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血管系统对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膜愈合的影响

程伟

关键词:微血管系统, 骨膜再生, 骨骼愈合
摘要:目的:探讨骨膜中微血管系统的重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骨膜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例新做骨折固定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进行正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量注射血管生成素促微血管系统再生药物。结果:治疗组的骨骼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的骨骼愈合速度。结论:促进骨膜微血管系统再生直接促进骨膜、骨折愈合的速度。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药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目的:探讨医院品库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方法:采用优化库存结构;调整供应商到住院药房二级库的流程,药品计算机管理和可视化标识管理等方法,增加仓储能力。结果:2007~2015年,药品采购金额增长了1.17倍;药品周转指数由2.38提高到5.13;药库每月药品库存额占出库额的比例由46%下降至23%,药品周转天数由13天下降到7天。结论:药库通过科学、有效的布局设计和流程优化管理可提高仓储能力和周转率。

    作者:许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血乳酸及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及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入院后24h内用NCIS进行危重评分,分成轻度细菌感染组(n=30)和重度细菌感染组(n=30),另选择同时段40名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除感染因素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三组均给予动态血乳酸及PCT监测,并对比分析三组治疗前、后的血乳酸水平和PCT水平。结果:治疗前,三组血乳酸水平、PCT水平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乳酸及PC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及PCT水平可及时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提高治疗效率。

    作者:黄洁玲;郑雪媚;邓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高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高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6例高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高龄患者经确诊后并成功完成手术选取为样本,并选取术后每一位患者进行1个月和6个月两个时间的随访记录,术后Cobb's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压缩比率为本次研究主要统计指标,统计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高龄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治疗情况。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透视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s角、椎管狭窄率、椎体压缩比率相比较术前有较大提高(P<0.05),选取的1个月和6个月两个时间的随访记录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骨水泥椎管渗漏的2例,发生内固定钉断裂的3例,未发生腹腔实质其器官损伤及退钉等等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相结合治疗胸腰段脊柱具有优秀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受伤椎体的形态完整及强度,术后病人预后效果好,效果较显著。

    作者:冉仁国;王齐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复方益母草口服液联合米非司酮对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降低出血量及减少阴道出血时间的方法。方法:行药物流产妇女3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9例,治疗组孕囊排出后服用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和米非司酮,对照组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结果:完全流产率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出血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药物流产后,服用复方益母草口服液和米非司酮能提高完全流产率,降低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

    作者:曹冬梅;杜国辉;张伟;尹树旺;谢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预防性护理在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损伤的应用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其唾液腺损伤的改善效果。方法: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对患者开展唾液腺功能评估与口干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口干程度、腮腺摄取率、排泄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良好抑制131I治疗的唾液腺损伤度。

    作者:李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正性暗示”心理干预对小型手术患者术中生理指标及恐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患者“正性暗示”心理干预在小型手术中生理指标及恐惧情绪的影响。方法:93例小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行“正性暗示”心理干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指脉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生理指标及进入手术室与干预后的恐惧VAS评分。结果:两组T1、T2、T3、T4、T5各时间点SpO2、MAP、HR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性暗示”心理干预在小型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可不会对患者生理指标造成明显影响,可大幅缓解患者恐惧情绪。

    作者:樊连莲;林美芳;韩洋;颜贵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替格瑞洛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诊断明确的高龄(年龄≥75岁)ACS患者277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用药方案纳入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95例,氯吡格雷组182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3个月获得治疗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主要出血、次要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氯吡格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明显多于氯吡格雷组(P<0.05)。结论:在高龄ACS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抗栓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王莉;高志胜;杜雪莲;宋坤青;李海燕;刘亚新;李红梅;唐诗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体温升高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体温升高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176例,测量腋下体温,每6 h 1次,连续测量1周。按体温峰值分为体温正常组(A组,体温<37.3℃)和体温升高组(B组体温≥37.3℃),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炎症指标及心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心肌酶、hs-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明显较高(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低于B组(P<0.05)。结论:AMI再灌注后发热仍然与坏死面积大小及心功能受损有关,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淑敏;王吉云;边红;周岩;杨青苗;王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的应用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治疗肾盂旁囊肿合并肾结石(PCCRC)的应用效果。方法:PCCRC患者12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采用输尿管镜辅助下钬激光术式治疗。对照组62例,采用开放性术式治疗者纳入。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更少(均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1年显示有1例结石残留及1例结石复发,对照组术后有1例囊肿残留和1例囊肿复发,以及2例结石复发,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术式对PCCR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较好,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亮;赵晓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膨胀止血材料在急诊严重鼻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膨胀止血材料在急诊严重鼻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接诊严重鼻出血的63例患者,应用高膨胀止血材料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另设63例严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材料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严重鼻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膨胀止血材料止血效果确切,减少患者痛苦,适合急诊严重鼻出血患者。

    作者:刘晓凤;刘世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ACEI联合ARB治疗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完整的病例资料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ACEI、ARB和联合使用两种药物三种治疗方式。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药物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压和不良发应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的差异,P>0.05,服药前后三组患者心功能指标都有显著提升,ACEI组和ARB组改善程度接近,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比ACEI组和ARB组更显著,P<0.05。三组血压下降明显,前两组血压下降程度相似,血压接近正常高值,联合组血压下降到正常值范围。三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基本相似,联合组未产生更加严重或频繁的不良反应。结论:服用ACEI联合ARB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叶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COP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传统中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第1秒用力呼吸肺容量(FEV1)。结果: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FEV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两组治疗COPD均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作者:秦玉玲;黄立强;朱晖;王真;赵晓霞;郭义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临床诊断的探讨

    目的:探讨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WS)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胎儿DWS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DWS的超声、MRI影像学特征、诊断及处理方式。结果:超声检查发现4例患儿均为妊娠中晚期胎儿DWS,3例引产,1例行胎儿MRI协助诊断后引产,4例均未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结论:胎儿DWS在妊娠中晚期诊断,掌握胎儿DWS超声与MRI影像学特征,可早期识别、及时产前诊断和正确处理。

    作者:柴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管性帕金森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颅内影像学表现、临床诊疗方法。方法:通过颅脑CT和(或)MRI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对42例经临床诊断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VP患者均有引起脑血管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头颅影像学均表现有基底核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多发且为双侧,多伴脑萎缩及脑白质稀疏;多数患者存在血液粘度增高。结论:VP多由脑血管病变而来,主要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症状相对较轻,以对症治疗脑血管病为治疗原则。

    作者:周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舒适护理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随机2组,对照组56例,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组56例,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给予舒适护理,能有效缩短引流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张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综合护理配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癌患者采取综合护理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20例,两组同时接受盐酸吗啡缓释片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另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疼痛症状缓解率。结果:①依从性对比:观察组疼痛反馈、按时按量用药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药物副作用耐受力更强,共85.0%的患者可接受药物副作用,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②镇痛效果对比:观察组有效镇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免疫功能变化:观察组的患者CD4、CD8、CH4/CD8及NK细胞数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配合盐酸吗啡缓释片可显著提高重症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其疼痛症状。

    作者:李侠;张沛;高亚梅;郭璇;宋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DNA对治疗乙肝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对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146名HBV感染者用ELISA检测HBVM作为参照,再分别用FQ-PCR和nPCR检测参与研究的所有HBV患者HBV-DNA,并判断HBV的复制和活动情况。对照组另外选择49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模式1和模式4中的HBV基因的阳性率都很高,模式1的阳性率与nPCR和FQ-PCR检测HBV基因的阳性率差距显著(P<0.05)。模式2阳性率与nPCR和FQ-PCR检测HBV基因的阳性率差距不显著(P>0.05)。nPCR法和FQ-PCR法的结果对比可见,nPCR的阳性率显著高于FQ-PCR(P<0.05)。nPCR的阳性率要比ELISA的阳性率高很多(P<0.05)。ELISA阳性率比对照组高很多(P<0.05)。结论:采用nPCR检测技术诊断HBV疾病的检出率高、特异性强,对HBV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姚伟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牙槽外科在固定义齿修复前临床应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牙槽外科在固定义齿修复前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6例固定义齿修复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固定义齿修复前均采用牙槽骨修整术、软组织移植术,与未进行牙槽外科方法的患者2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3%)(P<0.05)。结论:牙槽外科技术有助于重建牙槽嵴形态。

    作者:张金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血管系统对于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膜愈合的影响

    目的:探讨骨膜中微血管系统的重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骨膜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例新做骨折固定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进行正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量注射血管生成素促微血管系统再生药物。结果:治疗组的骨骼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的骨骼愈合速度。结论:促进骨膜微血管系统再生直接促进骨膜、骨折愈合的速度。

    作者: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输卵管手术方式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手术方式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126例输卵管积水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A、B、C三组:A组33例患者采用输卵管切除术;B组53例患者采用输卵管造口术;C组40例患者采用输卵管结扎+造口术。监测各组术前及术后1月、1年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及阴道B超检查测定窦卵泡数(AFC)结果,比较手术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结果:⑴术后指标比较:①A组:术后1月、1年的AMH值比B组、C组明显降低(P<0.05);②A组与B、C组比较:术后1月AFC减少(P<0.05),术后1年AFC无明显差异(P>0.05)。⑵手术前后比较:术后1月A组AFC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1年AMH水平B组、C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治疗会影响输卵管积水患者近期卵巢储备功能,术后12个月卵巢功能可部分恢复至术前水平。

    作者:黄丽萍;叶云;吴日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