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徐云侠;李敏;颜顺荣;王银娥;钟政荣

关键词:临盘床护理路径, 脑梗死, 护理
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预先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及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和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或家属对疾病及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80%,而对照组仅为50%,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其优秀率高达90%,明显优于对照组(6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偏瘫肢体恢复例数增多、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CNP是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手段,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突发性耳聋患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和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突发性耳聋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检测10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35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MGB1和VE-cadherin的测定结果.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较两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恢复组患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明显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HMGB1和VE-cadherin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血清HMGB1和VE-cadherin水平的变化与突发性耳聋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牛善利;黄友敏;周永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了解福辛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FMD的无创检查了解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同时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了解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观察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前后患者FMD及ET-1水平的变化.结果 福辛普利治疗6个月后老年高血压痛患者肱动脉基础血管内径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同时ET-1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明显FMD受损和血管内皮内分泌功能障碍,福辛普利治疗可改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FMD,降低ET-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易春涛;陈旭;马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癌ER、PR抗原表达与细胞核形态定量变化

    目的 研究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与细胞核变化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苏州市中医院病理科2002年以来42例乳腺癌标本,总结其ER和PR表达,并作细胞核形态定量图像分析;同时与20例良性病变对比.结果 乳腺癌细胞核等圆直径、面积及边缘周长,均较良性对照组为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ER+/PR-病例细胞核形态定量与ER+/PR+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病例细胞核形态定量与ER+/PR+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ER和PR可同时或分别失表达,PR失表达病例细胞核形态变量较大,尤其ER和PR同时失表达病例细胞核形态变量更大.结论 良、恶性乳腺病变细胞核形态定量差别显著,对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ER和PR的表达结合细胞核形态学测量结果对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意义.

    作者:苗小芬;王睿;曹幼甫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涵盖了与血管性病因相关的所有认知功能变化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研究和评价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疾病进展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就MRI在VCI中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刘娟;王琦;毛礼炜;沈钧康;李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社区内科疾病构成及基本药物的合理应用研究

    目的 了解社区门诊内科常见病构成与排序,针对性提高社区门诊对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方法 对黎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1月-2008年12月2年门诊内科疾病资料进行有关统计.分析有关内科疾病用药占基本药物中的比例.比较这些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指南等推荐的用药与基本药物的之间关系.结果 2年中就诊的内科疾病5243例次,其中前20位常见疾病4471例次,占内科全部就诊人次的85.3%.内科疾病用药占治疗性基本药物的90.0%,前20位常见病占内科用药的70.0%.前20位常见病临床指南推荐的用药与基本药物是一致的.结论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时于满足人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社区内科前20位或20余位常见病临床指南、国家处方集等指导下,才能合理、安全、规范应用基本药物.

    作者:宋家明;宋云峰;杨义清;耿静;杨桂芳;赵丽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IL-8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结局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及血清IL-8水平与慢性HBV感染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6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轻度感染25例,中度17例,重度18例)和40例急性自限性HBV感染者(对照组)IL-8基因启动子区-251 A/T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IL-8的水平.结果 ① 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中各基因组频率(AA、AT、TT)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相对危险度分析,A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性是T等位基因的3.080倍(OR=3.080,95%CI:1.697-5.590).②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慢性HB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0.209).③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慢性HBV感染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之间,IL-8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8基因启动子区-251A/T与慢性HBV感染的发病相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关系;A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肝发生的易感基因之一;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8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张笑添;刘荣臻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0年5月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121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心脏损害组和无心脏损害组.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活动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心脏损害36例(29.8%),其中心包炎12例(33.3%),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8例(22.2%),心律失常7例(19.4%),瓣膜病变5例(13.9%),心肌损害3例(8.3%),冠状动脉炎1例(2.8%).14例(38.9%)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后轻度心悸胸闷.心脏损害组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沉(ESR)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并不少见,且与疾病活动相关.超声心动图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吉恒东;邹红梅;路峰;林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友病HIV感染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 探讨血友病合并HIV/AIDS感染的围手术治疗措施和手术疗效.方法 对9例血友病甲合并HIV感染者(全为男性,年龄20~54岁)术前检测免疫功能,规范手术操作程序,精细操作减少手术损伤,术前2 h输注凝血Ⅷ因子2000 U,术中持续输注凝血Ⅷ因子2000~4 000 U,术后继续应用凝血Ⅷ因子直到伤口愈合.有肝功能障碍者术中还需要输注其它凝血因子.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8例手术中无严重的出血,1例合并肝功能障碍术中大出血,用损伤控制技术止血.无手术死亡.一类切口5例,伤口全部一期愈合,三类切口4例,2例伤口感染,2例一期愈合.术后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对血友病合并HIV感染者采用适当围手术期治疗,通过手术去除关键的病变,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保池;刘立;李垒;司炎辉;陈辉;刘新;曹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78例消化道类癌中p16和Ki-67的表达

    目的 联合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和肿瘤增殖抗原Ki-67在消化道类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分化、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消化道类癌石蜡包埋组织78例,其中典型类癌33例,非典型类癌26例,低分化类癌19例.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在典型娄癌、非典型类癌、低分化类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8(29/33)、34.61%(9/26)、21.53%(4/19),典型类癌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表达与类癌的浸润、转移无关.Ki-67增殖指数在典型类癌、非典型类癌、低分化类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21%(7/33)、61.54%(16/26)、78.94%(15/19),典型类癌与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p16表达结果呈负相关(r=-0.67,P<0.05).Ki-67增殖指数且与类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在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45%(14/51)、74.07%(20/2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92%(15/47)、83.87%(26/3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结论 联合测定增殖抗原Ki-67和抑癌基因p16蛋白.可以为类癌分化、侵袭、转移提供较为客观简捷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徐洪;王箴;曾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新型模式研究进展

    我国社区卫生事业从1997年发展至今已逐渐被卫生界和社会所接受.其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来说一定要着力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满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这是已经形成共识的发展战略[1].

    作者:彭迎春;詹媛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结肠镜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结肠镜检查诊断慢性阑尾炎、老年粪石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慢性阑尾疾病,并往肠镜下进行阑尾取行输导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来已有一些文献报道[1-4].

    作者:张树荣;范宗江;郑冬青;李周智;赵锦秀;唐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垂体后叶素对内脏血管压力影响及稳定性研究

    目的 研究垂体后叶素(Pituitrin)对兔门静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压力的影响,探讨其具体的量效关系、对动脉和静脉作用的差异及稳定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①分组:新西兰大白兔(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32只,体重(2.3±0.7)k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其中3组分别给予垂体后叶素(Pituitrin),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50 ml/h.②药理学实验:将0.9% NS及不同剂量Pituitrin分别给予4组实验兔,记录用药前后门静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压力,取其差值作为统计值.结果 ①Pituitrin降低兔门静脉、升高肠系膜上动脉压力与剂量成正比.3 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剂量增加大降低门静脉、升高肠系膜上动脉压力值提前出现.②Pituitrin在20~60 min内降压效果不稳定.0.9%NS对兔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压力没有影响.结论 ①Pituitrin有降低门静脉压力、升高肠系膜上动脉压力作用,且与剂量成正比.②垂体后叶素对血管压力影响不稳定.

    作者:马振增;燕善军;薛永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NP)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采用预先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及康复知识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和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或家属对疾病及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80%,而对照组仅为50%,试验组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其优秀率高达90%,明显优于对照组(6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偏瘫肢体恢复例数增多、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CNP是一种标准化的护理手段,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云侠;李敏;颜顺荣;王银娥;钟政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问题的临床研究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点题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通辽市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462例患者,针对CPR与除颤优先次序选择,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生存链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462例中154例恢复心搏时间是3~40 min;154例患者中97例恢复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是10 min~48 h,9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62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是1~72 h.结论 ①心室颤动(VF)渡形是CPR与除颤优先次序决定因素.②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可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保证.③彻底落实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承君;马永才;黄天立;马哲;王莹莹;刘建秀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第二产程胎头深嵌胎头娩出困难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因为和并发症.方法 对响水县中医院4年来60例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与同期随机抽取的60例非第二产程剖宫产术胎头胎头正常娩出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 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产术,自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均比非二产程剖宫产术胎头胎头正常娩出组时间长,新生儿窒息率,术后痛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出血因为多是宫缩乏力、子宫切口撕裂所致.结论 产科医师必须掌握娴熟的产科技术技能和处理难产的经验,全面详细检查产妇及胎儿,严密观察产程,即早诊断难产,充分评估难产因素,即时采取适当手术方式,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第二产程胎头深嵌剖宫术,从而使母儿的危险降至低.

    作者:王凤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童短QT间期综合征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意义.方法 随机测量18例儿童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 Fridercia(QTfc)和QT Nomogram(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QT间期校正值(QT Fridercia、QT Nomogram).QT Fridercia、QT Nomogram 间期≤300 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 Fridercia、QT Nomo-gram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用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治疗观察其预后.结果 QT Fridercia≤300 ms发生心律失常为100%,QT Nomogram≤300 ms发生心律失常为100%;奎尼丁、氟卡尼可使QT间期值平均延长20 ms,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单用奎尼丁、氟卡尼治疗2年内心律失常发生率QT Fridercia44.44%,QT Nomogram 44.44%;死亡率分别为11.11%、11.11%.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2年的观察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率发生,P<0.05.结论 短QT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黄佐贵;杜国伟;殷波;李倩;金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益肺调血汤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分析

    目的 评价益肺调血汤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病例,应用随机化方案分为益肺调血汤治疗组30例和辛芩颗粒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内服中药汤剂治疗,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辛芩颗粒口服,15 d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在疗程结束后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肺调血汤能有效地解除或缓解鼻痒、喷嚏、鼻塞、流涕和减轻鼻黏膜肿胀等症状,是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孙宗美;王仁忠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评价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64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2次/d;对照组用同样方法给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外涂.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皮损均有明显好转,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6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好.

    作者:庄明军;雍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白质疏松症的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观察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的颅内血管痛变情况,进一步探讨LA的血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61例经头颅MRI证实的LA患者和44例无LA的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头颅MRA检查并调查其血管危险因素.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LA与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LA组MRA显示多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病史等方面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史和血脂异常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病史、年龄为LA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与LA的关系为密切(OR=5.663,P=0.010),高血压病史、年龄与LA也密切相关(P<0.05),收缩压不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内混合性循环病变、高血压痛史和年龄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潘攀;孙中武;杨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83例移位髋臼骨折的临床分型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的分型、手术方法选择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3月,采用骨盆重建钢板治疗移位髋臼骨折患者83例,男性59例,女性24例;年龄19~72岁,平均41.2岁;左侧40例,右侧43例.骨折按照Letournel-Judet标准分型,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83例平均随访24.5个月(12~36个月).按照Matta骨折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9例,满意复位31例,复位不良3例.骨折均获愈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42例,良29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85.5%.术后发生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股骨头坏死3例,异位骨化8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结论 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及时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牢固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移位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海波;蒋忠仆;苏振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省全科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