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调查2001年3~6月院外200例患者接诊过程,发现存在着威胁患者生命或对病情不利的隐患.其原因为接诊护士经验缺乏、责任心不强,急救设备及措施不完善.因此,需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患者救治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避免医疗纠纷.
作者:杨小琼;李丽英;刘玲珍;马珍迪;赖利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新生儿出生后按照计划免疫程序需要预防接种乙肝疫苗,这项工作由医院护理人员完成,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后易发生硬结.本文分析引起硬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作者:彭秀英;许昌玉;展淑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白塞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典型临床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组成眼、口、生殖器三联征[1].口腔溃疡为本病常见症状,往往又是早出现的症状,多见于舌、口唇、齿龈、颊粘膜、软腭等各个部位,口腔溃疡每次发作时多则30余个,少则数个,患者疼痛明显,影响日常进食、讲话.我科采用甲硝唑药膜敷贴于口腔溃疡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淑娟;刘启华;李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冰袋作为物理降温的一种工具,经常被使用.传统的冰袋在使用上比较繁琐,在灌装冰块时较费时,冰袋的终末处理也较复杂,且由于冰袋的特殊形状,放置不稳,需扶持或约束,给护理工作带来不便.鉴此,笔者尝试制作一种简易冰袋,在临床使用30余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邵秋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糖尿病易并发皮肤软组织溃疡,特别是足溃疡,且久治不愈.在非外伤性下肢截肢患者中,因糖尿病足溃疡而截肢的患者占50%[1].所以,积极治疗糖尿病溃疡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糖尿病溃疡患者采用甲硝唑注射液、胰岛素与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换药,结合全身抗感染,控制血糖,加强营养等处理,取得了明显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银慈;王久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热敷法对静脉滴注极化液所致疼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在输注极化液过程中,采用不热敷(O组)、穿刺点周围热敷(A组)、穿刺点近心端10 cm热敷(B组)和加热输液管下段近穿刺部位(C组)措施,观察其疼痛发生率的变化及输液时间.结果4组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O组与A组、B组、C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P<O.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输液时间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P<O.01).结论热敷疗法可以使患者的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可显著减少输液时间,其中加热输液管下段的方法为有效.
作者:李俊凤;孔玉芳;李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将102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选用腹壁浅静脉穿刺和头皮、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套管针留置期间出现外渗、局部感染、脱管、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选用腹壁浅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有效、可行.
作者:刘月梅;魏红;李淑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特点、救治与护理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入院前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吸氧,控制抽搐;院内彻底、快速清除毒物,进行血液净化,加强支持疗法及护理是救治的主要措施.
作者:任晓芳;王守磊;时启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诊断、常见症状、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抑郁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综述.强调应重视癌症患者的抑郁症,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及时发现抑郁症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仝春兰;娄凤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对糖尿病健康教育要素进行综述.认为教育对象、教育内蓉、教育途经、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实施者等是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谢虹;刘纯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28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间质性肺炎(IP),给予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措施,6例治愈,2例死亡.提出做好病情观察、用药指导、PBSCT护理及出院指导可降低CMV-IP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汪菊萍;高磊;彭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85例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其治疗中及治疗后(1~2 d)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寒战发热、低血压及电解质紊乱.认为通过加强巡视、监测,暂缓置换速度,给予适量抗过敏药物及时补充电解质可防治不良反应.
作者:赵惠;李贻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3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提出针对患者的三大主症(发热、出血与肾功能损害),实施严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润莲;姚兰琴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液光量子疗法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4例急性白血病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照射组各27例.常规组常规输注血小板,照射组在此前采用血液光量子疗法照射,比较两组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输注有效率、临床效果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结果输注24 h后,照射组输注有效率和临床效果均显著优于常规组,NHFTR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血液光量子疗法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作者:仲春红;崔新;金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PTCA术中应用血管介入远端球囊保护器,以预防和减少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结果69例患者术后病情稳定,随访1~4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提示血管介入远端球囊保护器有预防AMI及急诊介入治疗时血栓脱落造成远端血管栓塞并发症的作用,提出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配合,是患者平稳安全的渡过手术期重要措施.
作者:赵萍;赵晓梅;默郦;曹艳杰;王玉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枸橼酸抗凝法行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将46例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HD患者按治疗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局部枸橼酸体外抗凝法HD治疗57例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无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法HD治疗40例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透析器和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治疗时间和超滤量以及透析前后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无1例诱发或加重出血,观察组的透析器和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治疗时间和超滤量以及透析前后血生化指标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局部枸橼酸抗凝应用于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鄢建军;耿哲;杜翔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方案护理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老年患者的舒适效果.方法将67例PTCA术后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采用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8 h腰背疼痛评分,入睡困难、排尿困难、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PTCA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赵皎皎;秦发伟;金海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治疗砷化物中毒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对27例急性砷化物中毒患者联合应用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并与19例非透析治疗患者比较(对照组)住院天数及肾功能等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缩短,肾功能及血、尿砷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联合应用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是治疗急性砷化物中毒的基础,而其治疗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透析和灌流护理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胡彩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回顾120例高原地区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指出做好消毒隔离,对症护理,给氧,饮食及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卫生宣教及随访工作是治疗和预防肺结核的护理要点.
作者:李玉梅;李晓帆;刘艳;赵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股动脉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对4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股动脉注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股动脉注射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王芳;卢春风;肖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浅部真菌侵犯皮肤造成皮肤癣病,常需长期用药,但效果不佳.鉴此,笔者将新外用药法应用于临床,治疗皮肤癣症2例,随诊2~3年,患者未再复发.
作者:刘润芝;姜树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鼻饲时一次性胃管末端与无菌针管乳头不配套,衔接处易漏气,至鼻饲时自针管推鼻饲液时易外漏,导致鼻饲量不准确,易污染被服.
作者:刘兰英;吴清;刘秀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由于输液架轨道及输液架与床的距离固定,单根输液器及输血器长度有限,在中心静脉通路输液过程中容易牵拉,导致静脉内置管滑出血管外,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易导致抢救不及时,同时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李家凤;李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半开放式病房管理及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开放式护理管理,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制的社会功能康复治疗表和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SDSS、NOSIE及社会功能各因子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半开放式病房管理及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效果肯定.
作者:李丽平;李遵清;李留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放疗后口腔粘膜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住院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全程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放疗后口腔粘膜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能有效减轻患者放疗后口腔粘膜反应,减轻患者痛苦,顺利完成放疗.
作者:张健华;林赛娥;张杨;黄少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实行健康指导对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对58例IGT患者进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健康指导,并随访1~3年.结果健康指导后患者血糖检查结果显著改善,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正常者显著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显著减少(均P<0.05);25例(43.1%)葡萄糖耐量正常,仅6例(10.3%)确诊为糖尿病.结论对IGT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延缓和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作者:刘剑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除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72例)常规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用SCL-90量表、健康信念调查表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心理障碍少(P<0.05),健康信念增强(P<0.01),生活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刘晓琴;孙光美;郝爱霞;万爱玲;尚玉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抽取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174名,均与患者共同生活,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7名.对照组常规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对照组于出院前,观察组于健康教育5次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估两组知识掌握情况;并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后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家属的知识掌握,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成爱萍;牛俊娈;王学雷;李文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分别于确诊后和手术前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手术中观察记录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前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可减低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
作者:刘翠荣;符雅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方法随机将化疗后出院的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出院后实行家庭随访.采用自行设计的白血病患者自我护理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的自我护理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感染及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行家庭随访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林霞;兰美安;郭健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1例PICC导管在腋静脉回折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成功调整导管位置.提出B超监控可动态了解导管位置,有助于处理导管回折.
作者:姜珍;徐旭娟;谢玉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将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中支持教育、部分补偿性护理、完全补偿性护理3种护理方法用于1例重症肝炎人工肝患者的护理.治疗前给予支持教育;治疗过程中给予完全补偿性护理;治疗后给予部分补偿性护理,以增进患者的自理能力,帮助其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护理,为其回归家庭、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平;李自琼;唐君;李仁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功能的康复护理方法,评价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2例)和康复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术后24 h开始进行肘、肩关节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内起搏器功能、并发症(起搏电极移位、肩功能障碍、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起搏器功能正常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康复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肩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宋葆云;杨巧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1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2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系统的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测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
作者:石霞;耿建英;葛许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将40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赛霉安和地塞米松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5-氨基水杨酸保留灌肠,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和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 05).提示赛霉安和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且价格相对低廉,适宜于长期用药.
作者:贾小红;李云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介绍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五年制护理专业<人际沟通>教材编写的背景和原则,分析其内容结构和特色,并对教学策略提出建议.
作者:王斌;周春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01级和02级大专护生210名,将01级护生(98名)作为对照班,02级护生(112名)作为实验班;对照班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沿用传统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果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P<0.05);多媒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引发学习兴趣.结论多媒体教学法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薛桂娥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在护理大专学生<护理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接受式教学法,比较学生对两种教学法的满意度.结果两种教学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团队协助精神,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团队协助精神;接受式教学法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增强方面学生满意度高.
作者:周梅;李艳菊;戚云虹;杨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通过剖析卫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内因,提出强化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施教措施.
作者:季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门诊及院外护理干预对哮喘惠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109例确诊的哮喘患儿分为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干预组进行门诊及院外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建立哮喘病历档案,发放哮喘知识手册,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系统的哮喘相关知识教育,院外随访,1次/月,向家长推荐相关书籍等;对照组仅在首次就诊时建立哮喘病历档案(内容同干预组),发放哮喘常识手册,1年后随访1次,观察记录两组患儿1年内哮喘发作、急诊及住院次数.结果1年内两组患儿发作、急诊及住院次数比较,t=5.71、6.86、6.93,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门诊及院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麦玲;徐润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对51例肾衰竭(ARF)患儿行血液透析(HD)170例次,发生低血压22例次(12.9%),低体温14例次(8.2%),失衡综合征9例次(5.3%).分析原因分别为不耐受HD,HD液温度偏低及血液和脑组织渗透压梯度、pH值急剧变化等.经对症处理,均好转,并按疗程完成HD.
作者:李冬云;郭汉萍;齐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将96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置入暖箱,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双下肢进行湿热敷.结果观察组复温时间(12.00±3.64)h、硬肿消失时间(3.02±1.49)d;对照组复温时间(20.26±5.63)h、硬肿消失时间(4.03±1.45)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提示暖箱复温配合湿热敷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游琼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调查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 099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生医院感染138例(12.6%),其中呼吸道感染78例(56.5%),泌尿系感染31例(22.5%),其他部位感染29例(21.0%).其发生与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侵袭性操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有关;而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结论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蒋国敏;牛桂林;唐小甜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