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与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小儿丙泊酚注射痛的对比研究

房洁渝;江楠;荣健;李偲;许淼

关键词:丙泊酚, 注射痛, 利多卡因, 瑞芬太尼
摘要:目的 比较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和混合注射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150例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ASAⅠ~Ⅱ级,年龄3~10岁,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瑞芬太尼Ⅰ组(R0.25)和瑞芬太尼Ⅱ组(R0.5),每组50例.利多卡因组患儿注射丙泊酚(AstraZeneca)2.5 mg/kg,混合利多卡因浓度为丙泊酚100 mg混合利多卡因10 mg,瑞芬太尼组Ⅰ(R0.25)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25 靏/kg,瑞芬太尼组Ⅱ(R0.5)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5 靏/kg.60 s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用Cameron 的疼痛评分方法 进行注射疼痛的评分.结果 利多卡因组、瑞芬太尼组Ⅰ、瑞芬太尼组Ⅱ分别有1例(2%)、5例(10%)、2例(4%)患儿重度疼痛.利多卡因组和瑞芬太尼组Ⅱ(R0.5)之间的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瑞芬太尼组Ⅰ(R0.25)的疼痛程度比利多卡因组和瑞芬太尼组Ⅱ(R0.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0.5 靏/kg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混合利多卡因注射对预防小儿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较好,两者疗效相当,而预注0.25 靏/kg瑞芬太尼的效果较差.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健康指导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健康指导对高脂血症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实验一: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健康指导,分别在半个月、1个月、2个月时复查血脂,统计治愈率;实验二:以实验一中观察组为研究对象再随机平均分组,仅观察组巩固健康指导.1个月后复查血脂,统计复发率.结果 实验一:观察组治愈率在1个月75%和2个月100%显著高于对照组58%和86%;实验二:1个月后复发率观察组1%,对照组20%.结论 健康指导不仅能提高对高脂血脂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控制复发.

    作者:于洋;陶冶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A组26例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B组26例采用泼尼松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反应率84.6%,B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访20例,长期反应率59.1%,B组随访21例,长期反应率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无1例并发感染;B组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类库欣综合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并发感染.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维持时间长,可做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手段.

    作者:胡瑛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一次性脑科袋式手术薄膜在会阴部微创电切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次性脑科袋式手术薄膜在会阴部微创电切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52例会阴部平诊前列腺电切和经宫腔镜电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8例和常规组74例,常规组使用无菌巾铺巾,观察组使用脑科袋式手术薄膜铺巾;对患者会阴部手术部位有无污染及其程度作记录,评价两组铺巾的手术效果.结果 使用脑科袋式手术薄膜较常规使用无菌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感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一次性脑科袋式手术薄膜在会阴部微创电切手术中的疗效优于常规使用无菌巾.

    作者:蚁璇;刘丽芝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瑞芬太尼与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小儿丙泊酚注射痛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和混合注射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150例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ASAⅠ~Ⅱ级,年龄3~10岁,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瑞芬太尼Ⅰ组(R0.25)和瑞芬太尼Ⅱ组(R0.5),每组50例.利多卡因组患儿注射丙泊酚(AstraZeneca)2.5 mg/kg,混合利多卡因浓度为丙泊酚100 mg混合利多卡因10 mg,瑞芬太尼组Ⅰ(R0.25)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25 靏/kg,瑞芬太尼组Ⅱ(R0.5)缓慢静注瑞芬太尼0.5 靏/kg.60 s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用Cameron 的疼痛评分方法 进行注射疼痛的评分.结果 利多卡因组、瑞芬太尼组Ⅰ、瑞芬太尼组Ⅱ分别有1例(2%)、5例(10%)、2例(4%)患儿重度疼痛.利多卡因组和瑞芬太尼组Ⅱ(R0.5)之间的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瑞芬太尼组Ⅰ(R0.25)的疼痛程度比利多卡因组和瑞芬太尼组Ⅱ(R0.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0.5 靏/kg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混合利多卡因注射对预防小儿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较好,两者疗效相当,而预注0.25 靏/kg瑞芬太尼的效果较差.

    作者:房洁渝;江楠;荣健;李偲;许淼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人性化护理在骨伤科门诊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质量要求也日益增高,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不仅要提高医疗水平,还要重视护理服务质量,笔者所在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科室,骨伤科门诊患者可达400人/d,约占日平均总门诊量的1/4,作为窗口单位,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评价,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所在医院针对骨伤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了人性化服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陆惠红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金黄膏外敷骨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金黄膏外敷在骨性膝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结果 68例患者除5例出现皮肤过敏而停用,只有1例无效其余均有效.结论 中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法的特色治疗,护理在保证治疗方案发挥佳效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韶磊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化脓性和坏疽性)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感染率为10%~30%,坏疽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14.4%~67%[1],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并易引发医疗纠纷,为此外科医生在工作中要从预防伤口感染为主,治疗切口感染为辅,争取早期发现和处理轻度感染的切口.

    作者:段成顶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治疗老年病临证琐谈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对晚年的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为此,临床对老年病的防治更具有重要性,本文就治疗老年病方面作一简介,以资探讨.

    作者:王茂松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颈椎旋转手法的临床应用

    颈椎旋转手法分仰卧位旋转手法、立位肘托牵引旋转手法和立位双手协同旋转手法等,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笔者16年来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颈型眩晕、儿童环枢关节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通拉嘎;李桂英;廉新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弋阳县慢性丝虫病关怀照料成效分析

    目的 总结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工作取得的成效,探讨工作方法 和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通过对全县慢性丝虫病患者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培训力度,让慢性丝虫病患者提高自我照料的意识和能力.结果 通过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关怀照料,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症状出现频次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 对现有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更好的关怀和照料,能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作者:曾雄文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1226名女职工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

    自2008年5月21日至2008年6月6日,八矿医院妇产科对八矿在职1226名女职工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查1226人,妇科正常667人,正常盆腔率54%,乳腺病478人,发病率40%,乳腺增生458人,发病率39%.经阴道细胞学涂片、巴氏染色筛查,巴氏Ⅱ级以上201人,其阳性率16.7%,经进一步检查,新柏氏膜式超薄细胞检测(TCT),非典型鳞状细胞5例,倾向上皮内高度病变1例,均积极采取药物治疗,1例倾向上皮内高度病变行宫颈锥切手术治疗,经随访仅有2例未转阴,其中有1例未到随访时限,用药后未达3个月,子宫肌瘤37例.提示人们要加强防病意识,自觉定期做妇女病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范萍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超声聚焦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聚焦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经排除禁忌,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用超声聚焦、微波两种方法 治疗,观察并比较其治疗后,阴道排液、流血及愈合时间.结果 超声聚焦组仅重度糜烂患者有少量阴道排液,轻、中度糜烂患者均无明显阴道排液、流血.结论 超声聚焦不失为目前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佳方法 .

    作者:倪思玲;徐林妹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急性心肌梗死24例疗效分析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已普及推广.闭塞冠状动脉的有效再通及梗死区心肌再灌注,对积极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面积,改善AMI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进行过心肺复苏(CPR)的AMI患者,是否进一步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能否成功,是否会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临床上仍有一定争议.笔者将自1999年5月至2009年4月以来治疗的24例CPR后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总结,并与普通溶栓组进行比较,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梁钦廷;孙效伟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特殊交班本的使用与体会

    2007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建立了一本特殊交班本,应用两年来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使用方法(1)在一本普通的记录本封面上醒目的写上特殊交班本,放在护士站触手可及的地方,使用前统一使用规范,说明使用的目的,达成共识;(2)记录的内容是当班病房发生或发现的情况,需要引起大家特别的注意,如某患者异常行为、情绪波动,可能存在某种安全风险,或需要白天及时解决的,如病房设施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某些物品缺少需要请领等;(3)患者情况特殊,需要下一班执行的医嘱,如患者外出或外出检查,定时执行的医嘱等;(4)记录的形式要求简单明了,表达清楚即可.

    作者:刘付玉荣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

    胃镜检查是诊断与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方法,但因其是一种侵入性检查,会产生不良刺激及心血管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而无痛技术的应用可使患者在胃镜检查中保持安静、无知晓且无痛苦,但因无痛胃镜使用的全身麻醉药对呼吸与循环都有抑制作用,尤其对于年龄偏大,有潜在或合并心肺疾患的老年患者风险更高.因笔者所在医院老年患者较多,所以老年胃镜检查随之增加.现将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用于老龄无痛胃镜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安全性报告如下.

    作者:周剑锋;彭建辉;裴晓祥;郝双朋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11水平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介素-11(IL-11)的关系.方法 将8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2例,对照组20例.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hs-CRP、血清IL-11的水平.结果 对照组、SA组、UA组及AMI组hs-CRP水平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而IL-11的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两者线性负相关.结论 IL-1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形成的原因之一.

    作者:段东杰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罗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受损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糖耐量受损患者的疗效.方法 盐酸罗格列酮4 mg/次,每日1次,于早餐时服,共用5个月.在用药前及用药后分别测量患者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分析.结果 用药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标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口服罗格列酮可有效治疗糖耐量受损,不失为防治糖尿病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刘明;乐音广;舒诚华;刘芳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如何远离冠心病

    冠心病全名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的血运来源于发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50%~70%时,导致心肌供血不全,才出现明显症状: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猝死).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不可根治,以我国上海两所综合性医院的资料为例,20世纪50年代冠心病发病率为6.78%,60年代发病率为15.7%,70年代发病率为26.03%,80年代发病率为26.8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蔺阳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基层医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药物治疗断指再植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显微外科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再植术38例46指.结果 经过术后精心治疗和护理38例40指存活,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近20年来外科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国内自1963年陈中伟在世界上首创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以来,已有成千例断肢断指再植成功,并获得较好功能,但此项技术在边远贫困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给患者劳动造成很大损失,甚至造成残疾,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手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黄文甫;黄渊 刊期: 2009年第30期

  • 64例肺挫伤的院内早期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肺挫伤的院内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肺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64例肺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肺挫伤患者经过早期系统治疗,治愈58例,治愈率为90.63%;6例死亡,病死率9.37%.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正确评估伤情,有效止痛、充分供氧、纠正低氧血症、早期容量复苏、积极使用激素治疗是提高肺挫伤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杨建涛;吴耀建;赵国平;林建聪;范海鹏;黄国亮 刊期: 2009年第30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