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体;曹丽娟;李鸿涛;孙海舒;农汉才;李君;高宏杰
目的:对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措施,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增加纳洛酮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清醒时间以及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上均有效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O2以及PaCO2均有明显变化,PaO2显著升高,PaCO2显著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呼吸衰竭并发肺性脑病患者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志,有利于肺通气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钟福初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研究脐周八穴温针疗法配合面部微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诊的黄褐斑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面部微针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脐周八穴温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皮肤颜色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皮肤颜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63,P<0.01),试验组患者的皮肤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明显优于对照组(7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41,P<0.01)。结论:脐周八穴温针疗法配合面部微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自琪;白宇乾;于洋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甲氨蝶呤局部注射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46例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3),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静脉滴注,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甲氨蝶呤局部注射,且两组患者同时口服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血β-hCG下降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包块缩小>30%例数多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β-hCG较治疗前均下降,试验组下降较为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甲氨蝶呤局部注射治疗异位妊娠取得较好效果,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孙仕梅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奥美拉唑联合云胃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4周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观察组腹痛、腹胀、反酸、暖气等症状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联合云胃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总有效率优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的患者,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蔡洪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早期不典型肝脓肿的CT特征、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右上腹疼痛3例,发热2例、呕吐1例,乏力1例,白细胞计数升高5例,肝功能异常2例,病灶以外均无异常。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殊性,如能采用CT扫描可以明显地显示出肝脓肿的部位,密切结合病史、临床、化验,有助于早期肝脓肿的鉴别和诊断。结论:不典型肝脓肿与肝癌、血瘤相比具有特殊性,采用CT扫描后明显地显示出病灶位置,为临床治疗不典型肝脓肿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晏海平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通过研究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肾损害的36例病例,分析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的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36例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肾脏检查结果表明,36例均有不同程度肾损害:肾小球病变占61.1%,间质血管病变占38.9%。实验室检查结果:36例患者Coombs试验均呈阴性,伴肾脏体积增大及肾功能不全,有血尿及尿蛋白,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均有升高,并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经治疗,33例有所好转,其中4例痊愈,实验室检查及肾脏检查各项均恢复正常;12例有肾功能不全但无需肾替代治疗;13例仍需要肾替代治疗;4例需继续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分析研究血栓性微血管病引起的肾损害病例,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圣山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研究女性不孕症的环境相关影响因素,为不孕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215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影响不孕症患者的环境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妇科炎症、月经不调、房屋装修、输卵管病变和人工流产等,且患者受单个或是多种相关因素影响,同时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不孕症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结论:多种环境相关因素会导致女性不孕症的发生,因此积极预防治疗妇科炎症、输卵管病变等妇科疾病,降低人工流产,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等,这些都是女性不孕症防治的关键,同时应增加对女性进行生殖系统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作者:刘敏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研究采用手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接收诊治的116例青光眼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小梁切除手术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小梁切除结合羊膜移植手术法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情况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视力<0.3的人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视力<0.3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结合羊膜移植法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杨立起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在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受诊疗的64例湿疹皮炎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择取同期诊疗的46例湿疹皮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复方曲安奈德尿素软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4%和78.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疹皮炎属顽固性皮肤疾病,复方氟米松软膏是其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邱晨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优势,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得分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曲美他嗪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可靠选择。
作者:张胜;何顺德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2004年9月-2008年5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5例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手术联合放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复发率、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手术联合放疗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可以获得更佳的远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是治疗腮腺腺样囊性癌的理想选择。
作者:乐飞;罗文政;唐亿华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为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69例,A组给予全身甲氨蝶呤治疗,B组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局部注射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B组患者在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血清β-hCG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实践过程中,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可靠选择。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究腹股沟疝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184例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其中观察组行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长为(79±8)min,对照组为(65±11)min,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为7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使用止痛药1例,对照组为9例,观察组术后疼痛感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临床效果优于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耗时虽长,但患者切口感染少、疼痛小、复发率低。
作者:陈剑锋;王波;黄俊伟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对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卧位改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进行了全麻手术的38例耳鼻喉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1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体位,改良组在全麻结束后用改良卧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改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10 min、2 h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情绪评分和依从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耳鼻喉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卧位改良能帮助患者伤口积血渗出,保持呼吸畅通,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放松患者心情,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有助于其术后恢复。
作者:刘小云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骨科收治的45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分块切除治疗,试验组采取整块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手术期无1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平均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8例发生局部复发,5例于随访期间死亡;所有45例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显著,整块切除法较分块切除法疗效更佳。
作者:曾芳俊;陈荣春;游辉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根据是否给予亚低温治疗,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在常温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7 d后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用于重症脑出血患者中,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减轻脑损伤、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作者:汪发文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寻找增加护生操作机会的有效方法,提高带教质量。方法:将护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用操作风险等级评定后,有针对性地带教和传统带教方法带教;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提高护生自评能力、帮助护生了解本科护理特色、增加师生沟通效果、提高护生操作水平、帮助护生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加深护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运用、促进护生自主学习、强化护生实习目标性,共八个维度,调查两组带教效果;再对比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综合考评成绩,评价两组带教效果。结果:138名护生、56名带教老师、10名护士长中,89.5%认为试验组带教方法很好,相对于传统带教方法,总分提高了13.6分。两组成绩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试、操作考核、综合考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操作风险等级评定后,根据风险大小,选择有针对性的带教方法,可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带教风险。
作者:鄢红儿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在全麻手术前后及术后3 d的变化,了解检测PMA对全麻手术前后血栓形成预测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12例全麻手术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手术后3 d CD62p、CD63、PMA的表达,比较其在3个不同时间的差异。结果:112例患者麻醉诱导前、手术后、术后3 d CD62p的表达分别为(16.74±9.67)%、(22.76±13.89)%、(20.12±9.83)%;CD63的表达分别为(1.35±0.94)%、(2.26±1.75)%、(1.54±0.81)%;PMA的表达分别为(26.86±5.05)%、(31.86±5.31)%、(77.69±5.72)%;手术后CD62p、CD63、PMA,术后3 d CD62p、PMA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可以作为评价血小板活化的指标,并且是一种敏感指标,可能在预测血栓形成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升;郭芳;陈院朝;李新刚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办法。方法:对本院近两年内129例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129例患者术中大出血、中转开放1例,切口出血2例;皮下气肿2例;喉返或喉上神经损伤1例;呼吸困难1例;甲状旁腺损伤1例;甲状腺危象1例;胸前皮肤红肿、瘀斑2例;术中、术后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较传统手术并不会增加手术的并发症;由于术后无明显的伤口,因此对护士提出了更高及更严格的要求,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大范围内降低并发症发生后的危害,有效配合医师开展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崔冬金;王芬;林巧 刊期: 2013年第35期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imer)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水平,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各组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比较各组BNP、D-dimer含量的差异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74±0.87)μg/L、(2.09±0.77)μg/L,均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的(1.67±0.65)μ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HD急性加重期和临床缓解期患者BNP水平分别为(919.34±189.33)pg/mL、(213.60±31.74)pg/mL,较单纯性COPD组患者(37.30±12.74)pg/mL明显增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D-dimer含量与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B型脑钠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变化、疗效监测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