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年9期文献
  • 新病房楼搬迁时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在新外科大楼建成启用的搬迁阶段,为有效地控制新楼的环境污染,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我院采取了积极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王鲜平;张秀銮;管晓萍;曹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母婴病房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调查分析与控制

    加强预防与控制母婴病房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我院母婴病房2006年9月,连续发现3例新生儿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经积极控制感染,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汪青;刘素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关节炎1例

    1 病例患者,男,10岁,在上学途中摔伤右膝关节.摔伤部位红肿,行走因难,在镇卫生院摄X线片无骨折,血常规WBC 9.5×109/L,N 0.81,L 0.19,诊断关节软组织挫伤.为预防感染用头孢唑林治疗约20 d,未见好转,红肿反而加重,遂转我院治疗.抽关节腔积液做细菌培养,分离出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弗氏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5 d后,再次做细菌培养阴性,病情好转,康复出院.

    作者:刘旭忠;詹贞芳;宋智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视临床科室电话机、传呼机的消毒

    对全院临床科室的24部电话机、传呼机分别在消毒前及消毒后采集标本进行监测.

    作者:卢年珍;张苏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消毒供应室人力资源的管理

    医院中心供应室,是为全院提供无菌器材、敷料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的医技科室.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如何更合理编配供应室的人员,保证工作质量,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作者:梅仙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引起皮肤烧灼伤3例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有关规定,每6个月对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1次,以确保紫外线灯管的消毒效果.

    作者:李军;孔二廷;吴丽卿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耐药柠檬酸杆菌属β-内酰胺酶检测

    目的 了解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耐药柠檬酸杆菌属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52株柠檬酸杆菌低抑菌浓度(MIC),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31株柠檬酸杆菌ESBLs、AmpC、MBL的产酶情况,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31株柠檬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三维试验检出24株菌产ESBLs,3株菌产AmpC酶,2株同时高产AmpC酶和ESBLs,未检出MBL;PCR检出20株菌携带blaTEM基因,1株菌携带blaSHV基因,8株菌携带blaCTX-M-1基因,15株菌携带blaCTX-M-13基因,5株菌携带blaCIT基因.结论 31株多重耐药的柠檬酸杆菌同时产>1种的ESBLs及高产AmpC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朱梅;许伟;李涛;凌华志;黄颖;徐元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糖肽类耐药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中日友好医院临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糖肽类耐药的流行情况和耐药机制,为MRCN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头孢西丁纸片法、mecA基因PCR检测MRCNS;万古霉素耐药确证试验筛选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E-test法检测其MIC及多重PCR检测其van基因.结果 CNS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程度较高;52株CNS菌中头孢西丁纸片法与mecA基因检测MRCNS的符合率为96.2%,mecA基因阳性率为92.3%;256株CNS菌中筛选出4株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均为MRCNS,未检出vanA、vanB、vanC1及vanC2基因.结论 对VRS和MRCNS进行有效的实验室检测与院内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其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张远春;李爽;李凤莲;刘迎春;王靖;王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腹水培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SBP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以医院2000年3月-2005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SBP腹水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114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 腹水中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占39.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2%.结论 诊断SBP除应尽早进行腹水培养外,还要结合临床症状,依据药敏报告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金法祥;李水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危重住院患者获得性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1990-2004年间某院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和61例细菌菌血症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30.5%)居首位;其后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12株其他假丝酵母菌;在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患者中,53例(89.8%)采用过放化疗,34例(57.6%)长期留置导尿管,47例(79.7%)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23例(39.0%)应用中心静脉插管,同时,患者还接受了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首要致病菌;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放化疗、使用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通气均会增加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发病率.

    作者:赵心懋;徐英春;杨雪松;马洋;谢秀丽;陈民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种类与药敏分析

    目的 监测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种类,分析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医院2006年1-12月从304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78份阳性标本,对其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这4种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4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肠杆菌科细菌共14株,检出率为29.8%.结论 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应积极开展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早期诊断和控制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陈雷;崔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254例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临床监测与控制PAE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老年患者PAE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K-B法对PAE进行体外耐药监测.结果 老年患者PA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原发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日长、侵入性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等;PAE对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74.8%、60.2%,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9%.结论 建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耐药菌的传播,提高对老年患者PAE感染的防治水平.

    作者:姚正国;范秋莲;郭华国;陈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43株假丝酵母菌属MIC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常见假丝酵母菌属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TB FUNGS 2试验板条,测定243株临床常见假丝酵母菌属的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 243株假丝酵母菌属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4.6%,其他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14.4%)、热带假丝酵母菌(11.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8%)、克柔假丝酵母菌(4.1%);上述5种常见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4种抗真菌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其中克柔假丝酵母菌耐药率较高,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0.0%、50.0%、30.0%和40.0%;上述5种常见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均较对氟康唑高.结论 临床常见假丝酵母菌属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已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汪宏良;邹义春;罗卓跃;骆明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所致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临床分离引起医院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0株,经VITEK-Ⅱ微生物鉴定系统重新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监测14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1∶1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该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结果 3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噻肟、氨曲南、阿米卡星高度耐药;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仍保持一定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6.7%、76.7%、73.3%、60.0%;独立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OR=7.629)和住院时间>60 d(OR=4.466).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60 d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艳;刘长庭;王德龙;康春燕;张智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HBV X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 对20例标本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对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HBV DNA的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中X基因核心启动子双突变T1762/A1764、G1719T、T1727G/A、G1730C、T1753C等变异高于HBV携带者;前者X启动子区变异率明显高于后者;乙型肝炎肝硬化同一患者X区不同克隆之间的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1.3%~99.7%,而HBV携带者为96.0%~100.0%.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DNA X区的CP启动子区以及X启动子区变异程度明显高于HBV携带者,同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变异程度更大的HBV准种群.

    作者:申建维;王旭;李双一;江文涛;田丽红;孙秀琴;万玉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同培养时间与培养基pH值对体外实验中喹诺酮类抗解脲脲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及培养基pH值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在体外抗解脲脲支原体(Uu)MIC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35株临床Uu对3种药物在pH值6.0、6.5、7.0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24、36、48、60 h时的MIC并统计分析.结果 60 h的MIC与48 h相同,pH值>6.5时,Uu对加替沙星100.0%敏感;司帕沙星耐药率较高;在不同pH值时,培养时间由24 h延长到36 h及48 h,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分别可增加1~32、1~8及1~16倍(各组P<0.05),耐药率也逐渐升高;pH值由6.0升高到6.5及7.0时,在不同培养时间,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均可降低1~8倍(各组P<0.05),耐药率均逐渐降低;而左氧氟沙星的MIC50、MIC90及耐药率均升高.结论 体外实验中,司帕沙星及加替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随培养基pH值升高而降低;左氧氟沙星的MIC随培养时间延长及pH值升高而升高;加替沙星有良好的抗Uu活性;培养48 h可以作为测定MIC的终点时间.

    作者:罗迪青;周晓琳;余敏君;何定阳;尹卫国;吴移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炎克雷伯菌质粒AmpC酶的基因型研究

    目的 检测质粒AmpC酶的基因型及耐药特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流行及传播.方法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菌室2004年1-12月,非重复分离肺炎克雷伯菌218株,改良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多重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结果 改良三维试验检出13株AmpC酶,检出率为5.96%,经多重PCR测定,7株菌约在405 bp出现阳性条带,经基因测序证实为DHA-1型质粒AmpC酶,检出率为3.2%;7株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及酶抑制剂联合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耐药,对其他头孢类、单环β-内酰胺酶类、含酶抑制剂药物、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耐药,只有亚胺培南对其显示较好抗菌活性,尚未见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DHA-1型质粒AmpC酶,检出率为3.2%,产酶株显示多重耐药特性.

    作者:彭敬红;孙自珑;周有利;吕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Ⅱ类整合酶基因的发现及意义

    目的 检测Ⅰ、Ⅱ、Ⅲ类整合子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存在情况,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筛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酶基因.结果 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13.4%,其中3株菌同时带有Ⅰ类和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子的阳性率为3.6%,未检测到Ⅲ类整合子.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主要分布Ⅰ类整合子,首次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含有Ⅱ类整合子,Ⅱ类整合酶基因可能增加细菌多药耐药的发生.

    作者:邓笑伟;刘长庭;李天智;王俊锋;粱立武;黄燕萍;莫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鲍氏不动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型方法,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亲缘性.方法 采用NCCLS方法研究药物敏感性;采用PFGE和AFLP技术研究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型;对检测结果作聚合分析讨论菌株亲缘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利用PFGE分型可以分为4个亚型、利用AFLP分型可以分为2个亚型;聚合分析具有一致性.结论 AFLP分型更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蔡挺;张顺;陈琳;许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头孢他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对体外试验敏感的产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鼠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鼻内滴入肺炎克雷伯菌菌悬液,制备大鼠肺炎模型;接种细菌后24 h,各组分别给予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和生理盐水,在各时间点测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及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结果 治疗72 h后头孢他啶组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头孢噻肟组或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对体外敏感的产CTX-M-14型ESBLs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苒;孙耕耘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Attacin抗菌肽基因体内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建立Attacin基因体内抗菌活性检测系统,并初步研究其抗菌活性.方法 PCR扩增Attacin编码区目的序列,并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在体内检测Attacin的抗菌活性,同时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未诱导对照相比,包含重组质粒的宿主菌生长受到抑制,含pET30a(+)/Attacin宿主菌诱导表达后,提纯不到His-Attacin融合蛋白,而含pGEX-4T-1/Attacin宿主菌可获得GST-Attacin融合蛋白.结论 建立灵敏、简便的Attacin体内抗菌活性检测方法,为下一步研究Attacin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作者:徐建华;朱家勇;金小宝;许琴英;张秀明;庄俊华;陈曲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株携带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

    目的 了解对亚胺培南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KPN)β-内酰胺酶产生状况.方法 对1株KPN用PCR法进行了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OKP、CTX-M-1群、CTX-M-2群、CTX-M-9群、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DHA、ACT-1)检测.结果 检测显示TEM、SHV、CTX-M-1群、CTX-M-9群、OXA-1群、DHA等6种阳性.结论 该株KPN同时携带6种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周军;王智刚;史伟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建立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

    目的 探讨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淘汰旧的供应模式,实行供应室的集中式管理,按标准改建整体消毒供应中心,明确职能,规范流程,强化管理.结果 集中式的消毒供应中心,形成有效且规范的清洁、消毒、灭菌循环系统,确保消毒物品的质量.结论 集中式消毒供应中心,更利于管理和质量控制,减少污染扩散,简化作业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实现无菌物品零缺陷.

    作者:邱文影;徐海英;钟国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口腔器械的消毒与管理模式

    目的 探索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模式.方法 采取新的器械消毒及管理方法,提高对口腔器械消毒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消毒流程、合理设置口腔消毒供应室、加强器械管理、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建立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等措施.结果 建立了口腔器械有效的消毒与管理措施,器械的丢失与损坏明显减少.结论 做好器械消毒与管理是预防交叉感染和保障器械正常使用的重要手段.

    作者:韩淑凤;韩淑青;祝洪珍;雷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

    目的 调查各级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发生概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对50所医疗机构1 0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1 050份,有效使用1 028份.结果 50所医疗机构1 028名护理人员,其中有903名在工作中均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损伤概率占87.84%;工龄6~10年损伤率高,占40.75%,其次是工作11~15年占31.12%;共发生损伤7 059例次,每人平均损伤7.80次,损伤>10次287名,占31.78%;配药时被安瓿损伤4 986例次,占70.63%;其次是清洗器械损伤1 097例次,占15.54%;皮肤轻度损伤4 072例次,占57.69%.结论 要不断改进安瓿工艺及器械安全性;有条件医院应购置器械清洗机;关键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教力度,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损伤概率极为重要.

    作者: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林祥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加强岗前培训确保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目前,医院中心卫生员、护工等人群已进入消毒供应队伍,尤其军队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已经成为一支主力军.但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培训,对预防医院感染和消毒供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培养一支能为医院消毒供应工作队伍势在必行.我们的做法如下.

    作者:王素珍;崔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防护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 调查61名基层医院卫事工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情况,探索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和访谈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工勤人员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无自身防护能力,对从事的职业危害性认识不足,未定期培训及体检等.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工勤人员的防护意识,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定期体检,使工勤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

    目的 调查与解决乙型肝炎病毒(HBV)职业暴露的防治.方法 对2005-2006年间医院1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的追踪调查和防治措施对比.结果 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有以下高危因素,包括在医院内特殊的区域、特定的时间段、易暴露的部位、暴露前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结论 预防与治疗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除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原则操作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暴露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静脉输液与医院感染及预防措施

    目的 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静脉输液所致医院感染的环节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感染环节是液体污染或变质;配制和输注液体的环境细菌数超标;违反静脉输液操作规程;操作方法不当.结论 把好静脉输液的液体关;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减少细菌污染机会;改进输液操作环节,注意静脉输液全程无菌操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等,能有效地减少输液反应,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国权;范静;翟红岩;张晓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抗菌药物应用有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神经外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气管切开患者7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乙组应用非头孢类抗菌药物,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腔涂片或咽拭子涂片均查出真菌孢子或菌丝;记录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剂量、给药方法、种类、联合应用情况以及用药后患者病情及病程的变化过程.结果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种类、剂量、给药方法及联合应用对口咽部真菌感染均有影响.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种类越繁杂、多途径给药及联合用药都会增加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危险.

    作者:刘花;刘仲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北京市部分老年人咽部机会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老年人咽部机会致病菌的携带状况及咽部分泌物培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92例老年人进行非感染状态下咽拭子的菌种鉴定.结果 老年人咽部检出率较高的机会致病菌,依次为副流感嗜血菌、黏滑口腔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复合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合并3种基础疾病受检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合并<2种基础疾病的受检者.结论 高龄、咽部携带肺炎链球菌、副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可能是老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亓鹏;胡亦新;董宏艳;敬华;王斌;贾丽萍;李丽;马慧珍;赵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分析

    我院是一所妇女儿童专科医院,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流行病学特点与综合医院有所不同,为了进一步探讨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特对我院2002-2005年,53 044例出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雷新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目的 分析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留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临床、病原学特点,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行ALSS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留置静脉导管尖端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1例CRI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革兰阴性菌2株、真菌6株,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该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结论 及时拔除感染导管是防治CRI的有效方法,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万古霉素是治疗CRI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洁;叶卫江;黄劲松;葛小玲;俞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2003-2006年医院58 32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 509例次,感染例次率为4.3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为26.66%;感染科室中血液科发病率高,为7.79%;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8.04%.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精神科住院患者胃肠道感染的干预效果

    本院自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发现胃肠道感染患者36例,占精神科医院感染总数的32.14%,较为严重.为提高精神科医务人员对胃肠道感染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的防范,控制其发生率,我们分析了精神科胃肠道感染高发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史水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疗机构消毒状况与分析

    目的 了解新疆医疗机构消毒现状.方法 随机抽取85所医疗机构检查消毒管理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有82.5%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90.0%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公立、民营、个体医疗机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率分别为54.4%、22.4%、45.5%;有54.5%医院重点科室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只有48.9%医院重点科室所使用的医疗用品按其危险程度分类,做相应的消毒或灭菌处理符合规定要求;口腔科的消毒设备、手机配置和消毒隔离操作符合要求的公立医院占68.2%、民营医院仅占22.7%、个体为56.7%.结论 在消毒隔离、医疗机构审批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执法力度.

    作者:魏明远;阿依夏木;吕媛;郝晓易;孙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两种低温灭菌方法在医院物品灭菌中的选择运用

    目的 比较两种低温灭菌方法,为在各类湿热敏感医疗器械灭菌时选择佳的低温灭菌方法.方法 对环氧乙烷灭菌器、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的灭菌成本、灭菌参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环氧乙烷为传统的低温灭菌方法,有成熟及完善的灭菌监测手段,适用于物品的终末灭菌,放置在消毒供应中心较适宜;过氧化氢等离子为新兴的低温灭菌方法,适用于紧急和连台手术时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放置在手术室较适宜.结论 两种低温灭菌方法均有各自的长处及局限性.

    作者:李大忻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0年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10年来消毒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GB15982-1995、GB15981-1995对医院消毒相关物品进行采样监测.结果 10年来医院监测样本合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70.53%~96.34%),使用中消毒液、医疗用品、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在各年监测中处较高位置.结论 由于消毒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技术规范的不断完善和监督管理的介入与加强,以及医护人员消毒意识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等诸因素的影响,促使医院消毒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吴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消毒供应室再生器械的质量管理

    目的 探讨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方法 认真执行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结果 通过对再生医疗器械1年多的使用与管理,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实施管理措施,完善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质量,保证了再生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地使用,达到了控制医院感染的标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作者:王立波;张东航;董雨燕;王琳;贾淑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B-D试验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

    2005年1月1日-2006年10月31日间共进行B-D试验2 010次,其中不合格共130次,约占6%.现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李冬红;包曼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病灶清创碘伏灭菌后植骨治疗慢性胫骨骨髓炎

    目的 了解采用病灶清除碘伏灭菌,择期植骨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特点优势.方法 通过清创术后持续碘伏纱布条填塞湿敷,再行髓腔内植骨手术.结果 临床应用18例,17例(94.4%)治愈,1例复发.结论 病灶清创后开放碘伏持续湿敷,再行植骨的治疗方法可靠,能提高慢性胫骨骨髓炎的治愈率.

    作者:沈铀;吴维颖;谢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国产高压蒸汽灭菌产生湿包现象的探讨

    湿包现象属于灭菌不合格.一方面因为潮湿,影响蒸汽穿透力,不能确保物品已达到灭菌要求,特别是包的中央部位,已经过多次试验,湿包中央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率>50%;另一方面,因为包布潮湿,外界细菌容易在布上繁殖,易造成在有效期内产生二次污染.笔者总结我院供应室两年来就国产压力蒸汽灭菌产生湿包现象做一分析.

    作者:邵学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1].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计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2].

    作者:张媛;张鹏;吴尚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外科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外科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状况及常见菌株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 分离出的非发酵菌采用VITEK-60 AMS细菌鉴定仪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检出非发酵菌46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55.07%),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20.52%)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1.88%);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引流液、伤口分泌物,分别占31.97%、13.39%、12.31%;科室来源主要是SICU、器官移植外科、烧伤外科,各占28.08%、17.28%、12.10%.居前3位的非发酵菌耐药较为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外科非发酵菌以呼吸道、伤口感染常见,其耐药现象严重,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唐冰;崔颖鹏;朱斌;朱家源;刘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2月ICU分离的245株革兰阴性杆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签定,用K-B法做药敏试验,用确证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245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占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2.4%)、大肠埃希菌(20.8%)及肺炎克雷伯菌(16.3%),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分析,其酶型可能以CTX-M型为主.结论 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非发酵菌保持了很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也保持了较强的抗菌活性.

    作者:王丽;马杰;李顺清;肖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 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3 066株(真菌除外);革兰阳性球菌927株(30.2%),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9.0%和77.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2 134株(69.6%),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多见;30.1%大肠埃希菌和40.1%肺炎克雷伯菌证实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但对部分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结论 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定期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迎娟;董国英;丁钰;李慧;刘蓬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调查

    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及纸片确证法检测医院感染病例中的产ESBLs菌,采用K-B法测定产和非产ESBLs菌的耐药率并加以比较.结果 16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产ESBLs菌共35株,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15株,产酶率为27.8%;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0株,产酶率为30.3%;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未发现产ESBLs株;耐药表型结果显示,产ESBLs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结论 产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对产ESBLs菌应进行规范化监测与控制.

    作者:郑见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严重感染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抗感染治疗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严重肺部感染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时间的长短不同分为A、B、C 3组.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E)、尿白蛋白(U-ALB)和β2微球蛋白定量(Uβ2-MG)均有所下降(P<0.01),其中U-ALB和Uβ2-MG仍高于正常,但这种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时,不影响患者肾功的恢复.

    作者:侯立朝;熊利泽;尚磊;李淑霞;陈绍洋;王雅丽;胡文能;霍婷婷;王一楠;刘菲;朱菲;李娜;申洁;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Ⅰ型病毒

    目的 检测发热患者血清中的登革病毒含量,并判定其型别.方法 在登革病毒的E基因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MGB探针,建立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从10份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登革病毒及其型别.结果 10份血清样本中,有9例出现阳性扩增曲线,病毒含量在103~105拷贝/ml,且扩增产物均出现大约100 bp的扩增带.结论 2006年在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热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登革病毒感染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作者:罗招凡;薛红漫;刘建伟;赵文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