引导技术,激光切削模式为常规LASIK模式,球镜、柱镜和散光轴的数据源于术前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对照组接受常规LASIK。术前、术后1wk和6mo,分别在电脑验光基础上应用综合验光方法测定散光度和轴向。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残余散光度及散光轴向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残余散光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散光轴向测量,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6 mo裸眼视力,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能完成波前相差引导治疗散光的患者,可单独应用波前像差仪虹膜自动识别定位技术提高散光治疗的精准性,充分发挥设备先进技术性能,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俊华;任延军;刘霞;郭洁;李冀;张亚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0-03/2012-03收治的60例70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病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视力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视力、前房深度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眼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作者:林剑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结膜厚度及形态变化。方法:使用 OCT 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2013-05/12收治的初发1~2 d的29例36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进行球结膜厚度测量及形态学观察,并在治疗7,14 d后复诊时再次测量患者的球结膜厚度并观察球结膜形态变化。结果:患者29例36眼中,治疗7 d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治愈(27眼)患者中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44.00±59-91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全层厚度(230.19±22.16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6.52±6.19μm)较治疗后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1.37±5.53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1,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287.11±60.56μm)较治疗后球结膜固有层厚度(178.81±20.20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9,P<0.01)。治疗14d,36眼全部治愈,治疗前球结膜全层厚度(361.39±65.56μm)较治疗后(233.44±22.57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45,P<0.01);治疗前球结膜上皮层厚度(55.50±6-72μm)较治疗后(46.67±5.24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06, P<0.01);治疗前球结膜固有层厚度(305.61±66.02μm)较治疗后(186.78±21.82μm)更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1)。结论:利用OCT能测量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球结膜厚度,并发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球结膜上皮层、固有层和全层厚度都明显增厚,并且随着疾病的转归球结膜下积液和球结膜层间积液、固有层水肿首先消失,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提供评价±据。
作者:李青松;赵黎;张兴儒;符之瑄;项敏泓;柯梅青;莫利娟;张桂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药物治疗24 h后眼压仍高于21 mmHg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7眼和白内障膨胀期继发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4眼,共19例21眼,采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4 h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激光术后24 h眼压均有大幅度的下降,术前眼压53.09±11.01mmHg,术后24h眼压下降至14.98±4.21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视力由术前手动~0.3提高至0.1~1.0。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减轻或消退,周边前房深度增加,房角不同程度开放。其中虹膜出血11眼(52.4%),轻度反应性虹膜炎21眼(100%),无1眼发生角膜灼伤。结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联合周边虹膜成形术,是降低药物难控制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国颖;刘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黏弹剂娩核法与晶状体圈匙娩核法的疗效比较,探讨更适合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方法:抽取白内障患者146例166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84眼,晶状体圈匙娩核;试验组68例82眼,黏弹剂娩核。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黏弹剂娩核法与晶状体圈匙娩核法相比,两者术后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晶状体圈匙娩核法治疗白内障相比较,黏弹剂娩核法能有效保护晶状体后囊膜,可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进行推广。
作者:张丽君;肖满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5例25眼NVG患者接受玻璃体腔Lucentis 注射( ranibizumab 0.5 mg/0.05 mL ),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观察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情况、眼压及视力变化,随访3 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 3~7 d后,20例20眼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5例5眼7d后新生血管未完全消退。继续治疗情况如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术4例4眼。患者治疗前平均眼压为43-42±10.99mmHg,出院时平均眼压明显下降(14.26±7-64mmHg, P<0.05),并且在随访3mo 时保持稳定(18-76±5.96mmHg,P<0.05)。随访3mo时,视力较前提高和不变者20眼,视力下降者5眼。手术完全成功21眼,部分成功3眼,失败为1眼。结论:璃体腔注射Lucentis,可作为治疗NVG的辅助方法,根据不同病情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有效治疗NVG。
作者:谷瑞东;李若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Oculus角膜地形图仪检查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08/09于我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并随访3 mo的患者120例240眼,观察术前、术后1 wk;1,2,3 mo患者的 Oculus 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的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Oculus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的泪河高度( tear meniscus height,TMH)。结果:Oculus BUT:术后1 wk;1,2 mo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12,0.000,0.023<0.05),术后3 mo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236>0.05)。泪河高度:术后1wk;1,2mo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25,0.019,0.026<0-05),术后3 mo 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P=0.375>0-05)。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持续时间比较短,症状比较轻。
作者:张媛;贾冰冰;张岩;高冬梅;庞玉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23 G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10在我院采用23 G 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8例2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进行3~12 mo的术后随访观察,进行疗效评价与分析。结果: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28眼,27眼黄斑裂孔愈合,1眼未愈合。术后1,3 mo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χ2=8.65, P=0.003;χ2=10.33, P=0-00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提示黄斑区裂孔封闭。术中切口缝合5例(18%)。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简单的黄斑区手术考虑首选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作者:曹薇;张美萍;崔红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重度干眼患者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用玻璃酸钠滴眼液(3g/L)、对照组玻璃酸钠滴眼液(1g/L)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 wk后,通过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 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UT )、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FL)等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wk后,除SIt外,两组的其他指标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相比,除症状评分和O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能有效缓解眼部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田玉景;张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6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试验组。29例58眼双眼矫正视力均正常的儿童为对照组。采用OCT-3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动态观察并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又分为弱视眼组和非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眼组按治疗效果分为无效组、进步组、基本治愈组,无效组和进步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6 mo时与初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治愈组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3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 mo与初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A1区视网膜厚度在弱视治疗前后的变化与弱视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 OCT技术是一种客观的辅助检测方法,可为弱视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作者:贾丽;王健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17例放射性视神经病变( radiation-induced optic neuritis,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诊疗特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2008-08/2013-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7例经视力、瞳孔、眼底、视野、造影、视觉电生理、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的17例24眼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确诊为RION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视力损伤程度为13眼Ⅳ度,9眼Ⅲ度,2眼Ⅱ度。10眼RAPD(+),视觉电生理为熄灭型,5眼视网膜上可以见到点状或火焰状出血,以及棉絮样渗出,1眼为视乳头水肿。核磁共振( MRI):19眼T1加权像增强,视神经眶内段及管内段异常改变;视交叉、垂体柄可探及信号改变。视神经段增粗等改变,5眼观察到扭曲的视神经及其粗糙的边缘。治疗效果,4眼视力提高,1眼从无光感至有光感,1眼视力从0.08升至0.2,1眼视力从0.4升至0.6,1眼视力从0.04升至0.15,余治疗未见任何改善。结论:RION的独特临床表现可为临床及时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但对于RION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作者:张燕;李红阳;彭春霞;郭楠楠;魏世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PD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前后不同随访时间点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特征性改变,旨在更好地反馈 PDT治疗后黄斑区结构的变化过程。方法:将在本院接受PDT治疗的26例30眼湿性AMD患者纳入本研究。维速达尔用量根据厂家推荐方法计算。治疗前后均行FFA,ICG,OCT及佳矫正视力等相关临床检查,术后随访日期为术后2wk;1,2,3mo。傅立叶OCT扫描以标准五线结合六线扫描,覆盖病变的关键部位并保持前后扫描位置的一致性。重点观察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带高度、囊肿(包括视网膜下积液和视网膜内积液)的总面积。分析这些变化与随访时间的依赖关系。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结果:至治疗后3mo,PDT治疗后22眼(73%)视力提高两行以上,3眼视力无明显改变,3眼视力下降,2例患者因故失访。视力提高的22眼治疗前平均黄斑厚度为722.5±55.6μm,治疗后2wk,平均黄斑层间厚度为708.3±45.3μm,1mo 为584.4±49.3μm,2mo 为430.7±50.2μm,3 mo为180.6±36.3μm。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层高反射带厚度分别为302.3±50.2,277.5±42.3,202.7±40.1,180-6±35.7,100.8±22.9μm,囊肿的总面积为0.34±0-12,0.25±0.07,0.10±0.05,0.08±0.04,0.05±0.01mm2。结论:AMD患者在PDT治疗后1 mo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有显著吸收,视网膜水肿显著吸收,黄斑中心凹层间厚度、外层高反射厚度也有明显变薄倾向。
作者:李秀梅;高宗银;张柳;朱远军;匡丽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患者中央角膜厚度( 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 )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 NPDR 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 NPDR 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 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华山;王继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患者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患者18例32眼。患者均局部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每晚滴1次。用药前及用药后1,2,3 mo行症状评分及基础泪液分泌量测定( SchirmerItest , SIt )、角膜荧光素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 BUT)。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评分、FL的平均值为1.34±1-56,0.44±0.73,用药后1,2,3mo 分别为2.75±1.63,1-08±0.84;5.10±1.68,1.53±0.67;6.33±1.40,1.98±0-50。用药后1,2,3 mo患者症状评分、FL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0.00),且逐渐增加。全部患者用药前患者症状BUT,SIt 的平均值为(7.76±0.92s),(8.47±2.73mm/5min),用药后1,2,3mo 分别(7.08±1.15s),(7.73±3-44mm/5min);(5.59±1.33s),(6.82±3.05mm/5min);(4.29±1.87s),(6.04±3.15mm/5min)。用药后1,2,3mo患者BUT 值和 SIt 值均显著低于用药前水平( P=0-00),且逐渐减低。结论:短期使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即加重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
作者:谭业双;周霞;樊玲;王娜娜;何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构成、分布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对我院病理科2000-01/2012-12收集的504例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504例眼部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346例(68-7%),恶性肿瘤158例(31.3%)。其中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多见占83例(16.5%),其次为各种囊肿和炎性病变分别为69例(13.7%)和64例(12.7%)。恶性肿瘤中以眼睑上皮来源的肿瘤基底细胞癌多见,共72例(14.3%),其次为皮肤附件来源的恶性肿瘤39例(7-7%)。从发病部位来看眼睑肿物多282例(56-0%),其次为眼角结膜肿物157例(31.2%)。结论:老年人眼部原发肿瘤的发病率与普通人群及儿童有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恶性肿瘤比例有增高趋势。
作者:李海燕;袁志刚;杨鹏霞;杨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患者172例,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n=86);Phaco组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iecs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分别于术后3d;1,6mo和末次随访进行功能测定,对比组间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平均角膜曲率(averagecornealpower,ACP)、角膜表面散光值(cylinder,CYL)和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3d,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显著低于Siecs组(P<0.05);术后1mo,Phaco组视力情况显著优于Siecs组(P<0.05),CYL,SAI和眼内压稍低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术后6mo,Phaco组视力情况依然稍优于Siecs组,但无组间差异(P>0.05),CYL,SAI和眼内压与Siecs组持平(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ACP与前房深度各时间点测定值无组间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总发生率相仿(P>0.05);但有个体差异,Phaco组Ⅱ,Ⅲ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Siecs组(P<0-05),Ⅳ级核患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iecs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Ⅱ,Ⅲ级核白内障患者可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对于Ⅳ级核病变患者并发症风险较高,可考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黎昌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研究病理性近视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眼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为病理性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对照组正常眼96眼(眼轴23~24 mm )和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153眼(眼轴25~27 mm 80眼,>27 mm 73眼);应用频域OCT检测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观察组视盘全周的平均厚度与眼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全周平均、上下及鼻侧象限平均厚度值均变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象限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全周平均厚度与眼轴的偏相关系数为-1.31,与性别的偏相关系数为5.21,与年龄的偏相关系数为-0.12。结论: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正常眼变薄,眼轴、性别和年龄是病理性近视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的影响因素,对诊断合并病理性近视患者的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时应注意排除病理性近视对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产生的影响。
作者:石志成;罗小柳;刘玉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辅助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 excimer laser 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治疗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1-04/2013-01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8例12眼,接受PTK手术,术前以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均排除了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即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术前均进行眼前节 OCT检查,辅助判断病变形态和深度,指导PTK术中切削深度等参数的设定。对手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视力恢复等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6~12(平均9) mo。所有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角膜浅层混浊病灶均得到了有效的切削,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混浊灶复发或严重haze情况的发生。结论:对于非Ⅱ型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患者,眼前节OCT辅助的PTK术可准确、有效的去除角膜病灶,获得较好的术后效果。
作者:姚涛;何伟;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 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患者23例24眼玻璃体腔注射TA 4 mg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观察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 FFA )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的变化,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治疗后10,30,90 d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 P<0.05)。 OCT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明显变薄(P<0.01),术前平均厚度522±126μm,治疗后10,30,90d分别降低到264±115,245±128,286±131μm,黄斑水肿减轻,眼压升高7眼(29%),白内障发生1例,未见其他与玻璃体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黄斑视网膜前膜继发黄斑水肿简单、安全、易操作,短期内可以迅速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视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6 mo可能复发。
作者:张桂兰;孙柏超;黄明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检查中所见的学龄前儿童眼底病变的发病情况,并与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2-04/2013-10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学龄前儿童3896例7760眼,采用日本 Topcon TRC-NW300彩色荧光眼底照相机拍照,图像及时保存,并进行直接检影镜检查。结果: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的检出率较直接检影镜高。3896例7760眼患儿中,检出41眼(1.05%)眼底异常者。其中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24.39%)、牵牛花综合征(21-95%)、视网膜色素变性(14.63%)、先天性视网膜劈裂(12.20%);而儿童眼病非单一发生,常伴有视力异常(68.30%)、屈光异常(63.41%)、斜视(19.51%)。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具有不用药物散瞳,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图像结果即刻显示,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眼底各种病变,对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俊;谭艺兰;杜芬;陈瑜;陶利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不同时间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在小儿斜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择2013-06/08在我院拟行斜视手术的患儿90例,ASAI~Ⅱ级,年龄3~11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 A组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mg/kg;B组在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1 mg/kg;C组为对照组,不用昂丹司琼。在术后24 h内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年龄、麻醉时间、氯胺酮用量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PONV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前或手术结束时应用昂丹司琼可有效、安全地预防小儿斜视手术后的PONV,提高眼科手术安全性,且费用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止吐方法。
作者:刘怀刚;李晓静;李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dvanced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20G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可应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方法: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对27例27眼经眼底检查和B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施行20 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以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术毕完成全视网膜光凝,17眼灌注液填充,6眼填充12% C3 F8,4眼填充硅油。随访3mo。分析患者玻璃体手术起止时间、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手术中视网膜出血需电凝的次数,佳矫正视力( BCVA )、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35~120(平均79.19±29.82) min;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共2例(7%)。术后随访3mo,BCVA>0.1者9眼,0.05~0.1者10眼,<0.05者8眼。视网膜在位25眼(93%),2眼术后硅油下视网膜仍未完全复位。结论:在20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晚期PDR时,完全可以用23 G玻璃体切割头代替眼内膜剪清除新生血管膜。
作者:龚凌;姜德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明工程中应用改良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对82例82眼纳入复明工程的白内障患者行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前囊膜染色、环形撕囊联合截囊、辅助切口)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重点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出院时裸眼视力≥0.3者67例占82%;出院1wk时裸眼视力≥0.3者76例占93%,其中≥0.8者45例占55%。术中无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使用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龙;张媛;徐洁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确定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在 BEST-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采集一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2例患者及5例健康成员和100个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BEST-1基因的10个编码外显子,直接测序确定致病的基因突变,并与100名正常对照者的基因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直接测序后发现该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BEST-1基因的外显子中,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BEST-1基因的外显子不存在该先天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突变。
作者:魏英华;林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轴≥30mm)白内障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64例8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30mm),矫正视力≤0.1,均采用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a,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含矫正)≥0.4者35眼(41%),0.2~0-3者23眼(27%),0.1~0.15者25眼(29%),<0.1者3眼(3%)。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2眼(2%),经行前段玻璃体切割,行睫状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6眼(7%),经治疗后均消退;后囊不同程度混浊9眼(10%),经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后视力恢复;视网膜脱离者1眼(1%),经行巩膜外填压术后治愈。结论: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手术方法,但是由于高度近视的特殊性,术中操作要轻巧、细致,技术参数也应作适当调整,以利达到术后佳效果。
作者:陈小娟;李艳艳;陈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中药治疗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7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hathy, PDR)并发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32例给予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静脉点滴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照组35例只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结果:随访2~3mo,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玻璃体积血时间2 wk以上的患者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2%和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透明质酸酶球旁注射联合α-硫辛酸辅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PDR并发玻璃体积血,相比单用中药治疗效果更好,但也只对早期出血有效,而对出血时间超过2 wk以上者则无明显效果。
作者:程材;司天胜;梁淑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囊膜混浊的效果。方法:对162例194眼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00眼术中用抛光模式进行全囊膜抛光,94眼术中用抛光器进行囊膜抛光。结果:术后随访12mo,抛光模式抛光组有6眼(6.0%)发生后囊膜混浊;抛光器抛光组有15眼(16.0%)发生后囊膜混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中采用抛光模式全囊膜抛光能有效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作者:那辉;王勇;毕大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7例246眼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行激光治疗同时应用中药口服;西医治疗组单纯行激光治疗。治疗2 mo后观察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治愈率为87.7%,西医治疗组总治愈率为71.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药联合激光治疗对周边视网膜裂孔伴浅脱离患者疗效确切,尤其是脱离范围>1 PD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作者:赵斌;和艳艳;胡雅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手术切口对ICL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散光控制的作用。方法:高度近视患者102例195眼,随机分成选择性切口组(A组)97眼和颞侧角膜切口组(B 组)98眼,通过术前、术后1 wk;1,3 mo分别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散光的变化。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1.26±0.35D,B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为1.28±0.3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术后1wk;1,3mo的平均散光分别为0.93±0.29,0.85±0-16,0.80±0.13 D;B组术后1 wk;1,3 mo的平均散光分别为1.32±0.33,1.27±0.18,1.25±0.20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手术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ICL 术后散光。
作者:江霞;张青松;雷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的效果、并发症和眼表泪液动力学变化等。方法:观察2010-12/2012-12在我院确诊为鼻侧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患者30例46眼,年龄49~75(平均61.2±7.2)岁,在鼻侧翼状胬肉切除后,于下方角膜缘取一块与切除区域大小一致,带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到翼状胬肉切除后巩膜面暴露区,修整下方球结膜,再将球结膜固定于下方角膜缘及巩膜面。术后随访1a,比较术前和术后1 mo的视力变化,以及术前和术后3 mo眼表泪液动力学方面的变化,包括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统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1a复发率等。结果:患者术前视力0.04~0.6,中位数0.2;术后1mo视力0.04~1.0,中位数0.4。术后46眼视力提高21眼(45.7%),无变化25眼(54.3%)。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mo泪膜破裂时间、荧光素活体染色、氯霉素尝味试验、泪河线高度及完整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a,翼状胬肉痊愈33眼(71.7%),显效11眼(23-9%),总有效率95.6%,无效2眼(4.4%),为胬肉复发,复发率4.4%。结膜松弛症主观疗效评价治愈33眼(71.7%),改善9眼(19.6%),4眼(8.7%)自觉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3%;客观疗效评价手术区结膜正常41眼(89.1%),异常5眼(10.9%),为结膜松弛症复发,复发率10.9%。未发现肉芽增生、下穹隆缩窄、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合并结膜松弛症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并消除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眼表泪液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启城;徐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经视力、眼压、房角镜、眼底、视野等检查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0例47眼。患者年龄6~73(平均39.9±16.5)岁,佳矫正视力0.01~0.60,眼压18~65 mmHg。给予3种以上降眼压药物控制不理想,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术后1,3 d;1 wk进行眼压、裂隙灯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前平均视力0.26±0.29,术后1wk平均视力0.24±0.22,平均视力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t=1.56,P=0.13)。术前平均眼压36.62±14.01mmHg,术后1,3d;1wk平均眼压分别为10.04±5.77,9.59±4.93,9.47±3-06 mmHg。 EX-PRESS 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1,3 d;1wk的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157.20,P<0.05)。除5眼术后1d眼压<5mmHg,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术后1 wk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风险低、并发症少。
作者:黄志坚;张文强;周和政;曾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比缝线法和部分睫毛切除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的方法。方法:将小儿下睑倒睫患者56例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28例。对照组采用缝线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部分睫毛切除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为89%,两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9±1.22与6.27±1.86分,观察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00±1.34与8.95±2.34分,两组治疗前后满意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均出现红肿及缝线脱落等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观察组为1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线法治疗小儿下睑倒睫简单易行,有时在患儿的配合下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复发率较高,部分复发患儿需再次手术;部分睫毛切除可较彻底地解决小儿下睑倒睫问题,复发率低,但小儿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风险大,并不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普及,可用于特殊的病例。
作者:肖艳霞;鄢俊杰;徐东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术中超出无悬韧带区域的连续环形撕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手法无缝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对住院1443例1965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制作7~8mm直径前囊口,对患者术中撕囊是否成功、后囊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及视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手术价值。结果:患者1965眼中,1942眼(98.83%)连续撕囊成功;15眼(0.76%)囊膜瓣向周边撕裂不能挽救,留有放射状裂口一个;8眼(0.41%)因为囊膜钙化机化等原因无法常规撕囊,采用囊膜剪开及截囊等方法完成前囊开口。所有病例,均无后囊破裂发生,并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一过性角膜水肿36眼(1.83%)。术后1d,视力≥0.5者1650眼(83.97%),≥0.3者1867眼(95.01%)。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并且稳定。结论:在手法白内障术中用连续环形撕囊方法制作累及悬韧带区域的大于常规直径的前囊口,并未降低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使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建华;邓江稳;曾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对闭角型青光眼( PACG )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开展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超声乳化术的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我院2011-09/2013-09共接受73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对所有患者在小梁切除术( TL)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UE )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手术方法联合,能够在有效控制患者的眼压的基础上,保证其视力恢复效果,且经过手术,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得到了有效的加深,同时并未出现任何高危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眼压控制效果、视力恢复效果、并发症出现率均较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叶春华;李苏婉;施天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施行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bullous keratopathy,BK)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大泡性角膜病变者施行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前节OCT、角膜地形图、角膜知觉、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大泡复发情况、角膜知觉改变、角膜厚度变化、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后随访6~18 mo。32例(91%)均在术后第1d疼痛感消失,并在随访期间未再出现疼痛,另外3例(9%)疼痛感减轻并在3d后消失。9例(26%)术后角膜上皮在1wk 内愈合,21例(60%)在2 wk内愈合,5例(14%)在3 wk内愈合。随访期间BK无复发,2例(6%)在术后3,4wk在周边区域见少量微小水泡,无自觉症状,随时间延长未见加重。所有患者无新生血管发生,角膜表面光滑。30例(86%)移植的羊膜于术后2mo变薄,部分溶解吸收,3mo 时肉眼基本不见羊膜。34例(97%)视力无改变,1例(3%)由光感到手动/眼前。30例(86%)术后2 mo 角膜知觉减退,下降幅度为20±7mm,所有患者角膜厚度均增加,由术前的788±35μm,增至940±43μm,术后12mo,角膜厚度增至1060±27μm。共焦显微镜结果:术后3mo,角膜基底膜下三叉神经纤维数量密度降低,浅基质层基质细胞成纤维化,深基质层更加疏松、细胞肿胀明显,内皮细胞数量较术前减少且肿胀更加明显。结论:角膜基质针刺联合羊膜移植术能有效控制BK的症状,防止BK的复发,尤其是对症状明显,视功能差的患者是简单、安全、实用的方法。
作者:王超庆;李燕飞;程秀春;李静;范晓聪;李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传统中医针刺疗法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05/2012-09来我院就诊的11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给予对照组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 wk后患者的对光反射、屈光度情况、眼裂宽度及眼球运动改善总有效率的情况。结果:治疗8 wk后,治疗组患者对光反射改善情况、屈光度情况改善及眼裂宽度增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球运动改善47例(85.5%)优于对照组[36例(65.5%),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成文;周达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手劈核术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对小瞳孔白内障患者30例32眼采取双手劈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 d;1 wk;1 mo观察患者视力、瞳孔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3者27眼(84.4%),术后1wk,裸眼视力≥0.3者30眼(93.8%),术后1mo,裸眼视力≥0.5者28眼(87.5%)。所有患者瞳孔圆形或椭圆形,术后随访1 mo无虹膜粘连。结论:双手劈核术在葡萄膜炎并发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冰洁;郑春荣;周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切除后复发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仍然不甚明确,学者们一致认为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翼状胬肉基于基因与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病因复杂、破坏性极强、治疗效果较差的难治性眼病。广泛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诊断、积极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其治疗的关键。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VG治疗的报导,我们对NVG药物、手术、联合治疗的新进展、新思路加以综述。
作者:李娇;袁援生;钟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继发性青光眼( secondary glaucoma,SG)是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因机制繁多。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性损伤、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目前此病在国内外比较重视并有一定的报道,本文就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病理机制及治疗手段,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范文雨;孙时英;牛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青光眼是世界上第二位致盲性眼病,第一位不可复性致盲性眼病。尽管眼压增高被认为是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5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日常眼压正常,还有一些患者尽管眼压控制良好,但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仍继续发展。这些现象无法用高眼压理论来解释,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仍待探讨。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1)视神经周围的生物力学的解剖结构包括眼内压,筛板和球后的脑脊液压力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脑脊液压力比正常人低,而跨筛板压力差比正常人高;(3)高眼压症患者的脑脊液压力比正常人群高,而跨筛板压力差和正常人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就颅内压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及临床上可行的无创颅内压测量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韩光杰;周和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青光眼滤过术是目前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滤过泡纤维化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纤维增生性病变,与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产生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 ECM )有关。目前临床上防治滤过泡纤维化的药物主要是5-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C( MMC),它们虽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使用。雷公藤甲素( TPL)是中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多种药理作用。系统综述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TPL可能具有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功效,这与其具有的三方面作用有关:(1)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2)减轻创伤后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术后纤维瘢痕形成;(3)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PL抗滤过泡纤维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TGF-β/Smad、NF-资B及PI3 K/AKT通路有关。本文对TPL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开发新的抗滤过泡纤维化药物及拓展TPL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婷;周和政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主要的全球性致盲眼病之一。 AMD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白内障手术史,环境因素,营养因素,遗传标志,包括基因调节补体,脂质,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的途径。除了治疗外,AM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和遗传学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本文将AMD发病的危险因素作简要综述。
作者:杨桢;杨小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欠矫组(9.0±3.71mo);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渐变镜组与全矫组( 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 t=2.33,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 mo );欠矫组(16.93±4.58 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 P>0.05;t=1.46, P>0.05;t=1.11, P>0-05)。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余蕾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方法:计算机检索 CENTRAL、MEDLINE、EMbase、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会议文献,纳入所有ReZOOM与ReSTOR对照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 IOL 植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名评价员分别提取资料,评价方法学质量后,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846眼)。结果显示:裸眼远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3,95% CI为(-0.06,0.01),P=0.15]。裸眼中距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4,95% CI为(-0.09,0.01),P=0.10]。裸眼近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 =0.09,95% CI为(0.05,0.14),P<0.00001]。佳矫正远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1,95% CI 为(-0.04,0.02),P=0-55]。佳矫正远视下的中距视力:ReZOOM 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0.11,95% CI为(-0.16,-0.06),P<0.0001]。佳矫正远视下的近视力: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MD=0.06,95% CI 为(-0.06,0.17),P=0.32]。脱镜率:ReZOOM组与ReSTOR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2-62,95% CI 为(1.76,3.91),P<0.00001]。光晕发生率:ReZOOM组与ReSTO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35,95% CI为(1.15,1.60),P=0.0004]。眩光发生率:ReZOOM组与ReSTOR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29,95% CI为(1.09,1.53),P=0.003]。结论:本研究表明,两种MIOL相比较, ReSTOR表现出更好的裸眼近视力,出现光晕、眩光等视觉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更小,裸眼远视力及中距视力表现相同;在戴镜矫正状况下,ReZOOM的中距视力表现更佳,两种MIOL的远、近视力无差别。
作者:邵德望;杨春燕;陈威;王华;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白内障术后黄斑厚度的改变。方法:将126例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4例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2例。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 mo黄斑区行OCT检查,观察两组术后黄斑厚度及视力变化。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每组术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术前、后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取α=0.05检验水准。结果:两组术后黄斑厚度变化:超声乳化组:术前、术后1,3mo黄斑厚度分别为241.3±10.9,279.7±16.5,245.6±12.6μm。术后1 mo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 P<0-01);术后3 mo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mo与3mo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3例术后1 mo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例术后3 mo完全消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前、术后1,3 mo黄斑厚度分别为240.5±11.9,280.9±16.8,246.6±13.2μm。黄斑厚度术后1mo与术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 mo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术后1mo与3mo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2例术后1mo出现黄斑囊样水肿,2例术后3mo完全消退。超声乳化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两组间术前、术后1,3 mo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无论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还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 mo黄斑厚度明显增加,证明术后造成黄斑水肿;术后3 mo厚度基本恢复术前。黄斑增厚与术式选择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凡宏;王艳玲;吴胜卫;张蕊;李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阿瓦斯汀)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48例50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1-75mg)治疗的AMD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通过常规眼科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等方法,观察治疗后1,3,7 d;1,6 mo 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晶状体、玻璃体、黄斑中心凹厚度( central foveal thickness, CFT )和黄斑容积( total macular volume,TMV)变化,与治疗前对比分析。对注射后渗漏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反复者进行眼内重复注射,所有病例都完成至少3 mo 的观察随访。玻璃体腔内注射 avastin 1-75mg,每6wk注射一次。结果:在48例50眼患者中,平均年龄58±20.46岁。治疗前患者的基线平均对数 BCVA 为0.82±0.53, CFT 为364-97±151.83μm,注药后1wk虽然平均CFT和TMV没有显著改善,但BCVA有显著提高,经平均9.7 mo的随访, BCVA,CFT和TMV3项指标均较基线有显著改善,终末随访时BCVA提高至少两行者为32眼(64%),稳定者为18眼(36%)。本组患者共接受了98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平均注射次数为1.98次/眼,有50%患者再注射能在术后1 wk使视力提高两行或两行以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湿性AMD引起的CNV安全、副作用少,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VA ),减轻黄斑水肿,减少 CNV 渗漏。但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段直光;俞丽云;贾云琴;莫逆;陈银朝;陶涛;刘敏;蒲世雪;李明芝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弥漫型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 )患者全视网膜光凝( PRP)前,予以TA(曲安奈德注射后Tenon's囊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10/2012-05以来,于我科治疗的96例96眼弥漫型DME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48眼,对照组仅予以PRP治疗,研究组PRP 1 wk前,予以TA治疗,在6 mo后对比两组BCVA(佳的矫正视力)及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对两组眼压变化予以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6 mo随访发现,对照组同治疗前相较,其BCVA呈降低表现,研究组呈升高表现,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在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变化,不具差异(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降低9.6μm,对照组增高31.9μm,呈明显差异( P<0.05),研究组旁中心凹厚度降低5.0μm,对照组增加22-1μm,呈明显差异,研究组中心凹周边厚度增加0-4μm,对照组增加19.4μm,不具差异(P>0.05)。结论:弥漫型DME患者PRP前,予以TA治疗,安全有效,并且优于单纯进行PRP治疗,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实施。
作者:黄晓燕;叶亲颖;黄玉银;邓小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内皮抑素(恩度)对C57 BL/6 J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应,并与avastin作比较。方法:采用532 nm激光光凝建立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2 wk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CNV的形成情况。取4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组,10只)、生理盐水组(2组,10只)、内皮抑素组(3组,10只)和avastin组(4组,10只),光凝后2wk 玻璃体腔给药1次,1 wk后取材行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方法为方差分析,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取P<0.05作为检验水准。结果:2 wk后HE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CNV阳性检出率为72.8%。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无抑制作用;内皮抑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avasti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对CNV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对avastin和内皮抑素组进行LSD-t检验,得出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者抑制CNV的效应是不相等的,由于xavastin=26.90,x内皮抑素=29.13,xav astin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小鼠C57 BL/6 J的CNV动物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是进行CNV研究的理想模型。内皮抑素对CN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CNV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
作者:李静;马勇;王红美;谢安明;刘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检测不同翼状胬肉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及其I型受体P55的表达变化,探讨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PV)检测翼状胬肉(72眼)及胬肉旁结膜组织(30眼)中TNF-α及其受体P55的表达,分析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NF-α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3%(47/72),26.7%(8/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2.706,P<0.01)。 P55在翼状胬肉和胬肉旁结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41/72)及16.7%(5/30),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75,P<0.01)。TNF-α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6.547,P=0.011),表达强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288,P=0.393);进展期胬肉阳性表达率高于静止期胬肉(χ2=4.082,P=0.043),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489,P=0.708)。 P55在复发性胬肉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性胬肉(χ2=9.907,P=0.00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424);进展期胬肉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静止期胬肉(χ2=11.140,P=0.001),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65,P=0.621)。结论: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发病状态和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变化。 TNF-α及P55表达与临床分类、临床分期、患者工作生存状况相关。 TNF-α及P55在翼状胬肉不同发病状态及临床分期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吴兵;杨建;魏谨;马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程度,探讨血糖波动对其的影响,为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 )、正常波动组( NF)、糖尿病模型组( DM)和糖尿病波动组( DF)。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三次腹腔注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第8 wk取视网膜,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 SCGE)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结果:NF和DF两组大鼠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稳定,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较NC组均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E显示NF,DM和DF三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彗星尾长( TL )、尾部 DNA 含量( TDNA%)、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四指标均高于NC组,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存在DNA损伤,血糖波动可加重损伤,表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机制,可能是DR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盖春柳;赵静如;陈晓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测量随访12mo后的中央黄斑厚度( CMT)和视力,评估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BRVO)继发黄斑水肿( ME)的效果。方法:被诊断为BRVO继发ME的患者行眼科检查、CMT测量、荧光素血管造影。排除荧光素血管造影出现黄斑缺血患者,其他疾病继发的其他部位新生血管化患者,有眼内治疗史(激光治疗、玻璃体腔注射或眼科手术)患者。CMT >250μm的32例患者给予bevacizumab ( Altuzan?,0.125mg/0.05mL)注射治疗,并随访12mo。分析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使用Minitab15.0软件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CVA logMAR数据和CMT控制参数的平均值较注射前有明显改变(P<0.01)。平均佳矫正视力增量为0-477±0.235,平均CMT较注射前下降257.906±88.865。10例(31%)患者对单次注射有阳性反应,平均12.6±0.66mo未复发 ME。5例(15.6%)患者接受两次注射,17例(53%)3次以上。单眼平均注射量2.18±0.91(1~4)。第一组 ME 复发时间为2.45±0.63mo,第二组为2.58±0-66mo,第三组为3.17±0.48mo。5例(15.6%)患者需要多次注射以减轻ME,视力并未随ME的减轻而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是常规治疗BRVO继发ME的方法,有效、快速、安全。为了使疗效持久,需加强后续处理,通过激光或长效药物保持无水肿状态。视网膜静脉循环和ME须通过荧光素血管造影观察,而不能采取频繁注射。是否需再次注射必须根据ME的临床表现和视力的预测来判断。
作者:?eref Istek;?zlem Bursal?;Gürsoy Alag?z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寻找可在体内有效抑制大鼠睫状肌核转录因子资B抑制物α( I资Bα)基因表达的小干扰RNA( siRNA)序列。方法:设计合成3对针对大鼠I资Bα基因的siRNA,体外转染表达I资Bα基因的大鼠A7 r5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并经 Real Time-PCR 及 western blot 在mRNA及蛋白水平筛选对I资Bα表达抑制率高的序列。通过前房注射选出的siRNA进行大鼠体内转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在大鼠睫状肌的分布并利用Real Time-PCR及免疫荧光验证其对该部位I资Bα基因沉默的有效性。结果:体外筛选证明针对大鼠 I资Bα基因 CTACGATG ACTGTGTGTTT靶序列的 siRNA 对 I资Bα的表达抑制效果明显,大鼠前房注射该siRNA可到达睫状肌,并能有效抑制该部位I资Bα基因的表达, I资Bα mRNA水平在转染后24 h降低明显,抑制率达59.0%,而蛋白水平则在72h达低,抑制率为52.3%(P<0.01)。结论:针对大鼠I资Bα基因CTACGATGACTGTGTGTTT靶序列的siRNA是对大鼠睫状肌I资Bα基因进行体内RNA干扰的有效序列。
作者:曾睿;蓝育青;宫海军;张弛;李金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角膜不同保存方法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用Wistar大鼠30只作为供体, SD大鼠60只作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3组,各组分别使用不同保存方法的Wistar鼠眼为供体角膜。观察3组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指数( RI)、植片存活时间( MST)和植片的病理变化。结果:MST湿房保存组(I组)为10.4±1.70d,中期保存液保存组(Ⅱ组)为12.9±1.81d,深低温保存组(Ⅲ组)为16.1±2.57 d。Ⅲ组MST明显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角膜移植术后10d时HE染色显示Ⅲ组炎性反应较I组、Ⅱ组明显减轻。结论:深低温保存的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发生时间延迟。
作者:牛晓霞;洪晶;李云峰;战露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进行后板层角膜移植( PLEK)治疗角膜内皮衰竭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基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术中去除角膜内皮细胞,建立角膜内皮衰竭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基质组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照组仅去除角膜后板层组织,不进行移植。术后观察3mo,对三组角膜的水肿混浊程度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7d,实验组角膜水肿程度较基质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透明度增加。术后3 mo时,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026.4±129.3个/mm2,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05.2±25.4μm,基质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1535.6±114.5μm,而对照组为1493.5±70.2μm。结论:实验以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衰竭取得了初步成功。移植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维持角膜透明,为临床上治疗角膜内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崔丽;马翔;赵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逆行泪道置管术后不同时期的兔下段鼻泪管黏膜的病理变化。方法:采用14只新西兰大白兔,一侧鼻泪管制作成鼻泪管阻塞的模型,并行鼻泪道逆行置管术,常规光镜下观察术后2,4,6,8,10,12,14 wk下段鼻泪管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对侧鼻泪道相比,泪道逆行置管术后的鼻泪管下段组织,在2,4 wk可见炎性细胞,从术后12 wk开始,鼻泪管组织切片中开始出现孤立性肉芽肿组织,术后12及14 wk的切片中可观察到散在的肉芽肿样组织,从HE 切片的对比发现,14 wk肉芽肿的大小及其中类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密度均较12 wk要高。结论:鼻泪道硅胶引流管可用于治疗鼻泪道阻塞,但如果留置时间过长(>12 wk )会导致引流管留置区域肉芽肿的形成,进行性纤维化,并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可能引起鼻泪管的再次狭窄及阻塞,造成再次阻塞。
作者:彭云;叶琳;张敬先;马大卉;曾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文在结合专科网站与专科资源导航的基础上,从数据库、搜索引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方面探讨了眼科学信息资源网络获取的技术与方法,希望能够对眼科学专家和眼科从业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作者:李雷;李鹏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