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论中药处方调剂给药规范化及相应对策

梁万玲

关键词:中药处方, 调剂给药, 规范化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处方调剂给药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加以分析并且规范化。方法加强管理掌握常用药材的鉴别知识、熟悉中药性能,理解炮制的意义以及掌握配伍禁忌用法和常用量等,从中药处方书写、用名、药味的错配、漏配几个方面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的关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规范中药调配的流程、建立起处方调配差错的分析制度、提高中药调剂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才可确保中药处方调剂给药规范化。结论提高中药调剂质量,除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外,还应具有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和中医理论基础。中药处方调剂给药规范化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与疗效的基础,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全方位药学服务,确保医疗安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应用替罗非班及重组人脑利钠肽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和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8例AMI-HF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8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AMI-HF基线治疗。对照组增加尿激素酶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替罗非班及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33%。结论采用替罗非班及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在我院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到急诊PCI中,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张晓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患者,随机状态下分为氨氯地平治疗组、氯沙坦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氨氯地平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氯沙坦治疗组给予氯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治疗,对比三组的治疗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效率(93.3%)远高于氨氯地平治疗组(70.0%)和氯沙坦治疗组(73.3%),且治疗后患者的DBP、SBP和FPG等指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氨氯地平和氯沙坦联合治疗法比单纯氨氯地平治疗或者氯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

    作者:刘群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探讨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胸腔镜和传统开胸手术在纵膈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辅助切除术,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各项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共发生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共发生肺部感染3例、刀口液化1例,肺不张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纵膈肿瘤患者的治疗中,胸腔镜手术的效果优于传统开胸手术。

    作者:崔海峰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提问技巧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提问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引导下,讨论如何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使得课堂提问可以做到以人为本、以问引问、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如何避免一些提问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没有启发性的无效提问做初步探讨。

    作者:李励;蔡劲薇;罗佐杰;梁杏欢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服药第1周和第8周,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5%和70%,试验组分别为17.5%和80%,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起效快、有效率高。

    作者:张金铭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复发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分别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13%,对照组为15.3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辅助临床治疗对减轻疼痛、控制复发率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小荣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冷沉淀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止血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冷沉淀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简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止血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给予冷沉淀止血。对比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使用冷沉淀止血的效果显著。

    作者:朱东;赵晓程;李海龙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胃肠道肿瘤手术期的优质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胃肠道肿瘤手术期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在手术期予以优质护理,对照组则在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住院时间为(13.4±2.2)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82%,住院时间为(18.1±2.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段秀琴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浅析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22%,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安全性高。

    作者:潘立巍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双黄连超声雾化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双黄连超声雾化治疗慢性咽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110例慢性咽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超声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雾化吸入双黄连治疗慢性咽炎效果显著。

    作者:王彦东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8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间质瘤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王昌鑫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浅析慢性盆腔炎护理中心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研究心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取的50例盆腔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康复治疗中断几率以及抑郁情绪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中断几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情绪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偏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盆腔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手术之后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出现不良情绪。

    作者:郭文勤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204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状态、活动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HAMD、NIHSS、CSS、MMSE、SAS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在加强常规护理工作的同时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压力,增加依从性,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小琴;李瑞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感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集束化治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集束化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和MODS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根据相关临床指标,集束化治疗组疗效更加显著,通过对感染性休克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可有效避免发生感染,降低死亡率。

    作者:于洋;杨兆平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改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改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住院治疗的25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资料,采取改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采用Harris评分工具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手术患者,平均游离腓骨时间(16.12±2.34)min,平均单髋手术时间(84.26±4.79)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32.56±10.25)ml,平均(髋部)切口长度(7.44±1.09) cm,平均住院时间(8.10±0.38)d。术前Harris评分为(66.42±4.71)分,术后(87.36±5.24)分,术后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改良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董帅;蔡喜雨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10.0%)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73.74%、33.3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效果理想,安全可靠。

    作者:金雪梅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研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回归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与尿激酶溶栓联合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慕晓辉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足三里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足三里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66例RRI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3)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小儿RRI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减少呼吸道感染复发的次数。

    作者:梁正 刊期: 2016年第28期

  •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无陪护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深入探讨将无陪护护理措施作用于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护理中的整体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60例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并与实施无陪护护理措施前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无陪护护理措施前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实施无陪护护理措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措施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实施无陪护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徐敬 刊期: 2016年第28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