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PDA的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安全管理

周敏;李金;王颖

关键词:PDA, 移动护士工作站, 身份识别, 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PDA在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安全管理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将PDA便捷、智能、安全性应用于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重点环节,优化责任制护理,缩短护理工作耗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满足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期望。结果利用PDA对住院患者进行身份识别,提高了护患双方的安全意识,促进临床护士对身份识别的严谨执行,使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有形化、具体化,确保了护理安全,同时有效促进医院数字化安全管理的发展。结论通过PDA 技术的有效运用,将护理安全管理带入有序、规范、科学、主动、体系化发展,让护士大限度地享受数字化管理带来的便利,这将是护理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600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采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

    作者:田俊华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及血清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对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300例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尿蛋白定性结果分为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尿蛋白阳性组患者150例,尿蛋白阴性组患者150例,两组患者同时检测尿微量清蛋白(UMA)、CysC、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并观察各项指标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UMA、CysC阳性率及2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Scr、BUN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阳性组中,UMA、CysC阳性率及2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尿蛋白阴性组对应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蛋白阴性组中,UMA阳性率高于Cys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UMA、Cys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MA、CysC联合检测高尿酸血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提高诊断肾损伤的敏感性。

    作者:田育佼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心电图改变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和心率失常发生率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心电图,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抬高性患者36例(72.0%),心律失常13例(36.1%);非ST段抬高性患者14例(28.0%),心律失常2例(5.6%),ST段抬高性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性患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为急性ST段抬高,其心率失常发生率高于非急性ST段抬高患者。

    作者:张颖;孙瑜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作分析探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胃萎康胶囊,对照组给予猴头菌片,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病理改变的情况,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56.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50%及80%和4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萎康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较好疗效。

    作者:邱余新;吕琪新;徐鹏;邱悦之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人员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71例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40例选择综合护理,对照组31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满意度为80.6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而且24 h内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经过综合的优质护理后,可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出血量,有助于产妇产后的身体恢复,提高满意度。

    作者:蔡亚兰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在2013年5月~2014年6月接收的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63例患者中,治愈53例,好转7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95.2%;术后,6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耳漏,并发症发生率为3.1%。结论利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损伤性小,安全性高。

    作者:司广宇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观察

    目的: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及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7例)和心理护理组(37例),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心理护理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得到快速缓解,对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刘莉;项娟;王静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1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病史询问、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根据血液、痰、粪、腹水、胸水、咽拭子等细菌培养及药敏,及胸X线片、CT、纤支镜、B超结果分析,诊断是否合并感染,若已感染确定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观察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5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各种感染50例(33.33%),包括肺部-支气管感染23例(46.00%)、泌尿道感染12例(24.00%)、消化道感染10例(20.00%),皮肤血液及其他部位感染5例(10.00%);具有典型感染症状32例(64.00%);50例患者实施免疫强化治疗26例(52.00%)。50例患者实施病原微生物阳性40例(80.00%)。50例感染经过抗感染等治疗死亡6例(12.00%)。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率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并实施相应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陈媛媛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慢性子宫颈炎及盆腔炎的病因及临床护理要点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子宫颈炎、盆腔炎病因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70例盆腔炎与80例慢性子宫颈炎患者,分析其病因,并采取相应护理。结果盆腔炎病因同宫腔内术后感染、经期卫生差、流产后感染、产后感染等因素有关,慢性子宫颈炎病因同病原体侵入诱发感染因素有着密切关系。通过相应护理,本组70例盆腔炎与80例慢性子宫颈炎患者中,135例治愈(90.00%),145例护理有效(96.67%)。结论明确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患者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能提升临床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凤艳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两种操作方法在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护理方法。方法抽取300例需要穿刺浅静脉留置针的老年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改进的送套管方法,对照组以传统的送套管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结果在置管成功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的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操作方法能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并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吕艳;邓筱娟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探讨P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培养护生循证护理思维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P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培养护生循证护理思维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脊柱外科实习的护理专科生40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对象采用PBL教学法,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对象采用的传统教学法。结论 P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上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利于实习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于守梅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治疗37例分析

    目的:研究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内固定治疗旋后一外旋型Ⅳ度损伤患者资料。结果37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均达到Ⅰ期,骨折的对线和对位均较好,关节平面整齐,下胫骨和腓骨均固定稳妥。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方面,29例为优,7例为良,1例为可。结论对踝关节旋后-外旋型IV 度损伤进行内固定术,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使骨折有效愈合。

    作者:张维林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联合组(32例)与对照组(15例),治疗组主要采用Q-开关激光进行治疗,联合组主要采用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中药祛斑面膜进行治疗,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1.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通过三组的临床效果比较,联合组和治疗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组有1例患者发生色素沉着,无瘢痕,治疗组有3例发生色素沉着,对照组有5例发生皮肤过敏,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黄褐斑患者主要使用Q-开关激光与强脉冲光联合治疗,具有副作用少、安全可靠等特点,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春娟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无痛人流128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无痛人流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7月门诊部需要人流的患者256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人流术,观察组患者使用无痛人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镇痛效果。结果临床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流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降低流产综合征的发生,不增加阴道出血与手术时间,并且镇痛效果较好。

    作者:周海英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预防性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预防性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产后出血预测评分≥5分的产妇110例,随机分为两组,55例行预防性治疗为观察组,55例未行预防性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累计出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分布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减少出血量。

    作者:彭琼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变化及与母儿预后的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清瘦素水平,分析血清瘦素与母婴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42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规范治疗的30例为治疗组,未治疗的12例作为未治疗组,随机抽取正常健康孕妇32例为正常对照组,在孕24~28周、孕38~40周分娩前、分娩后(脐动脉血)分别检测血清瘦素(ELISA法)和血糖,同时统计母婴并发症、婴儿出生体重、产后母体2型糖尿病患病率,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未进行治疗干预前,GDM患者的血清瘦素和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GDM治疗组在治疗后明显下降,分娩前血清瘦素和血糖与正常对照组水平相仿,但是GDM未治疗组血清瘦素和血糖高于其他两组(P<0.05);分娩后各组脐动脉血瘦素无明显差异,但是脐动脉血瘦素与婴儿出生体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GDM治疗组母婴并发症和产后糖尿病患病率低于GDM未治疗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瘦素显著升高,瘦素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母婴并发症以及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建议临床监测GDM妇女血清瘦素水平,及时准确评估预后。

    作者:鹿卿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多层螺旋CT在机械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hislics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梗阻病例的MSCT资料,采用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模拟内窥镜(VE)等多种处理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其CT表现。结果在47例病例中,MSCT对于机械性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均表现为肠腔不同程度扩张、积气积液;显示小肠梗阻28例,结肠梗阻19例,肠梗阻病因包括肠道肿瘤19例,粘连性肠梗阻14例,腹股沟疝5例,肠套叠3例,消化道穿孔2例,外伤性小肠破裂1例,肠扭转2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其中44例梗阻病因术前CT明确诊断,MSCT对于病因诊断率为93.6%。结论 MSCT及三维成像技术对于肠梗阻存在与否,对肠梗阻的病因、梗阻部位以及血供情况诊断准确率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利平;盛雪霞;吉剑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心理护理在助产过程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助产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妇1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助产过程中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吴海英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不同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不同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停博患者96例,按照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法,观察组采用气囊面罩通气法,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建立通气时间以及自主心跳恢复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成功率明显升高,建立通气时间以及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通气法比较,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气囊面罩通气法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复苏成功率。

    作者:郑嘉 刊期: 2015年第27期

  •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行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行初次剖宫产的手术指标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疤痕子宫行二次剖宫产的相关风险。方法354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行二次剖宫产产妇为观察组,同期1062例非疤痕子宫行初次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产妇临床资料,统计两组产妇的剖宫产原因,比较其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情况(产后出血量、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结果疤痕子宫剖宫产率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剖宫产指征主要为社会因素,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后二次剖宫产风险较非疤痕子宫高,应多方面综合考虑,慎重选择。

    作者:金燕 刊期: 2015年第27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