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进行分层随机分配,在上呼吸机的同时,治疗组(34例)予沐舒坦针剂(每次7.5mg/kg),对照组(32例)则予生理盐水,两组输注时间均大于5?min,均每6h一次,连用7d.实验观察期达28d,期间观察用药后24、36、48、60、72、84、96h,各研究对象MAP、PaO2/FiO2的变化以及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死亡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MAP在开始用药后60?h、72h、84h、9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aO2/FiO2在60h、72h,84h,96h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SHE-IVH)发生率分别为29.41%、56.25%,χ2=4.861,P<0.05,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47.72%,需治疗人数(NNT):3.7;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气胸、死亡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其RRR、NNT均提示有临床意义.结论沐舒坦在用药60h后能显著改善NRDS的肺换气功能及降低机械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力,显著减少NRDS患儿中SHE-IVH的发生率,降低BPD、死亡、气漏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生;吴本清;吴俊;李志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危重症患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程度危重症患儿血清GAS、血浆MTL水平,并以正常小儿作对照.结果血清GAS、血浆MTL各组均数差异有显著性(F=9.55,P<0.01;F=20.13,P<0.01),不同危重程度组患儿血清GAS、血浆MTL水平的升降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和衰竭组患儿血清GAS和血浆MTL水平升降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及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20,P<0.01;F=53.99,P<0.01).结论小儿危重症时GAS、MTL参与了危重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且与胃肠功能障碍或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有关.
作者:陈永前;宁淑敏;王爱华;董湘玉;张庆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手段.方法对142名经尿CMV-DNA及血清CMV-IgM抗体测定确认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用FQ-PCR法反复多次检测尿中CMV-DNA,利用ELISA法检测血中CMV-IgM抗体诊断CMV感染.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以肝脏损害多见,以神经系统缺陷为严重,还可累及周身各脏器;FQ-PCR法及ELISA法诊断CMV感染方便、敏感、有效.
作者:赵继顺;阮强;孙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了了解沙眼衣原体(CT)在兰州地区儿科呼吸道疾病中的感染率,不同病种、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呼吸道疾病中CT的检出率;CT感染者所患呼吸道疾病是CT原发感染,还是CT感染后/时继发/混合感染等问题.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金标法对15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CT抗原检测.结果两种方法其检测结果相似;兰州地区呼吸系统疾病中,CT的检出率13.25%;反复呼吸道感染中CT的检出率高,其次为哮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患儿中≤3岁组CT检出率高于>3岁组;CT感染者红霉素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检测方法均可以做为早期诊断手段,特别是金标法,更有利于在临床中应用、推广.CT感染是引起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作者:董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患儿的基本特征,采用单因素χ2检验、t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插管前PaCO2水平、合并低钠血征、机械通气时间、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有先心病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对死亡预后有影响.经分析,后三者可作为预测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儿患有先心病、并发MODS和伴有心跳呼吸骤停是判断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以重视及预防.
作者:王晓敏;黄敬孚;杨宝昌;赵津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7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血降钙素原(PCT)检测,同时检测5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化脓性脑膜炎(化脑)14例,PCT阳性14例,阳性率100%.病毒性脑炎(病脑)72例,仅19例阳性,阳性率26.4%,且这19例均为病脑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1例全部阴性.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一项重要指标,能指导对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
作者:李波;杜曾庆;倪林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尼美舒利对儿童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3个月~7岁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儿童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尼美舒利、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h、6h体温,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尼美舒利在1h内使体温下降幅度比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大,且维持时间长.结论尼美舒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所致的高热较布洛芬、静脉用阿司匹林的退热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三药不良反应均小,使用较安全.
作者:黄建宝;祝益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尿内皮素(ET)、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在新生儿窒息肾脏损害中的意义.方法窒息组在生后第3天、第7天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ET,同时测定其尿微量蛋白水平.对照组健康新生儿同期进行上述检测.结果发现窒息组第3天尿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对照组.第7天重度窒息组尿ET平均水平虽高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但统计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尿微量蛋白(a1-M、TRF、Alb)变化与尿ET呈正相关(P<0.01).结论尿ET与尿微量蛋白含量测定可以作为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早期指标.新生儿窒息尿ET的增高与肾损害有密切关系.
作者:吕勤;费婉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例1 女,4岁.因发热,头痛、恶心3d,肢体颤抖1d入院.查体;T38.8℃,P 136次/min,R 34次/min,BP 82/53mmHg,精神萎靡,头部及四肢抖动,双眼球无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
作者:王军;李冬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甲基强的松龙近几年已逐步应用于神经免疫性疾病,对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颇佳,报道亦较多,但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的报道国内尚少,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中枢感染性疾病之一,为进一步探讨该病临床可靠、有效及预后较好的治疗措施,我科于1998年10月-2002年12月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TT)治疗急性重型病毒性脑炎2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少春;李毅;阿爽;王文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巨细胞病毒(CMV)是小婴儿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由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并不少见,且病情危重.现将我院PICU巨细胞病毒感染合并颅内出血的17例重症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妍;赵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及不同病因所致休克患儿的预后.方法 27例休克患儿据病情、病因及血渗透压分组,了解休克的治疗与结局的关系.结果心源性休克、其他病因的重度休克及有高渗血症的患儿预后极差,病死率高.结论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对因施治,减少高渗血症是降低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秦雨春;曲东;米荣;张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颅内高压症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新生儿期由于前囟及颅骨尚未闭合、颅内压力升高可通过前囟隆起、颅内骨缝裂开、头围增大等代偿作用使颅内高压症状得到缓解,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们两院10年间100例新生儿颅内高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颅内高压症的诊断.
作者:温凤鸣;李强;赵长伟;周新罗;李玉梅;刘冰;胡国斌;焦铁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科急症,SE持续时间愈长,其脑损害愈严重,病死率愈高[1-2],尽快控制SE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自1997年6月开始探索应用咪唑安定治疗SE,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黄启坤;赵敏;古家常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7年3月-2001年11月,我院收治急性吸入汞蒸气中毒4例,患者皆来自甘肃陇南文县砂金矿区,皆为夜深人静时,闭门在卧室内用汞作催化剂将砂金颗粒团聚成块状,以便运输和出售,汞加热蒸发为雾,被熟睡的母子吸入而中毒.除全身多器官中毒反应外,且表现出急性肺损伤以肺换气障碍为主的Ⅰ型呼吸衰竭,急性期缓解后进入慢性肺损害过程,在肺的中带、内带出现结节状病灶,小的似粟粒结核,大的似矽肺结节病灶.现报告于下.
作者:汪成勇;谢扬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认为病毒性脑炎患儿除炎症反应外,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起了重要作用,其重症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近三年来我科用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和地塞米松治疗1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时期严重心律失常之一,症状严重程度相差悬殊,若发生时间持续较久,易出现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并且在应用药物转律过程中也较困难,因此需要及时处理.本文总结了我院心血管内科自1997年7月-2002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PSVT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孙玉婵;韩怡波;杨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大量资料表明,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急性川崎病较传统的阿司匹林(ASP)疗效及预防冠状动脉病变(CAD)均有显著疗效,本文就IGIV不同治疗方案对89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佳用药方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承萍;傅雅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os tachycardia,PSVT)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作骤然,病情危重,需尽快转复.近年来,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改进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对该病的诊断处理有了很大进展.本文通过对45例小儿PSVT的临床治疗观察及部分病例的随访结果,对药物、食道调搏、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PSVT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马路一;王鸾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优降糖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近几年小儿误服优降糖的病例时有发生,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患儿的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作者:许晖;黄敬孚;刘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心脏损害的报导不多,我们对189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98例(51.85%)合并心脏损害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病毒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兰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2年来,我们对11岁以上头痛小儿作脑血流图检查,以探讨小儿头痛时应用脑血流图检查的临床价值.
作者:郑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8年1月-2002年10月,我院收治经皮肤吸收的有机磷农药中毒31例,抢救成功率达100%,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燕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洗胃是口服药物中毒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小儿洗胃时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1997年6月-2002年2月我院儿科急诊经插管洗胃316例,其中28例出现洗胃并发症,本文对其发生原因以及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作者:武西贵;周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早产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有关PDA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学术研究较多[1-2],而临床针对动脉导管未闭发生与早产儿生后早期(<1周)液体治疗二者关系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每日液体入量与PDA发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宋振江;李克华;刘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是围生期常见的危重症,常继发于新生儿窒息、败血症,是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部分.现将本院1999年以来诊为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31例报告如下.
作者:林希平;杨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991年Lieberman根据心肌活检的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表现,首次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持续型四种类型[1].在其报道的35例经心肌活检证实的心肌炎中,有4例被归类为暴发型心肌炎,其共性为:①起病均为非特异性流感样表现;②病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为重度心功能不全等心脏受累征象;③心肌活检显示广泛的急性炎细胞浸润和多发型心肌坏死灶;④1个月内完全康复或(少数)死亡;⑤免疫抑制剂治疗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
作者:汪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急性炎症累及心肌组织的广泛性及严重度不同,其临床表现及结局差异甚大.多数普通型病例预后良好,但少数危重病例,起病急骤呈暴发型,可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失常,后者导致阿-斯综合征,预后严重,本文重点讨论暴发型心肌炎所致阿-斯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治疗.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有关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 VMC)的发病机制中,已认识到活性氧所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细胞损伤产生重要作用.抗脂质过氧化物成为治疗VMC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汪芸;吴铁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是指有些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发病初期(极大多数为发病7d以内)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①心源性休克;②急性心力衰竭;③心脑综合征;④严重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由于暴发型心肌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及并发症是多方面的,差异很大,变化很快,归纳起来是多变、易变、特变.因而其治疗措施也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并且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包括抑制病毒,降低自由基,纠正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律紊乱,适当纠正水电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等.中药治疗亦是抢救暴发型心肌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差异悬殊,部分患儿呈暴发型可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而猝死,近年来屡有报道[1-3],如云南报道[2]:大姚县于1998年7月一起病毒性心肌炎爆发流行,死亡9人.山东报道[3]:招运市2000年小儿手足口病1698例中并发暴发型心肌炎4例,全部死亡.但如诊断及时、抢救正确,大部分患儿可望恢复.
作者:陈新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小儿EB病毒感染时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而EB病毒脑膜脑炎文献报道不多。我科于2002年10月收治1例以颅神经损害和神经定位症状为主,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熊嗣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面色苍白、腹胀2d,加重1d于2001年6月10日入院。
作者:刘纯义;黄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7个月,因“咳嗽、发热4~5d,口周发绀、四肢冰凉0.5d”来诊;患儿近4~5d阵发性咳嗽、发热。
作者:于立君;郭凤云;于景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女,4个月,以腹泻2d,精神萎靡、吃奶不佳、尿少,发绀、呼吸促6h入院。查体:T36.7 ℃,HR190次/min,R 56次/minBP84/55mmHg,神志清,表情淡漠,精神差,面色苍白,呼吸规则,口唇青紫、干燥,眼窝凹陷,四肢皮肤发花、凉,皮肤弹性好,足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4s,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低钝,心律齐,肝肋下1.5cm。
作者:张素玲;阎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男,6岁,因咳嗽7d,加重1d入院。在当地医院拍胸片示两肺内带斑片状影,临床诊断为肺炎,静点氨苄青霉素3d,病情不见好转,疑肺炎支原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2静点。
作者:黄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儿,女,8岁,因低热40d,肝脾大20d,皮下结节状包块5~6d,于2002年9月10日入院。
作者:王冰;孙梅;张立忠;郝良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心肌炎。多因严重心律失常致阿-斯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作者:吴晓方;韩松;贾凤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常见,分普通型和暴发型。其中暴发型流脑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现将此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朱艳春;杨春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外伤患者年龄小于14岁,GCS评分3~8分,伤后昏迷或再昏迷在6h以上。由于小儿有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故重型颅脑损伤亦有其独特性,笔者根据本科收治的88例患儿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尹康;彭余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较常见的严重急腹症,其发病急、病情易变化,又多伴有中毒性休克,故病死率较高。我院自1972年11月—2002年9月共收治105例,占同期新生儿2905例的3.61%。现就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中需重视的问题加以探讨。
作者:徐建军;杨光;王练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儿科常见急症,不但见于各种心脏病,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心脏而导致心衰.
作者:韩秀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患儿,男,8岁,以胸闷、气短、心悸3d、抽搐1次为主诉入院。一周前,患儿发烧、咳嗽。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暴发型心肌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多采用综合治疗.因内源性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致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因此,在急性期提供外源能量,能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和有助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常用的制剂.
作者:于宪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分析6例儿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转归.结果 6例患儿年龄3个月~12岁,男女各3例,均为家庭密切接触发病,潜伏期2~12d,发病后未再感染其密切接触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咳嗽.腋温热峰38.3~40.3℃,均持续1周以上.多为不规则高热.伴轻度咳嗽,入院时外周血WBC总数多低于5.0×109/L,以淋巴细胞分类为主;全部患儿胸部X片均有肺部不对称性、多叶局灶性浸润性阴影,多出现在发热后3~5d,多为双侧者,也可先为单侧,后发展为双侧,病变随病程进展而加重,多在病程7d左右达高峰.全部患儿在未吸氧下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1~5升/分氧流量吸氧下达97%~100%.经治疗后全部临床痊愈出院,发热持续时间平均8d;胸片肺部炎症阴影明显吸收好转平均2周.结论本组儿童非典均为家庭密切接触感染,感染后再传染给他人的传染力低;临床症状体征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与成人患者比较,病情较缓和,较少发生呼吸衰竭和侵犯呼吸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预后良好;临床上应注意与传统的儿童非典型肺炎鉴别.
作者:刘丽;曾华松;卢惠珍;王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二例患儿均男性,足月顺产。起病时间生后7d、11d。症状:哺乳差、消瘦、神萎、嗜睡、尿少。1例伴发烧。
作者:李笑男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