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影响分析

杨海兵

关键词:冠心病, 冠脉支架介入治疗, 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对预后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68例行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预后情况.结果 随访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者13例(7.74%);7例(4.17%)为重复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再狭窄者5例(71.43%),2例(28.57%)出现新病变;心绞痛复发者31例(18.45%).经单因素分析得知,患有糖尿病者,使用支架数目较多者及年龄较大者,在治疗后出现心脏事件的几率较大.经多因素分析得知:患者年龄较大、病变血管较多及使用较多的支架数目者,均可增加治疗后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论 给予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在治疗后冠脉机械狭窄发生率较低,其预后有一定的保证.与此同时,要干预可控危险因素,利于冠心病的治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中、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比较及其启示

    新时代的临床工作者除了具备必需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外,还需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文章比较了中、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异同.相比于美国我们医学生科研训练起步晚,缺乏医学前教育和医学教育阶段针对性、系统性科研训练课程(或计划).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医学生教育改革已经广泛开展,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能力的培训也已经在各大医学院校拉开帷幕,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的、结合规范和个性化的医学科研训练模式出台.

    作者:刘佳衡;田娜;王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奥扎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流变影响的观察

    目的 研究奥扎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流变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36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奥扎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粘度、血浆黏度等血流变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扎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症状,采用奥扎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症状,有助于降低颈动脉斑块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

    作者:徐文华;潘晴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探析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本院2013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中选择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止血,观察组则实施子宫压迫缝合术,各19例.结果 观察组子宫RI、S/D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止血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所得效果更为理想(P<0.05).结论 使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产后出血可得到较为理想的止血效果,有助于降低产妇出血量,不会对子宫造成较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确保产妇的生命安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武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原发性肝癌早期转移的检测和意义

    目的 研究并分析原发性肝癌早期转移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使用AFP mRNA的检测、与MAGE mRNA的检测,观察原发性肝癌早期转移的情况.结果 全部健康受试者外周血AFP mRNA呈阴性,表明核细胞在外周血中不表达AFP mRNA,为肝癌围手术期全身化疗提供依据MAGE-1与MAGE-3基因mRNA在具体应用中,以巢式RT-PCR方式检测HCC患的表达,便于早发现HCC术后出现的复发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癌早期转移检测及其意义的分析,有助于早发现肝癌细胞微小转移,为临床具体实践提供依据.

    作者:聂影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早期营养支持对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老年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64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膳食,研究组在常规膳食的基础上加增肠内营养制剂,或同时补静脉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及三合一三升袋等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住院天数、血清尿酸、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住院天数、各项营养指标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好.

    作者:梁文;卢乃棉;任丽艳;盛雅萍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当前现状和初步思考

    本研究收集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的信息及反馈意见,提出改进对策,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培训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培训,提高住院医师正规诊疗流程、内外科临床技能、医患沟通、常见病和危重疑难疾病的处理能力,在对住院医师的培训中,应着眼于轮转科室安排、教师带教质量、实践技能、出科考核等方面,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优良效果打下基础.

    作者:丁金勇;任东成;徐继禧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所收治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患儿12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其临床特点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儿年龄6~38个月,发病多见于秋冬季,惊厥多发生在病程第1~2天,多数患儿惊厥发作1次,其中部分患儿会出现惊厥次数多于2次,其余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通过前期治疗后,恢复效果明显,无须进行后期长时间的抗惊厥治疗.因此在对轻微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患儿治疗时,可仅实施前期治疗,不需更深入治疗,以期提升治疗安全性.

    作者:高鑫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优质护理对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索针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骨科病房接收的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随机双盲分组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30例,为其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护理组30例,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随访观察2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随访调查发现,术后护理组中有1例(3.33%)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参考组中有4例(13.33%)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参考组进行对照分析发现,护理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 针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张莉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联合在超声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联合在超声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超声科110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2月之前的55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将2014年2月之后的55名实习生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PBL教学法教学,实习结束后比较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实习生平均笔试成绩、操作成绩及对各项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及实习生满意度.

    作者:李萍;周云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舒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全麻诱导对手术患者呛咳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析舒芬太尼不同给药方式进行全麻诱导插管对患者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气管内插管术患者200例.按照舒芬太尼不同浓度及给药速度随机将入选者分成A组(常规注射,浓度5μg/ml,10 s注完,64例)、B组(稀释浓度2.5μg/ml,快速注射,5 s注完,66例)和C组(稀释浓度2.5μg/ml,慢速注射,20 s注完,70例).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呛咳反应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呛咳反应时间明显高于A、B组,总发生率4.3%,低于A组(46.9%)、B组(48.5%),严重程度也明显比A、B组低(P<0.05);A、B组间呛咳反应时间、总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MAP、HR及SpO2水平均无变化(P>0.05).结论 舒芬太尼稀释、慢速注射的给药方式行全麻诱导可明显减缓患者出现呛咳反应的时间、降低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朱群芳;褚国强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多模式教学在周围神经病教学中的应用

    周围神经病教学涉及的解剖知识复杂,疾病种类多,辅助检查专业性强,是神经病学教学中的难点.为了促进医学生们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掌握,本次在教学中尝试引入多模式教学,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解剖、电生理、病理改变形象化,并使学生形成临床、电生理、病理相结合的思维模式.PBL与CBL教学模式则是讨论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分别以问题、临床病例为核心展开讨论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并能使其将理论结合实践,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多模式教学的引用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王韵;胡文立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 对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医院感染控制的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以确保医院感染情况得到降低.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4年和2016年我院发生感染的情况,针对于出现感染的原因强化改进措施,对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前后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实施门诊护理管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下降、环境卫生合格率提升.结论 采取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阿仙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可视教育在新护士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可视教育在新护士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7月及2015年7月入职的188名新护士采用可视化操作视频进行临床护理基本技能培训.结合临床实际,规划视频演示项目,选拔操作演示者进行操作演练、视频拍摄、视频上传、现场考核.结果 2015年新护士8项护理基本技能平均分高于2014年新护士(P<0.05),尤其是静脉输液、静脉采血和心电监护这3项操作(P<0.01).结论 可视教育增强了新护士对临床护理基本操作技术的直观感受,提高了护士基本技能的操作水平.

    作者:丁蔚;眭文洁;韩燕霞;刘琳;王婷;钮美娥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选择由我院确诊并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G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

    作者:林延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艾迪注射液和顺铂胸腔内灌注治疗肺癌并恶性胸水的效果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对肺癌合并恶性胸水患者进行胸腔内灌注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肺癌晚期合并恶性胸水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顺铂行胸腔内灌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艾迪注射液行胸腔内灌注.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6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对肺癌合并恶性胸水患者行胸腔内灌注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时文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4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参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确定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对侧原有硬膜外血肿扩大2例,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形成2例,均二次手术清除;术后继发硬膜下积液3例、继发癫痫2例,脑积水2例,无脑脊液切口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20例,轻中残2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3例,死亡率20.31%(13/64).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致残率低,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翁华;朱林;孙伟;吴玉勤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术后早期护理在腹腔镜阑尾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阑尾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90例,均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术后早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肛门排气、离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更短,VAS评分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阑尾术后护理中应用早期护理临床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作者:马何萍;王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诊治的4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干预模式,对研究组患者行早期康复干预方法.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状况,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段VAS评分以及患者对本次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周与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措施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上的应用,可减缩住院时间,强化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

    作者:张杰;周炳荣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心理关怀护理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关怀护理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艾滋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关怀护理模式的优质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住院治疗者应用心理关怀护理模式,能提高艾滋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沈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综合分析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3月搜集的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8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要素.结果 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0例,占3.5%;年龄越小或者越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瘙痒、烦躁,年龄、过敏史、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5个因素是不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856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无死亡病例,临床用药时,加强临床合理应用与监护,对于具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结合药物的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作者:孔玲娟;赵颉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