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覆膜支架TIPS分流道狭窄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防治TIPS分流道狭窄的有效性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11只家猪建立TIPS模型,7只植入国产覆聚胺酯膜Z型不锈钢支架,4只植入覆聚酯膜镍钛合金支架,术后4、8、12周行门脉造影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例因术后死亡未行造影复查(大体观察分流道仍通畅).术后4周复查4例,1例分流道通畅,形成纤维组织,表面覆盖扁平上皮细胞.6例在术后8、12周分流道内均无血流通过.其中,4例分流道两端有明显组织增生导致闭塞.9例均伴有血栓形成.4例支架伸入静脉内不足或嵌入肝实质内,1例于分流道门脉端可见胆汁染色.分流道三个部位的组织增生厚度对比,以门脉端厚(P<0.05).结论覆聚胺酯膜支架可有效防止增生组织向TIPS分流道的长入.带聚胺酯膜支架未能提高TIPS通畅率,血栓形成是其闭塞主要原因;纤维组织增生反应可导致分流道两端闭塞,以门脉端明显.

    作者:张曦彤;姜宏;徐克;刘晋;关超;范世刚;邱雪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及介导VEGF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及其介导VEGF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的有效性. 方法 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取3只采用超声波在鼠胸壁破坏微泡造影剂,观察对心肌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将另15只急性心肌梗死3天后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5只.第一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式,将pcD2VEGF121基因转染大鼠心肌至造影剂不再显影(约6min);第二组尾静脉输入同等剂量携pcD2VEGF121基因的造影剂;第三组为对照.2周后,取缺血心肌组织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超声波破坏微泡造影剂能使心肌组织充血,产生大量空泡,并有部分心肌细胞坏死.采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能明显增强大鼠心肌组织VEGF蛋白的表达.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能明显增强对组织的空化效应,其介导的VEGF基因治疗是一种无创、新型、高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作者:王志刚;凌智瑜;冉海涛;任红;黄爱龙;黄晶;刘杞;赵春景;唐海林;宫琳;蒲世玉;彭明利;钱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鼠种植型肝癌电化学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ECHT)对大鼠种植型肝癌的治疗效果. 方法制作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应用电化学疗法进行治疗,1周后影像学、病理光镜观察肿瘤大小、坏死、凋亡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并观察生存期的长短. 结果电化学治疗前,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00±6)mm3,电化学治疗后1周,大鼠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25±10)mm3,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平均体积为(190±11)mm3;治疗组肿瘤生长率为25%,而荷瘤对照组肝肿瘤生长率为90%,P<0.05.治疗组病理光镜下肿瘤明显坏死,并可诱发细胞凋亡;生存期明显延长. 结论电化学疗法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诱发细胞凋亡,延长大鼠生存期.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左长京;郝西彦;任方远;袁庆中;李树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神经纤维瘤病的颅脑和脊柱的MRI表现

    目的认识神经纤维瘤病的颅脑及脊柱MRI表现,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或影像学确诊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MRI图像,同时查阅了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提出神经纤维瘤病的主要颅脑和脊柱的MRI表现及有关病理解释. 结果 11例为NF1,5例为NF2,NF1中眼眶周围丛状神经纤维瘤6例,其中5例伴蝶骨翼发育不良,视神经增粗1例,基底节信号异常8例,2例伴椎管神经纤维瘤.NF2均表现为两侧听神经瘤,其中2例合并多发脑膜瘤及其他颅神经瘤和椎管肿瘤. 结论 NF1及NF2有明显特征性颅脑及脊柱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我们能对神经纤维瘤病对颅脑及脊柱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

    作者:李玉华;张永平;薛建平;朱礼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脊髓空洞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18例各种原因所致脊髓空洞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 18例脊髓空洞病例,全部病例经手术或治疗随访证实.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 结果 18例脊髓空洞中,脊髓肿瘤性空洞7例、Chiari畸形所致5例、创伤后空洞4例、自发性脊髓空洞2例;空洞累及颈或胸髓,空洞均位于脊髓中央管,范围从2~13个脊髓节段不等,空洞内信号变化同脑脊液.但不同原因的空洞又有各自不同的合并症或特点. 结论脊髓空洞主要由于脊髓肿瘤、Chiari畸形、创伤、自发性脊髓空洞等引起,不同病因空洞的MRI表现各不相同,据此可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沈剑敏;袁明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ALS病人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和皮层下运动纤维是否受损,1H-MRS技术是否适用于监测ALS病情.方法 ALS组为30例ALS病人,对照组为10例健康人,测定大脑皮层运动区的NAA、Cho、Cr.结果 ALS病例组中NAA/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ho/Cr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NAA/Cr下降和Cho/Cr升高,提示ALS病人大脑皮层运动区存在神经元破坏和皮层下运动鞋纤维鞘膜功能的异常.

    作者:王大力;王志文;王坚;徐应军;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灌注成像对脑内、外原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对脑内、外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43例原发性脑内肿瘤、26例原发性脑外肿瘤病人行双倍剂量T2 PWI,求出肿瘤和脑白质的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肿瘤与脑白质的rCBV之比QrCBV、肿瘤的MTT较白质的延长值rMTT,比较两组间QrCBV和rMTT有无差异.结果原发性脑内、外肿瘤的QrCBV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原发性脑外肿瘤的rMTT较原发性脑内肿瘤延长,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 MR PWI在脑内、外原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郑斐群;张诚;柏亚;盛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家族性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质子波谱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综述

    目的探讨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的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质子波谱学(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表现.方法 3例患者,为一家姐弟3人,年龄分别为1.5、5.5和7.5岁,依靠临床综合表现及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fastase A)明显减低确诊MLD.行颅脑MRI检查,并在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侧脑室后角旁脑白质内行1H-MRS.另随机选取1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3例患者中,2例MRI检查未见异常.1例可见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异常T2高信号,以侧脑室额角和枕角旁显著.3例MLD的1H-MRS中发现脑内NAA/Cr是对照组的52%~70%(基底节区)及46%~77%(脑白质),mI/Cr是对照组的135%~277%(基底节区)至167%~303%(脑白质), mI/NAA在病例组较对照组变化更加明显,分别为正常组的212%~444%(基底节区)及193%~660%(脑白质).结论 MRI和1H-MRS可以反映MLD脑内异常病理及生化改变,尤其是1H-MRS能够在MLD脑组织结构改变之前发现生化代谢的异常,敏感性较好,对于ML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雷;杜湘珂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是各种疝中的常见类型.腹股沟疝通常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斜疝常见,约占腹股沟疝的95%[1].男性患腹股沟疝多于女性,但股疝多发生于女性[2].一般来说,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可以明确诊断.但有一些病人症状不典型,另有一些其他腹股沟肿物酷似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因此需要影像学检查.超声因其实时、无创、可重复已经成为首选方法,广泛用于诊断腹股沟疝.1975年Spangen[3]首次报道应用超声诊断疝案例.随着超声设备发展,特别是高频探头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腹壁层次和筋膜缺损以及突出的疝内容.同时许多研究证明超声检查无论对儿童和成人都非常有效.

    作者:仲光熙;姜玉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是基于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而发展的一种评价心肌室壁运动的新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秀兰;邓又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血管内皮细胞是沿着血管内面呈单层排列的组织细胞,它不仅具有分隔血液与间质组织的屏障功能,它还通过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维持凝血与纤溶的平衡以及抑制炎性细胞的粘附与聚集.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内皮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改变,这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始发和促进作用[1-3].与此同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现,针对改善内皮功能的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4].因此,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及其功能异常的机制,寻求一种理想的评价内皮功能的方法,这无论是对于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娅妮;邓又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在女孩性早熟中的应用

    随着儿童营养健康状态不断提高,性早熟的发病率在儿科疾病中已越来越高,且青春期年龄有提前倾向,其中女孩性早熟的发病率是男孩的两倍.超声检查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直观显示子宫、卵巢的发育情况,其诊断价值近几年来为越来越多学者报道,已成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性早熟的重要辅助检诊方法.

    作者:高峻;张庆;陈常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D-FS-FLASH序列在肝细胞癌MR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MRI三维(3D)FS-FLASH序列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 20名患者28枚病灶运用二维和三维序列行二次动态增强检查.观察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能力,测量信号值,计算对比噪声比(CNR)和增强指数(EI).并对三维资料运用多种方法重建.结果 3D-FS-FLASH动态增强发现病灶28枚,优于二维增强的24枚(P<0.05).二维增强动脉期、T2WI和三维增强动脉期CNR高于二维和三维平扫及增强实质期(P<0.001).三维序列中病灶的EI>二维序列病灶EI>三维序列肝实质EI>二维序列肝实质EI (P<0.001).经重建,5枚病灶可显示供血动脉,1枚显示引流静脉,1例静脉曲张避免了误诊为肿瘤.结论 3D-FS-FLASH动态增强扫描不但诊断肝细胞癌优于2D序列,还能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作者:汪剑;陆建平;田建明;王飞;刘崎;王莉;龚建国;金爱国;曾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评价甘露醇在肠道CT检查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甘露醇在肠道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疑肠道疾病患者进行CT检查,将使用的对比剂随机分为两组,阳性对比剂组17例,甘露醇加阳性对比剂组36例,观察其结果并分析.结果除1例盲肠充盈欠佳外,余病例肠腔充盈满意,对病变的显示、衬托满意.阳性对比剂组与甘露醇加阳性对比剂组在检出病变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74,P<0.05),在肠腔充盈方面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5.28,P<0.01),甘露醇加阳性对比剂效果更好.结论口服甘露醇在肠道CT检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陈训贵;谌长江;桑强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螺旋CT扫描结合CA19-9检测在胰腺癌术前分期中的探讨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结合CA19-9对判断胰腺癌可切除性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7例在我院行螺旋CT双期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全部患者均有术前血清CA19-9检测结果.结果 CT对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判断准确率高达100%,对可切除性判断准确率只有78.57%.胰腺癌病人中CA19-9的阳性率为82.86%,CA19-9与肿瘤大小有关;CA19-9在可切除组与不可切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螺旋CT结合CA19-9在判定胰腺癌不可切除性方面有一定价值,尚不能得出CA19-9对协助CT判定胰腺癌可切除性方面有肯定意义的结论.

    作者:李健丁;张华;张跃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肝血管瘤螺旋CT新征象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螺旋CT新征象及其发生原因. 方法报道36例肝血管瘤共51个瘤灶,均作螺旋CT多期扫描. 结果在动脉期:①36例中8例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14处;②9例肝血管瘤中出现19支门脉早显. 三期螺旋CT扫描中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和早显门脉分支的密度变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这两个征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8016,P<0.05). 结论肝血管瘤这两个新征象的病理学基础可能是因瘤体内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动门静脉瘘和分流等所致.

    作者:丁汇清;卢同贵;徐崇开;汪长胜;张群;杨立民;孙志先;赵华北;孙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肾移植术后夹层颈动脉瘤

    患者女,49岁,尿毒症行肾移植术后5年,一直服用抗排斥药物,因右侧颈部持续疼痛2周,胸闷,端坐呼吸4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端坐位,无紫绀,右侧颈部无红肿及颈静脉怒张,上颈部(平下颌骨处)局部压痛明显,无包块.血压:120/80mmHg(右上肢),150/60mmHg(左上肢),心率87次/分,律不齐,心界向左下扩大,偶发房颤.心电图检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偶发房颤.胸片提示:心影增大,心功能不全.B超检查:右侧髂窝处可见移植肾回声,大小53mm×114mm,结构回声清晰.CDFI:血流树显示清楚,肾动脉峰值流速68cm/s,RI:0.69.右肾30mm×65mm,左肾46mm×77mm,实质回声增强,与集合系统分界不清.右侧颈部检查,横切时见颈总动脉内径11mm,无名动脉内径19mm,内带状强回声,将动脉分成内侧大外侧小的两个腔,纵切时该强回声带从无名动脉一直延续到颈总动脉分叉处,随动脉血流而波动(如图).两个腔内可见不同时期的血流信号,外侧的腔内先充盈血流,强回声带向内侧移动,然后内侧的腔内充满血流,血流速度降低,频谱形态尚正常,外侧的腔与右侧锁骨下动脉相通.左侧颈动脉未见异常回声,诊断:右侧颈动脉夹层(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或主动脉).MRI检查:无名动脉到右侧颈动脉分叉处内侧壁见条状信号,约占管径的1/3.提示:夹层动脉瘤.四天后因心衰而死亡.

    作者:郭瑜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

    患者女,40岁,右乳肿块5年,近日增大伴右腋窝肿块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5cm×5cm大小的肿物,质地硬,不活动,右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区均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硬.超声检查:于右乳11点钟位置可探及一5.0cm×2.8cm×1.7cm的中低回声,边界尚清晰,该肿物边缘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并可见多个分叶(见图).右侧腋窝、锁骨上、下区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中低回声团,内部回声欠均匀,较大的约5.2cm×5.1cm×2.9cm,边界尚清,类圆形.提示:①右乳实性占位性病变,乳腺癌可能性大.②右侧腋窝及锁骨上、下区多发性低回声结节,考虑为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伴坏死.癌周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周围乳腺组织呈腺病结构.右腋下淋巴结37枚,其中13枚内可见癌转移,标本软组织内可见肿大淋巴结11枚,其中9枚可见癌转移,右锁骨上淋巴结4枚,其中2枚可见癌转移,血管及淋巴管内可见癌栓,淋巴结周围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内可见癌浸润.

    作者:周俊莲;谢秀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诊断肝脏巨大间质性错构瘤合并胆囊腺癌1例

    患者男,51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一周就诊.外科查体皮肤黄染,中上腹部饱满,轻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超声所见:肝脏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包膜增厚,实质回声不均质,左外下方可见一囊性包块范围约13.6cm×13.4cm×14.2cm,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可见部分包膜,肿块内布满网格状光带及不规则液区,暗区大范围4.3cm×2.2cm,肿块与肝脏无界面(图1),肿块上缘紧靠膈肌,下缘位于脐上,后方紧贴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胆囊轮廓不清,大小约7.4cm×3.5cm腔内透声差,壁增厚,腔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实质增强回声,底部可见大小约3.2cm×2.4cm实质回声,底部外侧可见1.8cm×1.4cm的液性暗区(图2).胆总管内径0.8cm.超声诊断:①上腹部囊实性占位与肝左叶关系密切.②胆囊实性占位.③胆总管轻度扩张,胆囊外侧局限性积液.手术所见:腹腔脏器被网膜样组织包裹,轻度水肿,与膈肌紧密粘连,左肝内叶尚正常,外左叶几乎被肿瘤所代替,瘤体呈圆形,大小约15.0cm×15.0cm×14.0cm,与膈肌、胃之间有较紧密粘连,触之囊性,穿刺仅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抽出,胆囊大小约7.0cm×10.0cm×8.0cm,张力大,轻度充血,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底部有局限性囊性突出,体部呈实性,胆总管轻度扩张.病理所见:肿物11.5cm×12.0cm×7.0cm,带部分肝组织,肿物表面光滑,切面囊实性,呈黄色胶胨状,内容物退变坏死.剖开胆囊体部可见肿物3.0cm×3.0cm×1.5cm,切面灰白色、质脆.病理诊断:①肝间质性错构瘤,绝大部分退变坏死.②胆囊体部高分化腺癌.

    作者:胡超美;魏相东;许永杰;杨蕾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T诊断视神经脑膜瘤2例

    例1男,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活动受限并眼球突出,行CT检查.平扫示:左眶内卵圆形高密度肿块,大小约4.3cm×3.2cm,其边缘光滑清晰,内部密度均匀一致,未见钙化及囊变.肿块位于视神经内前方,二者分界不清,眶尖部仅见一小段视神经显示.眼球受推挤向前外侧移位,眶壁骨质无破坏及增生改变.视神经孔无扩大(图1).CT诊断:视神经胶质瘤或脑膜瘤.手术病理:视神经脑膜瘤.

    作者:高元安;冯宝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CT诊断外伤出血性肾囊肿合并肾破裂1例

    患者男,48岁,外伤后右上腹疼痛5h.查体:痛苦表情,腰部强迫体位,右中上腹压痛、反跳痛阳性,右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可疑.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满视野.CT检查:右肾下极一约8cm×8cm×7cm大小低密度影,CT值12Hu,包膜完整,有张力,内见局限高密度出血灶(图1),约2.0cm×2.4cm大小,CT值70Hu,边缘清晰,同水平肾实质内一2.6cm×2.6cm的圆形同等低密度灶,肾后缘及肾下极以下腹腔内见液性密度影(图2),CT诊断右肾出血性囊肿,右肾破裂并腹腔积血.手术记录:腹腔内积血约400ml,右侧腹膜后隆起,后腹膜一小裂口向腹腔内溢血,切开升结肠外侧侧腹膜,清除肾周血肿,右肾下极一约8cm×6cm的囊肿,囊壁破裂,囊内有血块,清除血块,游离右肾,见囊腔内侧壁近肾蒂处撕裂,囊腔与集合系统(肾盂)撕通,并有一肾蒂血管撕裂,肾盂内有大量血块,并有活动性出血,因近肾盂处撕裂口较大,肾蒂血管出血无法弥补,行右肾摘除术.病理诊断:创伤性肾破裂、肾单纯性囊肿并内出血.

    作者:杜海峰;刘禄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超诊断胎儿双侧阴囊积液1例

    患者女,31岁,停经35周.因产检子宫明显大于娠月份行B超检查.B超所见:单胎妊娠头位,胎头双顶径8.2cm,胎心胎动正常,胎儿脊柱、胸腹腔内扫查未见异常.胎儿阴囊部冠状切面:胎儿双侧阴囊增大,大小分别为4.2cm×1.7cm及3.6cm×1.4cm,内分别可见大小为2.3cm×1.2cm及2.2cm×1.2cm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的睾丸回声,两睾丸周围分别可见直径1.2cm及0.7cm无回声暗区(如图).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为Ⅱ级胎盘,羊水大无回声暗区9.2cm.超声诊断:①单活胎头位,Ⅱ级胎盘,羊水过多;②胎儿双侧阴囊积液.经足月产后证实.

    作者:谢水梅;王玮;解俊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胃间质瘤致反复上消化道出血1例

    患者女,78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30年,反复呕血1个月入院.胃镜:胃窦小弯后壁侧及胃体下部可见一巨大肿物,直径大于5cm,肿物表面黏膜光滑,中央可见深大溃疡,底污秽.结论:胃巨大肿物(性质待定).CT:①胃窦占位病变,间质瘤不除外.②肝内多发囊肿.③右肾囊肿.④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腹部B超:胃窦部小弯侧后壁5cm隆起肿物,肿物表面与正常黏膜相连,内部回声均匀,肿物顶端可见巨大溃疡(图1,2).病理:胃窦间质瘤(4cm×4cm×2.5cm).

    作者:张国艳;刘玉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cm以下周围型肺癌肿瘤边缘的HRCT表现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肿瘤边缘的HRCT 表现特征.方法对40例直径<3cm的周围型肺癌进行了HRCT扫描,重点分析肿瘤边缘CT表现.结果本组40例中,肿瘤边缘不光滑34例,分叶征35例,毛刺征22例,小棘状突起35例,胸膜凹陷征31例,血管集束征29例,锯齿征12例,胸膜受侵8例.结论上述征象集中发生或大部发生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定性价值.

    作者:王万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MR信号强度研究

    目的研究乳腺癌和纤维腺瘤的MR信号强度,探讨其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120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前行乳腺MR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平扫MR信号强度特点以及MR常规和动态增强扫描的信号强度增强率.结果 MR平扫,SE-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低信号为主,FS-T1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均以等信号或高信号为主,TSE-T2WI、FS-T2WI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分布相比,相差显著(P<0.05).MR常规增强扫描,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动态增强扫描,乳癌组病变早期信号强度增强率高于腺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乳癌组与腺瘤组病变间峰值信号强度增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R信号强度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何双梧;刘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超声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常规超声及介入超声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前纵隔肿瘤的56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对其中46例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 56例前纵隔肿块超声均能显示,显示率100%;纵隔肿瘤穿刺活检者获确切病理诊断的占73.0%(32/44),可疑诊断及不能帮助诊断者各占13.5%(6/44).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常规灰阶超声能对大多数前纵隔肿瘤作出定位诊断;实时超声观察能清楚地显示肿块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引导穿刺活检,使超声引导下纵隔肿瘤的穿刺活检成为一项安全可靠、简便、价廉的技术.

    作者:张晖;季正标;王文平;毛枫;刘利民;丁红;徐智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监测舒降之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舒降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高频超声监测随访2年舒降之治疗组的颈动脉管壁改变.结果舒降之治疗2年后IMT和IMT横截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IMT变化速度为年下降0.03mm.颈动脉超声分型的变化无显著意义,但粥样斑块分型于随访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结论降脂药物能减轻甚至逆转早期动脉壁粥样病变,高频超声是首选的无创监测手段.

    作者:周青;郭瑞强;孙彬;郝力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磁共振成像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旨在评价MR在诊断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MR表现,并与DSA比较,观察评价成像质量及显示病变血管的能力.结果 MR及CE-MRA显示病灶呈瘤样扩张的血管,有一条供血动脉和一条或数条引流静脉与肺门相连.对比增强肺动脉MR成像(CE-MRA)可弥补常规序列的不足,有助于显示病变全貌,图像质量可与肺动脉造影相媲美.结论作为一种无创性评价大血管疾病的方法,在显示肺动静脉畸形方面,MR特别是CE-MRA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DSA.

    作者:李红;潘正常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以颈动脉为窗口,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硬化间关系. 方法用高频超声探查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一支病变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IMT),斑块分级. 结果三组IMT值及斑块分级存在显著差异.以斑块存在为预测冠脉病变的阳性指标,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7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的有效的阳性指标. 结论高频超声探查颈动脉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作者:卢峻;吴瑛;徐金锋;佘志红;王慧芳;冯晓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患儿32例,并与30例对照组儿童彩色多普勒超声调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相关系数及U检验进行评估,从而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和方法,并指出不足.结果①SMA与AO夹角与LRV近肾门端流速显著相关,夹角越小,流速越慢.LRV流速与LRV内径b/a值极显著相关,b/a值越小,流速越慢.SMA与AO夹角与LRV的b/a值显著相关,夹角小,b/a值小.②正常儿童与患儿SMA与AO夹角二者统计值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儿童SMA与AO夹角平均值大于患者.③正常儿童与患儿的LRV流速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的LRV流速显著大于后者.④提出受检者SMA与AO夹角、LRV MAX VEL(m/s)及LRV的b/a值三者变量测试正常控制范围.结论超声诊断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对儿童不明原因血尿或蛋白尿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作者:黄克诚;陈旭东;赖会君;戈元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肺疾病中支气管动脉改变的多层螺旋CT研究初探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显示肺疾病所致支气管动脉改变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71例病例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检测各病例支气管动脉.结果 71例病例中两侧支气管动脉均显示53例,两侧均未显示8例.只显示一侧支气管动脉10例.左、右支总体显示率分别为83.10%和80.28%.一侧同时显示2支支气管动脉者,左侧13例,右侧12例,1例左侧同时显示3支支气管动脉.全部资料中右侧支气管动脉共显示69支,左侧支气管动脉共显示74支.肺癌组、支扩组与其他各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均具有差异性(P<0.05).右肺癌时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比左侧粗,有统计学意义(t=2.8855,P<0.05);左肺癌时左侧支气管动脉内径比右侧粗,有统计学意义(t=4.3600,P<0.05).结论肺癌、支扩时支气管动脉均有一定程度扩张.肺癌病例的支气管动脉内径与病灶、淋巴结血供呈正相关.

    作者:孙应实;黎庶;赵宝英;邵尉;韩铭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腺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肌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子宫肌腺病患者行经腹超声(TAS)检查,23例行经阴道超声(TVS)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查,其中50例加行血CA125检查.TAS及TVS两组对照并与手术及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结果 TVS组与病理诊断符合20例,TAS组与病理诊断符合23例,两者敏感性分别为86.9%,46%,特异性分别为92.9%,95.6%.31例血CA125>35IU/ml,占63%.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联合血CA125检查可提高子宫肌腺病的诊断率.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林晓;宋建中;李建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对不典型输卵管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不典型输卵管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阴道超声诊断不典型输卵管妊娠43例,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35%.超声图像改变分为未破裂型、流产型和陈旧型三类.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既可早期诊断输卵管妊娠,又可对不典型病变作出正确判断.

    作者:赵巧玲;李芬;雷小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卵泡发育及预告排卵期的超声显像检测评价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监测卵泡预告排卵期的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显像对46例56个月经周期的卵泡发育与排卵进行了监测,其中自然排卵组27例34个周期,促排卵组19例22个周期性.结果①自然排卵组排卵前一天卵泡直径(21±1.21)mm,卵泡平均每天增长(1.9±0.36)mm,以卵泡直径20mm预测排卵的时间为(1.31±0.47)天,排卵率占91.1%.②促排卵组采用CC/HMG方案后,排卵前一天卵泡直径为(23±1.32)mm,卵泡平均每天增长(2.0±0.57)mm.以卵泡直径23mm预测排卵时间为(1.13±0.85)天,排卵率达81.8%(18/22).结论应用超声显像监测卵泡的生长发育过程及预告排卵期,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孕症和/或选择恰当的人工受精时机,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梅;王正滨;李萍;李美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正常女孩子宫颈及阴道壁厚度的测量

    目的探讨正常女孩子宫颈及阴道壁厚度的正常值,以评估其与子宫发育的关系. 方法用超声测量320例正常女孩并与57例性早熟女孩作比较. 结果子宫颈及与阴道壁厚度随年龄而变化,青春期前后及青春期前与性早熟之间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提议青春期前正常值为:子宫颈前后径<8mm,阴道前后壁厚度<4mm. 结论子宫颈与阴道壁厚度可提示子宫的形态,三者呈同步改变,进而为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提供了一简便方法.

    作者:张庆;高峻;陈寿康;赵亚平;彭晶;孙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症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盆腔静脉曲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卵巢及其静脉的二维、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表现.结果 33例盆腔静脉曲张症被检出,均有子宫静脉曲张、增宽,流速减低,同时伴有子宫弥漫性增大25例,后位子宫24例,8例卵巢静脉扩张伴卵巢不同程度的增大.均经手术及静脉造影证实.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检查是诊断盆腔静脉曲张症的有效手段.且安全、无痛、准确,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然;金玉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使用枸橼酸铁铵抑制3D-MRCP图像中胃肠信号的初步研究

    目的评价使用枸橼酸铁铵后3D-MRCP图像的改善程度.方法本组共收集MRCP病人30例.在服用枸橼酸铁铵前、后以相同的采集参数对其行3D-MRCP成像.图像评价从胃肠信号消除情况和图像质量改善情况两方面进行.结果使用造影剂后胃部的对比信噪比由7.064±3.853降至1.041±0.459,十二指肠则由5.494±3.916降至1.931±2.317,两者的P值均小于0.001;MRCP的图像质量由造影前的2.833±2.052增至9.133±2.030,P<0.001.结论使用枸橼酸铁铵几乎可完全消除3D-MRCP图像中的胃肠信号,明显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张立娜;徐克;任克;孙文阁;戚喜勋;金安玉;李延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由CT图像进行肝脏曲面的B-样条三维重建

    目的由二维CT图像重建肝脏三维模型,使医生能从各方向观察肝脏形状、病变情况,并可计算肝脏体积,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及手术规划.方法对肝脏CT扫描图像进行半自动轮廓数据点提取;再对所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后用双三次B-样条曲面重构肝脏曲面.结果对10余例患者的CT片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所得肝脏三维模型形状、体积计算精度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本工作对诊断、教学及手术规划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玉慧;王茂春;战希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基于过采样Delta-sigma模数变换器的数字化超声波束合成方法

    目的提高基于Delta-sigma模数变换器的数字波束合成时图像的侧向分辨率.方法用预先设定的变迹数据存储单元取代波束合成时的加法器.不对Δ-Σ量化的输出乘以变迹系数后求和,而是作为变迹数据存储单元的地址输入,变迹数据存储单元的输出即为变迹后合成的波束.结果仿真表明此方法能够实现接收变迹,提高图像的侧向分辨率.结论此方法能够降低相控阵前端的成本、体积和功耗,适用于低功耗的手持式超声扫描仪和阵元数非常庞大的高端系统.

    作者:彭旗宇;高上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数字化体层摄影在老年IVP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化体层摄影在老年静脉肾盂造影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直线轨迹8°/0.4s和数字化体层自动曝光三点技术:kV、mAs、ms,在透视检查后决定曝光条件即时抓摄泌尿系统的体层影像.结果 26例老年病人造影检查中,有19例腹部准备不充分,通过体层摄影全部消除了重叠伪影的干扰,使肾脏正常组织和病变得到清晰的显示,肾脏无明显异常征象20例,肾结石3例,肾积水1例,肾盂癌1例,肾钙化1例.诊断符合率达100%,曝光剂量降低了83.75%.结论数字化体层摄影对提高老年IVP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和射线防护具有很高的价值,应该作为常规运用.

    作者:吴南洲;陈波;惠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激光打印与监视器显示图像一致性的测试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测试激光打印图像与监视器图像一致性的临床实用方法.方法运用密度仪和光度计分别对激光打印的SMPTE图卡和监视器显示的SMPTE图卡进行灰阶密度和亮度测量,并绘制出相应的密度和灰阶亮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调整打印机打印参数值,使两种图卡各显示指标达到一致.结果在标准或改变窗宽、窗位情况下,从两者SMPTE图卡中测得的密度值和灰阶亮度值绘制的曲线走行基本一致,图卡显示指数相同.结论运用SMPTE测试图卡测试激光打印图像与监视器显示图像的一致性,方法简便易行,客观可靠.

    作者:张英魁;齐学军;邓文辉;张晖;高菲;贾绍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儿童髋部X线摄片检查的性腺保护法

    X射线摄片检查对某些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但检查次数过于频繁、照射剂量过大,会对生物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对处于发育旺盛期的儿童,若性腺累计照射剂量过大,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1].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先天性脊柱裂,均为儿童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诊断常借助于髋部X线摄片检查,这类疾病的病情随访往往较频繁,摄片检查次数较多,而且摄片检查的部位与患者的性腺关系又相当密切.加之髋部的组织结构厚、密度高,所受X线照射剂量较一般摄片部位为大.为了免除髋部X线摄片检查时对儿童性腺的X线照射,我们采用了铅皮块遮盖保护法[2].

    作者:陈建容;林兰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18F-FDG SPECT/CT与99Tcm-MDP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18F-FDG SPECT/CT显像与99Tcm-MDP骨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同期进行18F-FDG SPECT/CT显像和常规99Tcm-MDP骨显像.结果 19例患者8例有骨转移,共发现47个转移灶.18F-FDG SPECT/CT发现8例骨转移,99Tcm-MDP骨显像发现7例骨转移(P>0.05);18F-FDG SPECT/CT发现45个转移灶,99Tcm-MDP骨显像发现26个转移灶(P<0.01).18F-FDG SPECT/CT探测骨转移的灵敏度95.74%,特异度89.47%,准确度93.94%;99Tcm-MDP探测骨转移灵敏度55.32%(P<0.01),特异度为94.74%(P>0.05),准确度66.67%(P<0.01). 结论在探测肺癌骨转移方面,18F-FDG SPECT/CT显像较常规99Tcm-MDP骨显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对99Tcm-MDP骨显像阴性、单一病灶及可疑脊椎转移患者,应进一步行18F-FDG SPECT/CT显像,可起到信息互补、明确诊断的作用.

    作者:何洁;韩丽君;屈婉莹;李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小儿急性化脓性关节炎的MRI诊断

    目的总结小儿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在MRI上的表现特点,评价MRI对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临床证实为化脓性关节炎的患者均用Elscint Prestige 2.0T超导型MR机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SE-T1WI、FSE-T2WI、FSE-PDWI及STIR序列的检查.在全面观察患病关节各部分MRI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关节软骨的改变.结果 10例化脓性关节炎中关节软骨异常改变7例,T2WI上信号升高,关节软骨与下方骨骺分界模糊5例,关节软骨表面不规则2例,关节软骨缺损1例.5例同时伴有干骺端骨髓炎、骨骺骨髓炎或脓肿,表现为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2例干骺端见层状骨膜反应,5例关节周围软组织见长T1长T2异常信号.全部有关节腔积液.结论 MRI对关节软骨的评价有独特的优势,对判断化脓性关节炎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军;吴振华;范国光;潘诗浓;郭启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在泌尿系梗阻检查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在泌尿系梗阻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采用常规剂量和双倍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显影欠佳的泌尿系梗阻患者,行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泌尿系梗阻患者中,46例清楚显示狭窄和梗阻的位置及梗阻以上扩张的肾盂肾盏及输尿管,4例3h后肾盂肾盏显影浅淡.结论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能提高造影的质量及泌尿系梗阻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赵文前;孙玉芝;张金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经直肠三维超声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在前列腺癌穿刺活检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经直肠超声(TRUS)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癌穿刺活检中的作用,提出各种穿刺方式适用的条件,以求在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阳性结果.方法我院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行前列腺穿刺病例54例,术前因为超声检查发现前列腺异常病灶或超声检查未发现前列腺异常病灶但直肠指检前列腺较硬而均经血清PSA测定异常,经TRUS引导行病灶活检或系统6点穿刺活检.结果 31人PSA≥20ng/ml,穿刺病理阳性25例,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为80.6%,其中TRUS发现可疑病灶(TRUS+)21例均证实为癌.23人PSA<20ng/ml,穿刺病理阳性2例,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为8.7%.TRUS(+)3例,仅1例证实为癌.此两组病人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明显(P<0.01).结论当超声发现高度怀疑病灶同时PSA≥20ng/ml,建议病灶穿刺;超声检查阴性而PSA≥20ng/ml且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者宜行13点TRUS引导活检;若PSA<20ng/ml则首次活检时包扩病灶在内的6点系统穿刺较为可取.

    作者:陈为民;王怡;杨永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的磁共振成像:直肠内线圈与腹部相控阵线圈的比较

    目的比较直肠内线圈(endorectal coil, ERC)和腹部相控阵线圈(torso phased array, TORSOPA)对前列腺检查的图像质量及对前列腺癌显示的差别.方法对123位患者行前列腺MRI检查,每位患者先用TORSOPA检查,然后行ERC检查.对30例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图像进行评价.将前列腺分为6个区,左、右侧的底部、中部和尖部,由阅片者对每个分区是否有癌作出评价.结果 123位受检者中有1位未完成ERC检查.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χ2=2.562,P=0.278).MRI和穿刺病理对照,ERC与TORSOPA比较,对肿瘤定位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明显升高(由58.8%和82.6%上升为86.2%和93.0%),诊断的特异性、准确度和阳性预期值无明显变化.结论直肠内线圈比腹部相控阵线圈MRI对前列腺癌的定位更敏感.

    作者:王霄英;周良平;丁建平;吴胜昌;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前列腺TURP术后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前列腺TURP术后改变及残存或再发病变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TURP术后前列腺患者行MRI检查,5例加做直肠内线圈扫描和3D 1H MRSI检查,观察测量前列腺术后改变和前列腺残存和再发病变.并根据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梗阻组14例和非梗阻组7例进行对照.结果①21例中19例可见前列腺中上段尿道增宽,梗阻组增宽尿道的长度和宽度较非梗阻组显著缩短(P<0.05~0.01),并可见明显的受压变形或移位改变;②MRI体线圈/盆腔线圈和直肠内线圈对TURP术后前列腺残存或再发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9%和100%,3D 1H MRSI显示前列腺癌(胆碱+肌酸)/枸橼酸盐的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和前列腺增生组织.结论 MRI可用于观察TURP术后前列腺和前列腺段尿道的变化,对术后残存或再发病变的诊断仍有较高的准确性.

    作者:周良平;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数字人体离散动态系统的离散动力学与离散混沌

    本文将讨论数字人体的离散动态系统,主要研究离散动力学与离散混沌.本文涉及到的离散动态人体系统实际上包含两类:一类是把人体系统的连续时间进行离散化,即把时间当作迭代的步骤(时间间隔相等)或一次逻辑转移(时间间隔可能不相等),状态变量仍为连续的;另一类是状态变量的离散化,离散型状态变量不论是数字的还是符号的,它们都只具有逻辑代数和结构.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二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

    1 材料与方法我院门诊对孕妇采用二维超声产前常规系统筛查的内容:准确测量BPD、HC、BC、AC、FL,据此评估胎儿体重及孕周;对颅脑、颜面、心脏、胃肠、肾、膀胱、四肢进行仔细观察.一年内共检查1500例中、晚期孕妇,发现22~28周的胎儿畸形11例,29~39周的胎儿畸形4例,单胎14例,双胎1例;单发畸形3例,复合畸形12例.孕妇年龄20~30岁发生胎儿畸形的14例,35岁以上的孕妇发生胎儿畸形1例.15例均为男性胎儿.发现胎儿异常,家属坚持继续妊娠的随访2~3次,直至分娩后.15例均在引产后或足月分娩后做了随访或拍照,证实产前超声提示的诊断.使用仪器为西门子-小狮王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6~5MHz,系统测量羊水的深度或羊水指数,判断胎盘的成熟度.

    作者:王瑜;樊燕;熊秀琼;魏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超监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意义

    自1998年1月至2002年7月我们对118例窒息新生儿和极低体重儿,采用B超通过患儿未闭合的前囟门做透声窗,对其脑组织结构进行扫查,共诊断颅内出血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春霞;马连月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脂肪肝伴发肝囊肿声像图分析及临床意义初探

    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276例脂肪肝病例取自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门诊病员及健康查体者.男195例,女81例.大年龄87岁,小年龄42岁.实验室检查示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单项或双项不同程度超标.临床已诊断为脂肪肝.

    作者:连红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3D CE MR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2000-2002年间临床可疑肺动脉血管病变患者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37~76岁,平均54.7岁.其中肺动脉栓塞34例,4例急性发病(3天以内);4例亚急性发病(3天~2周);26例为慢性发病(2周以上).6例同时进行DSA血管造影,所得图像与3D CE MRPA图像对比.其中5例曾诊断为冠心病.肺动脉高压3例,临床表现类似慢性肺动脉栓塞.

    作者:刘楠;栾彧;王丹;康雪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对心肌梗死后血栓形成部位及收缩功能的研究

    本文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心肌梗死后血栓形成的部位以及收缩功能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周微微;王青;鲍卫东;苗志林;柳亚君;蒲英英;王善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B超引导下卵巢冠囊肿的介入治疗

    1 材料和方法卵巢冠囊肿13例,年龄23~50岁,平均30岁,囊肿大者有蒂扭转自行缓解史.声像图上均表现为正常卵巢的薄壁单房囊肿,囊内透声好,其后方回声增强(见图).使用德国西门子Sonoline sl-4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穿刺针均选用18G PTC针,长度15cm或20cm.

    作者:娄月卿;娄月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CT分析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12月-2001年12月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患者108例,并对照其CT表现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蒋高民;臧静;贾京萍;杨常运;范力军;王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非典型肺炎病区内胸部摄片体会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 ,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3年春节前后广东省部分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初期对该病的传染性认识不足,短期内出现了大批的感染者,包括众多的医务人员.我院自该病发病高峰期便设立了医治非典型肺炎的特别病区,共收治患者80例,除3例外院转入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由于我院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足的预防隔离措施,全体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发病,现将该病区内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胸部摄片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林竹;黎瑞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肺炎)的胸片研究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表现,探讨胸片在SARS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1例SARS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不同时间作了胸部X线平片检查.男23例,女38例,年龄17~63岁,平均33岁.观察一系列X线平片表现.结果 61例均见肺纹理增粗,23例并网格状改变,肺内见薄雾状(10例)、云絮状(33例)、浓烟状(11例)或磨玻璃样(23例)阴影.首诊时肺内阴影在单侧单叶29例,单侧多叶9例,双侧23例.38例阴影出现在单侧者,28例在右侧(74%).肺内阴影共累及129个肺叶,下肺叶71个(55%).患者还合并膈胸膜增厚(6例)、纵隔气肿(3例)、心影增大(1例).18例胸片随访见肺部阴影增多,其中13例阴影由单侧向双侧发展.激素治疗可使肺部阴影在4~37天后吸收.结论 SARS的胸片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但胸片检查是SARS诊断、疗效观察及指导治疗的必需手段.

    作者:谢琦;陈胜利;江新青;陈国东;赵子文;钟维隆;曾军;余京元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