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避孕药的严重不良反应问题

彭敦仁

关键词:口服避孕药, 不良反应, 效益与风险
摘要:全世界有1亿多妇女使用OC.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来说OC产生的效益远大于危险性.1960年OC上市后很快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嗣后开展OC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等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和临床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些研究的结论性意见.已证实OC使用者静脉血栓症风险增加,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意见不一致.含高剂量雌激素复方制剂可增加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尤其伴有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妇女更易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不大.OC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无可靠证据.虽然有不少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其结果仍不一致.一些病例对照研究证实OC可减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癌的发生风险.虽然OC的绝对危险性很低,仍然须要强调在我国700多万使用者中开展OC不良反应市场后监察以及效益与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的必要性.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西咪替丁致粒细胞减少

    患者,女,61岁,因呕血伴黑便于1998年7月21日入院,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入院时查HB 90g/L,WBC 8.4×109/L,BPC 120×109/L,RBC 3.5×1012/L,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0.8g+5%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4u静滴,共使用21d.

    作者:王春胜;徐庆海;高仲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抗高血压药物的再评价(Ⅰ)

    本文概述了我国建国50年来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和使用状况,结合国外资料,重点对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进行了再评价、旨在为临床医师和药师提供较好的、合理用药的信息.

    作者:孙忠实;朱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31例地高辛中毒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以了解中毒的发生与地高辛血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制定地高辛中毒的诊断标准,并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结果:213例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毒.中毒发生率14.5%.结论:地高辛中毒的发生与地高辛血浓度的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并随地高辛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作者:何绥平;甄健存;马真梓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剂量多潘立酮引起小儿锥体外系反应2例

    例1:患者,男,3岁,于1997年8月16日因意向性震颤1小时来诊.发病前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遂服用多潘立酮(domperidone,吗丁啉)10mg,用药2h后出现意向性震颤且渐加重,未出现发热,头痛,惊厥等症状.既往无类似神经系统病史.查体:神志清楚,眼球无震颤,颈软,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张力轻度增强,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门诊给予对症处理:5%葡萄糖250ml静滴,654-2 5mg加入小壶,经上处理后症状缓解.

    作者:石秀丽;王航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本文综述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损害、变态反应、血液系统异常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临床医师和广大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用不良反应少的品种,避免大剂量长期应用,加用胃粘膜保护剂等,以期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李玉珍;王佩;刘恩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ology)是近些年来临床药理学与流行病学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延伸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医学研究领域,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新分支.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主要任务是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有效性.正确的评价取决于研究设计合理,实施和分析方法得当,以及对结果的合理解说,这需要具备丰富的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药物则是影响疾病和健康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不良反应也相继增多,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更是促进了人们对药物上市后的安全、有效性的研究.因此,应用流行病学知识、方法和推理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应用及效果就势在必行,从而逐渐形成了药物流行病学这门应用科学.

    作者:詹思延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美罗培南的的药理与临床评价

    美罗培南(meropenem,MEPM,SM-7338),商品名“美平”(Mepem),是住友制药株式会社研制的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CST)之后一种新型的非肠道给药的半合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该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绿脓杆菌,金葡球菌具有强力抗菌活性,且对各种β-内酰胺酶稳定,副作用小,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肾脏的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自上市以来,临床评价较好.

    作者:杜燕京;郑子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抗感染药物引起2273例不良反应的分析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中国药学文摘》(1994年~1998年9月)报道的有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并按例数排序进行分析.结果:排列前三位的药物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其中严重不良反应535例,主要为过敏性休克和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王婷;方娟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1例分析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主要是由药物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疾病,是药疹中严重的一型.本病发病急,不仅侵犯皮肤粘膜,也可因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内脏损害而危及生命,为进一步了解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总结治疗方面的体会,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1例TEN患者进行如下分析.

    作者:周劲松;宋清华;李丽娟;李世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探讨

    介绍同仁医院6年来开展ADR监察工作的经验和目标,包括建立院ADR监察工作小组,完善ADR监察报告工作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等,以达安全合理用药,保证医疗质量.

    作者:成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口服避孕药的严重不良反应问题

    全世界有1亿多妇女使用OC.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来说OC产生的效益远大于危险性.1960年OC上市后很快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嗣后开展OC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等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和临床研究.本文主要介绍这些研究的结论性意见.已证实OC使用者静脉血栓症风险增加,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意见不一致.含高剂量雌激素复方制剂可增加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尤其伴有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妇女更易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不大.OC与癌症的因果关系无可靠证据.虽然有不少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其结果仍不一致.一些病例对照研究证实OC可减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癌的发生风险.虽然OC的绝对危险性很低,仍然须要强调在我国700多万使用者中开展OC不良反应市场后监察以及效益与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的必要性.

    作者:彭敦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泛影葡胺造影剂引起黄疸

    患者,女性,44岁,因盆腔肿物于1998年11月2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min,R20次/rmin,BP 120/70mmHg (16/9kPa),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未及,下腹部偏右可及约14cm×14cm×10cm大小囊性肿物,无压痛可推动,界限清与子宫粘连.肝肾功能正常,CA125(检测肿瘤标示物)32u/ml,血尿常规正常.

    作者:梁月冬;路虹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奈替米星致肾损害2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临床多用于控制需氧G-杆菌、葡萄球菌属、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属、分枝杆菌属的感染.尤其是新一代的产品如奈替米星等对钝化酶稳定,耳毒性低,临床使用较为普遍.但是,对老年人使用时所致的肾损害还是不容忽视的,现报道2例如下.

    作者:李占英;屈桂秋;陈亚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西咪替丁致过敏性休克

    患者,女,57岁,因突发抽搐、皮肤潮红,于1998年6月13日入院.入院前,患者静脉点滴西咪替丁注射液0.8g+ 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当输入少量液体后,出现抽搐、皮肤潮红、湿冷、大汗、口干、脉搏细速.

    作者:王春胜;李诚;高仲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分析,对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办法进行探讨.方法:总结近15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共427例,分析中药引起肝损害病例的发生情况、原发病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病例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32.6%,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易引起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中药以壮骨关节丸、雷公藤和黄药子为常见.不同的中药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不同.结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中药的合理应用及其肝毒性的研究.

    作者:陈一凡;蔡皓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巴氯芬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患者,女,73岁,病历号2527.因失眠每晚服舒乐安定1mg多年,1998年5月31日从45cm高处跌下,X光片示胸椎XI压缩性骨析,第6周穿钢丝背心下地活动.1998年8月18日,因脊神经受压、腰肌痉挛致疼痛较重,医嘱给予巴氯芬(脊舒)口服5mg,tid,3d.第4~6天为10mg,tid,每次止痛仅3h.

    作者:吕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引起死亡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因“右腿红肿疼痛”于1999年1月25日入院.经确诊,为“右胫骨上端骨肉瘤”.既往无药物不良反应史.室验室检查:白细胞4.2×109/L,红细胞4.17×1012/L,血小板159×109/L,ALT 9U/L,AST 22U/L,肝肾功能正常,遂决定执行化疗方案.

    作者:马胜鑫;谢晓慧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致脱髓鞘脑病

    患者张某,男,28岁,工人.于1997年8月8日首次注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当日发热,体温:38.9℃,未做处理.3d后注射第二针疫苗,注射后出现失眠、易激、爱哭泣.20d后在出差途中出现紧张恐惧和行为异常.9月5日注射第三针疫苗,当晚失眠,次日坐立不安.行为异常.查脑电图广泛轻度异常,脑脊液蛋白660mg/L,余(-).

    作者:刘秀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

    缬沙坦(Valsartan)是由原瑞士Ciba制药公司研制成功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直接作用于AT1受体而发挥抗高血压作用.1996年在德国首次上市,1997年底在美国获准用于临床.

    作者:傅得兴;李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清开灵注射液致重症过敏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清开灵注射液为纯中药复方注射制剂,由牛黄、水牛角、黄芩、银花、栀子等多种中药组成.近年来临床常有清开灵引起变态反应的报道.笔者遇到1例患者因静脉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引起重症过敏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现报告如下.

    作者:齐文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