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黄芪保心汤的质量标准,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中药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的立方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22例.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比较统计,再结合文献报道,为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寻求立方依据,并探讨其产生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分别治疗两组冠心病人后,胸闷的改善、TC、全血粘度、MDA,均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0.001).结论黄芪保心汤组方合理,确为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但质控标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别嘌呤醇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别嘌呤醇所致药疹2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例药疹病人中,诊断重症多形红斑型5例,剥脱性皮炎4例,多形红斑型4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3例,麻疹样型3例,紫癜型2例.病人年龄39~81(58.3±18.7)岁.结论年龄>50岁的病人应用别嘌呤醇应谨慎.
作者:吴兴文;支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抑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1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并按抑郁程度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TNF-α.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中度抑郁与无抑郁者比较,CD4+细胞降低(P<0.01)、CD8+细胞升高(P<0.05)和TNF-α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郁可进一步损害慢性乙肝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建良;殷科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派齐特注射液(克林奥)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克林奥治疗,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同时还使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下降,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克林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预防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宝音;白婷迪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至6月应用的抗生素从金额、品种进行统计,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前半年内应用了10类46个品种,占消耗金额的21.38%.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的首位,药师和临床医生应进一步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宝音;曾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IgM(Cpn-IgM)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呼吸道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渗滤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739例患儿中MP-IgM252例阳性(34.1%);Cpn-IgM42例阳性(5.7%);9例(1.2%)患儿MP-IgM和Cpn-IgM同时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12.7±7.6)mg/L,肺炎衣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27.7±11.3)mg/L,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合并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32.3±5.1)mg/L,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73.8±39.7)mg/L.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CRP联合检测可提供简便快捷可靠的诊断依据,适用于各级医院.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何建刚;王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9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慢性炎症指标用C-反应蛋白(CRP)表示,正常值为<5U/L(我院标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以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表示,IMT>1mm为异常,IMT<1mm为正常.结果90例病人中CRP>5U/L者为59例(59/90),定为炎症组,平均CRP值为15.34U/L;CRP<5U/L为31例(31/90),定为非炎症组,不计算平均值.超声检查结果炎症组的IMT值为(1.02±0.18)mm,非炎症组的IMT值为(0.63±0.12)mm.IMT异常者总计53例,其中炎症组中IMT异常者占42例(42/59),而非炎症组中仅占11例(11/31),两组差别不言而喻(P<0.01).同时注意到炎症组中42例IMT异常者的CRP为(18.26±3.08)U/L,而其余的17例病人CRP为(9.5±2.16)U/L,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RP在血液透析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血液透析病人的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重要关系.
作者: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麻疹病人血清LDH的变化,以及与体温的关系.方法分析麻疹特异性IgM阳性确诊的95例成人麻疹病人与正常献血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差别,以及与体温的关系.并做了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麻疹组与对照组LDH分别为(369.11±126.54)U/L,(153.35±59.33)U/L,麻疹组大于对照组一倍以上,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麻疹组以体温≥39℃及<39℃进一步分成高热组,非高热组两组,其LDH分别为(398.10±132.52)U/L和(275.12±80.12)U/L,二者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LDH与体温(T)作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LDH=-1530.031+48.392T,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麻疹病人血清LDH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体温越高,LDH也越高,这有助于麻疹的诊断.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张银华;龚亚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7月,本科通过检测甲~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B超或上腹CT等方法明确诊断110例重度黄疸病人,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51.7±15.6)岁,男:女=9:2.血清总胆红素(TB)(269.0±97.0)μmol/L,其中171.0~342.0μmol/L92例,342.1~513.0μmol/L 14例,大于513μmol/L 4例;ALT(880.6±981.0)U/L,AKP(213.7±258.5)U/L,γ-GT(213.3±278.9)U/L.引起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依次为单纯嗜肝病毒感染(52.7%),其中乙型肝炎占40.9%,戊型肝炎占10.0%;病因重叠或合并占27.3%,以乙肝+戊肝为主(占10.0%);非感染因素(占10.9%);病因不明(占9.1%).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本组病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乙肝、戊肝为主;在嗜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感染因素,也是较重要的原因.
作者:龚丽;刘炳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微量白蛋白尿与左室结构、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冠心合并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25例(24h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MAU)组30例(24h尿白蛋白30~300mg),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MAU组较NAU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F值显著下降,以LVEF<45%计算,MAU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MAU的出现标志着左室收缩功能的显著减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金群星;董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宫颈亚临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SPI)的阴道镜图象特征,探讨影视阴道镜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间我院宫颈病门诊病人4 146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对其中215例肉眼无湿疣表现,但阴道镜检查显示有SPI特征性图象的临床资料与11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部分无临床表现,但阴道镜下所显示的特征图象与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上皮HPV感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后确诊为宫颈HPV感染的116例病人中,细胞学提示HPV感染为2例(1.7%),醋酸白试验阳性图象表现的有60例(51.7%),镶嵌加点状血管图象表现的有14例(12.1%),仅有点状血管表现的10例(8.6%),白斑块或表面粗糙不平的10例(8.6%),具混合性特征图象表现的有22例(8.9%).215例中确诊为HPV感染的116例.其试验灵敏度为53.9%,特异性为99.4%,阳性预测值为84.6%.结论影视阴道镜在诊断子宫颈SPI感染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有简便、价廉、符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吴红;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检发现并诊断为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62例病人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62例病人都有接受输血、血制品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史.60例的HCV-RNA几何均数为105copies/mL.慢性肝炎轻度有19例(30.6%),中度有25例(40.3%),重度有18例(29.0%),3例伴有肝硬化.结论75%无自觉症状的丙型肝炎病人其肝功能受损比较明显,对接受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是进行透析治疗的高危病人有必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状况.方法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对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院内感染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35株(23.3%)、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14.0%)、肺炎克雷伯菌21株(14.0%)、铜绿假单胞菌20株(13.3%)、粪肠球菌10株(6.7%)、阴沟肠杆菌8株(5.3%),以上细菌占总检出率的76.7%,其余各类细菌占23.3%.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发生率12.7%,为大肠杆菌13株(68.8%)、肺炎克雷伯菌6株(31.2%),均对泰能敏感.结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正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泰能、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马立新;刘沁毅;季明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贺普丁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方法,比较各型慢性乙型肝炎148例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20例和贺普丁49例治疗后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贺普丁治疗6mo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D4+、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扰素治疗6mo后的CD4+、CD8+绝对值比未使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细胞免疫的紊乱,干扰素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杜美华;高涛;王介非;沈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的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入院并治愈的1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且未行胆囊切除术,而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将所有病人分为EST组和非EST组,并根据是否行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胆石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平均随访28.5mo(6~54mo).EST组57例,其中24例行胆囊切除术,均无胆石性胰腺炎复发;非EST组111例,21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21/111),复发率18.91%,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EST组中,胆囊切除者43例,3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3/43),复发率为6.98%;未作胆囊切除68例,18例胰腺炎复发(18/68),复发率为26.47%,胆囊切除后胰腺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复发距病人出院时间为2wk~2年不等.对3例胆囊切除术后复发的胆石性胰腺炎行ERCP,均发现有胆总管结石,EST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EST能有效预防胆石性胰腺炎复发,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高龄、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胆总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胰腺炎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奇杰;陆仁达;周鸣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本院2001年8月至2005年7月间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出的108株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8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0.2%(65/108),不动杆菌占21.3%(23/108),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3%(9/108),其它非发酵菌占10.2%(11/108);非发酵菌分布部位以呼吸道分离率高(95.3%),其次是创面分泌物3株(2.8%)和泌尿道2株(1.9%);三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除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定期监测非发酵菌感染种类、耐药性变化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艳;李凤华;张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应用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病理改变,探讨玉屏风散治疗COPD的机理.方法采用改良烟熏加气管滴加脂多糖方法复制COPD模型,并光镜下观察大鼠小气道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大鼠气管纤毛的变化.结果造模组肺内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纤毛粘连、倒伏、脱落,用药治疗组以上改变均明显减轻,从而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得以改善.结论玉屏风散具有对于COPD气道的修复和炎症的缓解作用.
作者:张伟;张心月;邵雨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治疗方案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对16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病例进行治疗观察,随机分成4组:Ⅰ组采用MTX 50mg/m2,每天上午im 1次,共3次,下午用四氢叶酸(CF)im,1次/d,共3次;Ⅱ组采用MTX 50mg/m2单次im;Ⅲ、Ⅳ组分别同Ⅰ、Ⅱ组方案的同时均加用米非司酮25mg,2次/d,po,连续3d.结果Ⅰ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Ⅱ组成功率92.50%(37/40);Ⅲ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Ⅳ组成功率为90.00%(36/40);Ⅰ、Ⅱ组间及Ⅲ、Ⅳ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MTX 50mg/m2单次im,较分次im加CF解救方案疗效好,而加用米非司酮方案并未增加疗效,反而相应地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丁建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0例慢重肝及对照组3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血清TB、PT、Cr、ChE水平,并测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MELD)分值;分析比较慢重肝存活组与死亡组ChE,MELD分值;比较分析慢重肝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的ChE,MELD分值.结果慢重肝存活组ChE(3017.48±117.57)U/L,死亡组ChE(1852.14±66.08)U/L(t=4.6921,P<0.001);存活组MELD分值(34.55±6.71),死亡组为(41.11±6.62)(t=3.77,P<0.001);慢重肝MELD分值(37.37±7.80),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为(24.53±6.49)(t=7.52,P<0.001),但两组ChE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慢重肝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伴肝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ChE,MELD分值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MELD分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ChE活性是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测定ChE与MELD分值对预测慢重肝的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作者:陈永平;胡岳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3月至9月,我科采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由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皮损内局部注射,对30例肥厚性皮肤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温宗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台北、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传播事件,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
作者:施志勇;江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资料.结果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平均留管时间23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轻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赵亦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为治疗组(A组)与用阿昔洛韦不加斯奇康治疗的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明显缩短病程及缓解神经痛,且加速红斑消退及水疱干涸等临床症状,在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斯奇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童文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等因素,念珠菌阴道炎在妇科门诊病人所占比例呈明增加,治疗药物虽很多,但疗程较长,疗效不稳定.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帮助重型肝炎监护病房护士克服心理障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我们对护士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
作者:黄银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可经针刺传播的疾病就有20多种,其中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作者:马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性脑病(HE)是由于严重肝病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而导致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我院采用丹尼--乳果糖粉(DLP)治疗肝性脑病,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我们在护理中一些体会加以小结.
作者:唐玉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主要靠痰涂片和培养的方法,阳性率只有30%左右[1].结核菌培养则需1~2mo.结核抗体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FAS-plaque TB噬茵体扩增技术检测结核杆菌,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快速、简便.
作者:唐德羽;余上海;董凤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作者应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虫感染是腹泻的一个较重要的病因,特别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AIDS的出现,原虫感染在腹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贝氏等孢球虫与隐孢子虫已成为AIDS病人腹泻的常见原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有关人士认为,患等孢球虫病病程在1mo以上是ADS的征象.
作者:杨彬;程训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啮齿动物间流行,经蚤类叮咬可感染造成人间腺型、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经密切接触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直接传播,传染性强.本文综述了鼠疫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展.
作者:马建新;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22岁,江苏宜兴人.因肝功能异常一月于1999年9月15日来我院就诊.1999年8月因血尿复发住外院,查肝功能127~167U/L,查HBVM为抗HBs(+),曾注射乙肝疫苗,抗HEV(-).
作者:任贵英;蒋音;伍利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扬州人,25岁.反复畏寒、发热1mo.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自诉于10月20日突然头痛伴有四肢酸痛,偶有咳嗽,上午发热,体温高39.5℃,伴有寒战、大汗.
作者:陈辉;王江蓉;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34岁.2004年10月诊断为抗HIV阳性.2005年3月查CD4+32/mm3,HIV RNA 400 000copies/mL.
作者:赵晓云;孙洪清;刘惜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女性,44岁.因发热、头痛13d,嗜睡4d入院.病人于2005年10月5日下班时无明显诱因急起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8.5℃左右.当时有头痛,以额部为主,下午为重,有时盗汗,偶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作者:王江蓉;王燕;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巴尔通体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血管瘤病,首次在1983年被认识,同时相关的疾病(紫癜肝),由巴尔通体菌,常为B.hensalae和B.quintana引起.存在7个其它巴尔通体属,同时有几个可伴菌血症和心内膜炎,但在HIV1感染者未见发病率增加.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细菌性呼吸道疾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肺炎是HIV1相关病死率的一个常见原因.发病率大约为100/1 000HIV1感染人一年.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人群.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2N2亚型、H3N2亚型以及B型和C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称经典流感(classical influenza),其它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谓新发流感(emerging influenza).本文采用对比形式,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分析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为全面认识和科学防治新发流感提供依据.
作者:张占卿;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禽流感疫情2006年6月1日,丹麦Funen县Tommerup的一家孵卵所的鸡、鸭子和鹅群中暴发了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是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研究所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确诊的.
作者:欧强;张友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HIV感染的迅速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目前的治疗不能治愈艾滋病,科学家们力图找到新药在不同的位点抑制HIV复制,后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孙洪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国产瑞甘)对轻微型肝性脑病[1](既往称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50例肝硬化伴轻微型肝性脑病病人予以瑞甘10g/d,静脉滴注,连续14d.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连接实验A、B(NCTA及NCTB)、数字符号实验(DST)、线追踪实验(LTT)、血氨(Blood ammonia)、外周血红细胞(RBC)、血色素(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蛋白(TA)、血清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Cr)、尿素氮(BUN)等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人经瑞甘治疗后NTCA、NTCB、DST、LTT、血氨、ALT、AST、PT、Cr、RBC、WBC明显优于治疗前,P值均<0.05.TB、外周血PLT、HB、A、BUN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瑞甘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且对肝功能有改善作用,副反应小.
作者:王冯滨;张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在出现耐药之前一直被用作慢性乙肝(HBV)的常规治疗手段,出现耐药株之后,另一种新的反转录抑制剂-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率低)开始替代拉米夫定而被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新发现的3例对阿德福韦产生耐药而对替诺福韦敏感的病例;并且已从这3例病人体内分离出一种罕见的HBV变异株(rtI233V)--反转录酶的第233个氨基酸由异亮氨酸(野生型)变为缬氨酸;另外此变异株的抗阿德福韦耐药性(对替诺福韦敏感)也已在体外实验得到证实.
作者:江雪艳;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