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热灌注液经肝动脉灌注对犬肝组织学及肝、肾功的影响.方法经犬肝动脉灌注入60℃生理盐水180ml,持续30min.比较热灌注前后肝脏组织及肝、肾功的变化.结果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于灌注后24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P<0.01),216h后恢复正常;总胆红素、白蛋白、γ-谷氨酰基移换酶无明显变化(P>0.05);②肝组织可见一过性损伤,168h后正常;③肾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介入性热疗对犬肝组织及肝、肾功能有一过性影响.
作者:郭卫平;张洪新;梁志会;刘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损伤机制[1-5]早产儿缺氧脑损伤( preterm anoxicinjury)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所致的特殊易损伤(vulnerability).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发源地原生基质(germinal matrix)随着胚胎的成熟自32周开始退化,至足月妊娠末期前基本消失.原生基质毛细血管脆性高,内皮排列(endothlium-Lined)的毛细血管网是缺氧损伤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主要部位.
作者:李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代医学实践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伟大的生理学家Bernard所提出的内环境这样一个概念,机体内环境平衡稳定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今天对血液和尿液的检查也正是反映了Bernard的思想.我们知道许多疾病特征性变化是在分子水平,而不是在细胞水平,常常在可以检测到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之前疾病就已经发生了.
作者:姚毅;赵军平;陆菊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veolar Proteinosis ,PA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疾病,1958年由Rosen等首次报导[1].该病特征是肺泡内充填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阳性的蛋白质类物质,主要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退化的肺泡上皮组成,临床主要特点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目前全肺灌洗仍是该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主要就其影像学特点,综述如下.
作者:赵瑞芬;张思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被膜内支架置人术治疗癌性食管瘘的效果.方法 25例癌性食管瘘,瘘口直径小于5mm者1 3例,瘘口直径大于5mm小于10mm者7例,瘘口直径大于10mm者5例.25例病人置入被膜内支架26枚,所有病例均在透视下完成.结果 26枚被膜内支架置入一次成功,瘘口全部堵塞,根治了食物外漏或溢入气管.12例感染得到了治愈,6例得到控制,7例无效.结论瘘口直径小于10mm的癌性食管瘘被膜内支架置人术治疗效果好.
作者:李妙玲;王秋萍;强永乾;孙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用磁共振质子波谱(MRS)的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额叶代谢的改变.方法在2.0T的场强条件下,对15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5名正常老年人的额叶进行磁共振质子波谱(采用STEAM序列)采集.分别测量质子波谱中所观察到的代谢产物的峰高,以肌酸和磷酸肌酸的峰高为参照计算峰高的比值,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对代谢产物的变化与临床简易精神测量评分(MMSE)之间和与海马结构体积测量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阿尔茨海默病前额叶的NAA/Cr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mI/Cr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Cho/Cr无变化.AD病人额叶NAA/Cr的降低与MMSE评分和海马体积呈正相关,mI/Cr的升高与MMSE评分和海马体积改变呈负相关.结论磁共振质子波谱能无创性检查阿尔茨海默病脑部的代谢变化,揭示其部分病理生理改变,1H-MRS所显示的阿尔茨海默病的NAA降低和mI升高,能提高中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正确率.
作者:张桂青;谢敬霞;杜湘珂;王宏;王华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介入心肌断层显像,用存活心肌定量分析结果评价溶栓和PTCA治疗AMI的效果.方法将35例AMI病人随机分成溶栓组和PTCA组,10天后做静态及异舒吉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分别计算心肌缺损面积(%).治疗12周后行静态显像,并计算出缺损面积(%).结果溶栓组和PTCA组比较:静态显像缺损面积(%)为:32.04±17.95和29.88±15.43(P>0.05),异舒吉介入显像缺损面积(%)为:26.62±15.13和15.07±13.80(P<0.05),存活心肌面积(%)为:9.45士6.63和14.81±4.97(P<0.05).术后12周缺损面积增加者溶栓组和PTCA组各为4例和7例.结论 PTCA较溶栓治疗AMI可以得到更大面积的存活心肌,但术后12周PTCA组中病变面积又扩大的病人较溶栓组有增多趋势.
作者:岳明纲;陈步星;高伯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18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12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扫描,6例行高分辨率MRI扫描.结果 CT扫描显示12例(20耳)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外口与总脚连线的中点直径平均为4.2mm,MR扫描显示6例(12耳)扩大的内淋巴囊外口与总脚连线的中点直径平均为4.8mm.结论高分辨率CT扫描或高分辨率MRI能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沈新平;齐旭红;沈比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改善婴幼儿化脑合并脑室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利用超声波实时引导下床边经前囟测脑室穿刺,分析脑室液变化,诊断并结合静脉用药,辅以脑室内给药治疗脑室膜炎.结果 21例化脑中检出脑室膜炎12例;脑室膜炎组共穿刺27(平均2.3±1.5)人次,一次成功率为100%,其中2例酚红试验提示CSF循环阻塞;12例脑室膜炎脑室内给药共104(平均8.6±7.7)人次;单、双侧脑室固定持续引流分别为10、2例,仅1例在引流期间发生脑室出血,经调整引流针尖位置后出血停止;9例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死亡率2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经前囟侧脑室穿刺能动态观测穿刺、脑室给药及引流过程,应用于诊治化脑合并脑室膜炎是安全、简便和有效的.
作者:贺声;曹铁生;栗克湘;佟海燕;段云友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吸烟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16例健康志愿者于吸烟前后进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①吸烟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PI值)增高(P<0.05);②吸烟主要引起眼内小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眼内较大动脉(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影响较小(P>0.05).结论 CDFI是评价眼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吸烟可能与视网膜疾病有关.
作者:陈秋月;吕国荣;徐晚虹;李丽雅;李拾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显像(PDI)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积累睾丸肿瘤病人25例.正常对照30例,异常对照睾丸炎15例.二维超声观察睾丸肿瘤的形态学改变,PDI显示睾丸肿瘤有无血流、血流的多少、形态与分布,脉冲波多普勒测量异常血流大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结果 PDI显示3例睾丸肿瘤为少血供,其余均为多血供,并呈条带状、树枝状及网状分布,且81.8%(18/22例)的睾丸肿瘤血流形态不规则.睾丸肿瘤的RI和PSV与正常睾丸相差显著(P<0.01),与睾丸炎的RI明显不同(P<0.01),而PSV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DI显示睾丸内局灶性多血管改变且血管形态不规则,有助于睾丸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建宏;钱蕴秋;何光彬;赵树杰;袁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后经导管直接溶栓对治疗下肢DVT的价值.方法 13例下肢静脉栓塞患者经腘静脉入路引入球囊导管,自血栓近心端逆行向血管远心端扩张,再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术后每24h静脉造影观察溶栓效果.结果 8例经胭静脉路径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及局部溶栓治疗,5例24h完全溶栓,3例72~96h,溶栓剂用量平均106.25万u.结论球囊扩张术后局部溶栓治疗能快速恢复血液循环,增强溶栓效果,迅速缓解患者症状.
作者:甘万崇;胡红耀;杨新红;郭莉;饶珉;郭玉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内行支架置入术,其中28例为内涵管,4例为金属内支架.随访35~376天,观察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置入术后1周血总胆红素水平较置入前明显下降(P<0.001).开通时间平均为101天,半年开通率为56.25%.并发症发生率24.98%,为主要包括胰腺炎和逆行胆道感染等.结论经皮肝胆道内架置入术疗效可靠,是一种安全,可作为恶性胆管阻塞介入治疗的一种姑息性疗法.
作者:张长青;庄建良;吴伟岗;潘群雄;李彦豪;陈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脂肪密度对比剂胃螺旋CT三维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4例受检者分4组服用不同密度的口服脂肪对比剂,观察三维成像的图像质量,病变检出率,病人对脂肪对比剂的耐受性和对比剂的副作用.结果脂肪密度对比剂的CT值达-140HU以上,CT横断位图像质量良好,并可以顺利进行胃肠道三维成像和CT仿真内镜检查.小组病例中,CT横断位图像结合三维图像,提高病灶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结论脂肪密度对比剂经过工艺的改进,在胃肠道螺旋CT仿真内镜和三维成像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卫军;吴东;周康荣;陈惠明;陈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与上颌窦炎症自然口的面积,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工作站上,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象素面积.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二维图像上的毫米象素比,计算出平方毫米面积.结果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正常组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均值为16.4mm2,异常组面积均值为18.3mm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仿真内镜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不但具有可行性,且对认识上颌窦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谢宝君;高璐;郑晓华;郭玉鑫;万家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胼胝体脂肪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胼胝体脂肪瘤病人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13例病人共发现胼胝体脂肪瘤15个,其它部位脂肪瘤10个,CT显示胼胝体脂肪瘤多合并其它畸形,CT测量了病变的大小、形状、数量及CT值.结论胼胝体脂肪瘤可位于胼胝体区或胼胝体周围,CT具有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姜卫国;朱万安;曲亚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方法通过挤压小腿腓肠肌以增加血流量和用流量指数来评估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统计学表明股浅、股总和髂外静脉段的流量指数随病程的进程均可增大,说明回流障碍有明显改善.结论本文数据表明B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较A组更好,对回流障碍的代偿能力更大.挤压小腿腓肠肌可以从体外协助增加血流量,这更符合生理情况.
作者:徐秋华;燕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室功能关系.方法通过对24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和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心功能数值的分析,对比不同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心肌质量、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舒张功能参数A/E比值增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一致.结论冠心病人早期即可出现心脏结构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和累及血管的增多而增加;收缩功能的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但累及血管多少关系不明显.A/E比值反映左室舒张功能为敏感.另外,血管狭窄<50%的病人应予以关注.
作者:任文武;华琦;李康;魏嘉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R信号强度在良、恶性胸膜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利用1.5T磁共振诊断仪对8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膜病变进行了检查,分别获取T1加权、T2加权及增强T1加权自旋回波像,对胸膜病变的MR信号强度进行了主观评估.结果良、恶性胸膜病变在T1加权像上的MR信号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在T2加权像上,41/48例恶性及11/35例良性胸膜病变表现为高信号(敏感度85%,特异度69%);在增强T1加权像上,48/53例恶性及19/35例良性胸膜病变表现为高信号(敏感度91%,特异度46%).结论 MR信号强度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但不宜将MR信号强度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估指标.
作者:罗良平;陈金城;陈棣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经腹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D))诊断胃静脉曲张((V)的实用价值.方法对15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胃二维超声造影检查,发现或疑有GV者再行CDFI和PD检查.GV按国内传统的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标准分级,检查结果经胃镜等方法比较.结果经腹超声诊断GV20例,与其他方法比较,超声漏诊3例,为轻度GV.GV的经腹超声诊断率为87%(20/23).结论经腹超声诊断GV对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严重并发症的防范、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的观察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对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患者应常规作胃超声检查.
作者:孙英;朱宇飞;范宜东;黄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心源性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60例非脑卒中对照者进行TEE及TTE检测.结果 TEE与TTE比较,心脑卒中因素检出率(40例/13例,P<0.01).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EE心脑卒中因素检出率(27例/13例,P<0.01).经TEE探查有心脑卒中因素者与无心脑卒中因素者比较,年龄(67.5/57.4岁,P<0.05),心房颤动(18/10例,P<0.01),主动脉活动性斑块(5/0例,P<0.01).结论脑缺血发作患者,TEE探查潜在心脑卒中因素较TTE更敏感.
作者:彭丹涛;秦斌;王作伟;许贤豪;吴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透明隔移位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CT检查透明隔移位24例,分别测量透明隔与大脑镰及中线移位的程度.结果 24例中透明隔向左移位12例,向右移位12例,左侧脑室扩张9例,右侧脑室扩张10例.透明隔移位的测量提示透明隔偏离大脑镰及中线.结论透明隔移位是一种轻度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它多导致一侧脑室扩张,其重要特征是透明隔偏离大脑镰及中线.
作者:姜卫国;曲亚罡;佟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静脉Levovist造影超声对盆腔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盆腔肿块17例,18个肿块行能量谐波声学造影(PHCI),其中子宫肌瘤7例,子宫腺肌瘤3例,巧克力囊肿2例,卵巢囊性畸胎瘤6例,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Levovist.结果 7例子宫肌瘤边缘环形及内部星点状血流密度增高;3例子宫腺肌瘤及2例巧克力囊肿呈星点状血流;6例卵巢囊性畸胎瘤未见血流信号.结论通过能量谐波声学造影提高了子宫血流信号的敏感性,有助于盆腔肿块性质的鉴别.
作者:权太东;赵晓月;徐政新;伍春燕;郭徐林;王燕;姚剑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哺乳期乳腺的声像图特征与乳汁分泌的关系.方法对47例哺乳期乳腺进行超声普查.结果乳汁量充足和中等主要见于间质型乳腺(70.8%),多血流型和中等血流型占100%.乳汁量少和无的乳腺以中间型和导管型为主(82.4%),少血流型占100%(P<0.05).乳汁量充足组Vmax明显高于乳汁量少和无组,而RI显著降低(P<0.05)).结论哺乳期乳腺的导管小叶系统有一定特征,乳汁量与乳腺结构和乳腺血流有密切联系,这就为诊断哺乳期乳腺正常与病变与否提供了声像图的基础.
作者:江泉;李莉;赵玉华;李桂英;施秀荣;甘彩华;张玉峰;陈赏云;洪永刚;孙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癌病灶边缘回声图像表现特征.方法用超宽频超声,对70例乳癌病灶的边缘回声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70例乳癌病灶边缘图像表现分为规整类及不规整类.结论乳癌病灶的超宽频图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是诊断乳癌的标准之一.
作者:马富成;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正常妇女不同月经时期乳腺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52名25~45岁月经正常、未发现乳腺疾患的妇女,记录近三个月经周期乳房胀疼出现及持续时间,于黄体期和晚卵泡期行超声检查,测量腺体层厚度、导管宽度、腺体结构及血流.结果黄体期腺体层增厚7%,晚卵泡期导管增宽11%;出现腺体结构改变26人(50%),未生育者13名中8人(61.5%)、生育未哺乳者16名中5人(31.3%),生育哺乳者23名13人(56.5%)有腺体结构改变;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乳房胀疼32人(61.5%),皆于经前出现,平均持续4天,其中21人(65.6%),无乳房胀疼5人(25%)有腺体结构改变,卡方检验,P<0.01.结论正常妇女乳腺腺体声像图表现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乳房胀疼与乳腺腺体结构改变相关;未生育者出现乳腺结构改变较生育者有增多的趋势.
作者:周远征;张淑琴;林守清;姜玉新;孙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测定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圆度,长短轴比五项参数的变化及其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按照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的不同分级进行分组,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细胞核的上述五项参数,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表明,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各组的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圆度四项参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长短轴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中不典型增生Ⅰ、Ⅱ级间,核面积、周长和直径三项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三个分级间,其细胞核周长和直径在Ⅰ、Ⅱ级间,Ⅱ、Ⅲ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核面积及圆度在Ⅱ、Ⅲ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核面积、周长、直径及圆度在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时都明显增大.这四项参数对乳腺癌及乳腺不典型增生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典型增生Ⅲ级是真正的癌前病变,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徐妙生;管增伟;王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利用PET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探讨其影像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8F-FDG PET于15例病人,10例经活检或手术发现肿瘤转移灶,3例胸腔穿刺发现肿瘤细胞,2例头颅MRI提示颅内转移瘤.采用PET胸腹部显像和标准化摄取值(SUV)进行评价.结果 12例病人于临床发现的肿瘤转移灶部位可见明显或中度示踪浓聚,SUV 2.93±0.33;3例胸腔积液病人呈片状示踪分布.14例病人经PET显像发现肿瘤原发灶,3例位于肝脏、2例位于乳腺、9例位于肺脏.转移灶与原发灶的显影类型分为三种:9例转移灶明显显影,原发灶也明显显影;2例转移灶中度显影,原发灶轻度显影;3例胸腔积液处片状示踪分布,原发灶明显显影.但有1例MRI诊断颅内转移瘤的病人,PET显像未能找到原发灶,经半年随访观察尚未发现其它肿瘤灶.结论应用18F-FDG PET显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灵敏的方法,其准确度达90%以上,可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云川;张琳瑛;苏玉盛;李德鹏;尚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菲立磁的安全性及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0例经B超或CT发现肝内局限性病灶的患者进行菲立磁增强(0.05ml/kg,静脉滴入)前后MRI扫描.结果所有患者增强后无生命体征改变,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恶性病例16例,增强前发现病灶28个,增强后48个,多发现20个,均为转移灶.89.6%的病灶增强后信号无降低,10.4%略降低.良性14例,多数良性病变(10/12,囊肿除外)信号可见不同程度减低.结论菲立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脏阴性造影剂,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作用,能明显提高肝脏转移瘤的检出率.
作者:梁宇霆;靳二虎;马大庆;张艺;高永庆;付亚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胰头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胰头癌的CT表现:直接征象为平扫呈低或等密度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间接征象有主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等.结论 CT可较好地显示胰头癌病灶及其胰周受累情况,对胰头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刘宏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自然组织谐波成像(NTHI)技术在对冠心病左室心内膜的识别和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判定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冠心病病人(年龄57±9岁)行常规和NTHI二维超声检查.采用心尖四腔、二腔切面,心内膜识别分4级.左室功能测定应用Simpson双平面方法.28例行X线左室造影检测.结果 NTHI改善了52.5%切面的心内膜识别,提高了左室功能的可检测率(92.5%对80%),其结果与X线左室造影相关显著,且相关系数高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r=0.92~0.94对0.86~0.91).结论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技术可改善冠心病人心内膜的超声识别,进而增加测定左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作者:杨军;任卫东;陈昕;马春燕;高明宇;齐国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冠状动脉-心腔瘘的图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二维图像,多普勒频谱和彩色显像对10例冠状动脉心腔瘘的多种解剖异常进行观察.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的共同特征是:冠状动脉局部扩张,其中7例为右冠状动脉增宽,1例为左冠状动脉主干增宽,2例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增宽;心腔内出现异常相对高速度血流,为瘘管血流入心腔所造成,其中漏入左室6例,入右室2例,入右室流出道1例,入冠状静脉1例;右冠状动脉瘘管常沿右房室交界纡曲走行,左冠状动脉瘘管常沿左房室交界走行,局部可见瘘管的断面.介绍2例合并较大动脉瘤的超声图像.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冠状动脉-心腔瘘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和实用性.
作者:李卫萍;王尔松;张琦;孙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总结了我科近4年来经B超检查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胃肠穿孔病人20例,并对其声像图及X线透视做了分析,旨在探讨胃肠穿孔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本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40岁,既往有溃疡史16例,子宫内操作史1例,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疼痛,并很快波及全腹,就诊时间长约15天,平均约6h短2h.采用RT-fino超声诊断仪及东芝-140A彩色多普勒超声珍断仪.患者取仰卧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必要时取立位或坐位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X线透视
作者:樊慧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向心性肥胖者左心室功能.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技术对27例向心性肥胖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左室功能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向心性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代表左室收缩功能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向心性肥胖者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作者:吴显儒;吴万里;朱付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3岁.发现患儿胸廓不对称,右胸部较软而就诊,经检查,患儿右手臂仅能平举,身体其它部分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钙、磷等生化指标正常.拍片示胸部畸形(图1,2).
作者:刘进进;李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53岁.自觉体重下降,上腹部不适数月,来我院就诊.体检:腹正中略示压痛,并触及一不规则包块,质硬,动度差.查无其它病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扫描示:平扫于第四、五腰椎平面,下腔静脉走行区示一不规则类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略呈分叶状,密度尚均匀,大小为4.0cm×4.5cm×6.0cm,CT值52HU,增强扫描示肿块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61~70HU,肿块与主动脉界线不清,并稍示受压、移位(如图).
作者:孙守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41岁.因右上腹阵发性不适1年,近来自觉隐痛而就诊.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无包块,莫菲氏征阴性.B超检查:胆囊形态尚正常,大小约6.3cm×2.9cm,胆囊壁不光滑,其体颈部增厚,厚度约0.6cm;增厚部分内部显示数个小的无回声暗区(图1).于次日行脂餐试验(两个油炸鸡蛋),40min后观察,B超显示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胆囊几乎闭合(图2).B超提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考虑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术中见(随访)胆囊体颈部壁增厚、较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囊内含少量粘稠胆汁.
作者:曹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常见的异常胎位是臀先露,约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3%~4%.因胎头比臀大且分娩时后出胎头无明显变形,往往娩出困难,加之脐带脱垂较多见,使围产期胎儿死亡率明显增高.臀位有几种类型,一是单臀先露即腿直臀先露,以臀部先露更为多见.另一种是完全臀先露或混合臀先露,多见于臀部和双足先露.再一种类型是不完全臀先露,早期是膝先露仅是暂时现象,如产程开始后转为单足或双足先露,此类情况较少见.
作者:杨建军;李健;薛夫营;刘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26岁,停经7个月来我院产前检查.B超所见:宫内见两个胎儿,胎位分别为左骶横及右骶前,在宫体左前壁及右后壁见两个胎盘,两胎儿之间有一膜状分隔,大羊水深度分别为9.3cm(左)及6.9cm(右).两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胎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左侧胎儿股、肱骨长度分别为2.8cm、2.2cm,均弯曲,回声不均,胫、腓、尺、桡骨均探测不清;右侧胎儿股、肱骨长度分别为3.6cm、2.8cm,形态尚好,胫、腓、尺、桡骨均可探及(如图1).B超诊断:①双卵双胎妊娠;②双胎儿短肢畸形;③羊水过多(左侧).
作者:夏金花;张芳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64岁.该患者于7个月前出现无痛血尿,有血块,量不多.以往有泌尿系结石.彩超检查所见:膀胱充盈下,于膀胱内见9.3cm×5.5cm大小的肿物,周边呈略高回声,内呈不均质低回声,边界清,移动(+),于膀胱左侧壁见2.08cm×1.42cm实质性肿物,呈不均质略高回声,移动(-).左肾增大,左肾盂肿物,形态可变.②左输尿管下段结石,左输尿管积水.
作者:刘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1岁9个月,因易感冒,发育差,胸片检查提示心脏增大明显,怀疑心脏病,申请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S4探头.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各瓣膜形态动度正常,多个切面均可见左心室后壁心肌处一球形肿块回声,无蒂,大小3.75cm×4.26cm,内部呈不均匀回声(见图),短轴观与正常心肌有界限,并占据整个左室后壁及部分侧壁及下壁心肌,肿块凸向左室腔,左室腔变小,肿块随着心脏而运动.CDFI于肿块内未见确切动脉血流.
作者:王红霞;高云华;杨成业;杨红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63岁.发现左侧阴囊肿大约15年,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左侧阴囊明显大于右侧,质软,无压痛.B超检查:右侧睾丸、附睾大小、形态及结构正常.左侧睾丸外后上方附睾区探及一5.0cm×4.8cm的液性暗区,呈超声诊断:左侧附睾囊肿.
作者:杨锐杰;连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女,14岁,因在无意中发现左膝关节后方肿块,后因肿块逐渐肿大,轻微疼痛,左小腿较对侧增粗,故来就诊.查体:左腘窝部触及约7.0cm×7.0cm大小包块,质硬,轻压痛,有弹性,活动度欠佳.彩超检查示:左腘窝部肌肉之间探及一个约6.7cm×7.0cm×3.0cm大小的无回声团块,边缘毛糙,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晰,其内未见彩色血流,其前方可见动脉受压变细,细处内径为0.2cm,流速达82.0cm/s,血流杂乱,声频响亮粗糙,其后方静脉变细,内径为0.3cm,流速达52.0cm/s,远心段静脉增粗,内径为1.0cm.超声诊断:左腘窝囊肿(见图).手术所见:左腘窝部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缘之间见一椭圆形液性包块,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包膜完整,质硬,诊断:胭窝囊肿.
作者:夏秀珍;史洪珍;韩怀忠;王晓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实时显示图像等优点,并能显示颅内血管动脉期、静脉期、毛细血管期,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脑血管闭塞、动静脉瘘、肿瘤血管的多少和肿瘤染色,为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我院1995-1999年DSA 150例脑血管病报告如下:
作者:马耀斌;陈为军;庞志宏;李晓光;杜凤山;任金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5个月,因排尿困难3天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外阴发育正常,尿道口无红肿、渗出,耻骨上膀胱区未触及包块.彩超检查见:膀胱充盈,在后尿道口见一1.2cm×0.8cm回声增高光团,后伴有典型声影,周围见液性暗区,CDE示血供丰富(图见封三).彩超提示:尿道肿瘤.手术病理诊断:膀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作者:张一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比较20例32侧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结果.结果在20例32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平片确诊其中的23侧(71. 9%);CT确诊11例19侧股骨头中的14侧(73.7%);MRI发现所有病例的股骨头缺血坏死(100%).在MRI中,各组病例的T1WI、T2WI及STIR的表现各不相同.结论 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较平片和CT更敏感.
作者:陈勤;汪守中;杨岳松;李建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股骨头进行CT扫描,分析47个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表现.结果星状征变形,骨质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CT表现,CT可显示X线平片股骨头阴性的缺血坏死.结论 CT良好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变形态和程度,诊断正确率优于X线平片.
作者:许树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动脉介入法和介入置管法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NFH)的治疗作用.方法经临床、X线平片、CT或MRI检查证实的ANFH 30例,经动脉介入治疗法采用Seldinger技术,插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开口,灌注溶栓剂、解痉剂及血管扩张剂;介人置管法为骨穿刺针在X线监视下从股骨大粗隆稍下方进针,进入股骨头坏死区,放置硬膜外导管,然后灌注上述相同药物.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动脉数目和静脉回流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变;定期X线摄片随访.结果动脉数目的变化:9例行介入置管法,治疗后7例静脉回流通畅;2例静脉回流稍通畅.临床症状的变化:经动脉介入治疗的21例,除2例未做治疗后的第2次动脉造影,另19例治疗后动脉数目增多10例、有所增多5例、不增多4例;静脉回流的变化:9例行介入置管法,治疗后7例静脉回流通畅;2例静脉回流稍通畅.临床症状的变化:21例行经动脉介入治疗后疼痛改善14例、缓解4例、未改善3例.9例行介入置管治疗后疼痛改善6例、缓解3例.X线平片复查:于治疗后1年复查,21例行经动脉介入治疗者,14例复查显示10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9例行介入置管治疗者,5例复查显示4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结论经动脉和介入置管治疗ANFH,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的新生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陈兴灿;俞锦清;陆雪华;郑筱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影像质量控制一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提高肝动脉DSA的造影质量是影像质量控制的关键.本文对100例患者的肝动脉DSA的影像及术中影响影像质量的诸因素与影像质量的关系逐一进行了分类、比较和总结;对从肝动脉DSA的各技术因素中进行影像质量控制的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作者:赵建基;马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自1996至1999年间正常胸部T颗粒X线照片200份,男120例,女80例,年龄18~55岁,平均32.5岁.同时选择100例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健康检查志愿者,应用普通X线胶片进行检查.其中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0.5岁.
作者:赵敏;苏利;王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市售增感屏、胶片主要成像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系列型谱,指导临床使用.方法选取国际主要品牌型号增感屏19种,测定其荧光光谱、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及极限分辨率,选取国际主要品牌型号X线胶片13种,测定其感光特性、感色峰等参数.根据测得的各项数据,排列、组合成22种屏-片组合方式,给出系列型谱.结果给出各种感度增感屏的适用情况及绘制成系列型谱供临床选用参考.结论增感屏-胶片的优化组合能在提高图像质量及降低幅射剂量方面平衡到佳点.
作者:杨燕敏;曹厚德;沈秀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CT或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自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上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我院使用的是Elscint公司的双螺旋CT.通过造影剂扫描,CT图像对比更明显,病变显示更清晰,提高了检查的针对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韦丽群;卿时汉;彭光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839例含碘造影剂在预防措施下,有效预防、减轻及消除不良反应的有关事项.1 材料与方法1.1 收集我院1992年8月至2000年11月间CT增强检查2839例,所有病例均为碘过敏试验阴性,其中男1721例,女1118例,年龄小者4岁,大者83岁,平均年龄50.34岁.
作者:许德群;赵国斌;马建国;李建文;潘俊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MRI已广泛应用于微电极手术前定位,本文就手术前MRI定位方法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本组微电极手术病人64例,男44例,女20例,年龄12~82岁,平均59.95岁.病人取仰卧位,采用头线圈,中心线对准线圈中心,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机器矢状面平行.扫描采用GE Signa Horizon LX 1.5T磁共振成像仪,先用快速扫描序列进行三平面定位,然后根据矢状位中心层找出前后联合(AC、PC)的位置,平行于AC-PC连线定质子密度及T2wI轴位像,其中有一帧要通过ACPC线.
作者:黄敏华;张永文;陈森彬;钱明珠;李小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回顾传统医学影像学成像介质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影像学成像介质的特点和分类做一定的比较.1 医学影像学成像介质的发展(1)自1839年1月,由法国科学家达革勒(T@M@Daguerre)在研磨过的银板上(原始的影像成像介质),利用碘蒸气产生薄薄的碘银层,经曝光后把产生的潜影用汞蒸气显影,银板上未感光的碘化银经硫代硫酸钠等水溶液处理后,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影像.
作者:于红;方方;于凤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经皮肾组织活检可以获取肾组织,直接做病理检查,对肾实质疾病有确诊意义.现将我院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间23例肾活检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3.2岁.尿常规检查均为镜下血尿,临床初步诊断为肾小球病变,故入院行肾组织活检.
作者:孙丽滨;王淑芬;王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