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3289
  • 国内刊号:11-1881/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5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SA 科学文摘(英),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文摘杂志,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 临床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2014年8期文献
  • 肝脏巨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患者女,50岁,4天前于当地医院常规体检发现肝脏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皮肤、黏膜无黄染,右上腹扪及直径约10 cm包块,境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HBsAg(-),肿瘤标志物AFP、CEA均未见异常.超声:肝脏体积增大,肝右叶探及14.7 cm× 11.4 cm不均匀高回声团块(图1A),似筛状改变,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较清;CDFI示团块内部及周边均见血流信号.

    作者:吴秀花;邵燕惠;周萍;施燕芸;黄润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MRI表现类似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的多发性硬化1例

    患者女,44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恶心、呕吐,未接受治疗;1周前再次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查体以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均未见异常.MRI:平扫示脑桥内大片状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图1A、1B),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值降低.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内见多发条片状异常信号,T2WI及FLAIR序列均呈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或显示不清,DWI呈等信号;矢状位图像示病变垂直于侧脑室分布;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图1C).MRS:桥脑病变Cho峰高于Cr峰,NAA峰正常(图1D).MRI提示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可能,结合病史及临床症状,临床综合诊断为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对症治疗两周后患者好转出院.

    作者:刘蓉辉;刘卫刚;贾秀川;叶玉芳;孙吉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纵隔巨大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

    患者女,55岁,右胸痛3月余,加重伴后背部疼痛1个月.胸部MSCT:胸椎旁巨大类圆形肿块凸向右侧肺野,边界清楚,直径约9.8 cm,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杂乱、纡曲的血管影,邻近胸椎椎体见类圆形骨质破坏(图1).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肿瘤侵犯胸椎.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脊柱旁,呈类圆形,质韧,直径约10 cm,表面光滑,附着于第6~9肋骨及胸椎右侧,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后纵隔恶性神经鞘瘤伴大片坏死(图2).免疫组化:S-100蛋白(+),Vimentin、CD34(血管+)、CKP(-).

    作者:龚晓虹;袁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肝异位肾上腺皮质腺瘤1例

    患者女,44岁,主因“体检发现肝右后叶实性占位“入院,既往体健,平素无吸烟、酗酒史.超声(图1):肝右后叶低回声,约2.4 cm×1.7 cm,边界清,形态尚规则,无声晕,余肝实质回声均匀.MRI:平扫见肝Ⅶ段内后缘一大小约19 mm×24 mm的结节,性质待定,建议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图2)示病灶内多处小片状信号衰减,动脉期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呈略高信号.影像学提示:肝Ⅶ段内后缘富血供结节,内有脂肪变性,考虑为肝细胞腺瘤.遂行全麻下肝右后叶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肝脏右后叶S7段,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腹壁和盆腔无转移结节.术后病理:部分瘤细胞胞浆透亮,部分胞浆嗜酸,异型性不明显(图3).

    作者:孙由静;戴维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黏膜脱垂1例

    患者女,58岁,上腹不适并伴间歇性上腹痛6年,发病无明显规律及诱因,外院以慢性胃炎治疗,疗效不佳,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增宽的幽门管内可见胃黏膜纹(图1A),加压后显示更为清晰(图1B),十二指肠球部形态如常,球底部见分叶状充盈缺损,食管及胃走行、位置、蠕动均未见异常,胃呈钩型,黏膜无异常;贲门、幽门通过顺利.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综合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作者:付建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前上纵隔神经内分泌癌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例

    患者男,33岁,主因“发现前胸壁肿块1月余、进行性增大,颜面部肿胀”来院就诊.查体:患者颜面部及颈部软组织肿胀;前胸壁软组织隆起,无压痛,胸壁浅表静脉扩张;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平扫(图1A)见前上纵隔及前胸壁皮下软组织内不规则形占位,约12.4 cm×9.7 cm,弥漫生长,包绕、破坏胸骨及双侧肋软骨,并向中纵隔浸润,病变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及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图1B、1C)示前上纵隔及前胸壁皮下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中等强化,内可见囊变、坏死,上腔静脉内充盈缺损(瘤栓形成)向下延伸至右心房,胸壁及脊柱旁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纵隔内、锁骨上及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CT提示:恶性胸腺瘤可能性大.前胸壁皮下肿物穿刺活检病理(图1D):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作者:方春晓;孙博;李智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子宫阔韧带巨大良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61岁,主因“左下腹隐痛伴排便困难1年余”入院.查体: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专科检查:宫颈举痛(+),于阴道内侧1 cm处可触及一中等硬度实性肿物,约10 cm×10 cm,边界不清,未见宫颈正常形态.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CT:平扫(图1A)见子宫左后方一囊实性肿块,约13.9 cm×13.2 cm×9.6 cm,边界清楚,包膜完整,部分分叶,与子宫颈部及左侧子宫阔韧带关系密切,膀胱受压右移,直肠受压右移,病灶与膀胱及直肠结构脂肪间隙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图1B)病灶内见多条纡曲的滋养血管,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无强化的囊变坏死区,静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持续强化.

    作者:李永华;李彦;杨光;董国庆;冯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T诊断窦房结支动脉瘤1例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间断发作心悸2年,伴胸闷、乏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本次心悸症状再发并加重1天.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窦性心率,124次/分,下壁导联QRS波终末见逆行P波,V1导联逆行P波位于ST段,提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能性大.发作间歇期心电图:窦性心率,56次/分,Ⅲ、aVF导联窄Q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左心室功能减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冠状动脉CT成像:起自右冠状动脉的窦房结支动脉近段呈球形瘤样扩张,大小约5.4 mm×7.4 mm,瘤壁未见钙化和附壁血栓;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左、右冠状动脉未见有意义的狭窄(图1),诊断为窦房结支动脉瘤.

    作者:安攀;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王照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前纵隔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60岁,主因“胸闷、气短20天,加重3天”入院,不能平卧,胸闷时伴呼吸困难,偶有咳嗽、咳痰症状.胸部X线:纵隔增宽,以左侧为著(图1A).CT:平扫示前中纵隔巨大混杂密度肿块,约19.8 cm×13.9 cm,形态不规则,内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50~-90 HU),肿块虽与主动脉弓及肺动脉主干关系密切,但未侵及,另见肿块左侧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约19.2 cm×6.9 cm,其内有斑点状钙化(图1B);增强扫描肿块内未见强化,(CT值30~40 HU),肿瘤左侧团块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图1C).肿瘤切除术中见纵隔巨大软组织肿物,大小18.5 cm×32.2 cm,突人双侧胸腔,上包绕双侧无名静脉,下侵及膈肌及心包.术后病理诊断:脂肪肉瘤(图1D).

    作者:吴冬雪;王绍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

    孕妇23岁,孕1产0,孕28+3周,于我院接受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二维胎儿心脏超声:四腔心切面可见房室连接一致,大血管起源、走行均未见异常;主动脉内径0.76 cm,主肺动脉内径0.77 cm;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扩张,起始部内径0.21 cm,大直径约1.0 cm(图1A),开口于右心室;动脉导管可见,三血管可见,卵圆孔瓣存在.CDFI:LCA起源于主动脉,追踪LCA走形,可见LCA绕过心尖部进入右心室(图1B),在右心室开口处探及舒张期为主的双期连续湍流频谱.

    作者:朱华珍;朱剑芳;周伟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右侧桡动脉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例

    患者女,38岁,半年前因肾衰竭接受右侧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本次为术后复诊.查体:桡动脉穿刺处可扪及约2 cm×1 cm包块,可触及震颤,并闻及连续性杂音.超声:右侧腕部可见一约18.6 mm×7.7 mm×4.8 m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其内见部分等回声充填,团块与桡动脉相通,破裂口约1.1 mm(图1A).CDFI示团块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示破裂口处高速双向双期动脉频谱,收缩期峰值流速度>4 m/s(图1B);该段桡动脉增粗,内径约3.2 mm,管腔内血流充盈好,流速增快,峰值流速约0.73 m/s,呈低阻型频谱(图1C),其内侧伴行桡静脉增粗,内径约2.0 mm,管腔内血流速度增快,峰值流速约0.41 m/s,频谱呈搏动性改变(图1D);未探及确切瘘口或瘘道;右腕部皮下多支浅静脉及与该桡静脉间的交通静脉均明显扩张;右侧桡动脉-头静脉瘘口内径约2.0 mm,血流通畅.超声提示:①右侧桡动脉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②右侧腕部浅静脉及深浅静脉交通支扩张.

    作者:熊云涛;蒋冰蕾;曹礼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DWI动态监测新型血管阻断剂对兔VX2种植性肝癌的疗效

    目的 评价DWI动态监测新型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建立28只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静脉注射M41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于给药前、给药后4h、1天、4天、7天、14天分别行MR平扫及DWI检查,并于各时间点取肿瘤组织行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肿瘤体积、肿瘤整体及实质平均ADC值及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增长缓慢,给药后4~14天各时间点两组肿瘤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整体及实质平均ADC值:给药后1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4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改变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结果相符.结论 DWI可动态反映新型血管阻断剂M410治疗兔VX2种植性肝癌后肿瘤分子水平的变化,通过测量肿瘤ADC值可早期监测M410的疗效.

    作者:黄丹萍;邹永;杨蕊梦;徐向东;常汉征;魏新华;伍丽琼;王黎;唐文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320排CT灌注成像评价兔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观察兔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CT灌注成像(CTPI)参数的演变规律及与血清酶学检测指标(CK、LDH、MDA、SOD)的相关性.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与假手术组.将I/R组分为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每组6只,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h后再灌注即刻、6h、12h、24 h时间点行双下肢CTPI并采血,得到CT灌注值血流量(AF)、血容量(BV)、对比剂清除率(C),计算右下肢与左下肢各参数的比值,即rAF、rBV、rC,并测定血清CK、LDH、MDA、SOD;后分别对rAF、rBV、rC与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再灌注即刻、6、12、24 h亚组的rAF均值分别为0.92±0.14、0.89±0.12、0.88±0.20、0.75士0.1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0.05);I/R各亚组血清CK、LDH及MDA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SOD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rAF与LDH、CK、MDA、SO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47、-0.68、0.59(P均<0.05),仅rBV与LDH存在相关性(r=-0.45,P<0.05).结论 320排CTPI可无创、半定量、较准确地监测兔下肢骨骼肌随再灌注时间推移的微循环改变;rAF较rBV、rC能更好地反映肌肉组织再灌注后损伤情况.

    作者:徐春雪;王晓白;张艳;张红;李承志;关敏;章文涛;白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经皮超声造影观察荷瘤兔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

    目的 探讨经皮CEUS检测荷瘤兔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MSLN)的价值.方法 建立28只兔VX2乳腺癌模型,建模3周后对其行CEUS检查、99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成像检测SLN,观察是否存在转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3种方法对SLN的检出率,并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CEUS、99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对SLN检出率分别为80.56% (29/36)、86.11% (31/36)和77.78% (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诊断MSLN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48% (19/21)、75.00% (6/8)、86.21% (25/29),92.31%(24/26)、40.00%(2/5)、83.87% (26/31)和87.50%(21/24)、75.00% (3/4)、85.71% (24/2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检测MSLN效能与99Tcm-SC淋巴闪烁照像和亚甲蓝示踪成像无明显差异,且无创、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临床前景广阔.

    作者:程文;张丹丹;王秋程;王玉君;荆慧;韩雪;韩继广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分析慢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脑灰质形态改变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分析慢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CPTN)患者脑灰质形态改变.方法 利用VBM-DARTEL算法,对30例CPTN患者(CPTN组)及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3D-T1W序列脑结构数据行VBM处理及统计分析,探讨CPTN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及其与临床指标(病程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CPTN患者双侧前扣带回(ACC)后部及中扣带回(MCC)、双侧颞叶、双侧丘脑、左侧海马及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减小,右侧后扣带回(PCC)及右侧顶叶灰质体积增大(P均<0.05),但所有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临床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CPTN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体积的异常,VBM方法能显示这些改变,为临床评价CPTN患者脑形态学异常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马鸣岳;王渊;高磊;毛翠平;李文涛;刘雨峰;银小辉;杨军乐;张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酒精成瘾者静息态缺省模式网络fMRI

    目的 应用静息态fMRI观察酒精成瘾者缺省模式网络(DMN)改变.方法 对30例酒精成瘾者(酒精成瘾组)及3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尼古丁依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采取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提取DMN,对两组DM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酒精成瘾组DMN在右楔前叶、左小脑脚Ⅱ区功能连接减低,而在左后扣带回、右颞中回、右颞上回及右楔前叶区域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酒精成瘾者DMN功能异常.静息态功能MR成像揭示酒精成瘾复杂神经机制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郭灵红;彭德昌;周福庆;张春;戴西件;龚洪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估早产儿脑损伤及预后

    目的 探讨SWI对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 选取109例临床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于出生7天内首次接受MR检查的早产儿,2周及6个月后行MR复查,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109例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损伤.其中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34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9例,单纯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22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4例,小脑、丘脑出血各8例,脑白质出血4例.脑白质损伤T1WI呈点片状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DWI呈等高信号,SWI呈等、稍高信号;出血灶在T1WI为高信号,SWI为低信号.2周后MR复查示20例脑实质出血灶进展为软化囊腔.6个月后再次复查,34例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和33例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患儿,SWI未明确显示病灶;22例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和20例脑实质出血患儿,SWI清晰显示软化灶.结论 SWI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晓凡;曾立红;王志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扩散张量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抽动秽语综合征(TS)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神经精神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运动性和发声性抽动.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支持TS患者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STC)环路可能存在着功能障碍.基于DTI的形态学研究显示,脑白质异常不仅局限于运动通路,躯体感觉通路、边缘系统等同样受累.任务态fMRI研究显示,TS患者存在功能代偿机制.静息态fMRI研究显示,TS患者皮层-基底核网络存在功能障碍.本文对TS的扩散张量成像和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韩忠龙;彭芸;刘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

    目前MSCT是主动脉成像的常用手段,因其扫描范围大而致X线射辐射量大、对比剂使用多,临床研究一直以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及辐射剂量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申艳光;范占明;李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研究进展

    酰胺质子转移(AP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游离蛋白质及多肽链上的酰胺质子与水中氢质子的交换速率,评估细胞内蛋白质和酸碱度的变化.本文对APT技术原理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其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郑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普勒联合口服Ⅴ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评价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D)是临床常见的疾病.ED分为心理性、器质性和混合性;其中器质性ED中以血管性为常见.多普勒超声技术作为血流动力学评价的无创技术已成为诊断血管性ED的首选方法,多普勒超声联合口服Ⅴ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是诊断血管性ED的一种新技术.本文旨在对口服PDE5联合彩色多普勒评价ED的技术和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张佳杰;邢晋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高速超声成像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超高速超声成像可获得高达数千至上万帧/秒的帧频,具有绝佳的时间分辨力,可以实现传统超声的帧频无法获得的成像结果.本文对超高速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目前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多普勒成像、心血管成像、造影成像等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何琼;罗建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多种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及姑息性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放疗前准确分期和精确勾画靶区、治疗中评价肿瘤反应和修订治疗方案,放疗后评价疗效及早期检测复发对治疗NSCLC至关重要.PET/CT为功能与解剖融合技术,可提供肿瘤的代谢和形态信息.本文综述PET/CT在NSCLC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放疗靶区勾画、预后及复发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梁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为临床治疗外科手术禁忌的重度高危主动脉瓣狭窄提供了新的选择.治疗前全方位评估患者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TAVI手术方式、降低手术风险.MS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及单次即可完成大范围覆盖扫描等优点,可为TAVI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MSCT在TAVI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马跃;侯阳;郭启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DWI鉴别乳腺良恶病变

    目的 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rs-EPI)技术的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例,分别行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技术的DWI和rs-EPI DWI,比较两种采集方法及不同病变组织间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两种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效能.结果 ss-EPI DWI和rs-EPI DWI中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灶及恶性病灶ADC均值分别为(1.89±0.15)×10-3 mm2/s、(1.36±0.26)×10-3mm2/s、(1.10±0.27)×10-3 mm2/s和(1.89±0.16)×10-3 mm2/s、(1.41±0.23)×10-3 mm2/s、(0.96±0.25)×10-3 mm2/s.相同方法不同组织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方法所获得各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s-EPI DWI中以1.25×10-3mm2/s、rs-EPI DWI中以1.20×10-3 mm2/s为ADC诊断乳腺恶性病变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69%、0.775和90%、84%、0.925.结论 与ss-EPI DWI相比,rs-EPI DWI可提高鉴别乳腺良恶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作者:刘永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39例均为肺内单发病灶,大径1.12~9.55 cm,其中17例中央型、22例外周型,肿瘤好发于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共27例(27/39,69.23%).31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2例见小斑片状低密度区,3例可见细点样钙化,3例出现空洞;增强扫描示均匀强化28例,出现小斑片状坏死8例,出现血管或支气管包埋征15例.肿块呈分叶状25例,边缘可见细毛刺23例,胸膜凹陷征8例.2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CT表现既具有淋巴瘤的特征,也具有与其他类型肺癌相似之处.

    作者:梁辉清;曾庆思;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杨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韦格肉芽肿胸部损害的CT征象及误诊分析

    目的 观察韦格肉芽肿(WG)胸部CT征象,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45例临床确诊为WG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WG临床主要表现为多系统受累,上、下呼吸道受累常见,胸部受累34例.胸部影像表现多样,多发空洞性结节、空洞性肿块常见,空洞多不规则,洞壁厚薄不一,空洞可成偏心性、内缘模糊并坏死碎屑.结论 WG可累及多系统,以胸部损害常见.多发大小不等不规则空洞性结节,洞内壁模糊或伴坏死碎屑是相对典型的影像学征象,确诊仍需组织活检.

    作者:李传贵;李娇娇;李家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导管内癌的X线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分子分型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X线表现与组织级别、分子分型及Ki-67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136侧DCIS的X线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 ①136侧DCIS低级别19侧、中级别9侧、高级别108侧;低、中级别X线多表现为单纯钙化(10/28,35.71%),高级别为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38/108,35.19%).②136侧DCIS中,Luminal A型70侧(70/136,51.47%) 、Luminal B型17侧(17/136,12.50%)、Her-2过表达型41侧(41/136,30.15%)及三阴性型8侧(8/136,5.88%);除Her-2过表达型多以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17/41,41.46%)为主要表现外,Luminal A型(23/70,32.86%)、Luminal B型(8/17,47.06%)及三阴性型(4/8,50.00%)均以单纯钙化多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408,P=0.135).③ER/PR(+)钙化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35/61,68.63%)、成簇分布(27/51,52.94%);ER/PR(-)多为线样分支状(19/33,57.58%)、段样分布(23/33,69.70%). Her-2过表达钙化形态多为线样分支状(20/38,52.63%)、段样分布(25/38,65.79%);Her-2(-)多为细小多形性(33/46,71.74%)、成簇分布(24/46,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④Ki67≤10%时,钙化形态多为细小多形性(15/17,88.24%);当Ki-67>30%时,钙化形态多为线样分支状(14/29,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76,P=0.029).结论 DCIS X线以钙化为主要表现,钙化的形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组织级别及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

    作者:陈卫国;徐维敏;文婵娟;赵亮;周大菊;叶华秀;廖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诊断及评估肢体假性动脉瘤

    目的 探讨CEUS在肢体假性动脉瘤(PSA)诊断及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7例肢体PSA患者,应用CEUS对PSA载瘤动脉瘤颈尺寸、瘤腔大小及附壁血栓情况进行评估,并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例患者共检出33个PSA(残存假性瘤腔32个),其中1个瘤腔闭塞.CEUS假性瘤腔附壁血栓显示率为96.87% (31/32),常规超声附壁血栓显示率为75.00% (24/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EUS血栓表面显示率为90.62%(29/32),常规超声为46.87% (15/3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01).CEUS示残存瘤腔大切面面积为(11.99±6.49)cm2,常规超声为(8.32±7.96)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CEUS载瘤动脉显示率为100%(27/27),常规超声为77.78%(21/27,P=0.023).结论 CEUS在PSA的诊断及评估中具有其独特优势,应推荐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邓旦;陈重;廖明松;罗丹;赵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败血症新生儿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STI)技术评价败血症新生儿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足月败血症新生儿25名为病变组,足月正常健康新生儿25名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的浓度,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ST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用Simpson法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用M型超声测得缩短分数(LVFS).STI指标:左心室长轴整体纵向峰值应变/应变率(GLS/GLSr)、左心室短轴整体圆周峰值应变/应变率(GCS/GCSr)、左心室短轴整体径向峰值应变/应变率(GRS/GRSr)、左心室整体径向位移(GRAD)、左心室整体径向速度(GRAV)、左心室整体旋转位移(GROD)、左心室整体旋转速度(GROV).结果 病变组心肌损伤指标CK、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常规超声指标LVEF、LVFS、CO无明显差异(P<0.05).病变组STI指标除了GRS、GRSr、GROD无明显变化外(P<0.05),GLS、GLSr、GCS、GCSr、GRAD、GRAV、GRO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新生儿败血症,STI能比常规超声心动图更早地发现败血症新生儿左心心肌功能异常,是一种准确、敏感地评估新生儿败血症心功能损伤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陶;刘娟娟;杜文华;王翔;陈志强;张良潮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短轴应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对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植入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即DDDR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左心室短轴应变的影响.方法 纳入具有正常房室传导顺序并植入DDDR起搏器的SSS患者45例,对每例患者随机进行心房起搏心室起搏(APVP)、心房起搏心室感知(APVS)和心房感知心室感知(ASVS)模式起搏各30 min,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获取患者在3种模式下左心室功能和左室短轴应变参数.结果 3种起搏模式中,ASVS与APVS起搏模式下E/E低于APVP起搏模式,LVEF和SV高于APVP起搏模式(P<0.05).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ASVS起搏模式下除基底段前间壁外,余基底段各节段及中间段各节段均显著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APVS起搏模式下基底段侧壁、后壁、下壁及中间段各节段均显著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ASVS起搏模式下除基底段前间壁和中间段前壁和下壁外,余基底与中间段各节段均高于APVS起搏模式(P均<0.05).收缩期峰值周向应变:ASVS起搏模式下基底段后壁和下壁和中间段侧壁高于APVP起搏模式,APVS起搏模式下中间段下壁和后间壁、心尖段后壁和下壁高于APVP起搏模式(P均<0.05).结论 ASVS和APVS起搏模式下能较好地保存心肌收缩能力和维持有效的心排出量.

    作者:邹媛;岳文胜;王亚萍;罗勇;吕湛;胡厚祥;张宁;袁玺;安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1~13+6孕周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

    目的 探讨11~13+6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3月接受11~13+6孕周胎儿颈项透明层检查的8158名孕妇(共8346胎),采用连续顺序追踪法进行胎儿肢体检查,记录胎儿肢体畸形情况并追踪随访.结果 共5055胎获得随访结果,存在肢体畸形39胎.超声正确诊断肢体畸形22胎,产后或引产后发现漏诊16胎[包括指(趾)畸形8胎、足内翻4胎、肢体姿势异常4胎],超声误诊1胎.结论 11~13+6孕周超声筛查可检出部分胎儿肢体异常,但肢体远端指(趾)畸形漏诊率高.

    作者:郑静;焦阳;王慧芳;熊奕;林琪;徐繁华;李华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肛提肌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相关性的静、动态MR成像

    目的 探讨静、动态MRI研究肛提肌损伤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程度之间相关性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POP-Q诊断为POP的患者45例(POP组),分为:轻度(Ⅰ度)POP亚组、中重度(Ⅱ~Ⅳ度)POP亚组,对照组为20名无症状志愿者,分别行静态及动态盆底MR检查,比较对照组及POP组、不同POP亚组间肛提肌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基于MRI的评分系统比较各组间肛提肌损伤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与POP组比较,静息及用力状态的M线、双侧髂尾角、肛提肌裂隙的前后径、横径及面积,静息状态双侧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用力状态H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度与中重度POP亚组比较,静息及用力状态的H线及M线、肛提肌裂隙的横径及面积、右侧髂尾角,静息状态的左侧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用力状态的提肌板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及轻度、中重度POP组间肛提肌损伤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OP患者存在肛提肌形态及功能改变,肛提肌损伤与POP程度相关.

    作者:李娜;程悦;岳建兰;沈文;吴彦洪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卵巢Brenner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Brenner瘤的影像特点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Brenner瘤患者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照分析.结果 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3例.实性病变5例,均为良性,瘤体内伴大量无定形钙化,增强扫描呈轻或中度持续强化.囊实性病变6例,4例为交界性Brenner瘤,2例为混合型肿瘤(交界性Brenner瘤合并黏液性囊腺瘤);5例以囊性为主,可见壁结节,1例以实性为主.各例实性部分均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持续渐进性强化.另有1例双侧交界性Brenner瘤表现为一侧实性、一侧囊实性合并黏液性囊腺瘤.实性病变和囊实性病变实性部分T2WI呈低信号.结论 卵巢Brenner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作者:张伟;王兰荣;薛鹏;陈勇;马秀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于噪声功率谱的CT图像噪声评价

    目的 设计并探讨基于噪声功率谱(NPS)的CT图像噪声评价方法.方法 改变CT图像扫描参数以及重建参数获取图像,采用NPS与传统标准差(SD)两种方法对该图像进行噪声检测,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 NPS曲线幅值与层厚和剂量成反比,与重建算法的增强程度成正比.重建算法、层厚和剂量对噪声指数的影响能够在NPS曲线上得到明显的体现.结论 NPS能够从幅值与频率方面反应噪声变化,与SD方法相结合可形成更为完善的噪声评价体系.

    作者:余晓锷;高海英;蔡凡伟;赵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能谱CT不同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肺动脉成像对比

    目的 探讨能谱CT低浓度对比剂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体质量指数为22~23 kg/m2的150例患者分为A~E共5组并分别接受CT肺动脉造影,扫描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患者注射对比剂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5组患者注射对比剂浓度分别为A组320 mgI/ml,B组256 mgI/ml,C组192 mgI/ml,D组160 mgI/ml,E组128mgI/ml.扫描结束获得0.625 mm层厚的肺动脉佳对比度噪声比(CNR)单能量keY图像,用此单能量keV图像对肺动脉行VR、MIP、MPR.测量5组图像中肺动脉和相同层面背部肌肉竖脊肌及胸壁脂肪的CT值及其标准差,计算SNR及CNR并取平均值,并由2名高年资医师盲法对5组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A~E组SRN分别为23.61±3.72、22.18±3.13、22.17±2.91、21.87±2.53、21.72±2.82(P均>0.05),CNR分别为26.35±4.12、26.08±3.79、25.53±3.82、24.85±3.22、24.68±3.56.A~E组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4.53±0.81、4.45士0.78、4.46±0.75、4.38±0.79、4.41±0.57(P均>0.05).2名医师对A~E组肺动脉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好.结论 应用能谱CT扫描中的佳单能量keY进行CTPA检查可显著降低对比剂使用浓度,推荐使用的对比剂浓度为128 mgI/ml,注射总量为0.4 ml/kg体质量.

    作者:赵永霞;常津;左紫薇;张畅达;张天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方法 接受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52例,均接受360°采集成像.选择不同角度的相邻180°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从-180°开始,每间隔5°进行一次图像重建,重建起始角度从-180°到0°共进行37次重建).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角度重建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角度重建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同时比较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左后斜45°~右前斜45°(LPO45°-RAO45°)]和起始角度为-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以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受检者间的差异.结果 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在不同起始角度重建时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侧壁、下后壁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高点均出现在-180°重建时,前壁和心尖部分别出现在-135°和-125°重建时.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在-135°重建时明显低于-180°重建时(t=-10.322,-6.201,-4.033,P均<0.001),心尖部的放射性计数则高于-180°重建时(t=6.041,P<0.001).其中,-180°重建与-135°重建时超重(24 kg/m2≤BMI<28 kg/m2)者的下后壁的放射性计数的平均差值明显高于BMI正常者(4.71±2.15和2.55±2.43,t=3.227,P=0.002).与常规-135°(LPO45°RAO45°)的重建图像比较,-180°重建(后位~前位)时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分布出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轻微改善者占30.77%(16/52),明显改善者占48.08%(25/52).在超重者中出现下后壁放射性分布改善的受检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者[89.66%(26/29)和65.22%(15/23),x2=4.953,P=0.032].结论 改变重建起始角度能显著影响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与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LPO45°-RAO45°)比较,-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能明显改善左心室下后壁的显示,尤其是对超重的受检者.

    作者:黄克敏;冯彦林;温广华;梁伟棠;李林;冯叶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于可变翻转角技术快速测量组织T1值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可变翻转角结合三维(3D)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快速测量T1值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钆溶液作为模型,以单层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IR-FSE)序列为金标准,比较3D FSPGR可变翻转角组合(2、3个翻转角)和3D容积内插FSPGR可变翻转角组合(2、3、4个翻转角)测量模型T1值的准确性.结果 2、3个可变翻转角FSPGR与IR-FSE测量T1值高度相关(r=0.982和0.975,P均<0.001);2、3、4个可变翻转角3D容积内插FSPGR与IR-FSE测量T1值亦高度相关(r=0.969、0.970和0.979,P均<0.001),于不同时间所测得T1值的组内相关系数等于或接近1.结论 可变翻转角结合3D容积内插FSPGR可快速测量组织T1值,准确性及重复性较好.

    作者:叶枫;欧阳汉;宋颖;余小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DWI及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舌良恶性病变

    目的 评价DWI及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5例经病理确诊的舌部病变患者行DWI和动态增强MRI.测量并比较舌良恶性病变病灶ADC值,绘制ROC曲线分析ADC值诊断舌恶性肿瘤效能;比较舌良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型差异.结果 舌恶性病变的ADC值[(1.12±0.21)×10-3 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变[(1.84±0.47)×10-3 mm2/s,P<0.001);以ADC值1.30×10-3mm2/s为阈值,诊断舌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70%、93.75%和92.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良性病变(除外8例囊肿)中19例(19/24,79.17%)TIC为Ⅲ型,5例(5/24,20.83%)为Ⅱ型;恶性病变中39例(39/43,90.70%) TIC为Ⅰ型,4例(4/43,9.30%)为Ⅱ型.结论 舌良恶性病变DWI和动态增强MRI具有不同特征,ADC值和TIC曲线有助于鉴别诊断两者.

    作者:李淑健;程敬亮;张勇;孙梦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增强3D-FLAIR序列诊断耳眩晕患者内耳内淋巴积水

    目的 探讨MRI增强3D-FLAIR序列显示耳眩晕(MD)内耳内淋巴积水的价值.方法 在34例患者中筛选57耳,分为MD组、可疑MD组、其他疾病组及正常组.对每耳经咽鼓管咽口注射稀释的马根维显注射液1 ml,24 h后行3D-FLAIR序列扫描.测量并比较各组内淋巴积水的差异;计算该影像方法诊断(可疑)MD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4组平均前庭内淋巴间隙面积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MD组与可疑MD组、其他疾病组与正常组外,其他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间内淋巴积水分级存在差异(P<0.05);其中MD组与其他疾病组、MD组与正常组、可疑MD组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3).MRI增强3D-FLAIR序列诊断(可疑)MD的敏感度为77.42%、特异度为80.77%;影像诊断方法与单纯临床诊断(可疑)MD存在相关性(r=0.50).结论 MRI增强3D-FLAIR能直观显示内耳内淋巴积水及积水程度,是诊断MD、特别是可疑MD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作者:张娅;陈建宇;钟镜联;付佳;朱洪蕾;许耀东;区永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犬体内超声分子成像

    目的 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探讨其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注入携抗P-selectin 靶向超声造影剂(MBp)和空白超声造影剂(MBc),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采图、存盘.应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中的彩色编码技术对存储的图像进行脱机处理,观察MBp体内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携抗P-selectin 靶向超声造影剂及建立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彩色编码图像示MBp行心肌声学造影可见缺血再灌注区心肌显著增强;MBc于缺血再灌注区心肌造影无明显增强.结论 应用携抗P-selectin靶向超声造影剂行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能准确检测再灌注治疗后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兴钊;周志益;任建丽;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分子影像学是随纳米医学、高分子材料学及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发展而生的新兴学科,运用影像学技术对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亚细胞水平结构进行活体显像,从而定量或定性评价生物学行为的科学.本研究团队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超声分子影像学”概念.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系经静脉注射超声分子探针,分子探针经血液循环特异性聚集于靶组织或靶器官内,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实现特异性显像,可于细胞或分子水平反映靶组织的变化情况.

    作者: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介导shRNA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基因表达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TMD)技术介导shRNA抑制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基因表达的能力.方法 构建并筛选shRNA佳表达载体.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ca-F,共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shRNA质粒组;C组为脂质体组;D组为超声微泡+超声辐照组;E组为脂质体+超声微泡+超声辐照组.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荧光定量PCR检测JNK1的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JNK1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获得了shRNA干扰效果好的表达载体.各组转染率比较:E组均大于B、C、D组(P均<0.05);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JNK1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E组的JNK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P均<0.05).结论 脂质体转染法与UTMD技术结合可以提高小鼠肝癌细胞株JNK1 shRNA的转染效率,并能够增强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

    作者:张宇虹;夏稻子;礼广森;武俊;由悦;黄冬梅;薄华颖;胡滨;毛鑫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制备及其表征、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观察

    目的 研制一种包裹液态氟碳(PFP)的新型载药纳米级超声造影剂,考察其基本特性并观察其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方法 采用旋转蒸发和探头超声法制备载10-羟基喜树碱(10-HCPT)的液态氟碳(PFP)纳米粒,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形态,采用马尔文仪测量纳米粒粒径和电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包封率,并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溶液,观察纳米粒相变情况及其增强超声显像效果.结果 制备的载药脂质纳米粒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在油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载药纳米粒形态规则,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500.82±25.97)nm,表面平均电位为(-47.77±3.09)mV;在体外经LIFU辐照后,可见纳米粒发生液气相变形成微泡,在基波模式和谐波模式下,均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影.结论成功研制了包裹液态氟碳的载药脂质纳米粒,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

    作者:徐芬芬;王志刚;李攀;郝兰;王冬;周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NFκB核定位基序增强超声微泡介导的外源基因转染效率

    目的 评价NFκB核定位基序增强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介导的外源基因转染效率的价值.方法 构建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phSDF-1α)质粒(phSDF-1α组),并插入NFκB核定位基序,构建具有核输入功能的目的基因质粒phSDF-1α-NFκB(phSDF-1α-NFκB).用Cy3核酸染料标记两种质粒后在优化的UTMD条件下分别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分别检测质粒的入胞效率和入核效率,RT-PCR和ELISA检测SDF-1α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两种质粒的入核效率和目的基因表达率.结果 在优化的UTMD条件下phS-DF-1α组和phSDF-1 α-NFκB组细胞存活率和质粒入胞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质粒入核率分别为(12.96±4.46)%和(83.25±12.15)%,SDF-1α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9.25±10.14)%和(118.25士27.57)%,SD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4.11±5.74)ng/mg和(65.35±11.12)ng/mg蛋白,后者均显著高于前者.结论 NFκB核定位基序能显著增强质粒入核,提高UTMD介导的外源基因转染效率.

    作者:陈金玲;邓倾;周青;曹省;胡波;宋宏宁;郭瑞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飞利浦ClearVue650超声诊断系统全面提升高质量成像易获性能

    作为普及率和使用率高的医疗设备之一,超声设备在各级别的医疗机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超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在整个医疗设备行业中位列前茅,其每一代设备所围绕的革新关键也很相似,即超声成像质量、速度及范围.其根本原因在于超声成像技术具有易获性.提升这种易获性能,大可能挖掘超声成像的价值,也是研究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作者:飞利浦医疗保健事业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卵巢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声像图特点

    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s,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NHL根据细胞来源又分为B、T两大类.NHL不仅仅局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结构,尚可发生于卵巢等一些实性器官内.本文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卵巢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the ovaries,PONHL)的超声表现、手术及病理资料,分析PONHL声像图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潘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