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女,49岁,2年半前出现左臀部肿胀不适伴局部隐痛,近5个月来左臀部肿块逐渐增大并突出,并下腹坠胀感及排便困难.一般情况: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困难,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检:腹软,下腹部轻度压痛,无腰大肌刺激,左侧臀部及会阴局部突出,质软,可推移.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肿瘤标记物均正常.
作者:邓文友;孙艳秋;黄晓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女47岁,无诱因头晕、恶心2天,晨起睁眼时感眩晕、黑朦l天伴右后颈部剧痛、顽固性呃逆、口齿不清、咽喉疼痛,无法坐起或站立,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活动障碍.当地医院MRI检查提示脑干梗死.体检:BP 142/83 mmHg,神志清楚,口齿不清,双侧额纹对称,右侧眼睑下垂、眼裂减小,双眼水平震颤,左侧瞳孔约5 mm,右侧瞳孔约2 mm,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稍向右侧偏,伸舌右偏,悬雍垂左偏,右侧软腭下垂,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四肢深感觉正常.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右侧跟膝胫试验欠稳准.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48.7 mg/L);血沉增快(38 mm/h);铁蛋白升高(654.8 ng/ml).临床诊断:Wallenberg综合征.
作者:张睿;肖新兰;黄江龙;尹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女,9岁.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口唇发绀、杵状指9年,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CT所示:心尖位于左侧,单心房,双侧心耳表现左心耳形态,房间隔未见(图1),心内膜垫完全未见显示,心房借两组房室瓣与两心室相连,室间隔上部延续性中断14 mm (图2),左心室无大动脉连接,右心室与主动脉相连接(图3),主动脉位于左前方,瓣膜呈三叶,主动脉窦见顺时针转位,左前降支与左侧冠状窦相连,右后方动脉窦与右侧冠状动脉相连(图4).右位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左位,主动脉弓下见粗大动脉导管直接与左侧肺动脉相连,走行迂曲,局部见线状狭窄,肺门区肺动脉呈三角形改变,左肺动脉干宽约为13 mm(图5);右侧肺动脉由主动脉弓上无名动脉外侧壁发出侧支血管相连,血管迂曲走行于纵隔内,管腔粗细不均匀,局部呈线样狭窄,右下肺动脉干宽约13 mm(图6).
作者:罗洪建;李仕广;刘家骥;蒋国元;罗义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例1 女,37岁.自觉腹部包块2个月,无压痛、无腹胀,包块逐渐增大而就诊,无恶心、呕吐、便血等不适.2个月前有结扎手术史,余无特殊.体检:腹软,右附件区触及女性拳头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腹部CT平扫:右侧盆腔见大小约59mm× 50 mm× 56 mm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缘清晰,肿块内见条片状稍高密度影,CT值约34 HU;肿块壁较薄,厚约2 mm,呈稍高密度,CT值约44 HU(图1A);增强扫描见肿块壁轻度强化,CT值约58 HU,肿块内部无强化,并见其位置发生变化(图1B).
作者:林洪平;肖大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女,33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许白黏痰,并咯少许鲜红色血液,每日约5~ 10 ml,无气促、胸痛、发热、盗汗症状.外院CT考虑左肺上叶感染性病变,结核可能性大.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黏膜炎症征象,刷片细胞学见较多中性粒细胞.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CA50均为阴性,ESR、RBC、HGB、痰培养、真菌涂片、抗酸染色均未见异常.患者随后在本院行18F-FDG、11C-Choline PET/CT检查及同机CT增强扫描(图1~8),左肺上叶可见大小约3.7 cm×6.7 cm×7.5 cm团块影,病灶内支气管稍狭窄,但未见截断,18F-FDG、11C-Choline显像均未见异常放射性摄取;同机CT增强扫描病灶部位轻度强化.手术切除左上肺病变送检,多切面切开时可见大小约6 cm×4 cm ×2 cm囊性区域,内含大量树枝状分支及血液,考虑左上肺海绵状血管瘤(图9、10).由于诊断明确,未行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作者:王朋;崔邦平;代文莉;邓鹏裔;田金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男,17岁.因间断腹痛半年,以左上腹为主,间断性呕吐,加重1周入院.无发热,无皮肤黄染.体检:左颈部、左锁骨下、双腋窝触及大小不等淋巴结,直径大者约2cm.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肿瘤标志物阴性.CT(平扫、增强):腹腔内左上腹巨大分叶状肿块影,大层面直径约19 cm(图1),与正常肝实质分界欠清,部分病变似自肝左叶外生性生长,胃受压右移,胰腺受压下移,病变前界达前腹壁,后界位于左肾前方.增强后动脉期示病变边缘及分隔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病变内亦可见多发弧形及条片形强化影,以病变前方及左后方显著,强化幅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图2);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病变边缘依然强化,较动脉期密度稍有增高,其内弧形及条片形强化影消失(图3),病变中央区未见明确强化,其周围病变大部稍有强化,呈渐进性.肝左动脉分支可见进入肿块内.胰腺、左侧肾上腺区、右侧腰大肌旁及腹膜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图4).
作者:王莉;刘冲;张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男,37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麻木乏力,逐渐向上发展并累及右下肢,尚能行走,继而出现腰背部间断性疼痛伴麻木感,伴小便充盈性失禁,并性功能降低,大便控制差.外院腰椎MRI检查示骶尾部占位.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饮食、睡眠欠佳,体重未见明显改变.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史、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体检:双侧睾丸无肿大,外生殖器无畸形;双侧腹股沟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王秋江;王骋;王荣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男,76岁,左上腹不适2天就诊,无压痛,无恶心、发热等症状.无石棉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外院CT提示脾区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行胸部及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可见左侧胸腔巨大软组织团块影,大小约为16.5 cm×16.2 cm×12.3 cm,边界清,密度欠均匀,与胸膜广基底相连(图1),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部分病变突破膈肌进入左上腹部(图3),左侧膈肌连续性中断,脾受压(图4).CT诊断为左侧胸腔恶性肿瘤性病变,左侧膈肌受累.
作者:张海燕;彭婕;张瑶;王远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男,72岁.2年前出现右侧睾丸肿大,伴有低热,不伴胀痛,不影响活动,无明显排尿困难,无恶心呕吐,同时出现右侧腹股沟区肿物,串珠样,患者未就诊.外院超声检查发现右侧睾丸及腹股沟区实性占位,行穿刺活检,病理提示为转移性腺癌,遂来本院进一步诊疗.患者近期仍有低热,食欲良好,体重下降约3 kg.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均正常.
作者:戚元刚;杨桂华;黄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男,55岁.于3天前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患者无自觉症状,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超声:左肾中极见一混合回声光团,边界清晰.CDFI: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CT柃查:平扫左肾可见一分叶状肿块影,大小约5.4 cm×8.0cm×6.0cm,其内密度不均,CT值约19~41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内见多发不强化坏死区,增强早期肿块轻度强化,CT值约42~49 HU,延迟扫描持续强化,CT值约52~71 HU,呈缓慢升高的强化趋势,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排泄期右侧肾盂处稍扩张,双侧泌尿系走行区对比剂显影良好,可见对比剂顺利进入膀胱,管腔未见狭窄、扩张及充盈缺损(图1~5).
作者:罗锦沛;李恒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女,67岁.因右侧眼眶突出5年,加重2年入院.体检:右侧鼻腔可见新生物,质软,右侧总鼻道见脓性分泌物.MRI检查示右侧筛窦、右侧眼眶、右侧额窦内软组织肿块,呈等T1、稍短T2及长T2混杂信号(图1、2).T2WI抑脂序列示瘤体以低信号为主,伴有稍高混杂信号(图3、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图5、6).CT检查显示病灶主体位于右侧眼眶内,可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4.6 cm x6.6 cm,平扫密度不均匀,肿块内可见条状及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跨区域膨胀性生长,向邻近眶外、右侧鼻腔、上颌窦、蝶窦及鼻咽腔内侵犯,向上突入右侧额叶,各区域病灶大小不等,边界不清.肿块突出眶外2.9 cm,右侧眼球被推挤至眼眶右外上方,邻近右侧眼眶内侧壁、右侧筛板及额窦骨骨质破坏(图7、8).
作者:陈林;邹子然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分析正常宫颈及宫颈癌组织的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DCE-MRI)扫描的特点,探讨其对宫颈癌分期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活检证实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40例(腺癌12例,鳞癌28例),进行常规MRI、多b值DWI和动态增强扫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比宫颈癌放化疗前后的多组不同b值时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卡方检验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宫颈癌放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并对比宫颈癌与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TIC类型.结果 12例腺癌和28例鳞癌的多b值平均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P<0.05).40例宫颈癌患者的TIC分布Ⅰ型2例,Ⅱ型31例,Ⅲ型7例;正常宫颈黏膜Ⅰ型33例,Ⅱ型7例;正常宫颈结合带Ⅰ型31例,Ⅱ型9例,正常宫颈肌层Ⅰ型35例,Ⅱ型5例.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的TIC类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708,P<0.05);常规MRI联合多b值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的诊断分期与临床分期的符合率为97.5%;宫颈癌放化疗前后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15,P<0.05);宫颈癌治疗前后的TIC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051,P<0.05).结论 多b值DWI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可以提高宫颈癌的分期准确率,并对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洁;王艳萍;林瑞贞;杜中立;吴雪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RI在产前诊断前置血管(V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VP的产前MRI表现.结果 产前MR1诊断VP的准确率为100%.中央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球拍状胎盘、帆状胎盘并发VP概率高,分别为1.1%、1.1%、1.47%、1.47%,脐带汇入位置异常并发VP概率高于胎盘位置异常(0.22%、0.13%).VP在不同切面上,T2WI FSE及SSFSE序列均表现为管状或类圆形断面流空信号.20例中8例在胎盘边缘走行,14例轴位走行方向白后向前,16例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走行方向自下斜向上.结论 MRI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V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谭昱;黄育斌;罗辉;江魁明;沈敏;钟熹;麦慧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PET/MR检查技术在评估胰腺癌肿瘤可切除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18FDG-PET/MRI及增强MRI检查.根据患者的PET/MRI、MRI影像资料分MRI组、PET/MRI组、MRI结合PET/MRI组,对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分别进行评估,依据患者临床结局及预后对比分析三组在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对各组评估结果之间的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PET/MRI与增强MRI对肿瘤不可切除性比较,(x2=4.708,P=0.043),具有显著性差异.增强MRI与PET/MRI评估结果比较,在诊断灵敏度(x2=5.103,P=0.037)、特异度(x2 =6.818,P=0.015)、阳性预测值(x2 =5.531,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与联合检查评估结果在诊断灵敏度(x2=8.589,P=0.006)、准确度(x2=5.647,P=0.028)、阳性预测值(x2=7.354,P=0.011)、阴性预测值(x2=12.355,P=0.001)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MRI与联合检查在评估结果比较中阴性预测值(x2=4.504,P=0.0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MRI与PET/MRI评估胰腺可切除性肿瘤大小(t=-0.829,P=0.761)、不可切除性肿瘤(t=-0.902,P=0.703)比较无显著差异,肿瘤边界对于手术能(x2 =0.188,P=0.664)否(x2 =0.255,P=0.614)切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MRI与增强MRI检查技术均可用于评估胰腺癌肿瘤可切除性,PET/MR的应用价值更高,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肿瘤可切除性参考信息,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郝利国;崔红升;孟鑫;张淑丽;王梓旭;周蕾;陈曲;申洪远;黄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脏皮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85例临床诊断为CKD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3.0T磁共振成像仪行肾脏斜冠状位IVIM-DWI(10个b值)检查.按照简化肾脏病膳食改良(MDRD)公式来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所得eGFR,参照慢性肾脏病分期将患者分为3组:即eGFR< 30 ml/min/1.73 m2(第1组)、30≤eGFR< 60 ml/min/1.73 m2(第2组)、eGFR ≥60 ml/min/1.73m2(第3组);分别测量计算各组肾脏皮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单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slow),微循环灌注系数(Dfast)、灌注分数(PF).比较3组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肾脏病患者肾皮质ADC、Dslow、Dslow数据满足正态分布;ADC、Dslow、Dfast、PF不同组间指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1组<2组<3组,P <0.05);ADC、Dslow、Dfast、PF均与eGFR存在线性相关性(r皮=0.620、0.628、0.575、0.619,P<0.05).结论 IVIM-DWI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技术,用于肾脏皮质微观结构观察和功能的测量,其参数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作者:刘永久;查云飞;李军;王兵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256层iCT基于Couinaud分段探讨乙肝肝硬化各肝段(Ⅰ~Ⅷ段)体积定量变化规律.方法 搜集本院行256层iCT肝脏增强扫描的受检者,其中经临床综合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硬化组),健康对照者48名(对照组).根据实验室检查指标,肝硬化组分别计算MELD评分,并分为M1组(MELD评分≤10分)、M2组(11分≤MELD评分≤20分)、M3组(MELD评分≥21分).通过iCT肝脏分段软件(Liver Segmentation)及Couinaud分段标准,测量肝脏总体积,得到标准肝脏体积(SLV);并逐段勾划各肝段形态,得到Ⅰ~Ⅷ段体积.肝硬化组肝段体积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MELD评分组间各肝段体积变化规律.结果 肝硬化组SLV为(532.3±143.2)cm3/m2,与MELD评分分值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82(P< 0.05),决定系数R2=0.67.与对照组比,Ⅰ段体积占全肝百分比增大,但在M1、M2组Ⅰ段体积增大,M3组Ⅰ段体积减小,呈相对性增大.Ⅱ段、Ⅲ段体积占全肝百分比逐渐增大,但Ⅱ段、Ⅲ段体积随MELD评分增加逐渐减小,呈相对性增大.Ⅳ段体积随MELD评分增加逐渐减小,但其体积百分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Ⅴ段、Ⅵ段体积及其占全肝百分比随MELD评分增加逐渐减小,但在M1组时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M2与M3组体积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Ⅶ段、Ⅷ段体积及其占全肝百分比随MELD评分增加逐渐减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各肝段体积随MELD评分改变变化规律不同,呈不对称性萎缩;准确评估肝硬化各段体积定量变化规律对临床精确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谭辉;樊秋菊;于勇;陈大治;贺太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浓度钆塞酸二钠短T2效应对T2W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以及结石的影响.方法 66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CP)分级A级33例,B级24例,C级9例,行MRI钆塞酸二钠增强前及肝胆期10、15和20 min轴位SSFSE T2WI和MRCP检查,记录对比剂在肝管、胆总管以及胆囊在T2 WI、MRCP上出现时间以及表现,分析其对胆道结构和病变显示影响.结果 对比剂引起T2WI上胆管信号降低(n=62),胆汁和对比剂分层(n=21),形成点状“充盈缺损”(n=6),在较宽大的胆管内对比剂形成浮云状低信号(n=2).低信号的对比剂沿胆囊内侧壁充盈,在胆囊底部似充盈缺损(n=35),浮云状低信号(n=18),线样低信号沿胆囊长轴直达胆囊底部(n=1).在T2WI上肝胆期肝外胆道各部分显影程度和时间与CP分级相关(肝管延迟10 min r=-0.393,P=0.001;胆总管延迟10min r=-0.416,P=0.001,延迟15 minr=-0.485,P<0.001;胆囊延迟10 min r=-0.365,P=0.004,15 min r=-0.329,P<0.001,延迟20 min r=-0.483,P=0.011),在MRCP上胆管显影也与CP分级相关(延迟10 min r=-0.555,P<0.001,20 min r=-0.372,P=0.002).3例胆囊结石和1例肾盂结石与对比剂难以区分.结论 钆塞酸二钠短T2效应影响胆道解剖结构在T2WI和MRCP上显示,而且与肝硬化程度相关,与胆道结石难以区分,建议这些序列安排在增强前进行.
作者:杨凤娇;张艳;高红;钟晶;叶佳;刘晓亮;吴建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CT表现与肾上腺乏脂性皮质腺瘤的差异,提高对肾上腺神经鞘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和51例肾上腺乏脂性皮质腺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钙化、囊变及强化方式等特点.结果 高血压病史或血压升高症状,神经鞘瘤较乏脂腺瘤更少见(P =0.001).病灶长径神经鞘瘤普遍大于乏脂腺瘤(P <0.001),而且神经鞘瘤长径多≥5 cm(P <0.001).平扫肾上腺神经鞘瘤密度与乏脂腺瘤相比更加不均匀(P =0.028),且平扫CT值神经鞘瘤高于乏脂腺瘤(P<0.001),而动、静脉期神经鞘瘤强化值均低于乏脂腺瘤(P均<0.001).神经鞘瘤强化程度较乏脂腺瘤低(P =0.008),而神经鞘瘤囊变较乏脂腺瘤更常见(P <0.001).结论 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乏脂腺瘤有差异.
作者:王全忠;郭华;高剑波;张丽英;韩雪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D-Ⅰ)青年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脑灰质体积差异,探讨BD-Ⅰ遗传相关的脑灰质结构改变.方法 搜集BD-Ⅰ型青年患者有精神疾病家族史18例、无家族史39例及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49名,运用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方法分析组间全脑灰质体积差异,并进一步对患者脑灰质总体积及有异常改变脑区的体积值与一般临床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躁狂量表(BRMS)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有家族史组左侧颞上、下回,右侧颞上回,双侧梭状回及双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小,右侧额极-眶额回、右顶上小叶及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增大;无家族史组双侧海马-海马旁回-杏仁体、双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小.BD患者组之间比较,有家族史组小脑蚓部灰质体积明显大于无家族史组.总体BD患者全脑灰质体积与病程呈负相关(r=-0.549,P=0.03),与PANSS阴性分呈正相关(r=0.479,P=0.01).结论 有和无家族史BD患者均存在脑灰质体积异常,前者异常脑区更广泛,小脑蚓部灰质体积增加更可能是与BD遗传相关的结构改变.
作者:邹文锦;邓文皓;张晓菲;崔立谦;张一智;成雄超;林鄞;李烜;杨婵娟;曹莉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总结胼胝体压部(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1 H-MRS特点,初步研究病灶持续存在时间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探讨SCC病灶持续时间与年龄、大横截面积、ADC值的相关关系,以病灶持续时间为因变量(Y),年龄(X1)、大横截面积(X2)、ADC值(X3)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求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病灶位于SCC中线区,单发,边界清楚,呈等/长T1、长T2信号,T2-FLAIR及DWI序列呈高信号,ADC图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平均经过18.4天后消失.MRS均未见明显异常表现.ADC值与病灶持续时间呈中度正相关(r=0.624,P<0.05),病灶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横截面积和ADC值(R2=0.618,F=2.924,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C值对病灶持续时间有正向预测作用(R2=0.389,F=8.277,P=0.013).结论 SCC可逆性孤立性病变的MRI表现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对其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根据其ADC值初步推测病灶持续存在的时间.
作者:方强;刘娜;曹鑫;张超;史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MRI特征.方法 搜集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经本院病理证实或诊断性放射治疗证实的20例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其中4例患者行磁共振波谱(MRS)、3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详细分析不同部位的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14±0.4)岁,发病部位依次为基底节区9例、侧脑室4例、左侧额叶3例、脑干2例、下丘脑-垂体2例.不同部位肿瘤的MRI表现不一:基底节生殖细胞瘤囊变出血多见,轻中度不均匀强化,5例出现不同程度脑萎缩,表现为同侧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变细,其中3例行MRA检查,2例表现为同侧大脑中动脉分支稀疏;侧脑室生殖细胞瘤出血多见;脑干生殖细胞瘤以囊变为主,呈环形强化;额叶生殖细胞瘤MRI表现多样,可呈实性或囊变;下丘脑-垂体生殖细胞瘤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增大.4例患者MRS显示病变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肌酸(Cr)峰降低,胆碱(Cho)峰降低或升高,均出现乳酸(Lac)峰.4例患者合并松果体区结节,5例患者合并垂体柄结节.结论 不同部位的颅内不典型生殖细胞瘤具有不同的MRI表现,掌握各种部位肿瘤的MRI特征,有利于提高不典型生殖细胞瘤的诊断率,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作者:刘孟辉;彭双林;刘建玲;欧阳丽蓉;邢妩;廖伟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胶质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13例胶质肉瘤均为幕上单发肿块,多跨脑叶生长.12例为原发性,1例继发性.囊性伴壁结节1例,囊实性3例,实性为主7例,完全实性1例,其他类型1例.6例实性为主胶质肉瘤呈脑膜瘤样外观,位于大脑凸面,瘤周水肿轻或无;1例实性为主和3例囊实性胶质肉瘤呈胶质母细胞瘤样外观.CT可见4例伴出血,MRI增强可见4例脑膜侵犯,其中1例破坏颅骨.光镜所见肿瘤细胞部分为圆形、肥胖形或多形性细胞弥漫排列,部分为胶原纤维样基质内梭形细胞不规则束网状排列,部分可见骨组织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DH1 R123H为阴性(3/3),1p/19q无杂合性缺失(2/2),其中1例IDH基因测序阴性.Ki-67增值指数15%~75%,平均43%.结论 胶质肉瘤以间叶成分为主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作者:康晓伟;卫一宾;唐兴;印弘;魏光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双源光子CT双能量扫描在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肺肿瘤患者(良性11例,恶性30例)的双能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通过测量得出肿块的动脉期CT强化值(CTAp)、静脉期CT强化值(CTVp)及动静脉期CT净增值(CTA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CT值(CTIAP、CTIVp)及净增值(CTIAV),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肿瘤之间CTAp、CTVp CTIAp和CTI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TAV和CTIAV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5;t=3.38,P<0.05);CTAV诊断良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6%、83.3%;CTIAV分别为72.7%、90.0%.结论 相对肺内肿瘤强化值,碘图CT值更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作者:刘国强;邢伟;陈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胸部CT扫描轴位图像的四个固定层面胸膜间距离之和计算气胸的肺压缩程度,以探索基于CT轴位图像更简便、精确的气胸评价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间本院73例气胸患者的胸部CT平扫资料,将层厚为2 mm的胸部CT数据导入东芝Aquilion ONE后处理软件Vitrea(Version6.5.8),测得的容积数据经计算得到的肺压缩值作为参考标准;将胸廓入口内缘至压缩肺尖边缘距离记为A,在胸部CT的固定三个解剖层面(气管分叉层面、嵴角层面、膈顶层面)分别标记压缩肺锁骨中线及腋中线的气体厚度(矢状面三线:沿锁骨中线矢状面测量三个固定解剖层面脏壁层胸膜间距离的三线分别记为B、C、D;冠状面三线:沿腋中线冠状面测量三个固定解剖层面脏壁层胸膜间距离的三线分别记为B1、C1、D1),计算距离之和(A+B+C+D)及(A+B1 +C1 +D1),将所得结果分别与CT容积测量法所测值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得出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根据肺压缩值与两组CT四线之和的结果回归分析,计算肺萎陷程度的公式为:矢状面三线Y=0.001 ×(A+B+C+D)+0.234(r =0.855,P<0.001);冠状面三线Y1=0.002×(A+B1 +C1 +D1) +0.247(r1 =0.867,P1<0.001).结论 基于常规胸部CT扫描轴位图像测量的CT四线法是计算气胸肺萎陷程度方便而准确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承;苏云杉;向述天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应用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探讨灌注参数与肺癌Ki-67阳性表达率的关系.方法 搜集临床经穿刺或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34例,采用东芝320排CT(Aquilion ONE,Toshiba Medical Systems,Otawara,Japan)扫描器对所有患者进行肺部动态容积灌注扫描,运用双入口灌注成像技术(DICTp)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得到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及灌注指数(PI);按Ki-67阳性表达率分为高表达(>50%)、中表达(26% ~50%)、低表达(10% ~25%)3组,分析各灌注参数与Ki-67阳性表达率的相关性.结果 BF与Ki-67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1,r=0.686),PI与Ki-67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P<0.05,r=-0.336),PF与Ki-67的阳性表达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 320排CT双入口灌注成像参数可评价肺癌Ki-67的阳性表达率,从而在术前为临床评估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参考.
作者:刘佩;岳松伟;高剑波;刘洋;宋雅信;刘甲;赵曦曈;常丽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初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强度与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术前行CT能谱成像且经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证实为NSCLC的患者48例,采用MaxVi-sion快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VEGF的表达.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LD-t检验对VEGF表达强度不同的患者间能谱参数进行比较;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观察VEGF表达强度与能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及40 KeV对应的CT值在VEGF阴性表达与中等阳性表达组间、弱阳性表达与中等阳性表达组间有显著差异,阴性表达与弱阳性表达组间无显著差异.碘含量、能谱曲线斜率和40 KeV对应的CT值与VEGF表达强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NSCLC患者CT能谱成像的定量参数能间接反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的相关信息,对于肿瘤生长方式、生长速度、转移、预后等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预测可能存在潜在的价值.
作者:王广丽;崔丁也;邓凯;张成琪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法构建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侵袭性的CT预测模型,探讨其预测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肺GGN的CT影像特征.采集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肺结节密度(纯磨玻璃结节或混合磨玻璃结节)、是否含有内核、大小、实性成分比例;采用评分法对空泡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三个影像特征进行量化评分,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CT特征在不同病理分组间的差异,利用神经网络法将病例随机分为培训组(103例)和检验组(100例),建立各CT特征与GGN病理之间的预测模型.结果 203例肺GGN中AAH 20例,AIS 26例,MIA 74例,I-ADC 83例.四组病理类型间的结节性质、直径、实性成分比例以及三个影像特征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于此数据而使用神经网络的“多层感知器”(MLP)建立预测模型.培训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0.6% (AAH 92.9%,AIS 38.5%,MIA 91.2%,I-ADC81.0%)检验组预测总体准确率为72.0% (AAH 50.0%,AIS 46.2%,MIA 72.5%,I-ADC 82.9%),各自变量在模型中的重要性WTMW/WTLW(0.270,100%),影像特征评分(0.263,97.6%),WTMW(0.099,36.7%),WTLW(0.097,36.0%),胸膜牵拉征(0.085,31.5%),血管集束征(0.084,31.0%),空泡征(0.051,18.8%),内核(0.027,9.9%),结节密度(0.025,9.4%).结论 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的GGN侵袭性CT预测模型可用于GGN病理侵袭性评估.
作者:崔效楠;赵颖如;李绪斌;叶兆祥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定量动态增强(DCE) MRI对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骨肿瘤患者61例(其中良性组21例,恶性组40例)并行DCE-MRI检查,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容量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及1分钟内初始曲线下面积(iAUC),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随后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找出两组的鉴别切点,并计算有统计学差异的各指标诊断恶性骨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Ktrans、KepiAUC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0.802、0.693,Ktrans、Kep、iAUC的佳诊断切点值分别为0.570(min-1)、2.467(min-1)、14.13,定量参数中Ktrans>0.570(min-),Kep>2.467(min-),iAUC> 14.13作为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标准,敏感度为92.5%、75.0%、80.0%,特异度为57.1%、71.4%、52.3%,准确率80.3%、73.4%、70.5%,阳性预测值80.4%、83.3%、76.2%,阴性预测值80.0%、60.0%、57.9%.Ve在良性组、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量DCE-MRI可以用于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其中Ktrans、Kep、iAUC为有鉴别价值的参数.
作者:高朋瑞;曲金荣;蔡启卿;张宏凯;李祥;王鑫;黎海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肿瘤源性骨软化症(TIO)责任肿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的23例TIO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23例TIO患者,男18例,女5例,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39.0岁,病程l~11年,平均4.4年;病变大径0.6 ~8.0 cm,平均2.8 cm;病变发生于股骨头5例,股骨颈3例,股骨下段3例,腓骨2例,下颌骨2例,上颌骨1例,颧弓l例,筛窦2例,鼻腔l例,坐骨直肠窝l例,膝关节内侧软组织1例,L5水平椎管内l例.21例有手术病理结果,其中16例诊断为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1例为低度恶性,其余均为良性),5例因未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仅诊断为梭形细胞肿瘤.11例行CT扫描,病变大部分密度均匀,部分有斑点状钙化,2例病变含有脂肪密度,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出血、坏死及囊变;CT值-16 ~ 107 HU,平均为41.0 HU,仅1例增强CT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骨内及颌面部病变边界清晰,软组织内病变边界模糊,骨皮质旁病变共8例,其中7例可见邻近骨皮质破坏.19例行MRI扫描,病变在T1WI上均为低信号,软组织内病变T2WI上为高信号,骨内及骨皮质旁病变T2WI抑脂像上为高信号、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钆对比剂(Gd-DTPA)增强均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 由于TIO肿瘤病理组织形态上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影像学表现有较大差异,仅依靠影像学定性诊断非常困难.但是CT和MRI均可发现及清晰显示病变,对于已经排除其他病因并且无家族史的成年低磷骨软化患者,CT和MRI的异常影像学发现可以做出提示性诊断,也可以用于TIO确诊者的术前评估和治疗随访.
作者:徐加利;余卫;王华;张慧勤;徐进;马宜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 选择因甲状腺结节拟行手术患者75例,术前均常规进行甲状腺DWI检查,分别测量不同b值DWI图像中单个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信号强度的比值(R值:R0、R800、R2000)以及高b值DWI图像中R值较低b值DWI图像中R值变化情况(Type-R800/0、Type-R2000/0、Type-R2000/800:Ⅰ型为上升型、Ⅱ型为平台型、Ⅲ型为下降型),再通过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评估上述诊断指标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共有良性结节53个和微小乳头状癌42个纳入结节测量和统计分析.(1)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R值中的R0和R2000,以及R值变化类型中的Type-R800/0、Type-R2000/0、Type-R2000/800,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间显著(P<0.05).(2)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R0(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26%和64.78%)以及Type-R2000/0(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81%和85.63%),可作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独立诊断指标(P值分别<0.05和<0.001);如果将R0和Type-R2000/0联合诊断,特异性可进一步提高(87.59%).结论 高b值DWI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作者:王代兵;王庆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木村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头颈部皮下,常累及大涎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病灶内常伴流空信号及条索样低信号,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多伴有腮腺周围、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灶周围常见皮肤增厚,皮下脂肪萎缩.结论 木村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窒检查,可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涂景恋;戴平丰;李百周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体素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作为扩散加权成像(DWI)的一种成像方式,已经逐渐应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中,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亦日渐增多,尤其在疾病良恶性鉴别以及肿瘤治疗反应评估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在阐述IVIM原理基础上,对其在腹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韩铮;刘爱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不同部位应用的稳定性.方法 分别对60例患者包括20例正常表现脑、肝脏及女性盆腔进行3.0 T GE磁共振8b值DWI序列扫描,使用工作站计算相关参数包括慢速ADC(D)、快速ADC(D*)、灌注相关体积分数ADC(f),每个部位选取3个观测点,脑区包括右侧额叶脑灰质、白质及基底节,肝脏为肝脏顶部、左叶及右叶,盆腔为子宫体肌、臀肌、髂骨骨髓,放置感兴趣区测量,分别计算比较各观测点的D、D *、f值的变异系数.结果 各部位D、D*、f值变异系数分别为:脑白质0.081、0.299、0.341;脑灰质0.092、0.292、0.297;基底节0.098、0.573、0.333;肝顶0.277、0.545、0.382;肝右叶0.324、0.553、0.352;肝左叶0.367、0.499、0.258;子宫肌壁0.096、0.629、0.197;盆腔肌肉0.101、0.945、0.95;髂骨髓腔0.19、0.481、0.365.9个测量点中D值的变异系数在三个参数中相对较低;三个部位中,脑组织3个观察点的D值及D *值变异系数较低.结论 脑组织的IVIM技术总体应用的稳定性优于盆腔及肝脏;各部位IVIM相关参数中,D值的稳定性好于D*及f.
作者:李祥;高朋瑞;张首宁;张宏凯;曲金荣;黎海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胰腺占位显示的情况及优重组参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胰腺占位患者的双能量CT(80 kVp/Snl40 kVp)增强扫描图像.将胰腺实质期图像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非线性融合重组,融合中心(BC)为胰腺占位与胰腺正常实质CT值的平均值,融合宽度(BW)分别设置为0、50 HU、100HU、200 HU、500 HU,终得到5组非线性融合图像.以常规线性融合(M=0.3)的图像为参考,比较各组非线性融合图像中病灶的对比度和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所有非线性融合图像质量均高于参考图像.实性占位BW=50 HU、囊性占位BW =0时CNR值高(P <0.001),主观评价结果示读片者倾向对实性占位选择BW =0~100 HU重建图像,对囊性占位选择BW=0~ 200 HU重建图像.结论 非线性融合技术显示胰腺占位优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推荐使用较窄的融合宽度(BW =0~ 100 HU)进行重建.
作者:王慧慧;刘婧;刘建新;曹新鸣;王子岩;王霄英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本院TAC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56例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化疗方案分为两组:5-FU组(A组)24例,雷替曲塞组(B组)32例.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期.结果 临床疗效A组有效率(RR)29.2%、疾病控制率(DCR)75.0%,B组37.5%、78.1%,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为9.86个月、8.80个月,B组为12.78个月、13.70个月,B组平均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均明显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用于TAC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5-FU相当,但雷替曲塞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田红岸;郑小宁;余开湖;李顺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因食管梗阻不能进食的晚期癌症患者补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术后患者营养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本院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的18例伴食管梗阻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耐受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的营养指标变化,包括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糖、尿素、肌酐、血Na+、血K+、淋巴细胞;采用汉化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生理机能、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在局麻下手术耐受性好,置管成功率100%;肠内营养后1个月、2个月BMI、Hb、血白蛋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并发症包括造瘘口处轻度疼痛7例、口周少量脓液3例、吸入性肺炎5例、造瘘管堵塞3例、黑便2例.术后1个月、2个月患者的生理机能、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因食管梗阻不能进食的晚期癌症患者补充营养创伤轻微、耐受性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肠内营养方法.
作者:刘再加;焦次来;程志刚;刘应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超选择性肝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S-TACE)联合肝区局部高频深部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选取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病灶>5 cm的原发性HCC患者,分成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每组各25例,A组采用单纯S-TACE治疗,B组采用S-TACE联合肝区高频深部热疗治疗.检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肝功能、sIL-2R、VEGF、IL-6、COX-2,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疼痛等)以及KPS评分,并随访生存期.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DBIL在A组患者治疗后第1周明显升高(P<0.05),B组治疗后第1周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4周KPS评分升高,但仅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血清VEGF及SIL-2R的含量均下降(P<0.05);两组IL-6水平在治疗后第1周和第4周下降(P<0.05);A组术后第4周COX-2表达增强(P<0.05),B组术后第4周后弱表达,甚至比治疗前更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第1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第4周IL-6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后第4周A组血清VEGF和sIL-2R含量升高(P<0.05),而B组中两者术后第4周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副反应发生率低(P<0.05).B组的2年生存率较A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ACE联合热疗可提高HCC患者KPS评分,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血清SIL-2R、VEGF、IL6及组织中COX-2变化可能与HCC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关.
作者:薄雪萍;崔现;金永民;金秀颖;朴学哲;权香兰;沈雄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生长特点.方法 搜集45例确诊为HAE患儿(≤14岁),运用CT、MRI评估儿童HAE病灶的一般特点,进行PNM分型,评价其生长特点.结果 肝脏P1病灶占11.1% (5/45),P2病灶占35.5%(16/45),P3病灶占15.6% (7/45),P4病灶占37.8%(17/45),88.9% (40/45)病灶大直径>5 Cm,71.1% (32/45)>10 em.转移共占62.2%(28/45),单个组织器官转移占20.0% (9/45),多个组织器官转移占42.2%(19/45),P1病灶无转移,P2病灶转移占56.3% (9/16),P3病灶转移占85.7%(6/7),P4病灶转移占76.5% (13/17),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占35.6%(16/45),淋巴结转移33.3%(15/45),肺11.1% (5/45).结论 儿童泡球蚴病灶较巨大(除P1病灶),易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及通过淋巴结转移,以多部位组织器官转移常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肝泡状棘球蚴病生长特点,对临床综合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高会艳;李伟霞;孙再兴;鲍海华;樊海宁;林洁;纪巧荣;管钰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与MRI形态学、表观扩散系数(AD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间85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乳腺癌的MRI特征并与Ki-67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5例浸润性乳腺癌Ki-67指数为5% ~70%,其中高表达58例,低表达27例;无腋窝淋巴结转移59例Ki-67均值为(30.08±13.342)%,伴有淋巴结转移26例Ki-67均值为(40.19±12.999)%,两组Ki-67指数差异性显著(P=0.002,<0.05);肿瘤伴有坏死29例Ki-67均值为(38.79±13.070)%,无坏死56例Ki-67均值为(30.27±3.632)%,两组Ki-67指数差异性显著(P =0.007,<0.05);肿瘤边缘清晰组与边界毛糙组之间Ki-67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0.05);Ki-67指数与肿瘤大小、ADC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在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形态学特征中,肿块坏死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对于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芹;牛庆亮;杜汉旺;郑召龙;朱亚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选择不同区域(即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测量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322例(良性142例,恶性180例),共358个病灶,术前或活检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所有病灶中央区及边缘区TIC类型,统计分析良、恶性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TIC类型分布有无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比较病灶中央区及边缘区TIC类型在不同诊断界值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灶中央区与边缘区TIC类型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病灶边缘区测量TIC类型且以诊断界值≥3级(即Ⅲ型曲线诊断为恶性)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且与选取病灶中央区测量TIC类型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35%、93.08%.结论 选择病灶不同区域测量MRI TIC类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存在差异,选取病灶边缘区测量TIC类型且以Ⅲ型曲线作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可以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
作者:赵欣;苏丹柯;阳君;金观桥;刘丽东;罗宁斌;康巍;赵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患者 女,10岁.因“反复抽搐1年”入院,近半年来发作频率增加.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无异常,病理征阴性.实验室检查: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16.68 ng/ml.CT检查:左侧额叶可见楔形低密度灶,CT值约13~36 HU,边界尚清,邻近颅骨未见骨质破坏(图1).MRI检查:左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可见斑块状长T1、长T2信号,FLAIR示病灶边缘环形高信号,内部低信号,灶周未见水肿(图2~4).增强扫描:左侧额叶病灶边缘呈轻度强化,内部无强化(图5、6).
作者:朱正红;梁奕;石敏;杜柏林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