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前明;陆国庆;张彦;肖贞良
为了解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我们检索并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免疫球蛋白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能引起常见的一般反应、过敏反应外,还可导致神经、血液、泌尿、循环、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并可造成病毒传播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现今被公认为临床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但不应忽视其可能引致的临床不良反应.
作者:李冬梅;刘晋华;蔡大伟;王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48岁.因咳嗽、发热2 d,于2004年10月28日就诊.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8.7℃,P110次/min,BP 120/70 mmHg(1 mmHg=0.133kpa),急性发热面容,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干湿啰音.血常规:WBC 18.9×109/L,N 0.90.胸片示双肺间质性肺炎.
作者:蒋文;李清华;李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3岁.因患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e抗原阳性,HBV DNA阳性,于2001年12月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患者出现轻微脱发,未引起注意,继续服药治疗.2年后,患者脱发加重,尤其在洗澡及早晨起床时,可发现大量脱发.出现类斑秃样改变.给予外用药(药名不详)抑制头皮油性物质分泌,口服何首乌,疗效欠佳.因肝功能正常,HBV DNA阴性,患者自行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4个月后,脱发停止,并逐渐出现新发再生.2004年9月,因乙型肝炎复发,肝功能异常,e抗原阳性,HBV DNA阳性,再次服用拉米夫定治疗,服药1个月后,患者脱发现象再次出现,因此考虑可能与服用拉米夫定有关.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和谐,工作较忙,但脱发前后无明显差别.除肝病外,无其他特殊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作者:吴淑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22岁.因患痔疮,于2004年2月23日11:00入院.入院查体:T 36.4℃,P 73次/min,R 18次/min,BP 84/54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楚,心、肺未见异常.ECG:窦性心律,HR 73次/min,基本正常.2004年2月24日进行痔疮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查体:T36.5℃,R 18次/min,P 69次/min,BP 100/60mmHg,意识清楚,心、肺未见异常.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止血敏3 g,1次/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林可霉素1.8 g,1次/d静滴.
作者:何仲瑾;王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2岁.于2004年6月下旬因左上牙痛就诊,诊断为左上第一双尖牙急性根尖炎.有高血压病史和青霉素皮试过敏史.于2004年7月9日上午,经根管预备及甲醛甲酚根管消毒,以碧兰根充粉剂(cortisomol)加丁香油调成糊状,行根管充填术.根充约3~4min后发现患者左侧眼睑、鼻、颊、颈部水肿,自觉左咽肿胀,考虑病人可能对碧兰根充糊剂过敏,立即停止根充,取出碧兰糊剂,用75%酒精和生理盐水交替清洗根管,樟脑苯酚棉捻开放根管.约2~3 min后,左颈、颊、鼻水肿更加明显,左眼睑水肿加重,眼裂闭合,视物不清,左咽水肿加重,自觉有轻度呼吸困难.立即给予抗过敏治疗,肌注地塞米松5 mg,苯海拉明2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维生素C 3.0 g静滴.约5 h后患者颜面部明显消肿,咽部水肿减轻,但仍感咽痛.左鼻翼及左口角下垂约2~3 mm.嘱睡前服用氯苯那敏4 mg,3 d后面部水肿消退,口鼻外观正常,咽痛减轻,1周后恢复正常,继续根管治疗.重新清洗、干燥根管,根管置甲醛甲酚棉球,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暂封.1周后以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做根管充填,患者再未出现过敏症状.
作者:赵淑兰;李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左旋多巴(L-dopa,LD)引入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使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寿命延长、降低了死亡率.迄今为止,LD特别是复方LD,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在LD使用的过程中发现,2~5年后出现了疗效减低以及远期副作用:运动波动(包括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和异动症(包括双相异动症和肌张力障碍等).这就引出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LD是否存在神经毒性以及其他有关药物在使用上的相关问题.本文就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男,80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Ⅱ型呼衰、全心功能衰竭,于2001年12月8日入我院.既往对磺胺类、解热镇痛药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斑丘疹.入院后即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并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硝酸甘油10 mg持续静脉滴注5 d,无不良反应,肺部感染控制,心衰、呼衰纠正.
作者:武建英;王荃;曹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因头痛、鼻塞伴腹泻1 d,于2005年1月9日来院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80次/min,R 16次/min,BP 120/70 mmHg(1mmHg=0.133 kPa).全身各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4.85×109/L,N 0.677,L 0.223,M 0.082,E 0.016,Hb 155g/L,PLT 168×109/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给予左氧氟沙星0.3 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滴,滴速40滴/min.静滴10min时,患者感双眼发痒不适,似有突出感,未予重视.静滴1 h,患者感到双眼肿胀,有明显异物感,无皮肤搔痒、发红,亦无心慌、胸闷等,视力无改变.查体:T 36.8℃,BP130/75 mmHg,P 95次/min.全身皮肤无红肿或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考虑为左氧氟沙星过敏反应,即刻停用此药,眼科检查:双眼视力1.2,眼睑轻度肿胀,球结膜轻度充血,水肿明显,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直接眼底镜检见双眼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0.3,视网膜血管走行及A:V比未见异常,黄斑区中心凹反光存在,未见视网膜出血、渗出或脱离.给予0.1%氟甲松龙(氟美瞳)眼液、0.25%氯霉素眼液,每0.5 h频点双眼,治疗4 h后双眼球结膜水肿明显减轻,次日完全消退.
作者:王伟;陶海;吴海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上常用者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近年来研制的新品种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亦有增强,已用于临床者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调查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方法:对299名不同职称的医师、护师和药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按百分制计分,299名医务人员的平均得分为67.4±14.7.在不同职业中,药师的得分明显高于医生和护师;内科系医务人员的得分略高于外科系;中级职称医务人员得分高,其次分别为高级和初级职称人员.结论:医务人员普遍认识到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但掌握合理用药知识的水平差异较大,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应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对提高用药水平十分必要.
作者:刘皈阳;柴栋;钱皎;王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4岁.因直肠癌甲状腺转移,术后2个月,于2004年5月6日来我院进行化疗.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4℃,P 80次/min,R 18次/min,BP 135/90 mmHg(1 mmHg=0.133kPa),神志清,精神好,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音正常.血、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2004年9月4日入院,行甲状腺癌切除术,术后给予奥沙利铂1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1次/周;同时给予卡培他滨(希罗达)1 500 mg,2次/d口服;2周为1疗程,两个疗程的间歇期为1周,治疗过程中未合并使用其他耳毒性药物.患者第3疗程结束后(11月24日),突感觉左耳听力下降,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两耳电测听提示:左耳神经性耳聋,声阻抗大致正常.停用奥沙利铂治疗,继续使用希罗达1 500 mg,同时给予前列地尔(凯时)30 μ g/d,5%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L静滴,1次/d治疗,3 d后患者听力基本恢复,1周后听力恢复正常.
作者:张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滥用MDMA(迷魂药)的年青人不断增加.他们错误地认为使用MDMA不引起伤害.大多数医药卫生人员也不甚了解使用MDMA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强化卫生部门及其工作者掌握MDMA药理学和神经毒性知识,对中毒者起动早期治疗,降低危害.
作者:梁军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50岁.因脂肪肝,于2004年8月2日遵医嘱服用硫普罗宁片(凯西莱)100mg,3次/d.服药8 d后患者出现尿黄、上腹饱胀感、呃逆及食欲减退等症状,自行减服药量至100 mg,1次/d后.不见好转,并出现皮肤黄染,2 d后停药.停药后,患者饱胀感即消失,食欲恢复正常,但尿液仍呈深黄色,皮肤黄染未消退.8月15日查尿,尿胆原(++),尿胆红素(++);8月16日查肝功能:ALT 253 U/L、AST 112 U/L、总胆红素35.6μ mol/L、直接胆红素18.9 μ mol/L、碱性磷酸酶147 U/L、谷酰转肽酶775 U/L、总胆汁酸224.9μ mol/L,乙肝五项均为阴性.
作者:马子静;何绥平;李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14岁.主因发热、鼻塞、头痛、周身不适,于2004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查体:T 37.5℃,P 78次/min,血压正常,神智清醒,两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8.9×109/L,N 0.78,L 0.23,RBC 4.38×1012/L,Hb 126 g/L,PLT 118×109/L.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酚烷胺片(感康片)每次1片,2次/d.服药第5天,患者因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再次来院就诊.
作者:哈娜;哈力;胡宝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因上腹胀痛、嗳气1月余,于2004年10月11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查体:T36.5℃,P 70次/min,R 19次/min,BP 112/70mmHg(1mmHg=0.133kpa),神清,心肺(-),腹平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无压痛,未扪及包块,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均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腹部B超无明显异常,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给予口服氯波必利0.68 mg 2次/d.患者服药2次,次日出现两眼向上凝视,表情呆板,吐字不清,颈项僵直.
作者:胡春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4岁,因阴道肿物脱出,逐渐加重10年,伴咳嗽、尿失禁4年,于2002年12月23日入院.既往伴有2型糖尿病,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稳定.否认药物过敏史.
作者:张豫生;张俊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药源性疾病为药物引起的疾病,是药物不良作用产生的后果.药源性疾病古来有之,并且时有发生,已成为全球主要疾病之一.在美国,它位于心脏病、癌病、肺病之后,成为第4~6位导致死亡的疾病.药源性疾病涉及到人体多系统,神经系统的药源疾病为其常见之一.1997年仅在英国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已达18%.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可危及中枢神经,也可侵犯周围神经,有神经症状,也有精神病样发作,其损害程度可能是短暂可逆的,也可能长期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因此,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该疾病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此,本文就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因素、临床表现、致病药物、诊治及预防作一介绍,望对加深认识药物神经系统疾病的危害性及提高临床药物的安全应用有所裨益.
作者:张小澍;鱼爱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46岁.因进行性腹胀1月,加重伴盗汗、手脚心发热10 d,于2004年5月10日入院.查体:BP 98/77 mmHg(1 mmHg=0.133kpa),轻度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界不大.HR 90次/min,肝脾肋下未及.入院后检测血常规:WBC 6.6×109/L,Hb 101g/L,PLT 104×109/L.B超检查:肝实质回声增多.双附件区混合性占位合并腹盆腔积液,腹膜增厚.腹水细胞学:低分化腺癌细胞.诊断:卵巢癌Ⅲ期.于5月19日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血压稳定.手术当日及术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君同舒)8g/d,分3次静滴.术后第3天下午开始出现无尿,给予呋塞米60 mg静注.术后第4天,24 h尿量为60mL,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BUN 16 mmol/L,Cr 547 μ mol/L,Na+110 mmol/L,K+4.3 mmol/L,Cl-75 mmol/L,Tco216 mmol/L.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第5天停用利君同舒.经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及血液透析治疗,尿量逐渐增加,术后第26天复查肾功能:BUN 5.2 mmol/L,Cr 254μ mol/L.出院继续治疗.
作者:程湘;陈正琼;谢荣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72岁.因全身红斑伴瘙痒3 d,于2002年9月16日入院.3 d前因劳动后感头昏、乏力,自认为血压高,故服卡托普利25 mg.服药后约30 min,双上肢开始出现散在红色皮疹、瘙痒.
作者:马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66岁.因结肠造瘘术后1年,要求行结肠造瘘还纳术,于2004年5月14日入院.查体:T 36.8℃,P 78次/min,P 18次/min,BP135/75mmHg(1mmHg=0.133kpa).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脏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Ag(-),抗HCV(-),HBV-DNA(-),ALT 14 U/L(正常值0~40U/L),T-Bil 12.7μ mol/L(正常值4.3~22.5 μ mol/L),D-Bil 6.7μ mol/L(正常值0~8.84 μ mol/L).于2004年5月28日在全麻下行结肠造瘘还纳术,手术过程顺利.
作者:马向民;苑树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