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程刚
12岁女童患哮喘病,服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5 mg,1次/d,同时服用酮替芬1 mg,2次/d.2 d后出现遗尿,每晚1次,第6天时遗尿增加到每晚3次.停用酮替芬后仍然遗尿.遂停用孟鲁司特钠,1周内无遗尿现象,再次服用该药又出现遗尿,停药后随访4月余,未出现遗尿.
作者:陈金月;茹爱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39岁.因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2次/d,2 d后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和Kussmaul征阳性,胸部CT显示心包及胸腔积液.停药和心包穿刺及胸膜腔穿刺引流术后痊愈.
作者:刘娜;扈江伟;侯彩妍;舒向荣;吴晔;李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47岁女性患者,因患食管炎服用增生平3片,3次/d,半年后患者出现恶心,黄疸.其TBil 122.2 μmol/L,DBil 108.0μmol/L,ALT 581 U/L,AST 277 U/L,GGT 125 U/L.停服增生平,患者经甘草酸二胺、茵栀黄、肌苷治疗8 d后,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TBil 94.7 μmol/L,DBil 81.2 μmol/L,ALT 162 U/L,AST 142 U/L,GGT 125 U/L.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作者:张俊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63例冠心病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阿昔莫司组(32例)和辛伐他汀组(31例).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的抗心肌缺血治疗,辛伐他汀+阿昔莫司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阿昔莫司500mg/d;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下降,辛伐他汀+阿昔莫司组TC、LDL-C、TG下降更为显著,并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辛伐他汀+阿昔莫司组除皮肤反应发生率较高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相近.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能降低LDL-C和TC,并能升高HDL-C,是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骆雷鸣;叶平;朱启伟;张灵;朱兵;杨雪;史军;张明华;刘国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名57岁女性右侧丘脑出血患者,因肌痉挛用巴氯芬5~15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停用巴氯芬改用盐酸替扎尼定1 mg,3次/d.服药后第2天,患者出现兴奋、欣快,思维紊乱,言语杂乱.血、尿、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正常,头颅CT未见新发病灶,内科及神经系统查体无新发体征.停用替扎尼定后,患者情绪逐渐稳定,未再出现类似精神症状.
作者:赵跃;谢瑛;郝永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利奈唑胺(linezolid,商品名:Zyvox)为合成的(口惡)唑酮类(oxaxolidinones)抗菌药,对肠球菌和葡萄球菌起抑菌作用,对链球菌的多数菌株起杀菌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控制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所致的系统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等.
作者:宣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名患者服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致肝功能异常.第1例为65岁女性高血压伴脑供血不足患者,长期服用降压0号和银杏叶片.2004年2月24日开始加用仙灵骨葆胶囊1.5 g,2次/d,6个月后体检发现其ALT和AST分别为85 U/L和93 U/L,停用仙灵骨葆胶囊,继续服用降压0号和银杏叶片.追踪随访,停药约20个月后,患者的ALT和AST分别下降为17 U/L和28 U,L.第2例为68岁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长期服用西沙必利,2004年1月患者开始服用仙灵骨葆胶囊1.5 g,2次/d.2个月后,实验检查显示:ALT 158 U/L,AST 123 U/L.停用仙灵骨葆胶囊,仍服西沙必利,并加服葡醛内酯200 mg,3次/d,连续服用15 d.约6个月后,患者的ALT为35 U/L,AST为23 U/L.
作者:杨毅恒;周艳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肝功能异常女性患者,56岁,于肝脏CT增强扫描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碘普罗胺注射液300 50 ml.10min后,出现面色潮红、胸闷、气促,随后昏迷.立即给予吸氧、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患者BP155/75 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急查血糖14.5mmol/L、WBC 13.74×109/L、血钾2.0 mmol/L.经输液、补充电解质、抗过敏治疗后,患者恢复神志.
作者:吴敏;蒋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非典型抗抑郁药虽比三环类抗抑郁药安全,但其超剂量应用可致严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本文介绍4种非典型抗抑郁药米塔扎平、文拉法辛、安非他酮及贯叶连翘提取物超剂量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其治疗.
作者:鱼爱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血栓栓塞性疾病并伴有各种中度疼痛的患者,常联合华法林和曲马多用于防止凝血和缓解疼痛.近年研究发现,曲马多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导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升高,增加出血风险.临床若需该2药联用,华法林的剂量应减少,以避免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作者:崔颖;刘治军;傅得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名82岁2型糖尿病男患者,用格列吡嗪5 mg,3次/d,治疗1~2年.然后,患者停用格列吡嗪,改用阿卡波糖50 mg,3次/d,并增加到100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出现昏睡.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糖2.1 mmol/L,ALT 62 U/L,AST 55 U/L.患者在静脉给予50%和10%葡萄糖注射液后逐渐清醒.停用阿卡波糖,改用复方α-酮酸片和水飞蓟宾.3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显示:空腹血糖6.2 mmol/L,ALT 30 U/L,AST 26 U/L.
作者:冯晋光;施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5-羟色胺综合征是一种由治疗药物引起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为5-羟色胺(5-HT)在神经系统内积蓄,过度激活突触后5-HT受体,导致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其临床特征为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及神经肌肉功能异常.本综合征常发生于抗抑郁药联用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时,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包括停撤可疑药物、密切观察、控制激越行为、给予5-HT拮抗剂、对症治疗、并发症的处理等.本综合征重在预防.
作者:张小澍;鱼爱和;耿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美国FDA继对儿童和青少年之后再次发出警告:应用抗抑郁药物的18~24岁青年患者,在用药初始1~2个月,其自杀意向和行为的风险增加.
作者:张亚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丹麦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5月29日报告了25例肾衰竭患者在使用含钆类造影剂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后的2周到3个月发展成肾源性系统纤维化/肾源性纤维性皮肤病(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ephrogenic fibrosing dermopathy,NSF/NFD).
作者:宣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男,79岁.因前列腺增生症并结石不定期口服诺氟沙星胶囊400 mg,2次/d,且剂量不断加大,6年后剂量增加到1 200mg,3次/d,患者面部开始出现色素沉着,不断加重,停药则变淡.
作者:曾健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蓖麻毒素(ricin)为提自蓖麻子的一种强效毒素,其对细胞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为抑制细胞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人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蓖麻毒素而中毒.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暴露的途径和剂量.严重蓖麻毒素中毒患者可出现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迄今为止蓖麻毒素尚无特效解毒药,蓖麻毒素类毒素疫苗尚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蓖麻毒素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将中毒效应降到低程度.
作者:王英;邱泽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患者女,46岁,入院诊断为脑梗死,首次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0.6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时,约50 min后突现严重烦燥、软弱无力、大汗淋漓;实验室检查:血钾2.7 mmol/L,ECG示T波低平,U波增高.治疗后血钾恢复至4.5 mmol/L,3 h后患者安静入睡,第2天症状完全缓解.
作者:李丽华;姜维;刘璐;张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碘普罗胺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使用碘普罗胺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4114例.分成2组:实验组2363例,于静脉注射碘普罗胺90~100ml增强扫描前2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对照组1751例,只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碘普罗胺.对2组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发生过敏反应15例(0.6%),对照组发生过敏反应35例(2.0%),2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程度:实验组轻度9例,中度6例,对照组轻度19例,中度16例,2组间轻度和中度过敏反应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增强造影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可降低碘普罗胺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而对过敏反应程度无影响.
作者:马素文;李坤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为一新的多靶点抗肿瘤药,能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肿瘤细胞增殖.临床研究表明,索拉非尼能有效治疗肾细胞癌晚期患者,并延长其无疾病进展期和总生存期,索拉非尼对其他癌症的作用也正在研究中.索拉非尼的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及腹泻等.
作者:丁丽;程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了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高血压的长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抗高血压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如心脏抑制、肾损害及血钾异常等,其目的为有助于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作者:温绍君;刘洁琳;刘雅;王佐广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