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脑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征. 方法:按ICD-10诊断标准收集68例AD患者和89例VD患者,使用问卷调查、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及认知功能筛查量表(CASI C-2.0)评定. 结果:AD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BPSD等方面与VD有显著差异. 结论: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征有各种差异.
作者:陆蓉;张廉;吴瑞枝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实证病例讨论人格障碍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问题. 方法:对66例人格障碍患者作2~16年前瞻性随访调查分析,使用DSM-IV中亲情功能总评(GARF)及社会和职业功能总评(SOFAS)评价病例的社会功能状态水平. 结果:纵向资料分析及功能水平综合评价提高了人格障碍的诊断可靠性,医患治疗联盟保障了患者的疗效. 结论:应注重筛选人格障碍病例,努力构筑有效及持久的医患治疗联盟.
作者:张勉;路戌庄;陶学良;王学文;梁海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氯氮平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探讨药源性肥胖的可能成因. 方法:对2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予氯氮平治疗18周,监测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体重变化. 结果:治疗前患者ISI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经氯氮平治疗后,患者体重均有增加;ISI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正常对照者.治疗前后ISI差值与氯氮平剂量、体重变化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氯氮平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阻抗(IR)可能是药源性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张文跃;王新达;陶建荣;罗祖彬;徐慧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从神经递质与神经内分泌角度探讨抑郁症的生化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15例抑郁症患者和27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5-羟色胺(5-HT)含量及血浆催乳素(PRL)含量、地塞米松抑制实验(DST)皮质醇含量. 结果:抑郁症组血小板5-H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基础皮质醇及服地塞米松后皮质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DST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抑郁症的5-HT能假说能解释其某些内分泌功能紊乱.
作者:陈珏;肖泽萍;林治光;王克勋;蔡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白天主观困倦程度. 方法:采用SAS 8项症状问卷、Epworth量表对30例SAS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 结果:病例组以睡眠时打鼾、夜间憋醒、易醒、白天打瞌睡等症状较常见,病例组白天主观困倦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SAS患者白天主观困倦程度较高,需要进行适当的医学干预.
作者:岳伟华;张纪水;刘破资;郝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万拉法新对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和副反应. 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的病人用万拉法新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其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副反应. 结果:万拉法新治疗广泛性焦虑的有效率为76.7%,痊愈率为55.0%,副反应较轻. 结论:万拉法新对焦虑症治疗安全而有效,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作者:李俊宝;张向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不同时段癔症症状及相关因素的变化特点. 方法:对我院住院的癔症患者按1989~1995、1996~2001年划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 结果:B组20岁以下者明显少于A组;男:女显著小于A组,与计划生育有关的诱因明显少于A组,原因不明或躯体患病诱发显著多于A组.B组失音失语、痉挛发作、漫游、假性痴呆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精神障碍发生率高于A组.B组转换型低于A组,分离性高于A组. 结论:随着时代的变化,癔症的症状及相关因素有某些改变.
作者:周朝当;张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抑郁症的血浆β-内啡肽及其他神经内分泌改变.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抑郁症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及其他神经内分泌进行测定,并与正常人对照. 结果:患者组的β-内啡肽(β-EP)、生长抑素(SS)、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白细胞介素-6(IL-6)高于对照组,生长激素(GH)低于对照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催乳素(PRL)、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两组无差异. 结论:抑郁症存在血浆β-内啡肽及其他神经内分泌异常.
作者:张宁;侯钢;方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可能引起猝死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测定精神疾病患者在氯氮平高剂量500mg/d第2、4周的QTd及QTcd,并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分析. 结果:氯氮平组在高剂量第2、4周的QTd和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论: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肌复极过程有影响,监测QTd及QTcd对预防大剂量氯氮平治疗时可能引起的猝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华生;吴光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纯的集体自信社交技能训练对社交焦虑症的疗效. 方法:对22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通过连续8周的集体社交技能训练,训练前后进行面谈和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及社交焦虑症自我测验(SPIN). 结果:EPQ中E、N、P分都有显著改变,个性由不稳定内向向稳定外向转变;SPIN的总分显著减少;社交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人际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结论:集体自信社交训练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有效.
作者:戴王磊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36例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精神障碍在脑外伤后1年内出现者占86.1%,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27.7%,脑电图异常率47.2%.精神障碍中以外伤性精神病性症状、脑震荡综合征、外伤后人格改变、外伤性情感障碍较多见. 结论:诊断时应对脑外伤史、临床特征、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综合分析.
作者:汤剑平;崔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服用氯氮平后引起血糖增高的有关因素. 方法:将血糖≥7.0mmol/L作为诊断血糖增高的依据,对116例服用氯氮平的患者进行调查,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16例服用氯氮平的患者中有17例伴发了血糖增高,发生率为14.7%.伴发与未伴发血糖增高两组之间年龄和家族史差异有显著性;而性别、体重指数、血脂、服药剂量及时间等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服用氯氮平的患者伴血糖增高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对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加强血糖的监测.
作者:李刚;王丽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各类长期上访者的特点. 方法:我院司法鉴定800例,其中长期上访案例为36例(4.5%),其中诊断偏执型人格障碍10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9例,偏执性精神病8例,无精神病7例,其它2例. 结果:不同上访者的上访内容、时间、目的及形式有所区别. 结论:从以上区别可作为鉴定诊断的参考.
作者:吴国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分阶段的心理社会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分阶段特殊的心理社会干预9个月,1年后随访.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疗效及预后. 结果: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随访,其治愈率、复发率及病残率均以研究组显著较好,SDSS总分也有明显降低. 结论:阶段性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以及防止精神症状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作者:丁利陆;刘丹;姜丽丽;王锦霞;程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血浆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及血液粘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6例精神分裂症、2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血浆ACA及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ACA及低切还原比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ACA及血粘度在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呈现出高水平表现,提示该两组患者有缺血现象.
作者:周桂桂;陈月琴;袁勇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副反应. 方法:5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分别以舍曲林和氯丙咪嗪治疗8周.采用强迫症量表(Y-BOC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 结果:舍曲林比氯丙咪嗪见效明显较早,治疗结束时,两组Y-BOCS分无显著差异. 结论: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氯丙咪嗪相仿,起效快,副反应少而轻.
作者:任泽华;郑瑞萍;蒋之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利培酮与氯氮平合并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反应. 方法:两药合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共12周,以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等评定其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结果:疗后PANS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有效率为76.5%.副反应较轻. 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可合并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作者:王树阳;张英杰;牛俊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氯氮平的流涎发生率高达64.3%[1],严重影响其服药的依从性.我们用异丙嗪对此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路英智;王法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氟西汀对治疗强迫症有良好的疗效[1,2],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平;贾金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了解帕金森病(PD)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情况.1 对象与方法PD组为本院神经内科病人,按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共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58~86岁,平均63.5岁;病程0.5~11年.对照组为同期我院老年病科体检的无神经精神及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5~82岁,平均62.9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作者:潘小平;杨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嗜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 对象与方法对象为1998年2月~200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符合CCMD-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共108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8~65岁,平均(42.4±10.1)岁.108例的饮酒史为5~24年,平均(11.6±7.5)年.饮酒量(以白酒50度计算)150~650ml/d,平均(332±129)ml/d.其中92例伴有吸烟.有精神疾病家族史15例,酗酒家族史42例.
作者:梁海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Alzheimer病(AD)的精神症状进行分析,为Alzheimer病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1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均为符合ICD-10及CCMD-3中Alzheimer病(AD)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人.共42例,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44~79岁,平均(66.4±7.6)岁;大学4例,高中8例,初中10例,小学及以下20例;病期6月~11年,平均(38.0±27.7)月.发病有精神诱因者24例.诊断老年前期型14例,老年期型28例.
作者:张溪;李丽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为1999年8月~200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病人,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6~45岁;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无酒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除外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作者:吕建宝;白培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有文献报道[1],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时加用氯硝西泮可缩短起效时间,减少副反应及自杀的发生率.本研究将氯硝西泮作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辅助药物进行双盲对照研究,观察起效时间、疗效及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长兰;张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慢性酒精中毒导致大脑萎缩者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为我院1981年1月~1998年1月期间住院患者,均符合CCMD-2-R慢性酒中毒诊断标准.共36例,均为男性;年龄31~68岁,平均(45.8±5.5)岁;酒精依赖5~28年,平均(13±6)年;饮酒史9~45年,平均17年;饮酒量90~720g/d(折合成纯酒精),平均(346±110)g/d.饮酒方式:单纯饮白酒17例,单纯饮啤酒4例,二者合饮15例;空腹饮酒占一半以上.
作者:陈飞;王庆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2001年在我院住院,以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27岁 ,因言语含糊,步态不稳,四肢抽动,双眼上翻,行为紊乱1月入院. 患者于1999年12月初感冒后忽然四肢抽动,口吐白沫,持续约1分钟后缓解.以后又连续发作几次,送当地医院住院10天.住院期间出现阵发性不识家人,记忆减退,躁动不安.12月14日转神经内科.
作者:刘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Turner综合征伴发精神障碍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报道较多,但二者同时伴发者罕见,现报告1例.
作者:郭艳梅;朱焱;苏林雁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农民.2000年6月有人让其服用甲基苯丙胺药丸,每日4~6粒,分1~2次服用.服后自觉思维活跃,工作效率提高,长时间工作无疲劳感.1周后,不服就出现疲劳、情绪低沉、饥饿感,服药后上述症状即缓解.
作者:刘铭涛;赵汝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女性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较为罕见,现报告2例.例1,42岁,已婚,有饮酒史15年,近10年每日必饮40~50度白酒500ml.因感冒停酒5天,随之出现失眠、大汗、肢体震颤、语无伦次、激惹、骂人、恐惧,认为邻居要杀她,说孩子也被害死,并听见空中有人骂她,哭笑无常.住院12天,痊愈出院.诊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戒断综合征.
作者:孙艳慧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性,42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既往无胃炎及急慢性肠炎史.以氯丙嗪550mg/d治疗,精神症状未控制.后改用氯氮平,渐加至500mg/d,有便秘和贫血现象,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2.7×1012/L,白细胞9.2×1012/L.
作者:潘立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自杀未遂的关系. 方法:采用自制的<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对1996年4月~2001年4月期间在我市急救中心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 结果:自杀未遂者以女性多见,年龄在25~35岁多;均有明显精神因素,依次为恋爱婚姻受挫、家庭内部矛盾、家庭经济困难或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自杀未遂的方式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关. 结论:自杀未遂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自杀方式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有关.
作者:兰利明;叶绿芝;赖根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 方法:以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患者36例,在住院前、住院第1、2、4、8周末进行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锥体外系副作用评定量表(ESR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反应. 结果:36例患者应用奎硫平治疗,PANSS总减分率70.21±16.46,平均显效时间(10.5±3.2)天,显效率69.4%,有效率91.7%,平均有效治疗剂量384mg/d.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头痛、口干、体位性低血压等. 结论:奎硫平是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的药物,安全性较高.
作者:胡光涛;谭孝琼;陈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研究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副反应,以氯氮平为对照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珍;欧阳筠淋;高淑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普通人群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死亡率、自杀诱因和方式.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普查1997~1999年上海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总数及死亡报告卡、区公安分局的自杀案例和区精神病防治办公室的精神疾病患者死亡报告卡. 结果:普通人群年平均自杀死亡率9.43/10万,精神疾病患者为274.45/10万.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应予重视.
作者:赵宝龙;杨栋元;施永斌;朱宏伟;刘月兰;季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国产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副作用. 方法: 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氯氮平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 结果:奎硫平治疗后PANSS总分减分率为50.4%,有效率为87.5%,氯氮平PANSS总分减分率为49.4%,有效率为85.0%.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EPS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结论:奎硫平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药物.
作者:徐美勤;彭海银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奎硫平是一种二苯二氮(艹)/(卓)类衍生物,是继氯氮平、利培酮和奥氮平之后的第4个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均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耐受性好.到目前为止,已有150万患者应用奎硫平治疗.现就奎硫平的药理、适应证和副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曹秋云;江开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6岁,诊断精神分裂症.氯氮平停用3天之后改用奎硫平,初始剂量50mg/d.10天后加至200mg/d,患者突然出现全身抽搐,每次约5分钟,隔2~6小时发作1次,54小时内意识丧失.前24小时用安定50mg分次静脉推注无效;后改用异戊巴比妥,每次静注0.5,6小时1次,连续用5次方控制抽搐.随后患者出现自语、傻笑、行为紊乱.再用
作者:韦盛中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40~1944年6月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对呈贡县开展人口研究工作[1],是中国早的自杀问题调查.万文鹏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基诺族进行心理卫生现状研究[2],1968~1978年基诺族自杀19人,1979~1989年自杀10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9.61/10万,认为基诺族自杀率不低,自杀手段激烈.于1980~2000年我省有关自杀研究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共25篇,译文6篇,其他论文中涉及有关自杀研究的10篇.
作者:姚坚;冯再昆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患者,女,24岁,农民.服用安定5年,每次服用30余片,后改用静脉注射,用法用量均不详.注射器及药品随身携带,随时自行注射.入院前3天,因断药而浑身难受,自服安定100片.出现喊叫、烦燥不安,以死威胁家人而入院.消瘦面容,神志恍惚,说话吐词不清,喊叫,威胁家人,要自杀.
作者:李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奎硫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反应. 方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单一使用奎硫平治疗,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 结果:疗后4周PANSS总分及三个分量表分值均有显著下降.常见的副反应为体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 结论:奎硫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李维亮;潘德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奎硫平和氯丙嗪双盲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系2001年住院患者,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5年;无严重躯体疾病;非孕妇、哺乳期妇女.共117例,随机分为两组.奎硫平组57例,男43例,女14例;平均年龄(23.9±5.6)岁;平均病程(3.9±1.0)年.氯丙嗪组60例,男4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4±5.5)岁;平均病程(3.7±1.1)年;以上资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张守来;李业光;许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与某些因素的关系的认识:1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精神病理学类型
作者:陈方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宋春晖同志:你询问有关精神药物要领的来信,已由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编辑部转来,仅这个人所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能有失偏颇,仅供参考。
作者:王祖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宋春晖医师:精神药物'的原文是Psychotropic drug。这个名称原先曾按日文译名译为'向精神药物',意思是指所有能够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包括能够引起精神症状的药物'拟精神病药',和能够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精神治疗药物'。
作者:颜文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治疗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用药等治疗措施的依从执行程度,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依从性差颇为常见,包括拒药、擅自停药、自行改变药物剂量、不规则用药、不按时复诊等,常可导致疾病复发.有报告未能坚持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3%,坚持服药又能随病情调整药物剂量者复发率仅为16%[1].
作者:陈福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编辑:本文综合由10个单位16位作者所写的11篇稿件.欢迎有关临床上少见而能确诊的精神药物副反应的稿件.
作者:杨静艳;金峰;张德明;李文杰;全正中;王陶丽;李志猛;李卫东;魏勇;张溪;李丽梅;顾淑英;李艳珍;周云华;李春玲;苏宝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强迫症状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之一,也是药物治疗中常见的副反应,其发生率多报告在14%~25%之间,也有报道为3.5%(回顾性方法)或46%,可能与不同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检测工具、方法及对症状认识不同有关.Poyurovsky 等[1]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14%伴强迫症状.Tibbo等[2]发现,2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强迫症状,用氯氮平治疗时,超过10%的患者出现强迫症状.
作者:杨海晨;郭金宏;高欢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