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嬿;黄培娟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瘢痕上段9例,中段14例,下段9例.术中见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累及腹膜3例;病理检查见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四周组织纤维化,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组织及间质细胞、红细胞、炎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着12例;患者住院5~10天,手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2年均未复发.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病,若术中异位病灶切除彻底,术后不复发.
作者:李淑霞;张吉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涂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总结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De Bakey Ⅰ型3例,Ⅱ型1例,ⅢA型3例,ⅢB型2例,3例明确其破口,2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主动脉瓣反流,均经增强CT扫描及血管造影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瑰玫;马桂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CT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4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CT表现,采用GEprospeedAi螺旋CT机,重建层厚为5mm.结果:44例患者中,35例CT显示肝脏低密度改变,占79.54%(35/44);在10天复查CT,有50%(22/44)病例随病情的好转而减轻,CT值升高约9HU;2~4周后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螺旋CT可以很好地显示急性胰腺炎胰腺本身及其肝脏的损害,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增添了新的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急性胰腺炎的肝脏低密度改变主要是急性脂肪肝的形成造成的.
作者:王世光;范兵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后水煎服,于月经前7天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第1天止,连用6个月经周期,治疗60例痛经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当归四逆汤可以作为治疗痛经的基本方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芦金德;王启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脏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手术或临床的肾脏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经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处理,部分病例行血管成像.结果:肾挫伤分为,①小的肾皮质撕裂,肾内血肿,包膜下小血肿;②肾实质断裂,大的包膜下血肿;③肾脏碎裂为多个碎片,肾动脉主干损伤,伴尿液外渗.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能结合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及血管成像,能对肾损伤程度准确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郑卫;周风琴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以中老年人多发,其致残率很高,对于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临床上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各项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死,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2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高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率高,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不少儿童哮喘患者由于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终发展为成人哮喘而迁延不愈,肺功能受损,部分患者甚至完全丧失体力活动能力.
作者:杨晓峰;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根据门诊接诊的4例宫内节育器取器困难病例进行详尽分析后发现,常见的原因有放置时操作粗暴,未查清子宫位置;剖宫产术后子宫有瘢痕;宫内节育器严重超期使用等主要原因.总之,笔者认为,预防节育器取出困难,既要提高技术服务人员业务素质,更要利用计划生育网络系统,广泛进行健康教育,使广大置器妇女懂得,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并非一劳永逸,必须按时检查,定期随访.
作者:妙永岩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非意愿妊娠及避孕失败的原因,降低人工流产率,提高广大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方法: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介休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早期终止非意愿妊娠的妇女388例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妇女中58%的人妊娠前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42%避孕失败,其中使用宫内节育器54.6%,使用避孕套37.4%,服用避孕药0.6%,输卵管结扎7.4%.结论:非意愿妊娠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未采取避孕措施、避孕失败,减少非意愿妊娠的重点是加强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教育和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并定期进行孕情检查,以降低非意愿妊娠率,保障育龄妇女生殖健康.
作者:武玲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一氧化碳中毒出现迟发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近5年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病年龄、基础病、昏迷时间、脑电图变化及头颅影像改变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昏迷时间长短、昏迷程度、基础疾病、脑电图改变及影像学改变与出现迟发型脑病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关系.
作者:景红蕊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2009年收治确诊为异位妊娠并适合保守治疗的患者79例,7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甲氨蝶呤治疗,B组38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血β-HCG下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甲氨蝶呤组治愈率为78.05%,住院时间16±4天,血β-HCG下降时间14±8天;米非司酮组治愈率为78.95%,住院时间14±3天,血β-HCG下降时间13±6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8%及23.7%(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是一种有效、安全、方便、经济的方法,可作为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琼英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蛋清胃肠黏膜保护对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5例颅脑损伤患者在损伤24小时内给予蛋清胃肠黏膜保护,20例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每天取患者的呕吐物、胃液和大便进行潜血试验.结果:使用蛋清胃肠黏膜保护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普通肠内营养(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使用蛋清胃肠黏膜保护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作者:李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总结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40例患者经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基本痊愈19例,好转15例,死亡6例.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除了按照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外,主要是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再出血及并发症,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较佳护理方法.
作者:宋桂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总结高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娩孕妇6318例,根据年龄分高龄孕妇组491例和非高龄孕妇5827例,分析其妊娠并发症和胎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足月低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高龄妊娠为高危因素,其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剖宫产率也升高,故应当积极加强孕产妇保健,较少或减轻高龄产妇并发症,以获得良好的分娩结局.
作者:唐丽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微生物学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所提供的数据科学、准确、公正,实验室必须保证其测定数据达到确定的检验质量标准.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是质量评价,是判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必要手段;其目的是推动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43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组建一个疾控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联合工作网,4年来起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参试单位试验结果符合率有逐年下降之趋势.
作者:王开校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探讨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联合用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与疗效.
作者:高洁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根据市、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安排部署,巴州区宕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宕梁卫生院转型,于今年4月正式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就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半年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作分析,并就改进措施提些建议.
作者:郑贵德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非语言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在信息传播和表达情意的过程中,语言沟通一直是不可取代的方式,然而,许多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告诉我们,非语言沟通同样不可缺少,而且极为重要.它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作者:熊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有效的,加强预防接种各环节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预防接种差错发生,同时防止不必要疫苗反应发生.为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从加强预防接种环节管理入手,严格要求,使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率降到低.20余年来,体会如下.
作者:隋凤湖;张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