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焱;谢楠楠
目的:分析研究病毒性肝炎导致患者肝衰竭死亡的临床原因。方法:选取2000年~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导致肝衰竭死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造成其死亡的临床原因。结果:肝硬化、肝炎病毒和高并发症会导致患者预后变差,死亡率升高。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早期要做好抗病毒治疗,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积极改善预后,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覃舒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12例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患者中,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腺癌患者占40例,肺泡细胞癌患者占8例,鳞癌患者占10例,肺错构瘤患者占6例,肺炎性假瘤患者占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占8例,肺结核结节患者占10例,肺曲霉菌球患者占4例。结论:原发周围型肺孤立性小结节临床诊断常用的方法就是胸部CT检查,尽快给予患者手术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116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研究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116例大肠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好发部位为直肠,肿瘤形态以溃疡型多见,病理组织学以腺癌常见,肿瘤分期以中期为主,半数以上的肿瘤直径小于5cm,5年生存率为68%,肿瘤的分期、大小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肠癌早期手术根治后5年生存率较高,影响其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的分期、大小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作者:杨天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硒酵母辅助优甲乐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及硒酵母辅助优甲乐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血清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F3、F4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S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无明显差异组患者(P<0.05)。结论:硒酵母辅助优甲乐可以有效改善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病情。
作者:朱文;宋晓敏;王博;张玄娥;顾蕾;林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分析150例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我院住院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50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150例中有29例发展成为手足口病,1例为重症;全部进行心肌酶检查,异常率85.33%(128/150),其中CKMB异常者67例占52.34%;经过营养心肌治疗7~10天后复查心肌酶24例正常,继续治疗至20天后再次复查32例恢复正常。全部进行肝功能检测,26例转氨酶升高,占32.0%(68/150);部分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占28.21%(22/78)异常,主要表现在心率改变。89例检查胸片23例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或者支气管肺炎。治疗后除9例好转出院外,其余均治愈出院。转手足口病区的29例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疱疹性咽峡炎部分可发展至手足口病,需临床多观察以便早期隔离治疗,以疱疹性咽峡炎为早期表现的手足口病预后良好。疱疹性咽峡炎易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尤以心肌损害为多发,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牛伟红;杨丽萍;秦明月;马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卵巢癌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压力状况及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调查我院肿瘤科住院的153例卵巢癌患者主要照顾者,评价照顾者压力指标(CSI)。结果:卵巢癌主要照顾者存在睡眠被打乱压力占93.5%、出现身体疲惫者占92.2%;有经济方面压力的照顾者占89.5%;情绪改变的照顾者高达96.7%、感到筋疲力尽、焦头烂额的照顾者占90.8%。卵巢癌患者主要照顾者压力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照顾时间的长短以及是否需要承担医疗费用密切相关(P<0.01)。结论:卵巢癌患者主要照顾者存在较大压力负荷。因此,对患者家庭照顾者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干预和技能训练干预。
作者:朱成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相关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肾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肾血管狭窄组(RVH)34例,原发性高血压组(PH)组38例,完成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心脏彩超、动态血压监测,并获取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各项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24h平均舒张压及24h收缩压标准差比较,RVH组显著高于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H组患者中出现非勺型血压节律比例显著高于HP组(70.5%比42.1%,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H组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于PH组(70.5%比394%,P=0.00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血压本身又反过来加重肾脏本身病变,更容易引发靶器官的损害,临床医师应给予重点关注。
作者:王雪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我科室住院的2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找出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研究组重残率11.67%(7/60),死亡率21.67%(13/60);对照组重残率2.50%(5/200),死亡率8.50%(17/60)。研究组重残率和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4.44)、GCS评分<5分(OR=4.26)、脱水药过量使用(OR=3.39)、合并感染(OR=3.16)、合并糖尿病史(OR=2.66)和合并低血压休克(OR=5.81)是PTC发生的危险因素。活血药使用(OR=0.23)是保护因素。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并发外伤性脑梗死会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对有并发PTC风险的患者应对密切观察,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合理使用脱水药和活血药,降低患者并发PTC的风险。
作者:李艾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分析并探讨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N)与顺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G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前瞻性分组比较经组织学证实的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GN组32例:吉西他滨+奈达铂,1/3周×2~6周期;GP组30例:吉西他滨+顺铂,1/3周×2~6周期。结果:GN组总有效率37.0%,肿瘤控制率59.3%,中位疾病进展期5.1个月,1年生存率40.7%,其疗效与GP组接近并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但GN组在血红蛋白下降、Ⅱ°以上恶心/呕吐及体力下降三项毒副反应方面低于GP组发生率,两组之间毒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GN方案疗效与GP方案疗效相近,但GN方案毒性低、耐受性好,值得推荐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王德林;曹玉娟;杜芳;郝龙英;曹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来小儿先心病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86例体外循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时作出诊断、分析可能原因。结果:2例合并严重肾功能衰竭、3例术后ARDS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者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且远期随访均无肺损伤后遗症。结论:更新对ARDS病理改变的认识,减少可能诱因,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治疗。
作者:贺焱;谢楠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分析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膜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钙黏附素在脑膜瘤中不同病理分级、不同程度水肿、有无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钙黏附素表达明显的部位是胞膜和胞浆。所有患者中E-钙黏附阴性表达的有24例。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脑膜瘤分级有关,脑膜瘤级数越高,其阴性表达率增加;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水肿程度有关,水肿越严重的患者其阴性表达率越高。E-钙黏附素的表达非浸润组和浸润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钙黏附素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水肿、侵袭行为以及复发情况。
作者:杨武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105例随机分组,均接受LEEP刀手术治疗。术后A组接受常规消炎止血治疗,B组接受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发现,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后阴道排液时间、出血时间发现,B组明显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刀联合明胶海绵及壳聚糖抗菌膜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罗永芳;黄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 GA)在糖尿病(D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初步诊断DM患者250例,用酶法(GA-L)检测血清GA,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把受试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血糖调节受损组(IGR)和糖尿病组(DM),NGT和IGR组并称为非糖尿病组(non-DM)。用ROC曲线分析GA、空腹血糖(FPG)诊断DM的能力。结果DM组患者GA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将GA的鉴别切点定17.5%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达到73.2%和99.12%。与7.0mmol/LFPG的诊断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A与FPG联合检测可增加DM的诊断能力。
作者:张崇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就双心医学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治疗提出:心理疾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即不被人们所认识,它往往以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就诊于心内科,特别是当人们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时常常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关于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即所谓“共病”的新资料表明,心血管门诊患者中发生率为15%~30%,住院心血管患者中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因心脏急症住院的患者共病的发生率可达60%~75%。没有心血管疾病而以疑似“心血管症状”就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门诊也很常见,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焦虑、抑郁或躯体化障碍,患者通常将躯体不适归咎于躯体疾病,并以此向各科求助。一般认为这是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形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以心慌、头晕、胸闷为主要症状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者占40%、50%左右。”目前许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后,用4~5种高血压的药物仍然不能控制血压。但实际上没有紧张,没有烦恼,就没有治不了的高血压。心理心脏病学的治疗首先要:(1)改变生活习惯,矫正A型行为;(2)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行为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研究针灸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针灸能改变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的免疫功能,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均有明显的影响,在防治变态反应性疾病、抗感染、抗炎、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以整体性和双向性为其规律和特点[1]。近年来,随着针灸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接受,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国内外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认为针灸调节免疫作用主要是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等几个方面展开。其中,针灸调节免疫分子主要是针对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3个方面;调节免疫细胞则主要是针对白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等方面进行研究[2]。现就针灸与免疫调节的研究成果和目前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李丽娜;焦志华;宗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传统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8例行结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等明显小于传统根治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个数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手术组的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不良、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在无瘤操作基础上,效果安全可靠,对改善患者的疗效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者:孟俊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前麻醉状态下的手法闭合复位在通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PKP手术治疗101例老年单纯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选出46例压缩程度在2度以上的单节段脊柱胸腰段单纯性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按是否接受术前手法闭合复位进行随机分组,并从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情况,行分组对比性研究。结果:其中术前经手法闭合复位组,椎体高度压缩率的恢复和椎体后凸角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术前麻醉状态下的手法闭合复位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中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及术后椎体双凹形的生理结构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对预防术后邻近椎体的骨折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尚需进一步探讨[1]。
作者:徐立;黄莉;程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6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治愈,占总数的63.3%;12例患者为显效,占总数的20%;8例患者为有效,占总数的13.3%;2例患者为无效,占总数的3.3%,达到了96.6%的总有效率。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江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甘露聚糖肽胶囊,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1个月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见效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效果满意。
作者:程华西;游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以及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瘤体切除情况、主要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的肿瘤切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主要症状缓解情况,除肢端肥大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及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切除垂体瘤具有全切除率高、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垂体腺瘤患者中大腺瘤以及巨大腺瘤的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耳思远;卓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