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患者霉酚酸酯的应用与环孢素A监测

魏友霞;董亚琳;张秋侠;张华安;董卫华

关键词:肝移植, 霉酚酸酯, 环孢素A, 血药浓度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特异性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法(mAFPIA)测定环孢素A血药浓度,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结果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对排异有协同作用,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并减少环孢素A引起的肝、肾毒性;环孢素A的全血谷浓度在(160±30)ng·mL-1可作为肝移植术后环孢素A剂量调整的依据.结论有霉酚酸酯的新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移植术后是安全、有效的,对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mAFPIA法对应用环孢素A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简便、快速、稳定.
中国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新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及器官组织切片法等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介导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其在新药研究与开发及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文东;马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市售固体剂型罗红霉素制剂溶出行为的考察

    目的考察不同制药公司生产的罗红霉素制剂(片,胶囊,颗粒剂)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硫酸溶液(75→100)为显色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罗红霉素溶出度.结果不同制药公司及同一公司生产的不同批号的片和胶囊的溶出度基本上能达到药典规定标准(即45 min溶出量分别为≥80%和≥75%).各公司生产的颗粒剂,其溶出度差异显著.结论建议对颗粒剂的溶出度制定法律标准.

    作者:何仲贵;李磊;田海英;向柏;孙淑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药学创刊数十载,开拓药园美誉传,今逢半百喜庆日,与时俱进展新篇

    作者:张天禄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药学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作者园地读者益友知识宝库信息流泉

    作者:周海钧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作者:沈家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繁荣药学学术造就药学精英

    作者:朱光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肝移植患者霉酚酸酯的应用与环孢素A监测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特异性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法(mAFPIA)测定环孢素A血药浓度,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结果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对排异有协同作用,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并减少环孢素A引起的肝、肾毒性;环孢素A的全血谷浓度在(160±30)ng·mL-1可作为肝移植术后环孢素A剂量调整的依据.结论有霉酚酸酯的新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对肝移植术后是安全、有效的,对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mAFPIA法对应用环孢素A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简便、快速、稳定.

    作者:魏友霞;董亚琳;张秋侠;张华安;董卫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黄多糖提取工艺对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黄多糖(RTP)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影响,以获得高品质的大黄多糖及能用于产业化生产的方法.方法用硫酸苯酚法测糖含量,硫酸咔唑法测糖醛酸含量,考马斯亮蓝测蛋白含量.通过对大黄多糖提取过程的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监测,确定醇沉次数、除蛋白次数及方法;比较超滤法和凝胶柱法对大黄多糖不同分子量组分的影响,不同组分的纯度观察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用冻融-Sevag法联用除蛋白共7次、乙醇沉淀脱色6次,可获得较高糖含量(大于90%)和糖醛酸含量(大于20%)的大黄多糖;超滤截留法和凝胶柱法均获得5个分子量范围较窄的大黄多糖组分,超滤截留法分离效率高,成本低.结论本方法适宜用于产业化生产.

    作者:刘莉;王志鹏;梅其炳;张延风;王庆伟;张邦乐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PSS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t-PA/PAI-1异常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PSS注射液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17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以格列喹酮(糖适平)30mg·次-1,po,tid;治疗组106例,在此治疗的基础上,PSS注射液100mg加入0.9%氯化钠静滴,每日1次,连续观察14 d.结果治疗组血浆的t-PA/PAI-1的活性,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TG,TCH,APOB100,LDL-C,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出率和肾功能都有显著性的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对照组只有高切全血黏度和三酰甘油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结论PSS注射液可通过调节t-PA/PAI-1的活性、降低血脂、血黏度,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适用于防治糖尿病的早期肾损害.

    作者:卢远航;常明向;唐俊;邹俊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余甘子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的实验研究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又称油柑,作为鲜果食用或药用,有清热、解毒、保健强身等功效,早为中医文献收载,亦为藏族习用药材.笔者通过观察分析余甘子果汁粉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血脂、丙二醛水平、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内皮素-1表达的影响,探讨余甘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余甘子药物开发提供实验研究资料.

    作者:王绿娅;王大全;秦彦文;荆涛;张娟;潘晓冬;杜兰平;石风茹;张兰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几种含金丝桃素植物提取物的HPLC分析

    目的分析几种形态非常相近,不易进行形态学鉴别的含金丝桃素的植物提取物的HPLC图谱,为正确鉴别含金丝桃素的植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HPLC法,选定适当的流动相及紫外-可见检测波长进行分离鉴定.结果采用HypersilODS(10μ)柱,流动相:甲醇-乙腈-醋酸=42:58:0.3,检测波长473 nm可分离特征峰.结论得到较稳定的具有特征的HPLC图谱,可为鉴别上述植物提供依据.

    作者:赵晶;高玮;徐帆;代波;吴孟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分子药物肠道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近年来常见的大分子药物肠道吸收促进剂的作用特点和毒性.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常见的肠道吸收促进剂有中链脂肪酸钠盐、胆酸盐、一氧化氮供体、环糊精及其衍生物、阳离子型聚合物、阴离子型聚合物及巯基化聚合物等,其中多数的吸收促进作用与细胞毒作用相关.少数低毒而有效,有望应用于实际.

    作者:林晓;徐德生;冯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传承药学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庆祝《中国药学杂志》创刊50周年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国产氧氟沙星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目的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氧氟沙星(oflx)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用荧光淬灭反应以及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结果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2.186×105 L·mol-1,结合位点数n=15.5,供体-受体间结合距离R=2.39 nn和能量转移效率E=0.616.结论氧氟沙星与色氨酸残基结合生成了较弱的荧光发光体,并使其荧光淬灭.

    作者:赵长春;郑维发;王锦化;李梦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耳壳藻内酯及其中间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合成耳壳藻内酯及其中间产物抗癌和抗菌活性效应,探讨化学合成高效海洋药物前导化合物的可能途径.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体外分析合成化合物对LLC肺癌和H22肝癌细胞毒作用;小鼠肉瘤S180体内移植,观察合成化合物体内抑瘤率作用.通过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合成化合物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耳壳藻内酯-1体外均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杀灭作用,IC50为5.5~9.4μg·mL-1,其体内抑瘤率明显大于中间合成物(±)酮基内酯-5.(±)酮基内酯-5对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具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MIC为3.75μg·mL-1.而对革兰阴性大肠杆菌抗菌作用较弱,对绿脓杆菌无抗菌作用.结论化学合成耳壳藻内酯有望成为新型的抗癌和抗感染药物,对这些活性成分的研究为今后海洋药用资源的开发和新药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张擎;唐小江;胡志毅;刘红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小鼠亚急性皮肤衰老模型的建立

    目的为探讨皮肤衰老机制及抗皮肤衰老药物研究提供较理想的皮肤衰老模型.方法采用D-半乳糖(1 000 mg·kg-1·d-1)连续皮下注射造成小鼠亚急性衰老,同时联合短波紫外线灯和金属钨灯照射小鼠背部皮肤造成光损伤,加速皮肤衰老进程.观察小鼠皮肤中与衰老相关的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D-半乳糖联合光照可使小鼠表皮、真皮变薄,胶原纤维减少,排列疏松,弹力纤维增粗,变性,堆积;皮肤中SOD活力、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增加,较单用D-半乳糖组和光照组改变更为显著.结论D-半乳糖联合光照可快速造成小鼠皮肤衰老,较其他皮肤衰老模型更快速、简便、实用,且结果稳定、可靠.

    作者:王红丽;吴铁;吴志华;朱永湘;郭其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藻酸双酯钠对类缺血再灌注神经元NF-кB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藻酸双酯钠对神经元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NF-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应用β-Tubulir及Gap-43对培养的皮质神经元进行鉴定,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经藻酸双酯钠处理后的培养的类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皮质神经元NF-κB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①在培养的神经元上β-Tubulin及Gap-43表达大概为80%左右;②再灌注30 min时,藻酸双酯钠浓度从0.01~0.1 mg·mL-1时,检测的NF-кB阳性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当藻酸双酯钠浓度达1mg·mL-1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不同浓度的藻酸双酯纳对培养的小鼠皮质神经元在类缺血再灌注时NF-кB的表达有较大影响,小剂量时有促进作用,大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作者:俞英欣;万琪;张瑞国;冀风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磷脂化合物促进盐酸丁卡因经皮渗透的研究

    目的比较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鞘磷脂等4种磷脂化合物对盐酸丁卡因促透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小鼠普通皮肤,去角质层皮肤和经磷脂化合物预处理皮肤为渗透屏障,分别以1%和3%的磷脂化合物作为渗透促进剂,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进行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收液中盐酸丁卡因的含量.结果4种磷脂化合物对盐酸丁卡因的促透作用顺序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胆碱>空白组>鞘磷脂;对于不同渗透屏障,盐酸丁卡因的经皮吸收顺序为:去角质层皮肤>经磷脂化合物预处理皮肤>普通皮肤.结论磷脂化合物作为一种低毒、无刺激性的渗透促进剂,能够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效果,具有开发应用前景.

    作者:刘辉;杜蓉;李晓东;汤韧;熊佳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造杂志新辉煌

    作者:陈新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