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淑珍;邸秀珍;顾钰
患者女,37岁.因纳差18年,反复双下肢浮肿12年,腹胀2个月,于2006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1988年因受惊吓及失恋刺激后出现闭经等内分泌紊乱症状,营养不良,无肝病史及其他病史.2001年因解大便困难开始自服牛黄解毒片4片,4次/d,约2年.2004年出现乏力,未引起重视.
作者:李雷;王慧芬;林芳;李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3岁.1999年确诊帕金森病(PD),已用左旋多巴(美多芭)187.5 mg,4次/d,治疗3年.2005年8月19日门诊复诊时因感震颤加重,有剂末现象(是指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每次用药后期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药效持续2h,情绪不稳,便秘,加服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和培高利特(协良行)25μg,2次/d.治疗后症状有改善,停用培高利特.2006年6月20日复诊前1周再次感到疗效缩短,每次药效维持2 h左右,加服吡贝地尔(泰舒达)50 mg,1次/d.服后疗效明显,但患者在服用吡贝地尔的第3天和第4天分别发作1次控制不住的瞌睡,持续约数分钟.第1次是在请客吃饭,与人交谈中突然睡着,约1~2min后醒来;第2次在家中吃饭中出现,约7~8min后醒来.此后一直服用吡贝地尔,剂量不变,未再有类似发作,但感易出现睡意.
作者:佘子瑜;佘子岳;陈海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3岁.因右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2个月,于2006年4月14日入院.患者当年2月11日因右侧肢体无力,口角流涎,言语不能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左侧侧脑室旁、底节区多发性脑梗塞.
作者:郝永玲;谢瑛;尤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17岁.因左中环指被机器碾压伤伴中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于2006年4月24日入我院手外科治疗,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7.0℃,P 80次/min,BP110/75 mmHg(1 mmHg=0.133kPa),R 20次/min.5月6日,为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缺血缺氧,8:25,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滴速70滴/min.
作者:李国英;袁志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疏血通对脑缺血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脑缺血组、脑缺血+疏血通治疗组、假手术对照组,每组24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制作脑缺血模型,疏血通组腹腔注射疏血通注射液0.2 ml/kg,脑缺血组及假手术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第3天达高峰.脑缺血+疏血通治疗组各时间点与脑缺血组比较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疏血通能够明显抑制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丽娜;刘芳;吴玉波;李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成本测算的研究模式和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将收集的ADR病例统计分析后分为3组,A组:因ADR住院治疗和住院期间发生ADR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B组:发生ADR但未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采用药物治疗者;C组:发生ADR但停药后自愈者;分别对3组病例给予不同层面的成本测算.结果:利用项目法和人力资本法可以分别测算出3组ADR病例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忽略隐性成本.继而测算出个人和医疗保险分别承担的比例,终可结合现行医药卫生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和预测.结论:通过上述ADR的成本测算模式,可加强对ADR相关费用的系统监测与分析,有效地改善整个医疗机构的成本效益,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医药费用的支出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秦侃;范鲁雁;赵林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CD20结合,结合后启动介导B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诱导B细胞凋亡和提高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1997年12月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用于治疗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单药有效率为40%~50%,联合CHOP方案化疗有效率达90%以上.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感染、心血管反应、血液学毒性、肝损伤等,程度一般为Ⅰ~Ⅱ级,大都见于首次用药,随着多次用药,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属非剂量限制性毒性,无骨髓抑制,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凌云华;陆益;吴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17岁.2005年10月21日因精神受刺激自服百草枯大约40 ml,约8 h后送至当地医院催吐,后给予口服甘露醇导泻等药物治疗,10月23日,生化示:T-BIL 21.00 μmol/L,BUN21.34 mmol/L,Cr 361.65μmol/L.于10月24日转入我院治疗.
作者:张俊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71岁.因受凉后胸闷气促3 d,于2006年2月25日收入我院.查体:T 36.3℃,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0/60mmHg(1mmHg=0.133 kPa).患者咳痰不爽,量少为白色粘痰,双下肺闻少量湿性啰音,肺部CT检查示左肺舌叶感染.
作者:彭文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19岁.既往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史.因出现心悸、多汗、易饥饿和体重减轻症状,于2005年6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丙硫氧嘧啶(PTU)150 mg~200mg/d,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25mg/d,口服.2006年4月28日患者出现感冒症状并伴有发热(T 38.5℃).双上肢可见暗红色、大小不等的出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4 d后皮疹消退,但开始出现咳痰,偶有痰中带血丝.
作者:路敏;梁雁;崔一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4岁.因2006年3月16日体检时发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均升高,分别为:TC 6.93mmol/L,LDL-C 4.56 mmol/L,TG 4.8 mmol/L(正常值分别为:TC 2.84~5.68 mmol/L,LDL-C<3.1 mmol/L,TG 0.56~1.7 mmol/L).自服氟伐他汀钠(来适可)40 mg/d.2 d后患者夜间自觉恶心,上腹部不适,早晨缓解,未引起注意.
作者:戴亦晖;王小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美国FDA 2005年药品安全警告[1]涉及药品14类约45种,比2004年药品安全警告[2]的10类约32种增加类别40%,品种41%.就神经精神药品而言,2004年警告中共17种,占总数的53%,其中抗抑郁症药和抗焦虑药10种,抗精神病药6种,抗多动症药1种;2005年警告中增至21种,占总数47%,其中抗抑郁症药和抗焦虑药12种,抗精神病药2种,抗多动症药3种,镇痛药3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1种.由此可见,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药品几乎占所有警告药品的一半.为此,本文根据2005年警告中治疗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的安全性及相关文献分析作一概述,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有所裨益.
作者:孙忠实;朱珠;徐凤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16岁.因患银屑病,于2006年1月7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头皮、四肢、躯干尤其腰骶部散在大量针尖至黄豆大小鳞屑性丘疹及少量豌豆至蚕豆大小鳞屑性斑块,色红,鳞屑细薄、量少,呈银白色.
作者:封玉东;王大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甘露醇对脑功能损伤患者血浆渗透压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2周内所测血浆渗透压及其相关变量,将血浆渗透压增高者列为高渗血症组,血浆渗透压正常或轻度降低者列为非高渗血症组,并对两组危险因素和短期(30天)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脑功能损伤后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患者306例,90例入院时血浆渗透压异常患者中,高渗血症(血浆渗透压>310 mmol/L)72例(80.0%),低渗血症(血浆渗透压280 mmol/L)18例(20.0%);216例入院时血浆渗透压正常患者在继续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后,2周内出现高渗血症的46例,低渗血症6例.单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脑功能损伤(GCS评分≤12)、糖尿病、肾病及高甘露醇用量均与高渗血症相关(P<0.05).多危险因素分析表明,除肾病外,中、重度脑功能损伤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轻度脑功能损伤患者的2.6倍;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2倍;甘露醇日用量>100g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是甘露醇日用量≤100g的1.8倍;甘露醇累积量>1000g患者发生高渗血症危险性是甘露醇累积量≤1000g患者2.6倍.高渗血症患者30天生存率(39.0%)明显低于非高渗血症患者(68.9%),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甘露醇高日用量和高累计量,可导致或加剧血浆渗透压变化,并可影响患者近期生存率.
作者:宿英英;朱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42岁.因反复肝功能异常,伴黄疸,于2005年11月在当地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肝炎,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阴性.经保肝治疗,1个月后好转出院.2006年4月,患者肝病复发,ALT 535U/L,AST 717 U/L,T-Bil 43.8 μmol/L,D-Bil 12.5 μmol/L,I-Bil 31.3 μmol/L,再次住院治疗2个月.
作者:韩俊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49岁.因鲜血便2个月,于2006年5月16日入院.患者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鲜血便,每次约20ml,每日10余次,伴里急后重,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等不适.
作者:郭江宁;宋晓楠;张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静脉输液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但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静脉炎诱发因素主要有输液的pH值及可滴定酸度、输液的渗透压、药物的化学毒性、机械性刺激等.本文对静脉炎的诱发因素及其防治进行概述,旨在对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张春燕;顾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钙是易缺乏的营养素,钙摄入不足易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但补钙过量也可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儿童如何补钙一直存在争议.怎样选择含钙食品和钙剂,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及如何补充维生素D等问题是争议的焦点.本文对钙剂吸收、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止补钙过量,正确选择钙剂、维生素D,补钙与铅中毒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儿童能科学合理的补充钙剂.
作者:王东红;王继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49岁.主因咽痛、发热1月余,头晕及鼻衄10 d,于2006年3月3日收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发热,后开始口服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1次/6 h,共140片.
作者:于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72岁.因头晕、头疼、全身不适1周,于2005年11月18日到村卫生室就诊.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于当日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500mg(250 ml)治疗.
作者:李红;朱桂芝;宋丽丽;李宝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