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8565
  • 国内刊号:61-1203/R
  • 影响因子:0.93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83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1999年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2009年3期文献
  • 临床带教医生人格力量在实习生医德养成中的作用

    临床带教医生在临床工作,指导见习、实习学生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对于实习学生医德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示范作用、感染作用和晕轮效应.临床带教医生必须注重良好道德人格的塑造,医院要重视道德评价与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临床带教医生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有效地促进临床带教医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作者:张峰;陆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新药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过程中受试者权益保护的探析

    我国药品伦理审查工作的展开,保护受试者权益起了重要作用.应从打造机构伦理委员会的认证体系、保持独立性、完整地贯彻知情同意等方面予以完善,确保全部受试者的权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关键词]伦理审查;受试者权益保护;医药安全

    作者:李雪梅;李娅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临床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支持及性格特征调查

    目的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社会支持及性格特征进行调查,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符合标准的45例慢性疼痛患者进行测试,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SCL-90中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与时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主现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E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量表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优劣,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殿君;王俊刚;耿艳萌;赫英娟;程亭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诊疗中的伦理问题

    医患之间、医生之间、医生与医疗管理部门及保险部门之间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而新技术和新的诊疗方法的不断涌现也给临床实践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当前胸部肿瘤诊疗过程中出现伦理冲突和医疗纠纷的根源.从事胸部肿瘤诊疗的医师,应该深刻了解胸部肿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疗活动时,应采用预防为主的思想,从技术和道义两方面为病人负责,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各种伦理矛盾.

    作者:乔贵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某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血脂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社会伦理对策

    目的为了解以教师为主体人群的血脂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方法检测某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性教职工的高脂血症都以高TG血症和高LDL-C血症为主要表现.结论应重点关注40岁年龄组中年男性教职工血脂水平变化,时50岁以上女性教职工应定期进行血脂的临床监测;加强血脂肪治的医学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

    作者:苏联珍;董春玲;权正良;李乡园;蔡乐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突破大学五十五道侃》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以<突破大学五十五道侃>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新方法为例,指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教育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学科交叉、贴近学生生活等若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启发.

    作者:曹坤明;吴巧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略论裘法祖的医德观表现成因及启示

    通过时裘法祖医德观和具体行动进行分析,得出裘法祖医德现的形成是裘法祖个人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裘法祖和老师学友之互动之结果.指出作为可贵的精神财富,裘法祖的医德观对当今医学工作者依然有重要启示作用.

    作者:赵骞;王会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服务基层: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新渠道

    随着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出台,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就业工作中关键而紧迫的现实课题.通过对沈阳医学院本科毕业生服务基层择业取向的调查,在了解沈阳医学院本科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医学生服务基层择业取向的原因,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作者:于晓霞;岩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就目前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伦理困境和道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培养护士良好职业素质;重视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规范医院的各项制度,确保护理服务顺利进行;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教.

    作者:周芙蓉;宣彩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护理伦理困境浅析

    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护理伦理困境,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于护士本身或护理措施实施方面的,也不乏有源自于管理层的因素,只有正确分析和认识造成护理伦理困境的原因,才能帮助护士走出伦理困境,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

    作者:张新宇;周洁;樊民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初探

    选择即将实习的2006级和即将毕业的2005级高职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人文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人文课程的设置及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结果95.65%的高职护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在树立良好护士职业道德、扩大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护理教育的软肋之一,只有及早改革才能促进其发展.

    作者:田维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性研究

    阐述和说明了综合性医院开展的医德医风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性研究.对医德医风考评的指标、标准、途径、方法、记载和结果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实践,从完善医德考评的组织管理、细化医德考评制度、量化医德考评标准、操作实施医德考评、建立医德考评电子档案等方面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德医风考评管理体系,进而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院的行风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和新颖;闫侃厚;杨勇;郭利侠;张国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影响医德情感形成的要素分析

    医德情感的形成受到医务人员个体的一般道德情感的心理基质、对医德知识的学习态度、医德认知过程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这些因素的不断运动与交互作用规定了医务人员的医德情感.

    作者:高玉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塑医患道德关系的再思考

    针对医忘道德关系不稳定的现象,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出以新医改为契机,分发挥抗震救灾精神对和谐医患道德关系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媛;京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建设的系统工程、灵魂工程.是医院外树形象、内抓质量,构建和谐医院和和谐医患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总结当前医德医风状态,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作者:程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广州市为例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地方政府深化卫生体制、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是前提;医院加强医患关系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制度建设是关键;医疗鏊定改革以及设立第三方调节机构、加强舆论媒体的导向建设是重要条件.

    作者:陈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交往理论视野下的医患关系探析

    医患之间主体问性的缺失,使得医惠关系存在诸多弊端.应根据医疗决策的共同性,医疗过程的透明性以及医疗服务的人文性,尽快建立起交往型医患关系,为医患沟通开辟新的途径.

    作者:程现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和患者眼中的医患关系

    目的了解我国的医患关系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全国十所城市随机选择20家三级医院和20家二级医院,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有50%的患者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好,40.7%的患者认为一般,9.3%的患者认为不好;而有29.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医患关系还好,39.7%的医务人员认为一般,31.2%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好.结论医患关系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主要方面,而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承受着医患关系紧张的巨大压力.

    作者:鲁杨;王晓燕;梁立智;吴利纳;蔡纳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探寻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医疗责任保险的有效实施,为了维护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各自的权利,均需要一个公正公平的、值得信赖的调解处理机构.医疗纠纷调处机构作为医患矛盾的仲裁机构,理顺了医疗机构、患方、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关系,维护了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和简化了医患纠纷解决程序,有效地发挥了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作用.

    作者:史丽波;杨爱荣;王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人性化护理在干部保健病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护理人员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影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落实.因此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知识及伦理学知识,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陆燕子;林益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论生命伦理学视阈下的受试者权利保护

    在人体试验中,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研究者的义务,同时也是受试者应该享有的权利.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映射了受试者以下权利:自我决定权、知情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和安全权、及时救治权、获得补偿与赔偿权、公平对待权.当法律、法规没有作出相关规定时,作为研究者应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并保护受试者的权利.

    作者:闻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变性人助孕需求的伦理研究

    变性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尽管放弃了自然的生殖功能,但有助孕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应仅限对女性变性者实施助孕治疗.要求助孕机构严格保守秘密,并寻求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帮助.变性手术前可以对变性人进行生育力保存,以备助孕使用.

    作者:王利红;陈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论医生的责任

    医生的工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其他行业相比分量显得格外沉重,责任也特别重大.医生的责任包括对医术的责任、对患者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担负起这三种责任,是医生必然的使命也是应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

    作者:王忠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性别与人类基因组

    性别问题与人类基因组有许多方面的关系:对核基因组的重视程度远大于线粒体基因组、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临床决策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临床决策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殖决策,另一方面是诊断性和预测性检验;女权主义者为说明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生命伦理学基础.

    作者:Ruth Chadwick;张殿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浅析临床科研中知情同意书撰写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2007年度和2008年度某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受理的178份涉及人的临床科研项目知情同意书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主要存在问题:用语不通俗易懂,不符舍普通大众的理解水平;基本要素缺项或告知不充分;言语表达存在诱导或广告性语言等.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者:吴翠云;伍蓉;曹国英;陈小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学新成果引发的医学伦理问题探讨

    现代医学在将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社会伦理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从文化对策上就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王晓旭;付本俭;洛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进案例教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伦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通过时94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医学伦理学教学效果的问卷对比分析,了解到增加案例教学时数,选择视频短片或影片的案例导入模式,扩充案例研讨、案例寻究教学模式,增强案例研讨后的老师总结分析、提升主题,能够提高学生对开设医学伦理学以及案例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高伦理分析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并运用于实践.

    作者:黄宏远;吴利忠;廖志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论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临床实习关系到医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学院校的扩招、临床教育资源的不足、特别是临床医学生法律地位不明确、临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临床医学生的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加强对医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保护很有必要.

    作者:王世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学生英语课堂上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天津两所医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就医学院校外语课堂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医德考评实施的思考

    医德考评是医德评价的重要环节、医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医德考评过程中,必须满足五个保证:内容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保证,建立健全考评机构;方法保证,制订医德考评实施方案;原则保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实际运用,建立医德档案.

    作者:梁红娟;李刚;郭照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咸阳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通过对成阳市医务人员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职业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时医务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相关状况与AIDS知识知晓状况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对AIDS的基本知识、传播知识、诊治知识平均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2.5%、36.3%、30.1%.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和工作性质以及所在单位级别不同的医务人员AIDS知识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医务人员对AIDS知识的明确认知是AIDS得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关键.医务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相关状况与AIDS知识的知晓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普及AIDS基本知识的同时,应针对医务人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AIDS专业知识的培训.

    作者:姚英民;马振华;郑鑫;王明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第三方调处是化解医患纠纷的创新之举——以济宁市医患维权协会为例

    医患纠纷是我国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相继探索第三方调处医患纠纷的新途径.实践证明,第三方调处医患纠纷不失为化解医患纠纷的创新举措.

    作者:兰迎春;王敏;谢新清;王德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社会伦理道德考问代理怀胎制

    涉及人类自身发展的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每一次问世,在带来福音的同时,又遇到了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法制等一系列的理性冲突.根据目前相关的代理怀胎制规定及有关生殖辅助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命伦理的判断准则.得出当代理怀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生殖辅助医疗发生争论时,应把出生孩子的幸福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作者:王孟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浅谈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长期住院精神病人现状为核心的分析

    通过对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12个月以上的精神病人年龄、住院时间、婚姻、家庭成员的情况分析.共有209个长期住院病人,平均年龄54.98岁,平均住院时间71.98个月,离异和未婚占72%,无子女占72%.结论提示提高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绩效,将精神卫生专科服务融入初级卫生保健,促进精神障碍的预防和精神健康工作,消除病耻感.

    作者:黄佩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我国《禁毒法》对艾滋病减少危害战略的含义

    通过对比<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不同之处及其对减少伤害政策的含义,分析在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时实施减少伤害政策中的伦理问题,认为推行美沙酮的新政策,对于控制吸毒和艾滋病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作者:于宁;翟晓梅;邱仁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流感大流行应对中公共卫生伦理学问题研究

    在流感大流行应对中,我们不仅要解决医学方面的问题,而且需要解决伦理学方面的问题.探讨其间出现的伦理学问题及其可以得到伦理辩护的相关途径,为制定大流感应对政策、法律法规及评价应对行动是否可以得到辩护提供了伦理学依据.

    作者:王春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实现公共健康的途径初探

    公共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公共健康问题的讨论涉及方方面面.从发展经济、完善法律、健全制度、舆论监督、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道德力量等方面对公共健康实现途径作一尝试性探讨.

    作者:岳凯辉;骆叶;张金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在实践中走向成功——纪念中国医学伦理学研究30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医学伦理学研究在实践中由成长逐步走向成功的30年.从中西方医学伦理学研究差异、传统医学伦理与当代医学伦理冲突及市场机制下医学伦理研究三个维度对文化背景在医学伦理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科学技术视阈下应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生死观,重视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医学伦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并回顾了本人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一些史实.

    作者:石大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

    通过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本行业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

    作者:高娟;赵静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索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方法对所有2008级新生实施团体辅导,使用自编的新生团体辅导反馈表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团体辅导后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此项活动.结论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有显著效果,且在大学生中有普遍适用性.

    作者:陈庆健;梅思佳;唐闻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先秦、秦汉时期的医学伦理学思想初探

    通过对<黄帝内经·素问>四失五过、<史记>六不治的今释及淳于意、张仲景医术、医德医风再述,勾勒我国早期医学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阐述我国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先秦、秦汉朴素医德思想,进而挖掘其对改善当前医生职业道德与医怠关系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永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论中国传统医德的德性价值——加强中国传统医德教育

    中国传统医德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救助实践中摸索和逐步积累、概括出来的医者医疗过程的行为规范.现对其中的德性内容作一番品读,为正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医者们提供一个感受传统医德唯美气息、追求传统医德德性意蕴的渠道,让传统医德的优美因子给令人医德教育提供积极启示,为中华民族的时代跨越投射出精神世界的价值追问.

    作者:夏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医科院校生命教育特色体系的探索

    生命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重大举措,它对医科院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教育重在创新,重在特色,重在效果,医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探索具有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

    作者:周家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精神哲学对婚姻伦理的启示

    在精神哲学视域下,婚姻并非单纯是夫妻双方个体的结合,爱情也不能作为婚姻的情感基础.只有当婚姻中的个体与婚姻这个伦理实体在精神上达到直接性同一,个体性的爱情转化为伦理之爱,婚姻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谐.因此,加强婚姻伦理的教育、引导和规范可以为解决当前社会中的婚姻问题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张晶晶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的伦理缺失分析

    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是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对限制使用技术的准入研究较为滞后,特别是对其伦理评估研究更是缺乏.从伦理审查的认识缺位,评估主体及其伦理素养缺位,评估标准缺失及缺乏全过程评估等四方面对目前我国限制使用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缺失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呼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我国实际的伦理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陈康;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管理的道德建设思考

    医疗技术违规使用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要以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契机,提升道德建设的内涵,促进道德观念的转型,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为了规范医疗技术的使用,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应重视责任伦理的建设;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制度伦理建设;改变运动式的治理方式,重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把对医疗技术的伦理评估制度化、机构化.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准入的伦理评估依据的探讨——医疗技术合理性的道德批判

    分析了限制使用医疗技术合理性的本质规定.医疗技术的合理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工具性与合人文性的统一,是技术与社会的统一.这是确立医疗技术准入的伦理评估的依据.

    作者:黄钢;黄成华;彭浩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于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的构建一套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价标准体系.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及其Delphi法对限制性医疗技术伦理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指标数量和指标权重进行调整和确定.结果建立了由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和三级指标35项构成的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的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三级指标建立了从优到差4个程度评价,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得出综合评分及其建议准入标准.结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伦理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伦理评价依据,并为限制性医疗技术临床准入提供等级划定依据.

    作者:黄钢;王亚静;马红霞;黄成华;李大平;陈小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当前我国医疗技术评估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医疗技术的不规范使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而我们对医疗技术的评估,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提高对医疗技术评估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技术社会适应性的评估,进行全程评估,建立独立于医疗机构的监管机构、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为此,要转换政府的角色认识,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

    作者:黄成华;黄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重视急诊医疗中的伦理问题

    目的探讨急诊医疗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融合本院急诊的特点,探讨目前急诊医疗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重视伦理问题的必要性,并根据本院急诊医生小范围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结果因目前急诊医疗的特殊性,产生了与其他科室所不同的伦理问题.结论要重视急诊医疗中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要完善急诊医疗中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急诊流程问题;要重视病人权益,加强医患沟通,保障病人返家后的安全;同时也要减轻急诊医生工作压力,加强急诊医生可持续性培训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者:蒋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