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成
患者男,33岁.因患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e抗原阳性,HBV DNA阳性,于2001年12月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患者出现轻微脱发,未引起注意,继续服药治疗.2年后,患者脱发加重,尤其在洗澡及早晨起床时,可发现大量脱发.出现类斑秃样改变.给予外用药(药名不详)抑制头皮油性物质分泌,口服何首乌,疗效欠佳.因肝功能正常,HBV DNA阴性,患者自行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4个月后,脱发停止,并逐渐出现新发再生.2004年9月,因乙型肝炎复发,肝功能异常,e抗原阳性,HBV DNA阳性,再次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服药1个月后,患者脱发现象再次出现,因此考虑可能与服用拉米夫定有关.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和谐,工作较忙,但脱发前后无明显差别.除肝病外,无其他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作者:吴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心血管药物也可引起Q-T间期延长和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本文对可能引起此类不良反应的非心血管药物、作用机制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李翠香;徐文香;展瑞;张文博;刘学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了解中成药小金丸引起不良反应(AR)的特点,我们对卫生部北京医院2002-2004年报告的19例小金丸引起A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小金丸AR发生例数多,其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一般反应和临床表现轻微.小金丸的处方、剂型、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引起AR的原因,建议加强对小金丸AR的监测.
作者:李滔;管涛;胡欣;傅得兴;孙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左旋多巴(L-dopa,LD)引入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寿命延长、降低了死亡率.迄今为止,LD特别是复方LD,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在LD使用的过程中发现,2~5年后出现了疗效减低以及远期副作用:运动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和异动症(包括双相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等).这就引出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LD是否存在神经毒性以及其他有关药物在使用上的相关问题.本文就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7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2年,气急8年,加重1周.于2005年3月23日收入我院.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40余年,20支/d.入院查体:T36.5℃,P78次/min,R18次/min,BP120/75mmHg(1mmHg=0.133kpa),气管居中,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双肺过清音,双肺呼吸音降低,语颤减弱,双肺广泛哮鸣音、湿啰音,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夏前明;陆国庆;张彦;肖贞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对慢性心衰(CHF)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7例CHF合并CRF患者,在充分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不同阶段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治疗后,LVEF在治疗3个月后开始升高,12个月后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治疗后1个月,血肌酐(Scr)升高(p<0.05),3个月时回落到基线水平以下(p<0.05),12个月时仍低于基线水平(p<0.05);治疗后1个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先轻度下降(p<0.05),3个月时回升高于基线水平(p<0.01),12个月时仍显著高于基线水平(p<0.01).卡维地洛对尿微量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影响不大(p>0.05).结论: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可改善慢性心衰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早期引起肾功能的轻度降低,随后肾功能显著改善.
作者:骆雷鸣;杨雪;史军;朱兵;朱启伟;范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14岁.主因发热、鼻塞、头痛、周身不适,于2004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 37.5℃,P 78次/min,血压正常,神智清醒,两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8.9×109/L,N 0.78,L 0.23,RBC 4.38×1012/L,Hb 126 g/L,PLT 118×109/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酚烷胺片(感康片)每次1片,2次/d.服药第5天,患者因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再次来院就诊.
作者:哈娜;哈力;胡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4岁,因阴道肿物脱出,逐渐加重10年,伴咳嗽、尿失禁4年,于2002年12月23日入院.既往伴有2型糖尿病,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否认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豫生;张俊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恶心、呕吐、尿黄、皮肤黄染5 d,于2004年10月18日入我院消化科治疗.入院时患者体温38℃、畏寒.患者于5 d前自觉恶心,呕吐,尿黄及皮肤黄染,2 d前到我院门诊检测肝功能:ALT 2571 U/L,AST 1984 U/L;次日复查肝功能:ALT 2001 U/L,AST 1350 U/L;血常规:WBC 6.0 ×109/L,L 0.157,M 0.083,N0.76.入院时初步诊断为呕吐原因待查,疑急性肝损害和胆道感染.
作者:冯琳;蒋宇利;李军;欧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46岁.因进行性腹胀1月,加重伴盗汗、手脚心发热10 d,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查体:BP 98/77 mmHg(1 mmHg=0.133kpa),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界不大.HR 90次/min,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检测血常规:WBC 6.6×109/L,Hb 101g/L,PLT 104×109/L.B超检查:肝实质回声增多.双附件区混合性占位合并腹盆腔积液,腹膜增厚.腹水细胞学:低分化腺癌细胞.诊断:卵巢癌Ⅲ期.于5月19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血压稳定.手术当日及术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君同舒)8g/d,分3次静滴.术后第3天下午开始出现无尿,给予呋塞米60 mg静注.术后第4天,24 h尿量为60mL,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BUN 16 mmol/L,Cr 547 μ mol/L,Na+110 mmol/L,K+4.3 mmol/L,Cl-75 mmol/L,Tco216 mmol/L.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第5天停用利君同舒.经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及血液透析治疗,尿量逐渐增加,术后第26天复查肾功能:BUN 5.2 mmol/L,Cr 254μ mol/L.出院继续治疗.
作者:程湘;陈正琼;谢荣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7岁.因乏力、双下肢肌肉疼痛2d,于2004年4月21日入院.患者既往患高脂血症(TG 13.0 mmol/L),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治疗高脂血症,于15 d前开始服用非诺贝特(力平之胶囊)200 mg,1次/d.未服其他药物.
作者:王红;张爱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58岁.右乳癌术后,2003年6月5日行加速器放疗第5天,患者轻度恶心、未呕吐、尚能进食,给予注射用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丰原能)、多种氨基酸(乐凡命)营养支持,1次/d.6月10日血糖8.9mmoL/L.治疗8 d后,症状有所减轻,停用丰原能、乐凡命.6月17日,因放疗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吞咽困难、不能进食,再次给予上述药物治疗.治疗当日,在输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丰原能3支(含12U胰岛素)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心慌、疲乏、全身大汗、站立不稳、无寒战及发热,休息约1 h后症状缓解.
作者:付巧英;乙苏北;王岩;任艳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泰脂安胶囊对转氨酶轻度升高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调脂以及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方法:分别在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大第三医院随机选择门诊原发性高脂血症伴转氨酶轻度升高患者各30例,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予泰脂安胶囊口服,0.9g/次,3次/d,连续12周.采用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比较用药前后患者血脂成分及肝功能变化,记录服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服用泰脂安胶囊12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显著降低(p<0.01);低密度脂蛋白(LDL-C)有一定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有一定升高(p<0.05);转氨酶ALT和AST有显著降低(p<0.01);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泰脂安胶囊对于转氨酶轻度升高的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具有良好的调脂和降低转氨酶作用,依从性和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胜;刘国树;骆雷鸣;覃秀川;张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4岁.因咳嗽、心前区不适3 d,于2004年5月20日到某私人诊所就诊.查体:T 36.8℃,P 80次/min,BP 140/90mmHg(1 mmHg=0.133 kPa),心音低钝,双肺呼吸音粗.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有青霉素过敏史.治疗:①生脉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②头孢噻肟钠2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③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 100 U+维生素C 2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d,滴速40滴/min.使用两天,病情平稳.
作者:杨晓庆;王晋;黄益民;张玉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6岁.因结肠造瘘术后1年,要求行结肠造瘘还纳术,于2004年5月14日入院.查体:T 36.8℃,P 78次/min,P 18次/min,BP135/75mmHg(1mmHg=0.133kpa).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脏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Ag(-),抗HCV(-),HBV-DNA(-),ALT 14 U/L(正常值0~40U/L),T-Bil 12.7μ mol/L(正常值4.3~22.5 μ mol/L),D-Bil 6.7μ mol/L(正常值0~8.84 μ mol/L).于2004年5月28日在全麻下行结肠造瘘还纳术,手术过程顺利.
作者:马向民;苑树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评估住院病人医嘱的合理用药水平,我们采用美康公司合理用药软件系统(PASS),对2004年4月定点科室住院病人用药医嘱,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网上监控分析.网上监控共16 629条次用药医嘱,显示各类问题的用药医嘱(黑、红、黄色)9 898条,占59.52%;绝对禁止信息(黑色)的用药医嘱占0.63%,经过分析多数属于可以执行;与医生协商确实有必要修改的用药医嘱有7种,21条.该系统用于医嘱用药监测,有助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但需要及时维护、更新药品信息,需要规范化的操作与管理.
作者:单文治;尹红;郭代红;谭次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马来酸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根据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发现其可引起面部和下肢水肿、贫血、肝损害及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李卉;刘振华;李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22岁.因感冒自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快克)1粒,2次/d.在次日上午服第3粒药物后,即出现头晕、焦虑、紧张、兴奋、乱语、行为异常.立即将其送至当地医院,入院体检:T 37℃,P 78次/min,R 20次/min,BP 120/70 mmHg (1 mmHg=0.133 kPa),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平、软,无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及瘀斑.面部无水肿,颈软,心、肺、腹无异常发现.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无病理反射.
作者:邢旺兴;闵宏;邹晓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因头痛、鼻塞伴腹泻1 d,于2005年1月9日来院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80次/min,R 16次/min,BP 120/70 mmHg(1mmHg=0.133 kPa).全身各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4.85×109/L,N 0.677,L 0.223,M 0.082,E 0.016,Hb 155g/L,PLT 168×109/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滴,滴速40滴/min.静滴10min时,患者感双眼发痒不适,似有突出感,未予重视.静滴1 h,患者感到双眼肿胀,有明显异物感,无皮肤搔痒、发红,亦无心慌、胸闷等,视力无改变.查体:T 36.8℃,BP130/75 mmHg,P 95次/min.全身皮肤无红肿或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考虑为左氧氟沙星过敏反应,即刻停用此药,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2,眼睑轻度肿胀,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明显,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眼底镜检见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行及A:V比未见异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存在,未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或脱离.给予0.1%氟甲松龙(氟美瞳)眼液、0.25%氯霉素眼液,每0.5 h频点双眼,治疗4 h后双眼球结膜水肿明显减轻,次日完全消退.
作者:王伟;陶海;吴海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26岁.因发热(T 39.5℃),轻度头痛,咳嗽3 d,于2004年9月17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 39.5℃,HR 104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1 mmHg=0.133kpa).检查肾功能和尿常规Cr 59 μ mol/L,BUN 4.8mmol/L,尿蛋白含量25 mg/dL,24 h尿蛋白定量0.168 g.入院后,因青霉素皮试可疑阳性,给予头孢呋辛钠(凯帝欣)1.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2次/d;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3 g静滴,1次/d.输液于下午1:00开始,4:00结束.第2天上午,患者大腿内侧出现出血样皮疹,成圆盘状,当即停止输液.当晚患者大腿外侧及小腿先后出现类似皮疹,并伴发疼痛症状.第3天,经皮科会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服中药及西替利嗪抗过敏治疗.治疗后仍有新的皮疹出现,并发展至上肢,呈进行性加重.9月27日,患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给予中药及泼尼松30 mg,1次/d口服治疗.患者血尿消失,尿蛋白(+),病情逐渐好转.
作者:张静茹;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