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5-6661
  • 国内刊号:32-1374/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第三届江苏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土壤残留药物对钉螺和鱼类的毒性

    目的 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后土壤残留药物的持续灭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方法 选择3个试验点开展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0、4、6、8、10 g/m2剂量,灭螺后7、15、30、90、180 d将试验药泥取回实验室,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放入活螺和活鱼;现场将水引入试验沟渠,各组筑坝隔离,投放活螺和活鱼.观察室内和现场试验钉螺和鱼的死亡情况.结果 残留药物灭螺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64%和60.00%,30 d时室内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16.07%,钉螺死亡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X2=207.578,P<0.05).残留药物鱼毒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鱼死亡率分别为5.83%和14.17%,表明钉螺死亡率高于鱼类. 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1月内环境残留药物仍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泥敷灭螺15 d后环境残留药物对鱼类的毒性已明显减小.

    作者:吴子松;张晓胜;徐亮;张惠;邓启华;赵剑波;毛勇;杨羽;钟波;王天贵;许发森;邱东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种株间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的同源性及其PCR法检测单个尾蚴的敏感性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 血吸虫不同种株问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I、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作者:李洪军;梁幼生;戴建荣;陶永辉;汪伟;曲国立;魏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 TGR)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制备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Sj TGR基因片段.通过TA克隆技术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采用PCR技术成功地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TGR基因片段,TA克隆后DNA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长度为1791 bp,编码596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质量65 kDa,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与曼氏血吸虫TG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含有吡啶核苷酸二硫化物氧化活性中心CVNVGC序列,在氨基端含有谷氧还蛋白特征性的活性位点CPFC基序. 结论 Sj TGR基因克隆获得成功,为发展抗日本血吸虫新药及疫苗候选分子奠定了基础.

    作者:谢曙英;殷旭仁;华万全;曾小军;陈红根;梁幼生;高琪;余传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浓度氯硝柳胺悬浮剂喷雾灭螺效果

    目的 了解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实验室配成40.0、20.0、10.0、5.0、3.3、2.5 g/L和2.0 g/L高浓度SCN药液,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杀螺实验;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灭螺实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清水进行对照试验,观察3、7、15 d杀螺效果.结果 在不同用水量条件下,实验室2 g/m2SCN喷雾灭螺(有效成分含量0.5 g/m2)3、7、15 d钉螺死亡率为86%~100%;4 g/m2(有效成分含量为1.0 g/m2),钉螺死亡率为94%~100%;8 g/m2(有效成分含量2.0 g/m2),钉螺死亡率为98%~100%.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喷雾灭螺,3、7 d和15 d钉螺死亡率为86.08%~98.30%;随着用水量的减少,SCN杀螺效果下降不明显,而WPN杀螺效果下降较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和现场SCN喷雾灭螺时钉螺死亡率均高于对应的WPN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实验室SCN有效成分含量0.5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杀螺效果相仿;SC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2.0 g/m2杀螺效果相仿. 结论 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灭螺,既减少用水量又可达到较好的杀螺效果,大大节省灭螺费用,适用于水源缺乏或远离水源地区的灭螺需要.

    作者:李叶芳;王琳;神学慧;王和生;陈熙;刘琳;陈祥平;季伟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重组人IFN-γ对感染弓形虫孕鼠细胞免疫及垂直传播的影响

    目的 观察重组人IFN-γ对感染弓形虫孕鼠细胞免疫状态及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取BALB/c孕鼠60只随机分为阳性感染对照组、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孕鼠妊娠第8天用弓形虫速殖子攻击.治疗组于妊娠第7、8、9天用1 000 U IFN-γ治疗.所有各组孕鼠在妊娠第10、12天尾静脉采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水平.并在妊娠第12天解剖孕鼠,观察活胎率及胎仔脑组织弓形虫感染情况.结果 感染对照组及IFN-γ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在孕后第10、12天CD4+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倒置明显;但治疗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妊娠第10、12天CD4+T细胞显著升高,CD8+T细胞显著降低,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活胎率也明显升高,宫内胚胎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降低. 结论 IFN-γ治疗可以改善感染弓形虫孕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孕鼠免疫力,减少垂直传播概率.

    作者:黄连春;施文艳;陶如华;曹永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4~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探讨今后的防治监测策略.方法 根据广西区19个流行县(市)2004~2007年血防监测工作年报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4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粪便检查确诊,对26 345名当地居民查病,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在393名外来人员中发现9例血吸虫病人;粪检当地耕牛14 326头,解剖野鼠8 566只,均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累计在289个乡(镇)开展螺情监测,查螺面积12 095.1 hm2,共发现2个残存螺点,面积4.6 hm2.结论 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在监测中发现输入性病人和较大面积的残存螺点,提示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作者:张鸿满;黎学铭;谭裕光;阮廷清;林睿;江河;黄福明;欧阳颐;张陆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CD4+CD25+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下调的机制.方法 6~8周龄雌性队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口服血吸虫虫卵10 000个以及尾静脉注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0μg,每周免疫1次,共4次;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免疫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IL-4、IL-10与IFN-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静脉血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为14.7%,对照组为7.4%;实验组IL-10为29.2 pg/ml,对照组为11.0 pg/ml.与CD4+CD25-T细胞相比,CD4+CD25+T细胞主要合成IL-10及少量IFN-γ.CD4+CD25+T细胞显著抑制CD4+T细胞增殖. 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可能通过诱导CD4+CD25+T细胞和IL-10下调机体免疫应答.

    作者:杨江华;贺蕾;侯为顺;苏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筛选新的可能具有诊断意义的血吸虫蛋白分子,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血吸虫病人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15 d肝期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将结果通过Intemet送人NCBI Gen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利用蛋白质分析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经3轮筛选,共获15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测序,获得11个基因,其中5个为编码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的基因,1个为编码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的基因,其他5个分别为编码SjCHGC05315、SjCHGC01371、SjCHGC04782、SjCHGC05166、SjCHGC09769的基因.结论 从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批日本血吸虫基因,为血吸虫病新的诊断候选分子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作者:张云霞;王晓楠;张薇娜;沈际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目的 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 结果 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 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作者:蔡凯平;赵正元;李岳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资料,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7年的监测结果. 结果 2007年全国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为0.92%,比2006年下降了42.31%;80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均<5%;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0~60岁组;黄牛和水牛仍是主要感染家畜,总的家畜感染率比2006年下降明显;活螺平均密度为0.430 0只/0.1 m2,感染螺框出现率为0.06%,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7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6%,都比2006年有所下降. 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牛感染率和钉螺疫情已连续3年下降.

    作者:党辉;朱蓉;郭家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荆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调查

    荆门市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范围涉及6个县(市、区)42个乡镇294个村,疫区人口39万人.为准确掌握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对流行村进行流行类别调整,2007年以疫区村为单位,对所有流行村进行了血吸虫病普查.

    作者:陆静;丁兆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阑尾切片血吸虫虫卵检查结果分析

    嘉善县历史上曾是全国血吸虫病十大严重流行县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1985年经考核审定,全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从1986年起进入巩固监测阶段.2001~2003年,我们对嘉善县第一、二人民医院35岁以上阑尾手术病人的阑尾切片进行钙化血吸虫卵沉积监测,以期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曹纳新;李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试点健康教育效果

    血防健康教育对于疫区居民普及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减少血吸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于2003-2007年在公安县血防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夹竹园各闸口两个乡镇开展了健教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越耀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洱源县前甸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握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和流行动态,为制定全县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有关要求,2007年完成了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前甸村的监测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武良;杨文灿;李艳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永胜县新民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3月在云南省建立了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开展为期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本文就监测点之一永胜县星光华乡新民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史记梅;杨从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丹阳市肠道线虫病监测

    丹阳市采取以集体驱虫减少传染源为主,结合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肠道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现将1992、1995、1999~2006年丹阳市肠道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应洪琰;朱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楚雄州血吸虫病防治现状调查

    楚雄州属血吸虫病高原山丘型轻、中度流行区.州内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楚雄市、禄丰县的10个乡(镇)28个行政村305个自然村,历年累计共查出病人8 021人,晚期血吸虫病人87人,病牛748头,钉螺面积1 000 hm2,两县分别于1986、1993年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陈耀宗;鲍建忠;华明贵;王建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5~2007年都昌县花桥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2005~2007年对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都昌县花桥村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基本情况花桥村属湖沼型疫区.全村人口1572人,耕地面积64.40 hm2,其中水田36.27 hm2.居民主要从事水稻、棉花种植和外出打工,辅以草洲放牧、水上运输和捕鱼、虾等.

    作者:黄昌保;张宝龙;付华民;邹小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沉螺池阻截山丘地区沟渠钉螺扩散的效果

    湖北省荆门市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许多大型河流两岸有钉螺分布,群众为了农业灌溉,在有螺河边提灌引水,导致钉螺向沟、农田、村庄周围蔓延.为控制钉螺扩散,近年来,本市投资修建沉螺池.为了解沉螺池阻螺效果和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一处沉螺池进行了观察.

    作者:丁兆军;李正松;王道芬;张官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起归国劳务人员恶性疟疾疫情的调查处理

    江苏省东海县属非恶性疟疾流行区,但由于近年来劳务输出,到非洲经商人员增多,在这部分人群中恶性疟疾时有发生.2008年4月本县发生一起归国劳务人员恶性疟疾疫情,在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东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了调查处理.

    作者:张振宇;吴同浩;葛恒明;孙玲莉;马进;臧丽;陈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5~2007年汉寿县凤阳冲村血吸虫病监测

    湖南省汉寿县凤阳冲村于2005年4月被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为了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于2005~2007年对凤阳冲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未龙;欧阳善文;王一林;李艳;王恬;李晓阳;贾铁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苏州市农村不同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

    资料表明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4%~9%[1].为了解苏州市弓形虫感染状况,我们对苏州市农村不同人群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

    作者:徐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111例临床观察

    本站采用吡喹酮免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11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晚期血吸虫病11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其中男性83例,女性28例.年龄小为11岁,大71岁,平均50.3岁.

    作者:郑梦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KABP)的状况,为制定预防血吸虫病再流行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07年选择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粤中4区,每区按经济发展程度高、中、低随机抽取22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每点选择来自疫区>10岁的流动人口500人,调查龙门县来自非疫区的人群作为对照.采用血防KABP问卷调查,统计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信念及行为的正确率.结果 调查22个县(市、区)来自疫区人群7 047人和非疫区人群233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2.32%、1.72%,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79.09%、79.83%,血防信念正确率分别为2.24%、0,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45.55%、47.21%.另外,在流动人口中知道如何感染血吸虫的占30.07%;认识钉螺的人数来自疫区的占50.73%,来自非疫区的仅占8.15%.认为自己患血吸虫病后对其他人没有影响的占67.63%.有在野外大便史的占59.41%,7.14%的人有经常野外大便的习惯.88.29%的人不知向何部门报螺.27.95%会到明知可能感染血吸虫的区域接触水体,34.11%的人不愿意接受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结论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KABP是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应重视对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干预.

    作者:黄少玉;张启明;林荣幸;骆雄才;李建中;邓卓晖;张贤昌;黄金龙;尹冬梅;吴景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初步开发

    目的 开发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方法 使用C++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对血吸虫病疫情报表实现ASP,NET形式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可完成各种疫情数据录入、汇总、贮存、查询,并可输出各级疫情报表、个案卡、花名册及统计图表,实现规范打印等功能. 结论 实现网络直报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可节约人力资源.

    作者:彭孝武;朱惠国;王加松;李飞飞;胡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丘陵山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反复喷粉灭螺效果

    目的 观察丘陵山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反复喷粉的灭螺效果.方法 选择5个丘陵山区有螺环境为试验现场,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进行反复喷粉灭螺,并进行近期和远期灭螺效果观察.结果 近期效果:5个有螺环境中,有2个经1次喷粉灭螺后近期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即达100.00%;1个经2次喷粉灭螺后近期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达100.00%;1个经2次喷粉灭螺后复现钉螺1次,经再次喷粉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达100.00%;1个经反复5次喷粉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呈逐步提高,当年分别达到99.35%和99.25%.远期效果:5个有螺环境经反复喷粉灭螺6次,连续3年均未查获活钉螺. 结论 喷粉灭螺效果好、便于操作、不依赖水源,适合丘陵山区灭螺;丘陵山区一般有螺环境采用喷粉法1~2次即可消除钉螺,复杂环境反复多次喷粉灭螺也可有效消除钉螺孳生.

    作者:陈世军;李水明;吴晓军;陈锡庆;章荣平;张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 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 8、0.004 5、0.003 9只/0.1 m2. 结论 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作者:胡卓辉;洪献林;王鑫英;胡美珍;胡神助;范云龙;张晶;胡广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效果

    目的 掌握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基本救治情况,并分析救治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7年湖北省晚血救治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全省共救治晚血病人20 899人,腹水型、巨脾型、结肠增厚型、侏儒型分别占71.29%、26.56%、1.80%、0.35%.男女性别比为2.23:1.平均复治率77.62%,实际救治率96.01%.临床治愈率16.73%,好转率80.07%,治后死亡率3.20%. 结论 经过4年的免费救治,晚血病人总数和新发晚血病人趋于稳定并缓慢下降,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达到了症状改善、病情好转的基本救治目标.

    作者:肖瑛;戴裕海;朱惠国;刘冰;朱红;周晓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估算慢性丝虫病患病人数.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所调查乡(镇),在抽取的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调查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 75个流行县共调查249个流行乡(镇),708个流行村,703489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74例.患者以象皮肿为主,占92.88%;年龄以>60岁居多,占89.91%;病程以≥20年者为主,占93.62%.全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0.10%.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推算数为24 103人. 结论 江西省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众多,关怀照料工作任务繁重.

    作者:龚艳凤;李志宏;金锦扬;张昆照;郑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系统,为及时处置突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全市设立13个监测点,开展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监测查病,监测调查历史有螺区和输入性钉螺等.结果 当地居民查病23 426人,血检阳性率为0.38%,居民感染率为0;外来渔船民等流动人员监测查病3 401人,血检阳性率为0.62%,外来居民感染率为0.029%,发现1例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人.查出钉螺复现面积1.38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未查到输人性钉螺.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率为34.90%. 结论 南通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残存钉螺孳生;有外来输入性病人存在,对本市血吸虫病的再流行将会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应加强疫情预警监测.

    作者:丁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建三改防治湖沼垸内型地区血吸虫病效果

    目的 了解湖沼垸内型流行地区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一建三改)和人群化疗措施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 在潜江市血吸虫病疫区选择不同疫情的8个村为试点村,对居民的一建三改设施进行现场凋查,检测构筑物合格率和寄生虫卵死亡率、大肠菌群值、氨氮及综合治理措施后疫情变化.设未进行一建三改的1个村为对照村.结果 8个村所建沼气池合格率为85.78%,血吸虫卵死亡率为100%,蛔虫卵死亡率95.83%,粪大肠菌群值由进料口4×10-5~4×10-7至出料口4×10-3~4×10-5,氨氮有所增高,保氮率96.81%;钉螺密度与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9%及93.85%,较对照村下降显著(P<0.01);人群感染率下降51.97%,耕牛感染率下降65.95%,与对照村比较下降非常显著(P<0.01). 结论 一建三改结合人群化疔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作者:王文梁;朱方平;熊元强;刘凤春;孙华山;章伟;何其林;张力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人血防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住院病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以及对血防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方法 调查以随机问卷式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结果 患者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9.0%、86.2%,其中农民与职员之问血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P<0.01);男、女患者之间血防行为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健康教育形式以听广播、看电视、血防查病咨询、医生传授受欢迎. 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血防知识知晓率较高,正确行为形成率略低于知识知晓率.

    作者:胡年莉;赵耀升;付正银;何亮才;彭孝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沼垸内型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调查

    目的 掌握湖沼垸内型重度流行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外出地区和外出期限等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建立血防健康档案等措施.结果 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33.39%,血检阳性率为20.94%,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3.30%和18.99%,男性高于女性.在本市企业务工者和在广东、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4.31%和17.79%;40~岁年龄组感染率高为24.92%,小学以下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感染率分别为23.78%和19.11%. 结论 由于漏查漏治,湖沼垸内型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严重.疫区政府和血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类人群的管理和查治力度,杜绝和控制其传染源向非疫区扩散和传播.

    作者:张玉其;徐乾成;王正才;熊元强;田建平;张娟;张瑞;杨伏玲;孙维山;章伟;杨晖;杨荣;胡合举;王文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搅拌荡洗机用于血吸虫病粪检查病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搅拌荡洗机在血吸虫病人群粪检查病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益.方法 采用搅拌荡洗机集卵法(机械集卵法)和常规集卵法开展人群查病,对用工人数、用时、用水量、检出率、交叉污染、平均费用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应用搅拌荡洗机开展人群粪检查病较常规集卵法节省用工50%,每份标本平均耗费时间较常规集卵法少8.2 min,节约用水1.33 kg;虫卵检出率提高33.3%(X2=4.900 0,P<0.05),无交叉污染发生;每份标本平均节省费用1.3元. 结论 搅拌荡洗机在人群粪检查病中综合效益明显,有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陈伦超;黄文荣;王绍平;张徐周;何坚;裴光旭;程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

    血吸虫具有不同于其他吸虫的特殊生殖发育特点及致病机制,从血吸虫的生殖发育人手,加强对血吸虫抗合抱、抗生殖、抗卵胚及其他抗病免疫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血吸虫的生殖调控机制、寻找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或药物靶标、开拓防治血吸虫病的新思路.而对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作者:夏艳勋;李国清;林矫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浙江省达标后首例病原学阳性历史慢性血吸虫病

    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迄今已有15年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及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1].但在2007年7月发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首例本地病原学阳性历史遗留慢性血吸虫病人.

    作者:俞丽玲;朱明东;林丽君;严晓岚;张剑锋;李理;闻礼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1例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43岁,2008-07-19因右上腹疼痛人南通市某医院治疗,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实施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造影+T管引流术,术中发现胆管中有华支睾吸虫,T管引流胆汁中可见寄生虫,嘱抗寄生虫治疗.

    作者:陈杰;丁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传播控制地区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应城市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其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与疫情监测网络不健全、应急反应不及时、工作效能低下,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2005年按湖北省血防机构改革要求实施血防机构改革后,问题尤为突出,给血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作者:丁明;黄友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资料整理工作进展顺利,在各流行省认真核对全年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审核全国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析结果通报如下.

    作者:郝阳;吴晓华;郑浩;王立英;郭家钢;夏刚;陈朝;周晓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病感染免疫学》出版启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