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锈钢表面钽沉积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崔煜艳;马天驰;马秀丽;何平

关键词:细胞, 生物材料, 生物相容性, 气相沉积
摘要:目的:验证医用不锈钢316表面钽沉积后生物相容性的变化。方法:在医用不锈钢316表面进行钽沉积,之后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植入钽沉积表面和316基底表面,分别进行X射线衍射检测材料表面钽沉积量、两种材料表面细胞形态观测、细胞黏附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经X射线衍射检测钽有效的沉积于医用不锈钢316表面;细胞于两种材料表面生长良好;24 h细胞黏附率钽沉积表面高于316不锈钢表面(P<0.05);经过5 d连续细胞培养,钽沉积材料表面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活性高于316不锈钢材料表面(P<0.05)。结论:316医用不锈钢经过钽沉积后其表面生物相容性高于其本来材料。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苓槐丸(Ling Huai Wan,LHW)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检测T细胞亚群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初步探讨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苓槐丸组、联合用药组(咪唑斯汀+苦参片)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苓槐丸组中随机抽取的20例患者(实验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与健康成年人(正常组)比较,观察苓槐丸治疗后对湿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苓槐丸组的总有效率96.67%,与联合用药组(7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苓槐丸治疗后,其T细胞亚群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与恢复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张灼锐;蔡怿;蔡泽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黄圣良;程玉兰;马翰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家庭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健康教育的临床需求分析。方法:选取本社区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进行调研,采用自设家庭调查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家庭饮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表,并有调查员检查无误后收回。结果: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家庭健康教育关于疾病高危因素、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血压(血糖)监控、并发症防治、情绪控制的需求较高,且患者对宣传手册、多媒体演示及上门访谈的健康教育形式需求较大。结论:在社区内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魏永平;阙伟东;叶定村;陈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不锈钢表面钽沉积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目的:验证医用不锈钢316表面钽沉积后生物相容性的变化。方法:在医用不锈钢316表面进行钽沉积,之后将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植入钽沉积表面和316基底表面,分别进行X射线衍射检测材料表面钽沉积量、两种材料表面细胞形态观测、细胞黏附率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经X射线衍射检测钽有效的沉积于医用不锈钢316表面;细胞于两种材料表面生长良好;24 h细胞黏附率钽沉积表面高于316不锈钢表面(P<0.05);经过5 d连续细胞培养,钽沉积材料表面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活性高于316不锈钢材料表面(P<0.05)。结论:316医用不锈钢经过钽沉积后其表面生物相容性高于其本来材料。

    作者:崔煜艳;马天驰;马秀丽;何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探讨PDCA循环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科室应用PDCA循环法的效果。方法:在院感方面,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的情况同2012年未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实施前后新生儿病区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卫生、奶瓶进行生物检测的合格率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新生儿科在应用PDCA循环法后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新生儿科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姣红;徐文娟;朱玉叶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局部注射BDNF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LPP及EUS内BDNF的影响

    目的:探究阴部神经(PN)损伤后局部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漏尿点压力(LPP)及尿道外括约肌(EU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接受模拟分娩损伤和双侧卵巢切除,并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2周后评估模型建立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BDNF组,损伤PN后局部注入BDNF,缝合后标记部位,第4、6、8天分别于标记部位再次注射;生理盐水组,损伤PN后局部注入生理盐水,量及方法同上;假损伤组,分离PN未损伤。2周后再次进行漏尿点压力及喷嚏实验。随后处死大鼠,取EUS行免疫组化,观察BDNF表达变化。结果:PN损伤后,统计学分析显示,生理盐水组LPP明显低于BDNF组和假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DNF组与假损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与假损伤组相比,肌纤维断裂及横纹肌排列致密程度均明显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损伤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低,与BDNF组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组与生理盐水组括约肌内BDN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通过刺激神经再生从而促进尿道外括约肌的恢复,进而有利于压力性尿失禁大鼠LPP的恢复。

    作者:马翠;王志莲;郝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动态光谱法无创检测人体血液胆固醇的探讨

    目的:分析动态光谱法用于人体血液胆固醇含量无创检测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本院9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在体测量动态光谱和抽血分析胆固醇含量,之后选用BP神经网络对获取的动态光谱数据和胆固醇含量实测值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从96个体检样本中抽取81个作为校正集,另外15个作为预测集,得到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8.8%和95.65%,预测集的绝对误差小为0.39%,大为25.33%,平均相对误差为13.49%。结论:动态光谱法对胆固醇含量进行测量是一种精确性很高的无创检测分析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小金;黄之初;曾宇娟;覃云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SELDI技术在预测肿瘤化疗药物疗效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已成为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有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化疗已经成为很多类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化疗药物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多数疗效不尽如人意。据很多研究表明,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而肿瘤细胞耐药与某些蛋白高表达有关。因此,耐药蛋白表达特征是判断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敏感性的一个极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利用SELDI技术筛选肿瘤化疗药物耐药蛋白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SELDI技术在预测肿瘤化疗药物疗效中的有效性。

    作者:李清;张革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慢性肾脏病知晓率在社区医生中的调查与推广

    目的:探索社区医生提高和防治早期CKD的效果和如何减轻疾病对健康的危害,降低医疗费用。方法:对长宁区的周家侨、华阳、新华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随机抽取90名医生,然后到长宁区各社区进行慢性肾脏病相关知识推广和培训,1年后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1)推广知晓情况:推广后的平均分数(80.44±8.74)分明显高于推广前的(64.04±12.89)分,且推广后各分数段人数均明显多于推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疑似肾损害患者的处置措施:推广前尿检者20名(22.22%),肾功能检查者21名(23.33%),建议专科就诊者25名(27.78%),其他24名(26.67%)。推广后尿检者45名(50.00%),肾功能检查者36名(40.00%),建议专科就诊者4名(4.44%),其他5名(5.56%),推广后社区医生给予尿检、肾功能检查、建议专科就诊、其他等处置措施的人数均明显多于推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评估肾功能指标的选择:推广前选择血肌酐者77名(85.56%),尿素者8名(8.89%),内生肌酐清除率者3名(3.33%),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者2名(2.22%)。推广后选择血肌酐者60名(66.67%),尿素者1名(1.11%),内生肌酐清除率者10名(11.11%),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者19名(21.11%),推广后社区医生选择血肌酐、尿素、内生肌酐清除情况、估计肾小球滤过问题等评估指标的人数均明显多于推广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此次推广对社区医生的慢性肾脏病知识有所提高,提供了与社区医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

    作者:王琦;段玉香;徐文;刘立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EAE发病机制中MALT1、IL-17作用的探讨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脑组织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转运蛋白1与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在EA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MALTI是否可以作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靶点,以便寻找治疗MS的新手段。方法:将36只C57BL/6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E组和佐剂组各18只,EAE组采用MOG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沫状混合物制备EAE模型,佐剂组仅给予弗氏佐剂。观察每只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并每隔2 d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免疫后14 d、24 d、40 d两组小鼠随机各取6只,心脏取血并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取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ALT1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表达。结果:EAE组与佐剂组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体重、血清中IL-17含量和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组中24 d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50±0.55)分明显高于14 d组的(0.83±0.41)分和40 d组的(1.50±0.32)分,体重(17.04±0.41)g明显少于14 d组的(18.33±0.49)g和40 d组的(18.15±0.13)g,且血清中IL-17含量(288.00±26.45)pg/mL明显高于14 d组的(122.60±10.11)pg/mL和40 d组的(184.40±29.51)pg/mL,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183.80±9.25)个明显多于14 d组的(78.25±9.47)个和40 d组的(133.50±19.8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血清中IL-17含量越高,MALT1表达也越多,提示MALT1参与了EAE小鼠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MALT1在EAE小鼠上调血清IL-17表达有关。

    作者:王贵泉;张宇;张美妮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奥施康定联合度洛西丁治疗晚期癌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奥施康定联合度洛西丁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晚期癌症合并疼痛的患者60例,治疗前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奥施康定+度洛西丁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奥施康定治疗。通过规范化、个体化止痛治疗,研究治疗后疼痛药物使用情况、控制爆发痛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但治疗组奥施康定使用剂量平均为(55.6±1.2) mg,对照组为(80.2±0.7)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5 d,2~7 d及2~14 d的爆发痛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肾功能异常;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给予止吐、缓泻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好转,不影响持续用药。结论:奥施康定+度洛西丁治疗晚期癌痛疗效显著,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石磊;张永亮;杨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长期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耳鼻喉门诊2011年3月-2013年9月诊断的28例COME患儿(44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克拉霉素组(24耳)和对照组(20耳)各1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0.5%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口服黏液促排剂口服1周,克拉霉素组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疗程为12周;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疗程为1周。观察比较两组患儿12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克拉霉素组的有效率75.0%(18/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克拉霉素组的平均听阈(15.6±4.3)dB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7.1)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期小剂量口服克拉霉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洪伟雄;姚雪榕;黄卫娟;廖振邦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接受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6例和观察组354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孕期BMI值、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孕周期中24周、32周、38周的BMI值分别为(20.64±1.41)kg/m2、(22.25±2.14)kg/m2、(25.49±2.76)kg/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30、20.581、17.097,P<0.05)。观察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字2=7.556、7.525、8.496、6.808,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7.84±1.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孕妇的BMI值,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前景。

    作者:吴秋英;郑再娟;张永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重症医学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体会

    重症医学是一门研究危重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学科。通过进修学习是基层医院进修医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本科室进修医师的特点,总结分析笔者在重症医学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中的带教体会,为重症医学科的进修医师带教同行们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潘熠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够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作者:韩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Uu致男性不育的机理及相关用药的研究

    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男性不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并将2000-2013年间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相关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更加广泛的治疗方式提出展望。

    作者:董超;张国英;海宇修;张帆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穴位神经治疗儿童孤独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神经疗法对儿童孤独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身医学科进行鉴定的60例儿童自闭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HANS穴位神经治疗仪配合综合性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综合性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两组试验前后均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中文版》和《3~7岁儿童气质量表》进行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CSHQ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800,P=0.001)。试验组治疗后的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等方面的评分及CSHQ总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在睡眠持续时间和白天嗜睡层面的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气质类型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穴位治疗对儿童孤独症睡眠障碍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不仅能促进患儿本身病情的改善,也能极大地提高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诗祺;方建群;王媛;郭爱宁;杨丽;马欣荣;冯丽平;张朝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异位妊娠史不孕患者行IVF-ET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史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EP组为有EP史行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2例,254周期);非EP组为无EP史行IVF者(172例,241周期),将EP组分为EP 1次组和EP≥2次组,分别比较EP组与非EP组、EP 1次组与EP≥2次组的妊娠情况。结果:EP组与非EP组的不孕年限、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获卵数、ET周期临床妊娠率、ET周期EP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 1次组和EP≥2次组仅在受精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病史不孕患者行IVF不会增加重复EP的风险,且与既往EP病史频次无关。

    作者:张建伟;韩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PICCO技术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林燕金;陈甘海;李金庭;丁燕晶;黄文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流行状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出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10.50/10万;发病集中在0~9岁年龄组和35~44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1:0.66。结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诊疗过程中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等医源性传播有关,反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广泛存在,对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安全监督特别是不安全注射行为的监管刻不容缓。

    作者:孙应强;王化猛;高培;王在光;杨林;牛传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