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涪陵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调查

王大政;谭正勇;秦友权;郑磊

关键词:重庆, 涪陵地区, 医用诊断, 射线机, 放射防护, 照射量率, 机房面积, 合格率, 透视防护, 监测和评价, 卫生防护标准, 空气, 防护区, 基本情况, 操作, 卫生监督工作, 屏蔽室, 放射卫生监督, 放射工作人员, 结果和讨论
摘要:我们于1999年3月至2000年7月对重庆市涪陵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机房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一、材料和方法 1.对象:全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基本情况,机房面积,透视防护区,摄影操作处及机房门、窗空气照射量率。 2.监测条件与评价依据:依据《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和《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监测规范》DB32/001-92要求进行布点监测和评价。监测仪器使用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校正后的FJ-347A.X.γ辐射仪。 二、结果和讨论 1.基本情况:全区共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52台,其中200 mA以上X射线机13台,200 mA X射线机15台,100 mA射线机21台,100 mA以下3台,200 mA及以下X射线机分布于乡、镇一级,88.5%的机器为80或90年代产品。 2.X射线机房面积 全区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为61.53%,其中200 mA以上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为71.4%。200 mA以下的29台,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仅为57.1%。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基层经济条件差,领导对放射防护重视不够,机房多为旧房改造而成,未进行正规设计。 3.透视防护情况:全区用于透视的X射线机有45台,立位透视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监测585点,合格580点,合格率为99.1%。卧位透视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监测798点,合格789点,合格率为98.9%。配有影像增强系统全遥控X线机3台进行立、卧位透视时,其操作室空气照射量率均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4.摄片操作处防护情况:全区用于摄片工作的X射线机有45台,其摄片操作处空气照射量率超过30 mGy*h-1标准的11台,合格率为75.6%。其原因主要是未设置摄影屏蔽室或屏蔽室门为木质结构,观察窗以普通玻璃代替铅玻璃。 5.机房门、窗防护情况:对全区52台X射线机机房的门、窗的防护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机房门、窗外空气照射量率超过60 nGy*h-1标准的有13间,合格39间,合格率为75%,原因是机房门、窗防护铅当量不够或未设置2 m以上高窗。 今后应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落实放射防护设施的“三同时”。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督促超标单位加强整改,加强放射防护法规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领导及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使我区放射防护工作做得更好。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其辐射防护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ast Groth Factor,FGF)家族由一组在结构上相关的16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初发现的酸性FGF(aFGF,FGF-1),碱性FGF(bFGF,FGF-2),还包括一些原癌基因的产物,如int-2(FGF-3)、hst(FGF-4)、FGF-5和FGF-6,以及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FGF-7)[1]、雄激素激活因子(AIGF,FGF-8)、神经角质激活因子(GAF,FGF-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和4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似因子(FHFs)(FDF-11~14)及近发现的FGF-15和FGF-16。 与其他大多数FGF具有很强的广谱促细胞分裂作用相比,KGF是一种对包括胃肠道在内的各种类型的上皮细胞具高度特异的强促分裂作用的细胞因子。KGF在0.1~1.0 nmol/L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细胞DNA合成呈线性关系,小浓度时可使细胞DNA合成增加600倍[1]。 一、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分子结构 KGF是由Rubin等人在M426肺成纤维细胞中首先发现的,具有有丝分裂原的性质[1]。纯化的KGF蛋白是分子量为26~28 kD怕热怕酸的单体。此后相应的cDNA的克隆和测序表明,KGF属于FGF家族[2]。

    作者:傅成波;王宝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因子在放射诱导的正常组织急性反应中的作用

    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按出现症状的时间划分为:急性反应、亚急性反应和晚期迟发反应。急性反应与晚期反应的关系一直不明确,有人认为,急性反应中发生的事件在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正常组织放射损伤应按照引发损伤的原始事件、正常组织的病理生理反应和组织细胞动力学划分为:原始事件、修复稳定期和缓慢进展期[1]。因此,研究急性反应发生机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或延缓晚期损伤的出现就显得很有必要。 1.一般炎症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介导淋巴细胞穿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的分子机理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表达在淋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细胞粘附分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淋巴细胞穿过毛细血管迁移到组织中是炎症反应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在穿过毛细血管之前,淋巴细胞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从血流中心开始靠近毛细血管的边缘,经过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滚动、俘获等过程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内皮间隙穿过毛细血管达到组织中,这一过程需要许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如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选择素(包括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整合素、细胞粘附分子(CAMs)等。细胞粘附分子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CD54)、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

    作者:易俊林;蔡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胎儿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死亡规律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胎儿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的死亡规律。方法以流式细胞术PE-CD34+/FITC|AnnexinV/7AAD三色荧光法,多参数分析了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胎儿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凋亡、坏死和存活的时效和量效变化特点。结果受大剂量率γ射线1次5 Gy和8 Gy照射后,胎儿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的死亡是在照射后为期1周的连续性死亡,既有凋亡又有坏死,但是以凋亡为主;受大剂量率γ射线1次10 Gy和12 Gy照射后,胎儿骨髓CD34+造血干细胞则在受照后当天即大量坏死,在持续1周内全部死亡。结论受大剂量率γ射线1次照射后,造血干细胞在1周内发生了增殖期死亡而连续性空出所占据的龛位。

    作者:项莺松;杨如俊;唐古生;许熊飞;蔡建明;杨平;张明辉;刘书逊;曹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身辐射对小鼠巨噬细胞IL-12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γ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形态和IL-12基因表达影响的时效和量效特点,为放射损伤后的免疫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小鼠一次性全身照射,于不同时相点分离、计数腹腔巨噬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RT-PCR法检测其IL-12p35和p40的基因转录水平。结果①伤后巨噬细胞数量早期减少,后期恢复;②伤后巨噬细胞呈多形性和纤维状;③伤后IL-12p35转录水平降低,而p40转录水平增加;④照射剂量越大,巨噬细胞损伤效应越重,恢复越慢。伤后7d内以损伤改变为主,15d后以再生修复、功能恢复为主。结论全身照射后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形态改变,以及IL-12 p35的减少和p40/p40的增加,可能是免疫障碍的重要环节。只有同时检测IL-12 p35和p40才能正确反映放射损伤后IL-12的基因表达状态。

    作者:王延江;粟永萍;艾国平;冉新泽;刘晓宏;袁良平;程天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6~1999年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我们从1986年以来对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工业厂矿等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开展了个人剂量监测,现对1996~1999年的个人剂量结果进行分析。 一、仪器和方法 选用LiF(Mg,Cu,P)热释光元件,配备相应的剂量盒,并对剂量计、测量仪器系统进行仔细刻度。监测前元件进行退火处理。 剂量计均由市卫生防疫站放射卫生科负责发放、回收,送省放射防护所测读,监测周期为3个月,监测方法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的要求进行。

    作者:付承红;郭玉松;项俊武;姚梦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剂量147Pm内照射诱发小鼠细胞遗传突变抗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剂量147Pm内污染对红细胞和淋巴细胞遗传突变的影响。方法应用骨髓和血液嗜多染与正常染红细胞微核检测以及骨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8.5 kBq/g体重147Pm内污染可引起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增多(P<0.05或0.01)。然而,预先应用0.37,3.7和37 Bq/g体重的147Pm内污染动物,3 d后注入18.5 kBq/g体重的147Pm,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以及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则显著低于单纯高剂量147Pm组(P<0.05或0.01);并且某些细胞突变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147Pm内污染预处理,可在较长时间内诱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辐射适应性反应:147Pm内污染诱导的细胞适应性反应具有较宽的剂量范围;与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比较,嗜多染与正常染红细胞微核亦是较灵敏的辐射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杨占山;杨淑琴;朱寿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宁夏地区13台CT诊断设备的性能检测与评价

    目前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CT)已经广泛应用到诊断放射学中,其性能状况直接关系到影像的质量,而影像质量又直接关系医生对病人病变的确诊。1995年卫生部发布43号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按照该《暂行办法》,包括CT机在内的大型医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并取得《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1]。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拥有3 000多台CT机,并且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但部分省市对CT性能的检测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为了使该项工作得以广泛的开展,大型设备评审办公室应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所的邀请,对自治区16台CT机中的13台进行了性能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1.设备:主要采用美国Victoren公司生产的设备:①76-410-4130型性能检测模体,②76-421型性能检测模体,③76-411型体环,④660-6型CT专用电离室,⑤660型剂量读数仪,⑥76-414头部剂量模体以及未经曝光20.3 cm×25.4 cm(8 in×10 in)胶片、大头针,水平尺和有效长度为60 cm、小长度为毫米的直尺。

    作者:侯长松;金辉;卢桂才;彭显扬;张国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D34在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辐射所致造血功能障碍时造血干/祖细胞表面CD34抗原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斑点杂交的方法,初步检测了昆明种小鼠受6.0 Gy辐照后不同时相点时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其可能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放射损伤后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表达在受照后24 h即明显增高,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照后15 d时仍较正常时高50%。结论在此照射剂量时小鼠骨髓内残存的、具有造血功能的早期造血祖细胞在骨髓造血的内稳态遭到破坏后,可代偿性地迅速增加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数量,以加速造血的恢复过程。这可能是机体对损伤导致造血功能低下时的一种代偿性增生机理。

    作者:孔佩艳;罗成基;郭朝华;周燕虹;邹仲敏;施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湖北省1988~1998年放射事故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在我省应用广泛,涵盖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在辐射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不安全因素同时存在,甚至造成放射事故。本文作者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提高辐射安全的途径,减少危害。 一、资料来源 放射事故资料来源于历年放射事故档案。采用检阅与查证的方法予以核实,按《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分类、分级进行整理[1]。 二、放射事故概况 1.事故级别 据统计我省自1988~1998年的10年间,共发生各类事故18起(见表1),平均每年发生1.8起,与过去27年中发生大小事故49起、平均年发生率相同[2]。其中,放射事件4起,占22.2%;一级事故10起,占55.6%;二级事故、三级事故各2起,均占11.1%。我省10年间发生的放射事故多属一级以下事故,总计占77.7%。

    作者:范辉堂;胡荣祥;谢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铀氧化物在人体模拟肺液中的溶解特性

    目的研究现场采集的不同粒径铀氧化物在人体模拟肺液和相关的缓冲体系中的溶解特性。方法用Cascade采样器将氧化铀按粒径分级,观察不同粒径铀氧化物在模拟肺液和缓冲液中不同时间的累积溶解百分数。结果小粒径铀氧化物在模拟肺液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且溶解速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大。铀氧化物在HAc-NaAc体系中的溶解速率随酸度增加而加快,在碱性NH4OH-NH4Cl体系中溶解速率随碱性增加而加快。铀氧化物在Na2CO3溶液中易溶,在NaH2PO4-Na2HPO4体系中几乎不溶。结论小粒径铀氧化物在模拟肺液中溶解度较高。铀氧化物易溶于酸性HAc-NaAc体系、碱性NH4OH-NH4Cl体系和Na2CO3溶液,不溶于NaH2PO4-Na2HPO4体系。

    作者:于水;邹晓颖;仲伟强;王功鹏;郭力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应用凋亡和微核检测法预测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预测一直是放射生物学和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是肿瘤放射治疗方案尤其放疗个体化方案制定的关键。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已提出了许多检测细胞内在放射敏感性的方法[1]。其中微核(MN)检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2,3]。但是人们仍对将其作为预测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可行性有争议。有作者报告,MN发生率与克隆形成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但也有报告认为并不存在这种相关性。影响这种相关性的因素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细胞受照射时所处的细胞周期、双核细胞的百分比、DNA含量、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不稳定性和照后凋亡细胞的发生[4,5]。细胞受照射后凋亡的形成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的报道。近有报道认为,一些因素引起的凋亡的发生与MN的形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并认为凋亡和MN的形成都是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以后发生的,都和遗传物质受损有关。本研究采用3株人类细胞和两株啮齿动物细胞把辐照诱导的MN和凋亡与细胞存活率进行比较,对MN检测能否用来预测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潜在可能性进行了评估。探讨了凋亡细胞对MN发生率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细胞和细胞培养:利用3株人体细胞和两株啮齿动物细胞:SHIN-3为人卵巢腺癌细胞株,DU-145为人体前列腺癌细胞株,COLO 320 DM为人结肠腺癌细胞株,CHO-K1为中国仓鼠卵细胞,F9细胞为鼠畸胎瘤细胞。将细胞在37℃条件下,含95%空气和5%CO2的潮湿环境中进行孵育。

    作者:郭国祯;林海;张李燕;李豫蓉;惠延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甘肃庆阳地区放射防护调查

    甘肃庆阳地区现有各类医用诊断X射线机185台,分属1市7县146个乡镇的170个医疗卫生单位。我们自1995年开始对辖区内从事X射线诊断工作的单位进行了监督监测。 一、方法:检查X射线机房建筑、布局、防护设施、辅助防护用品等;查阅有关资料、档案、制度、X射线机型号、制造厂家、出厂日期、使用情况及工作人员基本情况等;利用西安核仪器厂研制的FJ-347AX*γ剂量率仪,按照《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中的监测方法,对使用正常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工作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进行监测。 二、结果:调查监测主要结果如表1~3。

    作者:曹慧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TGFβ1正、反义基因转染60Co照射HELF对TGFβ1及I型前胶原mRNA表达调控影响

    目的观察TGFβ1正、反义基因转染60Co γ射线照射的HELF后对其TGFβ1 mRNA及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进行基因稳定转染,转染细胞经PCR,DNA dot blot鉴定和RNA dot blot分析。结果选择5 Gy照射细胞,采用Lipofect AMINE将TGFβ1正、反义基因表达载体pMAMneo-TGFβ1和pMAMneo-Anti TGFβ1转入HELF,转染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出来,并且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诱导下培养。提取培养细胞的RNA和染色体DNA,转染细胞DNA与地高辛标记的neo特异探针杂交阳性,且可用neo基因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出276 bp的阳性片段。对提取的RNA用地高辛标记的TGFβ1探针和α1(Ⅰ)寡核苷酸探针经RNA dot blot分析表明,转染pMAMneo-AntiTGFβ1的细胞其TGFβ1 mRNA水平下降,而转染pMAMneo-TGFβ1的细胞其TGFβ1 mRNA水平则升高。对于Ⅰ型前胶原mRNA,前者表达水平比未转染细胞低,后者则略高。结论 TGFβ1反义基因转染60Co γ射线照射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可以使细胞中TGFβ1 mRNA含量水平减少,使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降低。

    作者:刘纯杰;王德文;高亚兵;熊呈琦;彭瑞云;崔雪梅;宋良文;张兆山;龙建银;王会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剂量丝裂霉素C对实验性肿瘤放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剂量丝裂霉素C(MMC)辅助放疗的可能性。方法大体测量荷瘤小鼠肿瘤变化,并用放免分析方法测定小鼠免疫功能。结果预先使用低剂量MMC使肿瘤缩小幅度较单纯放疗明显。放疗前12 h给予低剂量MMC,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P<0.05),并接近单纯荷瘤组。结论预先使用低剂量MMC可提高放疗疗效,并且明显改善放疗引起的荷瘤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其机理可能与荷瘤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并诱导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有关。

    作者:杨建征;曲雅琴;吴镇凤;梁硕;朴春姬;张海英;王献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庆涪陵地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防护调查

    我们于1999年3月至2000年7月对重庆市涪陵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机房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一、材料和方法 1.对象:全区医用诊断X射线机基本情况,机房面积,透视防护区,摄影操作处及机房门、窗空气照射量率。 2.监测条件与评价依据:依据《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和《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监测规范》DB32/001-92要求进行布点监测和评价。监测仪器使用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校正后的FJ-347A.X.γ辐射仪。 二、结果和讨论 1.基本情况:全区共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52台,其中200 mA以上X射线机13台,200 mA X射线机15台,100 mA射线机21台,100 mA以下3台,200 mA及以下X射线机分布于乡、镇一级,88.5%的机器为80或90年代产品。 2.X射线机房面积 全区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为61.53%,其中200 mA以上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为71.4%。200 mA以下的29台,X射线机机房面积合格率仅为57.1%。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基层经济条件差,领导对放射防护重视不够,机房多为旧房改造而成,未进行正规设计。 3.透视防护情况:全区用于透视的X射线机有45台,立位透视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监测585点,合格580点,合格率为99.1%。卧位透视防护区空气照射量率监测798点,合格789点,合格率为98.9%。配有影像增强系统全遥控X线机3台进行立、卧位透视时,其操作室空气照射量率均符合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4.摄片操作处防护情况:全区用于摄片工作的X射线机有45台,其摄片操作处空气照射量率超过30 mGy*h-1标准的11台,合格率为75.6%。其原因主要是未设置摄影屏蔽室或屏蔽室门为木质结构,观察窗以普通玻璃代替铅玻璃。 5.机房门、窗防护情况:对全区52台X射线机机房的门、窗的防护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机房门、窗外空气照射量率超过60 nGy*h-1标准的有13间,合格39间,合格率为75%,原因是机房门、窗防护铅当量不够或未设置2 m以上高窗。 今后应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落实放射防护设施的“三同时”。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督促超标单位加强整改,加强放射防护法规知识及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领导及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使我区放射防护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王大政;谭正勇;秦友权;郑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俄歇电子发射核素靶向治疗中细胞平均吸收剂量的计算

    目的给出一种新的方法,计算俄歇电子发射核素在细胞中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时细胞和细胞核的平均吸收剂量以及吸收剂量在细胞内的分布。方法俄歇电子单位路径的能量损失用多项式拟合,用解析方法给出点源在细胞或细胞核内的能量沉积,从而得到不同源-靶组合的S值。放射性核素在细胞中径向线性分布和指数分布,分别计算了细胞和细胞核的平均吸收剂量;以及放射源距细胞中心不同距离时对细胞吸收剂量的影响。光子对细胞或细胞核的剂量贡献忽略不计。结果平均吸收剂量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细胞的大小、俄歇电子能谱、核素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细胞核内的核素对细胞核吸收剂量的贡献远大于细胞质中的核素。结论俄歇电子在生物组织中的射程短,单位路径的能量损失高,能产生非常高的局部能量沉积。我们给出的细胞平均吸收剂量的解析计算方法计算速度快,结果可靠。

    作者:王运来;张良安;戴光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云南大理州医用X射线机调查

    医用诊断X射线是医用射线中应用范围广、受照人数多的一种人工辐射源。因此X射线诊断的放射防护成为医疗照射防护的重点。为了贯彻《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等法规,保障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安全,促进全州X射线工作者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大理州1个市8个县的放射单位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监督和换证检查。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取自1998~1999年放射装置的监测、监督和换证资料。 2.方法:①监测仪器:FJ-347A、X-Y剂量仪,WF830ID.T-。②监测方式:按照《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对全州1个市8个县144台X射线机的有用线束,照射量率(立、卧位透视防护区测试平面上的照射量率)外环境(门、窗等)进行监测。

    作者:张英;易寿生;文进生;刘宇珠;张艳丹;姚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确定度及其评估方法

    不确定度一词近使用频率颇高,那么什么是不确定度?它与我们过去所说的误差究竟有什么异同?如何评估、计算和表示不确定度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重温一下传统的误差理论。 一、误差概论 1.测量(measurement)和误差(error)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一组操作称测量[1]。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形形式式的测量。通过测量,人们才能对客观事物获得数量概念,即做到心中有数。测量是打开自然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今天,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而言,测量技术水平往往是衡量其进步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水平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例如实验方法和测量仪器的不完善,人们对于事物客观规律性认识的不全面,实验者本人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测量工作中的疏忽等,再加上被测量在数值上的不可通约性(即该数值不能以有效位数来表示),因而使得测量结果和被测量的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它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之中。

    作者:程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治疗性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核事故所致急性放射病极为少见,因此以治疗性急性放射病病人为对象,研究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作者介绍3例恶性血液病经全身大剂量照射后异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成功的病例,探讨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病例: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供者皆为HLA-Ⅰ/Ⅱ类抗原完全相合的同胞姊妹。其中性别和红细胞主要血型不同者2例,年龄29~43岁。 2.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测定:供者用G-CSF(日本Kirin公司)2.5 μg/kg,皮下注射,1次/12 h,共6~7 d,第6天起用CS-3000 plus(美国Baxter公司)分离PBSC 2~3 d。计数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数,半固体培养法测GM-CFU,结果见表1。 3.预处理方案:全身照射6.0~7.0 Gy(剂量率9.2 cGy/min),长春新碱2 mg,1次,足叶乙甙200 mg,1次,阿糖胞苷500 mg,2次,米托蒽醌10 mg,3次,环磷酰胺60 mg/kg,1次。

    作者:曾莉敏;陈菊梅;赵瑞;陈国瑛;王运来;李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27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放射诊疗医疗照射剂量

    本文作者对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开展多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医疗照射剂量水平调查,为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医疗照射防护提供参考。我们总结了127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放射诊治时各部位受照剂量,和21例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介入放射诊疗时各部位受照剂量。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本次剂量测量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的LiF(Mg,Cu,P)粉末剂量计,密封于外径3 mm的塑料管中,壁厚0.5 mm;测量仪器为FJ-377热释光仪,(北京核仪器厂产品);退火装置为HW-2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中国辐射防护院研制);仪器刻度使用经中国剂量科学院标定过的241Am源;上述条件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提供。 2.方法:①医院与病种选择:被调查医院选择了北京4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开展较多的三甲级医院。调查病种有:冠心病、先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等;介入诊疗术有:造影(冠脉、主动脉、颈动脉、左心室、右心室等),球囊扩张、放支架、射频消融、安起博器等;②剂量元件布放:元件术前布放于病人体表,术后取回集中测定。元件布放位置有:眉间(眼晶体),颈前正中(甲状腺),照射野(背侧胸6左侧心区),腹部(背侧腰椎2~3处),性腺(男性布睾丸表面,女性布腰骶关节部);③剂量元件测定:全部元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物理剂量室进行测定。测量条件:预热温度140℃,测量温度275℃,预热5 s,测量5 s,每个剂量元件的LiF粉末分3个平行样测定,每次测样8 mg,取测量平均值。所得数据经仪器刻度系统校正。

    作者:芦春林;阮明;贾德林;戴光复;寇明英;赵玉娟;李洋;赵亮;丁磊;李军;杨宏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