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国际刊号:1672-1349
  • 国内刊号:14-1312/R
  • 影响因子:1.46
  • 创刊:2003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22-75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垂体瘤病人“双菱形纹”掌纹1例临床报道

    临床中发现一例特殊手掌病理纹,位于右手坎宫区,交织成双菱形状,可能与病人垂体瘤有关。

    作者:牛惠芳;赵可辉;陈守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先后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道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 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侧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 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5大经典症状。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 PCI 的一种特殊类型,系基底动脉尖部(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范围内2条小脑上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结构)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导致丘脑、丘脑下部和中部、中脑、脑桥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部位不同程度梗死的一组症候群。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或先后发生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先后出现上述两个综合征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高会萍;李军;牛争平;郝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1例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成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急性发病时,常被病毒感染的发热、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所掩盖而漏诊、误诊,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我院于2013年12月23日收治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同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不限于辨病,仍应辨证论治为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作者:任丽;周育平;李军;张振鹏;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麦注射液与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与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19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8例,两组均按慢性心力衰竭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米力农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 SV、LVED、LVEF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脑钠肽(BNP)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病人未发生与参麦注射液和米力农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可改善病人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卜庆锋;刘来勇;刘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从四逆汤治疗高血压探讨阳虚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在传统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无外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阳盛之象,但临床工作中亦不乏阳虚之人,阳虚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逆汤可很好地控制阳虚证病人的血压。

    作者:李慧;曹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穴位埋线取穴(神门、内关、安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应用羊肠线埋入上述穴位,每次15 d,3次为1个疗程,耳穴埋豆取穴(心、肝、肾、脾、神门),取上述耳穴2个~3个埋入王不留行,夏季留置时间为2d~3d,冬季留置时间为7d~10d,嘱病人每天按压3次~5次,每次2 min~3 min。疗程同埋线一致。对照组(32例):常规体针治疗,穴位取百会、四神聪、安眠、印堂、太阳等,每次取10~12穴位交替使用,电针1 h,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2 d,共治疗3次。两组外加心理疏导、认知指导,不特意应用药物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P<0.05)。治疗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燕;勾俊杰;兰俊;李国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控制状况,将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65例)和血压控制不良组(58例),同时选取知情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定量脑电图检查。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 MMSE评分分别为(27.1±3.1)分、(26.1±2.9)分和(24.9±2.7)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P<0.05),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0.7354±0.2217、1.0427±0.2420和1.4408±0.26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1,P<0.01)。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δ+θ/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可以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δ+θ/α+β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作者:陈玉宝;郑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忻州市≥60岁的452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例数244例,患病率为54.0%,标化患病率为52.1%,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80.8%、25.5%和18.0%;经调查发现高龄、文化程度低、肥胖等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城区居民的防治,提升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作者:王改玲;陈还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96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肱动脉进行扫描,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按FMD值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服用史、吸烟、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不同 FM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吸烟、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达到预防和减缓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裴静静;沈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脉造影和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新版低剂量技术(CARE技术)在常规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行造影术的病人,其中冠脉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脑血管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CARE组启用 CARE技术,普通组关掉 CARE技术,其他操作习惯和步骤完全一致。对 CARE组和普通组的图像质量与射线剂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普通组空气比释动能(AK)为(331.58±76.23)mGy,剂量面积乘积(DAP)为(2617.13±551.24)mGycm2;CARE组AK为(191.95±49.33)mGy,DAP为(1483.98±415.59)mGycm2。脑血管造影:普通组AK(365.27±129.90)mGy,DAP为(9163.24±3710.95)mGycm2;CARE组 AK为(244.32±47.51)mGy,DAP为(6526.67±1291.84)mGycm2。无论是脑血管造影还是冠脉造影,CARE组在AK和DAP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组(P<0.01)。冠脉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79±0.71)分;CARE组为(48.94±0.59)分。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38±0.49)分;CARE组为(49.07±0.62)分。CARE组、普通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技术应用在常见造影术,尤其是冠脉造影中,能够在显著降低射线剂量的同时不降低图像质量。

    作者:刘焕玲;赵宇新;袁伟;叶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人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CVM)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且诊断为 NCVM的病人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5岁~76岁。应用超声心动图实施多切面扫查,于心室舒张末期选择室壁厚部位测量非致密化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并计算两者比值(N/C),并且记录 N/C>2的节段数。结果25例病人中,24例为左心室受累,1例为右心室受累,均观测到过度突出的肌小梁和深陷的小梁间隐窝,且心腔内的血流与肌小梁间的隐窝沟通。病变部位主要是左室心尖部(第17节段,100%)和左室侧壁中间段(第12节段,91%),其次为左室下壁中间段(第10节段,50%)和左室后壁中间段(第11节段,45%),室间隔中段及基底段的心肌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NCVM 以累及心尖部和左室侧壁中间段较常见,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人的超声心动图有明显特征性,是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

    作者:杨敏敏;王健;薛思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病人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张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IVUS和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评估病人的预后。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单支临界病变(狭窄40%~70%)的病人70例,将其分为 IVUS干预组(25例)、FFR干预组(20例)、直接药物干预组(25例),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3组病人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IVUS干预组和 FFR干预组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 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直接药物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VUS干预组和FFR干预组在支架植入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应用 IVUS或 FFR检查指导治疗,均可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两种方法在指导支架植入数量方面基本相同。

    作者:杨有东;孟泽军;顾成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 1)、妊娠相关蛋白A(PAPP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水平的变化,推测其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5年8月10日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保健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病人7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前后测定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斑块稳定性。

    作者:苏曼侠;常冠楠;王洪梅;刘蕾;方庆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胎球蛋白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血清胎球蛋白 A(Fetuin 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5例 ACS病人(病例组)和45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血清 Fetuin A水平。结果 ACS病人血清Fetuin 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58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P=0.03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中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发病风险相关。

    作者:史云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狭窄≥75%的老年左主干病变病人,均采用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单支架或双支架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门诊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脉造影,观察有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血管重建术、再狭窄及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结果56例病人均成功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82枚。其中左主干开口狭窄11例(19.6%),体部狭窄14例(25.0%),远端分叉部位狭窄31例(55.4%)。采用单支架术30例(53.6%),双支架术26例(46.4%)。所有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没有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1例(1.8%),复查冠脉造影再狭窄1例(1.8%)。结论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可进一步提高老年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预后。

    作者:成永霞;邵芳;周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2例心律失常病人且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单双号法将入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30例。对照Ⅰ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3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对照Ⅱ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口服;同时在益气养阳活血法原则指导下,给予中药治疗。对3组治疗效果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Ⅰ组(80.00%)、对照Ⅱ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心悸、气促、乏力、胸闷、胸痛、头晕、多梦等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对照Ⅰ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结论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应用效果显著,且有效减少了西药(胺碘酮)的使用量,对降低用药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大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东地区中年人、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高血压的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山东地区年龄在45岁~59岁的高血压病人(中年人组,100例)以及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病人(老年人组,12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 h、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老年人组以单纯24 h 收缩压增高为主,与中年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血压变异大于中年人,主要体现在收缩压方面。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静;姜月华;杨传华;郭金昊;吴赛;王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CSA(风寒阻络证)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味,对照组静脉输注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治疗CSA能缓解病人症状体征,尤其是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简便、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华;瑚谦;杨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社区全科医生精神卫生及相关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调查

    目的:了解太原市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一般知识及临床上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程度,为全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精神疾病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共进行500份随机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和由日常门诊中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症、惊恐发作、抑郁症、强迫症、幽闭恐惧症、躯体化障碍的常见症状自制的调查问卷,共32题。结果太原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比相关精神疾病的知晓率高,且精神卫生知晓率高于一般水平,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稍低,且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卫生状况知晓率没有差别,不同学历的全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职称、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专业的精神疾病的知识上,全科医生还有进步的空间。

    作者:赵晶;冯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按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黛力新,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对两组病人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病人的 HAMD和 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病人抑郁程度。

    作者:殷勇;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营养脑细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1%(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显著,可明改善中医证候,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维田;郑建辉;张国栋;黄春刚;常久魁;周晋;蔡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舒脑欣滴丸。观察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Bra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Rankin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静;林彦琛;单娜娜;何文彤;李玉光;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钟士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CD监测脑血流及脑血管反应性在脑损伤病人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及脑血管反应性在脑损伤病人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49例外伤性脑损伤(TBI)病人(T组),51例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型脑病病人(E组)和51名同期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 TCD监测所有病人脑血流和脑血管反应性。结果与 C组比较,E组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峰值血流速度(Vm)显著减小,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所有血流参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仅 R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T组比较,E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Vd 和 Vm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PI和 RI无显著变化。在 CO2反应性(CRCO2)实验前后 T组和 E组 MAP和 HR变化不明显,且 CRCO2全程变化不明显;病人早期出现 CRCO2降低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结论 TCD实施监测颅脑损伤病人脑血流量,可及时针对脑血流异常灌注者实施临床治疗。同时在入院时降低 CRCO2可能有利于预后。

    作者:何立华;何立明;任彦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社区居民牙周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牙周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东城区下属社区抽取成年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颈动脉 B超检查、口腔检查。结果与无斑块组相比,单发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的牙缺失数明显增多,牙龈出血指数明显增大,牙周袋深度明显增大,牙松动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单、多发性)与年龄、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牙缺失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牙周附着丧失、牙松动度呈正相关性(P<0.01);与性别、受教育程度、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呈负相关性(P<0.01),男性、受教育程度低、认知功能差者斑块多发,而与饮酒史无相关性(P>0.05)。结论性别、年龄及牙周袋深度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锐;杨志强;郭磊;董洁;宋清扬;张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黄芪甲苷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HSP60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它起始于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展,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冠心病、脑梗死、间歇性跛行甚至死亡。近三四十年,炎症机制成为 AS研究的热点。关于 AS早期病变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动脉分叉处 T 细胞在动脉内膜的聚集是 AS 发生的始动环节。当人感染或接种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时会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 HSP60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当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 AS。

    作者:滕萍萍;郝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慢性近端型脊肌萎缩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影响机制及围术期相关应用

    针刺可以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良性调节,目前探究其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反射三个方面阐释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影响的可能机制,并列举其在围术期的相关应用。

    作者:王婷婷;万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及有氧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血压变异性(BPV)因其与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关注度日趋增高,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相关研究也屡见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越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对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从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分类、靶器官的损害、干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血压变异性的关注来进一步减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文奇;张洪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葱白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葱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甾体及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因具有心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护肝、抗肿瘤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就葱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葱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贺清;赵勇;覃佐涛;田景成;朱浩何本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后的若干问题及中医药干预对策

    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虽然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的近期问题,但并不是一劳永逸,血运重建后近期出现的无复流等再灌注损伤及远期的再狭窄问题仍然是制约临床疗效的瓶颈。血运重建后病人的心绞痛症状依然存在,生命质量依然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临床医生的重大难题。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多靶点多通道干预优势,为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对策。

    作者:李俊平;郭丽丽;陈中;陈恒文;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对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出生1 d~3 d的SD大鼠,用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TGF β1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CFs增殖,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胶原分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 ng/mL TGF β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P<0.05);心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 TGF 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TGF β1可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增加,同时可使蛋白 TGF β1蛋白含量增加。

    作者:于瑞;王幼平;崔琳;李彬;王新陆;谢世阳;高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抗早搏栓治疗室性早搏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药物诱发动物室性早搏模型,以美西律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抗早搏栓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分开喂养):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青礞石栓低、中、高剂量组。用氯化钡诱发大鼠室性早搏,观察 Wistar大鼠室性早搏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每分钟室性早搏发生的个数。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及抗早搏栓中、高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抗早搏栓中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抗早搏栓中剂量组相比,抗早搏栓高剂量组在早搏出现时间及早搏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礞石栓中、高剂量组能有效延迟氯化钡诱发的大鼠早搏出现的时间,缩短早搏持续的时间,减少每分钟早搏发生的个数。

    作者:郭茂松;张静;马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左心辅助装置致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后心肌细胞变化的研究

    目的:制作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左心辅助装置卸负荷干预下心肌细胞发生的变化,为左心辅助装置能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3只成年小尾寒羊在心脏不停跳下植入左心辅助装置(FW Ⅱ型轴流泵),另3只为对照组不作卸负荷处理。记录心肌梗死后12 h、24 h、36 h、48 h、72 h肌钙蛋白I(CTn I)值评价心肌细胞损伤程度。72 h后取出标本,观察心肌细胞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检测两组动物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卸负荷后各个时间点实验组 CTn I值变化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肌梗死及梗死边带区域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坏死心肌细胞较少,大量心肌细胞呈冬眠细胞状态存活;而对照组对应区域炎症细胞浸润广泛,坏死心肌细胞较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实验组梗死边带区域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低于对照组[(47.83±16.24)%比(75.80±11.16)%,P<0.05]。结论左心辅助装置对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可以有效减轻心肌梗死心肌细胞死亡程度,减少炎症细胞渗出,为心肌梗死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心肌细胞基础。

    作者:甘宇;周建业;胡盛寿;唐跃;杨新卫;陈海波;闫晓倩;孙嘉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6月,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纳入病人304例。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中药还可以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是防治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案,优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但也要注意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存在较多高风险偏倚因素,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纳入 Meta分析,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白瑞娜;王培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IMT的影响

    目的:观察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82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平肝通脉方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药24周时观察两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压显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降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病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作者:郭慧君;王知佳;陈存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症39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8年5月—2015年7月住院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7例,观察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慢性疾病合并状况、血常规、血脂、肾功能等,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复测血常规,了解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7例中发生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39例,发生率为4.16%;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分别为28例(2.99%)、8例(0.85%)和3例(0.32%)。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减少组比较,年龄、超敏 C反应蛋白、用药前血小板、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时有发生,以轻中度为主;在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心功能以及基础血小板水平,防止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作者:王齐国;葛振嵘;李岚;姜述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357例,以阴虚证为自变量,以超声指标为应变量,进行二值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虚证与非阴虚证在超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分搏出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与非阴虚证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出现阴虚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阴虚证与超声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张鹏;杨祥坤;朱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冠心病“痰”“瘀”证候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证、瘀证病人血清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选择冠心病稳定期病人102例,其中痰证52例、瘀证50例,31名健康者,利用核磁共振谱(GCMS)和色谱/质谱(LC/MS)联用、模式识别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比较痰证、瘀证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的代谢物组谱差异,对同病异证病人间代谢物组谱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多种氨基酸、有机酸、长链脂肪酸类、溶血磷脂类、磷脂类、鞘磷脂等代谢物方面,冠心病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大部分的差异代谢物也是痰浊组和血瘀组的共性代谢物。冠心病组有机酸、麦芽糖、多种氨基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衍生物、维生素 E、胆固醇等显著降低。痰浊组和血瘀组的特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有苹果酸和琥珀酸,果糖和葡萄糖,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棕榈烯酸等。其中7,10顺十六碳二烯酸和 DPA在痰浊组中降低,其余则在血瘀组中浓度升高。结论冠心病有特异性的代谢组特征,痰浊和血瘀既有特性差异性代谢物,也有共性代谢物,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痰浊和血瘀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与中医理论的“痰瘀同源”是一致的,作为致病因子,二者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共同致病,亦即“痰瘀同病”,因而在治疗时可以考虑痰瘀同治,提高疗效。

    作者:鹿小燕;顾焕;徐浩;赵铁;李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miR 2233p、miR 1325p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 miR 2233p、miR 1325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AMI病人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予常规西药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2周。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组。健康志愿者于入组时,AMI病人于入院后1 h、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 )检测miR 2233 p、miR 1325 p的表达情况。结果 AMI病人入院早期miR 2233 p出现高表达、miR 1325p出现低表达,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miR 1325p及肌钙蛋白 I(cTnI )比较,miR 2233p显示出高表达、高敏感性的特点。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病人血浆 miR 2233p表达降低、miR 1325p表达上调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于24 h上升和第3天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MI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 miR 2233p、miR 1325p的表达有关,miR 2233p有望成为新的 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作者:朱敬伟;戴国华;姚静;刘宁;宋宪波;马培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舒张压(DBP)分级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老年高血压病人169例,均询问病史、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照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分为5组:1组(DBP≥80 mmHg)17例,2组(DBP 70 mmHg~79 mmHg)23例,3组(DBP 60 mmHg~69 mmHg)58例,4组(DBP 50 mmHg~59 mmHg)62例,5组(DBP<50 mmHg)9例。比较各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指标。结果各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1组(137.53 g/L±16.46 g/L )>2组(133.37 g/L±15.08 g/L)>3组(128.39 g/L±17.91 g/L)>4组(120.61 g/L±16.03 g/L)>5组(120.38 g/L±13.38 g/L);各组红细胞比容比较:1组[(64.65±95.83)%]>2组[(40.06±3.86)%]>3组[(38.32±5.18)%]>5组[(36.10±3.24)%>4组[(36.08±4.68)%]。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r=0.313,P=0.000)、红细胞比容(r=0.196,P=0.01)呈正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人 DBP水平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呈显著相关性,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随 DBP水平的增高而明显增高。故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诊疗中,对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观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偲偲;胡元会;魏艺;杜柏;褚瑜光;李可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